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在中華(清然居士)▪P2

  ..續本文上一頁至當。所以,臨濟的禅法後世一直流傳下來,法脈不絕。

  (3)曹洞宗

  由于此宗開創人良價及其弟子本寂先後在江西高安縣洞山、吉水縣曹山弘揚一家宗風,後世後人爲語音之便,不稱洞曹而稱曹洞宗。

  曹洞宗的家風,敲唱爲用,即師徒常相交接,以回互不回互之妙用,使弟子悟本性真面目,是極其親切之手段,宗風綿密。叢林有“臨濟將軍,曹洞士民”之說,意謂曹洞接化學人,似是精耕細作田土的農夫,綿密回互,妙用親切,這也是曹洞宗接化學人的一種特色。該宗以《五位君臣頌》作爲勘驗學人的理論依據。該宗的禅法後世也一直流傳下來,只不過沒有臨濟宗那麼興盛。

  (4)雲門宗

  雲門宗是中國禅宗五家之一。由于此宗的開創者文偃在韶州五家山(今廣東乳源縣北)的光泰禅院(今名大覺禅寺),舉揚一家宗風,後世就稱它爲雲門宗。

  雲門宗旨有叁句、一字關及叁字旨。叁句者,函蓋乾坤;截斷衆流;隨波逐浪。一字關者,指雲門常用一語一字接引學人。叁字旨是顧、鑒、咦叁字。師重視一切現成、“即事而真”的石頭希遷思想。

  此宗家風,孤危險峻,簡潔明快。其接化學人,不用多語饒舌,于片言只句之間,超脫意言,不留情見。以無伴爲示,或一字或多語,隨機拈示明之。

  (5)法眼宗

  由于此宗的開創者文益禅師圓寂後,南唐中主谥號大法眼禅師,後世遂稱此宗爲法眼宗。法眼宗宗風簡明處似雲門,穩密處似曹洞宗。接化之句似頗平凡,而句下自藏機鋒,當機能使學人轉凡入聖。該宗善于對症施藥,掃除情解。

  叁、禅對于中國古代各家文化的影響

  自從佛教文化傳入中國後,形成了儒、釋、道叁家爲主流的中國文化,而在禅學在佛教中脫穎而出、到後來形成禅宗後,禅作爲一種相對獨立的思想而對儒家及道家文化構成了一定的影響,並且豐富了中國佛教的內涵。

  1、對儒家文化的影響

  禅宗在唐時達到全面的興盛,一時間禅風大作,一時無倆。唐宋時期,士大夫等知識分子競相探討禅學,研究心性之學。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本是一介大儒,但其出入禅門甚密,並曾爲六祖寫了《曹溪第六祖賜谥大鑒禅師碑》的銘。大詩人白居易居士曾問道于鳥窠禅師,宰相裴休居士曾依黃檗大師學禅。而在唐朝期間著名的詩人、畫家、書法家王維(號摩诘居士),由于對禅法領悟至深,使其山水畫意境幽遠,禅味甚濃。後人對他的畫風贊譽備至,認爲他是畫界南宗之祖師,其地位亦如當初中國禅宗的實際開創者慧能。蘇轼曾與佛印了元禅師過從甚密,並受到了禅師不少的啓發。他在後來參訪東林禅師時有省,並留下一偈:“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君

  ”黃庭堅曾參黃龍祖心禅師,並曾在禅師指點下悟入,成爲其法嗣弟子之一。蘇轼與黃庭堅都跻身于唐宋八大家,但他們遊心禅觀,具有較高的禅學修養,這從一方面影響到了他們的風格,從而使他們的作品具有更高的藝術價值,推動了後世文學的發展。

  隨著時間的推移,至宋朝時,受禅宗的影響,儒家在這一時期就出現了“理學”的儒家思想。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是程灏、程頤、朱熹和陸象山。這些理學家主張,要使學問與道體合一,至于“極高明而道中庸”,提倡“主敬存誠”。理學較爲注重師承。他們都以孔孟之學作爲儒家“心學”而宣揚,實是受中國祖師禅重視師承、以心傳心的思想的影響。而且,受禅門公案語錄的影響,在理學界,也産生了“學案”與“語錄”等文體,而根據彼此對“理學”的理解不同而分立門戶。禅宗的坐禅觀心學說也對理學産生了一定的影響。程灏曾雲:“所謂靜坐,只是打疊心下無事,道理始出。”在這裏,與禅宗在坐禅時要放開一切妄想執著才能體悟佛性的道理是融通的。元朝理學已成末落之勢。迨至明朝,出現了一位重振理學的大儒王陽明。初習佛法天臺止觀,參過禅。其著名的四句教,爲畢生學術思想中心,已接近禅法。四句教雲:“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爲良知,爲善去惡是格物。”理學的這種“格物致知”的思想上確實已與禅法相近,因爲禅認爲,心性是無是無非的,無善無惡的,關健在于意識的善惡,既然能夠知道區分善惡,那麼就應該做好工夫,就是去惡揚善。這一理學思想,對于後世的儒學影響很大。

  2、禅對道家文化的影響

  唐宋以來,道家文化與禅宗之間一直是在相激相蕩,互相滲透的格局中,道家文化由此而更加博大精深。

  在禅宗與道家相互影響的過程中,呂洞賓真人可以算是將道家文化與禅學相互溝通的一位重要人物。呂洞賓師從鍾離權修道,在他的《百字銘》中曾有一名句:“丹田有寶休尋道,對境無心莫問禅。”可見呂真人的工用見地,已臻奧境。一日過黃龍山,見黃龍禅師在講經。乃問禅于黃龍,在禅師指點下頓契本心,並寫下詩句:“棄卻瓢囊擲碎琴,如今不戀汞中金;自從一見黃龍後,始覺從前錯用心。”呂祖先前于修身之法已爐火純青,後經禅師指點心性,才徹底獲得解脫。道家以金丹爲方便,以登真而證仙位爲極則。正統的丹道學術,皆指禅定過程中種種覺受境界。呂祖悟道以後,強調了上品丹道應以心身爲鼎,天地爲爐的金丹大道修煉,進而與禅宗心法合參,最終以禅宗圓頓之旨爲其皈依這一禅化的道家思想。所以,呂祖參禅而悟,對後世的道教思想産生了較爲深遠的影響。後世的張紫陽的《悟真篇》、白玉蟾的《指玄集》皆以禅語傳授丹道,直陳心法。清雍正皇帝,曾以圓明居士自號,對《悟真篇》甚爲推崇,認爲紫陽真人已將金丹大道與禅宗圓頓之旨回互闡出,丹道之學終歸于禅。禅宗的叢林製度也對道教産生了一定的影響。宋元交替之時,道士丘處機師徒等,受禅宗的叢林製度影響,而創立了全真教。

  綜上所述,禅宗對道家的影響仍在于對心性學上的探究。前期道家強調登仙之術,對于心性學上少有提及。禅宗興起後,道家始知向上仍有“一著子”,之後曆代宗師皆遊心于禅佛,對心性學則多有發明,從而構成了更爲完善的道家文化。

  四、結 論

  禅作爲一種思潮,一種文化現象,給中國古代文明增添了更爲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文化內容,使中國文化的底蘊更加深厚。禅有著自己的獨特的風格,同時又與其他文化形態和社會現象相聯系而存在。它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人類自我的解脫問題,形成其灑脫而超邁的內在精神。禅,以它獨特的方式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成爲中華傳統文化的寶貴精神遺産。

  禅刊 2000年度第五期

  

《禅在中華(清然居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