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探索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探索

  明真法师

  一、题解

  般若,译智慧。在经论中主要是指证悟“真如”“涅槃”的智慧。结合《心经》,即是证悟“五蕴皆空”、 “诸法空相”、 “究竟涅槃”的智慧,这在我国口用的“智慧”一词中,根本就找不出这种含义。古代译经家为了避免混淆,只好对“般若”这个词,不作义释。 伙智度渤说“般若波罗密,是诸佛母”,《心经》中亦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十方三世诸佛,皆是从般若生的。 《心经》即在阐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深般若义,我们能有机缘学习,这是我们学佛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

  波罗密多,译到彼岸。是般若的大用。彼岸,喻清净涅槃。到彼岸,是说修学般若的人。能乘般若船——即当人的智慧,从杂染生死的此岸,渡到涅槃的彼岸。这犹是一般的说法,方便权巧的说法。 《心经》在阐扬“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不二法门,我们应从中学到烦恼与菩提无二,生死与涅槃无二,众生与诸佛无二的正知正见,亦即缈法莲华踯上所说的佛知佛见。

  题中的“心”字,约喻说,是说这部经在《大般若经》的六百卷中,有如人体的心脏。

  修多罗,直译绳。同线。印度以线贯花,作为花环,使花的色彩更鲜美,香气更浓郁。因以喻佛的声教,能把众多的法义贯串起来,使法义更明彻,更精深。意译为经。是因中国儒家推尊孔孟之言为经,如译作线,恐引起人们的轻视;加之织布的经线,也能把许多纬线贯串起来,因而就译为经了。

  经名,一般习称经题。因经名即能揭示一经的主题思想,等于一部经的题目故。各宗解释经题,皆有固定的程式,如天台宗用“五重玄义”,贤首宗用“十门分别”。我们现在只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初步体验《心经》所宣示的道理,根据个人的意愿,看这些道理,能不能使我们自己信受,作为日常修持、工作和生活的指导思想。

  二、译者简介

  《心经》是唐三藏法师玄奘译。经律论,称三藏,摄戒定慧三学。精通三藏,以法为人师,称三藏法师。玄奘(602——664)三藏,河南偃师人,姓陈,十一岁出家,二十一岁受大戒。未受戒前,从当地名宿,发奋苦学。年十五,博通经论。又随兄长捷法师人蜀,遍谒硕彦,虚心学习,受到蜀中佛教界的爱重。因各家观点矛盾,不易解决;向经论中寻求,亦不能除去胸头疑累,遂发愿西行求法。唐贞观二年(628),结伴数人,私出玉门关,触目荒漠,罕遇行旅,历艰涉险,时罹苦厄,同伴皆死途中。三藏志存大法,只影西征,百折不挠,终于胜利达到了印度。旅外十七载,周游百余国。在印度,精心锐意从那烂陀寺戒贤论师,杖林山胜军居士,及各国专家学者学习,学内明、学因明、学声明。品学优异,声振当时。在历时十八天的曲女城大辩论会上,赢得了“大乘天”的殊荣称号,为中印两国文化交流和两国人民的友好,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贞观十九年(645)二月回到长安,携归梵典六百五十七部。唐太宗李世民封三藏优礼有加。玄奘三藏回国后,一面紧张地从事译经,一面又辛勤地进行教学。不但译出了大批经论,使中国佛教徒对印度佛教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还人才辈出,使印度无着世亲创立的法相唯识学,能在中国独树一帜,与其他各大宗派相媲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二月,三藏示寂,在归国二十一年间,共译出大小乘经论七十四部,总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心经》,是贞观二十二年(648)五月,在终南山翠微宫翻经院译的。

  三、径文的租仁结构

  经文共分三大段:

  (一)、菩萨自证的五蕴皆空——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

  (二)、菩萨宣示的五蕴皆空分二

  1、色空本自无疑——舍利子……亦复如是

  2、色空皆一真绝待——舍利子……以无所得故

  (三)、菩萨宣示般若无上殊胜——分三

  1、菩萨依般若修行证果——菩提萨埵……究竟涅槃

  2、三世诸佛皆是依般若成的——三世诸佛……三藐三菩提

  3、般若统摄显密无上殊胜——故知般若波罗密多……菩提莎婆诃

  四、正释径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般若有二:一、我空般若,声闻、缘觉、菩萨,皆信乐修习,亦名共般若。二、法空般若,或我法俱空般若,唯独菩萨信乐修习,亦称不共般若。深般若,即不共般若。

  照见,即能证的观照般若。五蕴皆空——五蕴当体皆是真空实相,即所证的实相般若。除此节及最后“即说咒曰”一节外,皆是观自在菩萨对舍利子的开示,即文字般若。三种般若,详见附释。我们应即依照菩萨对舍利子的开示,探索“五蕴皆空,,的深般若义。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不异两句,在遣除二乘人的执情;即是两句,在引导二乘人转入大乘真实道。初机要理解色空“不异”和“即是”的关系,似应先掌握两个佛教的基本观点:一、诸法无常;二、诸法从缘生。先一:

  我们读经论时,经常碰到“生灭”和“不生不灭”,对二者的关系,纹绕不清,初学佛法,应多花点气力,先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佛教认为宇宙间的事物,有生必有灭,这是一条规律,很重要的一条规律。任何时间,任何空间的事物,都超越不了“有生必有灭”的这条规律。心法刹那生灭。色法(物质)在生灭的中间,还有“住”与“异”的阶段。所谓“生已暂停,说名为住;住别前后,说名为异”。因此异,实际在表达住的变异。这大概就是说在所说的量变。因为没有量变,是不会有质变的。因此经论对于事物的过程,有的说“生住异灭”,有的只说“生异灭”。后者的说法,还是比较符合事实的。诸行无常,为三法印之一。法印,约等于现在所说的原则。我们要判断一部经书,是佛说的,还是不是佛说的,就要用这些原则来检验。看经书里道理,符不符合这些原则。诸行无常,就是把事物有生必有灭的规律,提高到原则性来认识。

  行,迁流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断的运动。诸行,是说一一心、一一物,皆是在不断的运动、迁流不住的。常,凝固不变义。无常,是说一一心物,在迁流不住的生灭法中,决无凝固不变的自性(个体)。我们认为一个人能在世界上活几十岁,佛教认为这是常见,是法执,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这一个人,产无异于说一个人的个体,如果没有一个实在的个体,怎么能在世界上活几十年呢

  其实不然。从一个人来说,大概可以分作婴儿、幼儿、少年、青年、壮年、中年、老年这么几个时期,请认真地思考一下:当一个人跨人中年的时期,他的婴儿、幼儿、少年、青年、壮年的个体到哪儿去了

  他的老年的个体还在哪儿

  我们只能说:他过去每一个时期的个体,皆转化成了现在中年时期的个体。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没有过去个体的不断迁变流转,就决不会有现在中年时期的个体。个体,就是生命的奔流,它是决不会停滞,决不会凝固的。停滞、凝固了,就不会有老年的个体了。没有现在,是决不会有未来的。因此,除主观执着外,在客观世界里是绝对找不出一个什么“凝固不变的自性,,的!时间,佛教认为是依附于物质和精神的活动而有的,几十年,又是由分秒积累而有的。假的。离开了一分一秒,决不会有几十年。物质精神,都是在那里分分秒秒迁流不住的,是活泼泼的,决不是死的、凝固的。只是在量变的过程中,前后相似相续,似常似一;迁流的形相,又极急剧隐微,我们的感官觉察不到,于是在缘内身外物时,遂认为皆有一个凝固的不变的自性了。甚至坚持自己的这种错误认识,还完全是正确的。佛教说空,就是在对治这种凝固不变的自性执,并不是说客观世界里还有一个什么“空”。唐代有一位庞居士说得非常好: “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把“空”作为包袱背在自己的身上,是亦如来说为可怜悯者。思想简单的人,看到《心经》一面说“色不异空”,“色即是空”,一面又说“空不异色”, “空即是色”,不免陷人五里雾中,认为《心经》太玄了。实际我们日常生活,就是在这样辩证的发展,一点儿也不玄。因此,我们必须从日常生活里来探索《心经》,决不能把时间气力全放在经书上。

  五蕴,是迁流不住的生灭法,这只是一面;从另一面说,后后的五蕴,都是由前前五蕴变迁流转出来的,前前五蕴实未曾灭,后后五蕴实亦未曾生。说五蕴有生灭时,实亦即不生不灭。生灭与不生不灭,在五蕴上本来就是对立统一的。有一首四句偈说: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就是大小乘人在认识论上的分野。寂灭,即涅槃。小乘坚执必须在生灭灭了以后,才能证得涅槃;大乘认为生灭当体即是不生不灭的寂灭,不须在浩浩的日常生活外而去别求涅槃。这一点,在我们学习《心经》时,十分吃紧。因为我们一般都厌弃生灭,欣慕不生不灭的真如涅槃,在下节经文中,有““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灭,即声闻的涅槃,尽,即缘觉的涅槃,得,即指菩萨所证得的涅槃。这三句经文,是在否定三乘,否定三乘人的涅槃。是应该引起我们深切注意的。与《心劲一脉相通的缈法莲华经》上也说:“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这意思是说: “我在过去,虽然有时候也说过三乘人的涅槃,但都是随机说的,也并非是真实的涅槃。为什么说“是亦非真灭”呢

  因为诸五蕴生灭法,从本以来,就常自是不生不灭的寂灭实体呵。这也是一切大乘经论上所标示的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的自性清净涅槃。迁流不住的五蕴法,就是世间法,离此实别无涅槃。 《中国·涅槃品》对此说得更为明彻:

  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

  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探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南岳呈文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