当今中国第一尼——隆莲法师
李豫川
民国三十年(1941),陪都重庆《新华日报》,曾刊登过一篇文章——《有这样一个女人》。说的是当时在四川省政府供职的唯一女官员、风华正茂的游永康,突然弃绝功名利禄,剃度出家修行。五十多年的风烟云雨消逝了,这位当年的新闻人物,就是今天笔者要向各位读者介绍的当代中国比丘尼中最有才华、最有声望的隆莲法师。
隆莲法师俗姓游,名永康,字德纯。清宣宗元年夏历3月13日(公历1909年5月2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今为乐山市)上土桥街桂华寺(后为乐山县女子中学)对面的游氏世宅。门楣匾额大书“经史名家”。其祖父游西庠,伯祖游东庠,叔祖游上庠均系光绪年间秀才,设帐授徒,颇有清誉。其父游辅国,字子九,为宣统元年四川通省师范学堂(今四川大学的前身)高材生,受教于川中名宿徐炯(1862-936年,光绪十九年举人,字子休,为国民党元老熊克武、张群、谢持、戴季陶及报界名人张季鸾之师)、刘豫波(1861-1945年,名咸荣,光绪二十三年拔贡,历任四川省谘议局议员,四川省参议员)、熊沅生诸老。曾参加辛亥革命运动,先后担任四川省教育厅督学及古蔺、名山、靖化(今大金县)等县县长。游辅国最崇敬的老师熊沅生居士,深通佛学,在他的熏染下,游辅国也成了一名佛教徒。游永康的外祖父易曙辉,字晴窗,乃光绪年间副贡,曾任一代文豪郭沫若(1892-1978年,原名郭开贞)少年时代就读的嘉定(乐山古名)高等小学堂长(即今之校长),时在光绪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1906-1907)。郭沫若的小学毕业证书,就是易曙辉亲手签发的。郭氏在其自传第一卷《少年时代》中,曾多处提到他的这位校长,说这位校长非常严厉。实际上,易曙辉心地善良,正直敢言,讲学课徒,颇有德望。同时他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居士,民国二年(1913)后被选为乐山县佛教会会长。游永康的母亲易惠椿,外祖母吴顺媛,均系佛教徒。
值得注意的是,游永康的祖父、外祖父均系四川土著,这在经历了千百年来数次移民大潮的四川,是十分少见的。
游永康幼时体弱多病,为了保佑她永远健康,大姨妈给她取名“永康”,这便是她得名的由来。
生长在这样一个世代书香、家世信佛的环境里,游永康自小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她出生后仅数月,即就养于外祖父家。甫能学语,即诵唐人绝句,声琅琅然,人皆谓之有夙慧。由于易曙辉倾向民主革命,且被推选为乐山县保路同志会会长,遭到清廷的通缉。缇骑追索,形势危急,易曙辉不得不挈母将雏,阖家避难于乡下。辛亥革命胜利后,四川军阀混战不休,兵戈扰攘,民无宁日。游永康于民国十年(1921)秋进入外祖父担任校长的乐山县立女子小学读书,但仅仅半年,就因外祖父(1857-1922年)去世而辍学回家。在父亲的点拨下学习国文、经学、历史、地理、算术、几何等课程,从一位美国籍牧师的妻子燕德思学习英语,跟西藏讲经喇嘛悦西格西(格西是藏传佛教学位名,相当于汉地大学的博士)学习藏文。后又随博通经史子籍、长于词文诗曲、曾任成都大学、华西大学等校教席的刘豫波老先生学习古典文学和山水写意画法,拜川西名老中医陈云门研习歧黄之术。“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尽年”,潜心十载,学识大进;填海深功,使这位妙龄闺秀终于成了学问渊博的“通儒”。她擅长诗词创作,二十岁后即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志学初集》,时人为之刮目,被聘为乐山县立女子小学教师。
游永康正式接触佛学,也是从十二岁开始的。乐山,古称“海棠香国”。她的家面对着雄伟秀丽的峨眉山,波光潋滟的青衣江(古称“若水”)。峨眉山乃鼎鼎有名的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大行普贤菩萨的道场。青衣江畔有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坐佛和更大的鬼斧神工般形成的卧佛。坐佛乃一尊弥勒坐像,头与山齐,高达71米,肩宽28米,为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元年(713)名僧海通创建。因工程浩大,至海通和尚圆寂时,佛像仍末竣工,后由唐德宗李适贞元年间(785-805年)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745-805年)出资完成。游永康在孩提时代,就陪伴慈祥的外祖母默诵《高王观音经》。她曾说:“外祖母是第一好人,我学好人耳。”可见其奉佛受外祖母的影响较大。熊沅生先生(?-1925年)来乐山,住乌尤寺甚久,卒葬于乌尤寺后山。游永康常随父谒见这位前清举人,心仪不己。大勇法师(1893-1929年,四川巴县人,俗名李锦章,曾为《国民公报》主笔,1919年师从太虚法师出家)去西藏求法,途经乐山,游永康遥望于后,十分羡慕其黄色袈裟,自誓曰:“我必着此服!”外祖父去世后,十三岁的游永康整理其遗籍,见到清中叶福建巡抚张师诚(1762-1830年,号兰渚,佛教居士,为林则徐之师)所编《径中径又径》四卷,初以为闱墨之类,阅后方知乃佛教净土宗入门书,深受启示,遂茹素奉佛持名。
民国二十年(1931)春,二十二岁的游永康随父亲第一次来到四川省会成都,寄寓在西御街一个小院落。她在成都县立女子中学讲授数学,后又挂牌行医。业余时间则深入三藏,游心法海,钻研深奥的佛学理论。当时能海法师(1886-1967年)、王恩洋居士(1897-1964年)、法尊法师(1902-1980年)、刘洙源居士(1872-1950年,四川中江县人,前清拔贡,历任成都大学、四川大学教授)、昌圆法师(1879-1944年)等人经常在少城公园内的成都佛学社讲经说法,游永康几乎每会必到,深沾法乳之恩。但她虽心向佛学,于国事仍极关怀。“九·一八”事变后,她率学生上街游行示威,向市民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其父怕女儿卷入政治漩涡,于次年春命游永康辞去教职,回到故乡乐山。
民国二十五年(1936)初春,游永康跟随父亲再上成都。成都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周子高闻讯,聘请她担任训育主任,兼授语文、数学课。七月,现代著名佛学家、欧阳竟无大师的高足王恩洋居士来成都佛学社讲授法相宗经典——《摄大乘论疏》,游永康自始至终前往听讲。四年后,她写成《〈摄大乘论疏〉略述》,是为其第一部佛学论著。当王恩洋居士见到这部书时,几疑其出自某位佛门大德之手。待他知道作者不过是一位三十一岁的年轻女子时,倍感惊愕!继而大加赞许!他在其自传——《五十自述》(1964年东方文教研究院出版)中,称赞游永康“天才高俊,而持志清贞,厌薄尘染。“并为《〈摄大乘论疏〉略述》作序。
1936年深秋,游永康遵从父命,辞去成都女子师范学校教职,参加考试院文官检定考试,名列四川省第一名。时人为之动容,誉为“西蜀才女”。次年又参加四川省县政人员训练班第三届入学考试,主考官张澜(1872-1955年)因临时有事,由襄理者邵从恩(1871-1949年,清末进士)、卢子鹤(1879-1963)主持。游永康笔试时名列第一,邵从恩却抑之为第二,并向她解释:“汝女子,屈为第二者,恐人忌汝也。”游永康一笑置之。但这却惹恼了卢子鹤。他愤而言曰:“女子为什么不能名列第一?”加之口试时,又亲耳听了这位才女的答辩,惊叹时,又亲耳听了这位才女的答辩,惊叹道:“此乃蜀中这第二个薛校书也!”(薛校书指薛涛,唐代四川女诗人,770-832年)乃据理力争,将游永康列为第一。
但由于游永康拒绝接受住校和参加军训的补充条件,又写了一些愤世嫉俗的诗词发表在当时的《国民公报》上,如七绝:
“荔子香随一骑风,民脂染作玉颜红。
金盘祸水知多少,殷妲周褒满眼中”。
因此,她未能踏上当女县长的仁途。然而,当局考虑到其才华出众,名声在外,仍委任其为四川省政府编译室编译,室主任为王白与先生(1902-1949年)。
在编译室,编一些政府公报,写一些应酬文章,悠闲得很。但正是这种悠哉游哉的生活,使她看清了官僚社会的腐败,更加向往佛教的理想世界。1983年6月,她在接受《北京晚报》记者采访时,追溯这段往事说:“当时,我宁愿化缘讨口,也不想再吃那碗饭了!所以,1941年农历6月17日(公历7月11日)上午,我留下一张请病假三天的条子就出家了。”(见1983年6月26日《北京晚报》)
游永康离开四川省政府后,在成都爱道堂(即古圆觉庵,始建于明,在今通顺桥街34号)拜当时的四川佛教会主席昌圆大和尚为师,大和尚为其取法名“隆莲”。在成都文殊院举行传戒法会期间,四川省政府主席邓锡侯上将(1888-1964年)大贺光临,当他见到游永康身披袈裟,已削发为尼时,忙趋前问:“你出家,令尊大人同意吗?”隆莲合十答道:“同意。”7月13日,她的同事杨汇川(四川辛亥革命元老杨维之女)前来探视,见她已披剃易服,不禁失声恸哭,隆莲莞尔慰之。省政府对此亦无可奈何,只得按自动离职待遇,发给隆莲三个月薪资了事。这样,中国少了一位女文官,却多了一位女高僧,不能不说是佛门之幸!
隆莲受具足戒后,即去成都南郊六公里的近慈寺,聆听方丈能海法师讲经说法。其时,蒙古章嘉呼图克图(“呼图克图”是清廷授予藏族和蒙古族地区喇嘛大活佛的封号,意即“圣者”,民国时期仍沿袭这一称号)避难来成都,住黄瓦街西陲宣慰使公署,并在少城佛学社传授桑德宜三部大灌顶及空行灌顶。阿旺堪布(堪布相当于汉语系佛教寺院的住持或方丈)也在佛学社讲大威德生圆次第。隆莲自始至终前往听讲,悉获其传。章嘉呼图克图的顾问兴善老喇嘛传授毗卢仪轨及绿度母的曼荼,隆莲亦受其法,并将藏文四曼荼翻译成汉文,又译出《入菩萨行论》十卷,交给她最崇…
《当今中国第一尼——隆莲法师(李豫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