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至当。所以,临济的禅法后世一直流传下来,法脉不绝。
(3)曹洞宗
由于此宗开创人良价及其弟子本寂先后在江西高安县洞山、吉水县曹山弘扬一家宗风,后世后人为语音之便,不称洞曹而称曹洞宗。
曹洞宗的家风,敲唱为用,即师徒常相交接,以回互不回互之妙用,使弟子悟本性真面目,是极其亲切之手段,宗风绵密。丛林有“临济将军,曹洞士民”之说,意谓曹洞接化学人,似是精耕细作田土的农夫,绵密回互,妙用亲切,这也是曹洞宗接化学人的一种特色。该宗以《五位君臣颂》作为勘验学人的理论依据。该宗的禅法后世也一直流传下来,只不过没有临济宗那么兴盛。
(4)云门宗
云门宗是中国禅宗五家之一。由于此宗的开创者文偃在韶州五家山(今广东乳源县北)的光泰禅院(今名大觉禅寺),举扬一家宗风,后世就称它为云门宗。
云门宗旨有三句、一字关及三字旨。三句者,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一字关者,指云门常用一语一字接引学人。三字旨是顾、鉴、咦三字。师重视一切现成、“即事而真”的石头希迁思想。
此宗家风,孤危险峻,简洁明快。其接化学人,不用多语饶舌,于片言只句之间,超脱意言,不留情见。以无伴为示,或一字或多语,随机拈示明之。
(5)法眼宗
由于此宗的开创者文益禅师圆寂后,南唐中主谥号大法眼禅师,后世遂称此宗为法眼宗。法眼宗宗风简明处似云门,稳密处似曹洞宗。接化之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当机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该宗善于对症施药,扫除情解。
三、禅对于中国古代各家文化的影响
自从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形成了儒、释、道三家为主流的中国文化,而在禅学在佛教中脱颖而出、到后来形成禅宗后,禅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思想而对儒家及道家文化构成了一定的影响,并且丰富了中国佛教的内涵。
1、对儒家文化的影响
禅宗在唐时达到全面的兴盛,一时间禅风大作,一时无俩。唐宋时期,士大夫等知识分子竞相探讨禅学,研究心性之学。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本是一介大儒,但其出入禅门甚密,并曾为六祖写了《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的铭。大诗人白居易居士曾问道于鸟窠禅师,宰相裴休居士曾依黄檗大师学禅。而在唐朝期间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王维(号摩诘居士),由于对禅法领悟至深,使其山水画意境幽远,禅味甚浓。后人对他的画风赞誉备至,认为他是画界南宗之祖师,其地位亦如当初中国禅宗的实际开创者慧能。苏轼曾与佛印了元禅师过从甚密,并受到了禅师不少的启发。他在后来参访东林禅师时有省,并留下一偈:“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君
”黄庭坚曾参黄龙祖心禅师,并曾在禅师指点下悟入,成为其法嗣弟子之一。苏轼与黄庭坚都跻身于唐宋八大家,但他们游心禅观,具有较高的禅学修养,这从一方面影响到了他们的风格,从而使他们的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推动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至宋朝时,受禅宗的影响,儒家在这一时期就出现了“理学”的儒家思想。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程灏、程颐、朱熹和陆象山。这些理学家主张,要使学问与道体合一,至于“极高明而道中庸”,提倡“主敬存诚”。理学较为注重师承。他们都以孔孟之学作为儒家“心学”而宣扬,实是受中国祖师禅重视师承、以心传心的思想的影响。而且,受禅门公案语录的影响,在理学界,也产生了“学案”与“语录”等文体,而根据彼此对“理学”的理解不同而分立门户。禅宗的坐禅观心学说也对理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程灏曾云:“所谓静坐,只是打叠心下无事,道理始出。”在这里,与禅宗在坐禅时要放开一切妄想执著才能体悟佛性的道理是融通的。元朝理学已成末落之势。迨至明朝,出现了一位重振理学的大儒王阳明。初习佛法天台止观,参过禅。其著名的四句教,为毕生学术思想中心,已接近禅法。四句教云:“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为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理学的这种“格物致知”的思想上确实已与禅法相近,因为禅认为,心性是无是无非的,无善无恶的,关健在于意识的善恶,既然能够知道区分善恶,那么就应该做好工夫,就是去恶扬善。这一理学思想,对于后世的儒学影响很大。
2、禅对道家文化的影响
唐宋以来,道家文化与禅宗之间一直是在相激相荡,互相渗透的格局中,道家文化由此而更加博大精深。
在禅宗与道家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吕洞宾真人可以算是将道家文化与禅学相互沟通的一位重要人物。吕洞宾师从钟离权修道,在他的《百字铭》中曾有一名句:“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可见吕真人的工用见地,已臻奥境。一日过黄龙山,见黄龙禅师在讲经。乃问禅于黄龙,在禅师指点下顿契本心,并写下诗句:“弃却瓢囊掷碎琴,如今不恋汞中金;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吕祖先前于修身之法已炉火纯青,后经禅师指点心性,才彻底获得解脱。道家以金丹为方便,以登真而证仙位为极则。正统的丹道学术,皆指禅定过程中种种觉受境界。吕祖悟道以后,强调了上品丹道应以心身为鼎,天地为炉的金丹大道修炼,进而与禅宗心法合参,最终以禅宗圆顿之旨为其皈依这一禅化的道家思想。所以,吕祖参禅而悟,对后世的道教思想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后世的张紫阳的《悟真篇》、白玉蟾的《指玄集》皆以禅语传授丹道,直陈心法。清雍正皇帝,曾以圆明居士自号,对《悟真篇》甚为推崇,认为紫阳真人已将金丹大道与禅宗圆顿之旨回互阐出,丹道之学终归于禅。禅宗的丛林制度也对道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宋元交替之时,道士丘处机师徒等,受禅宗的丛林制度影响,而创立了全真教。
综上所述,禅宗对道家的影响仍在于对心性学上的探究。前期道家强调登仙之术,对于心性学上少有提及。禅宗兴起后,道家始知向上仍有“一著子”,之后历代宗师皆游心于禅佛,对心性学则多有发明,从而构成了更为完善的道家文化。
四、结 论
禅作为一种思潮,一种文化现象,给中国古代文明增添了更为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文化内容,使中国文化的底蕴更加深厚。禅有着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同时又与其他文化形态和社会现象相联系而存在。它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人类自我的解脱问题,形成其洒脱而超迈的内在精神。禅,以它独特的方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遗产。
禅刊 2000年度第五期
《禅在中华(清然居士)》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