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
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
在十六五尽的常住三宝慈光加护下,我们应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色受想行识,多做些庄严世界、利乐有情的无上清净功德呵。能如是行,是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般若观行。
再二:诸法从缘生,缘,因义。约当现在所说内因外因。我们在上面说,一一心物,皆是迁流不住的生灭法,没有凝固不变的自性。但一一心物,为什么会生
为什么会灭
为什么会有迁变流转
我们现在要用缘生观来解答这个问题,并进而说明色空“不异”和“即是”的关系。佛教认为宇宙间的一一心物,皆不能自生自有,必须众缘积聚——内因外因具备了,才能生,才能有。如在讲五蕴时,说必须具备了根境二缘,才能生识。没有眼根——没有视觉器官,能不能生眼识呢
肯定是不能生的。有了眼根,没有色境——没有眼识所缘的对象,眼识还是生不起来的。事实证明眼识是不能自生自有的。没有种子、土壤、水和阳光的众缘积聚,能生大白菜、能有大白菜吗
肯定是不会生不会有的。缘生,是佛法的核心思想,是能通过我们日常生活的实践而加以检验的。 《戒本经》说: “诸法从缘起,缘尽法还灭。”懈深密劲说: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字,指缘; “彼”字,指众缘所生的色心等法。缘生,也概括了缘灭及中间变迁流转的整个过程。心物皆不能自生自有,但能不能自灭自无
能不能自由变迁流转呢
不能。因为缘是众多的,复杂的。例如眼识生起后,由于光线强弱,距离的远近,意识的专注或不专注等,也对眼识视物皆有一定的影响。大白菜生起后,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但随时都要受种子、土壤、水和阳光的影响,还有人工的管理,自然灾害等,也能对大白菜起决定性的作用。最能说明问题的还是人。试想,人谁不希望身体健康、精神愉快
但光有希望不行,还必须有一定的条件。不创造条件,不具备一定的条件,人要满足自己的这种希望,肯定还是不可能的。人是具有高度主观能动性的生物,还必须受缘——内因外因的支配,不能希望如何就如何,何况其他的一切事物。事物既皆不能自生自有,自灭自无,在生与灭的中间,又皆不能自由地变迁流转。请问:在这中间,是不是还找得出一个什么“自”
特别是凝固不变的自我
凝固不变的什么心和物
人们在认识上执着我有个体(自性),佛教叫着人我执,简称我执;执着一切心和物有个体(自性),佛教叫做法我执,简称法执。佛教认为我执法执,都是翳眼里妄见的空花。在晴朗的空间里,是没有什么花的。眼里有翳,始有花生,佛教只是要唤醒我们,自觉地去割除眼里的翳障。翳障除了,就能明明白白地见到客观实际,适应客观实际而生活了。如来实无一法与人。到那时候,我们也不需要什么了。诸法从缘生——宇宙间的事事物物,形形色色,既皆是众缘积聚而生的,众缘积聚而有的,这就彻底否定了创造世界的上帝,这就彻底否定了一切形而上学的本体论,也就彻底否定了什么灵魂不灭。
事物从缘生,皆无实有自性,这还只是事物的一面;事物生起后,又有一定的作用,皆能作缘,使其他的事物或生、或灭、或迁变流转。这是事物的另一方面。从时间上说,事物皆是望前为果,望后为因的。从空间上说,事物皆是与其他事物互相牵涉、互相影响的。这就使我们更深一层的认识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决无实有个体的自我,决无实有个体的心和物。我在上面已经讲过好几次;个体,经论上叫着自性。缘生自性空,这就是佛教所讲的“理”。佛教认为这个理,是最真实的,亦名实相。是无迁改的,亦名性。是不变不易的,亦名真如。是不会坏灭的,亦名涅槃。不是任何人造作的,亦名无为。这个理,什么也不似,亦名空。必须抓住这个理了,才能成佛,因又名佛性。还有好多名词,都是表达这个理的。这个理,就是缘生法的共性,就存在于一一共性缘生的事物中。离开了一一缘生的事物,是完全彻底找不着这个理的。离开了缘生的事物,离开了日常生活,去找这个理,去找涅槃、真如,这在大乘经论上,也斥为法执。蕴,积聚义。色受想行识,世出世间的一一色受想行识,无不皆是众缘积聚而有的,因之一一五蕴无不当体皆是真空实相。色等自性本空,非离色等外,别有一个空。故说: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大乘的千经万论,皆是讲的这个理。务望初机同学在这里下些功夫,切忌囫囵吞枣。
妪严踯说: “一切法性,一切法相,有佛无佛,常住不异。”一切法相,即诸法从缘生;一切法性,即缘生自性空。即使是佛,也只能根据缘生自性空的规律,教导众生去改造具体的五蕴,使之转识成智,转染成净,转凡成圣。佛决不是造物主,也不能把菩提涅槃,恩赐众生,更无力改变缘生自性空的规律。因此无论有佛出世,或者无佛出世,一切法性,一切法相,都是常住的,不会有什么变异的。佛只是这一规律的发现者,宣传者和实践者。
色即是空:实际理地,不染一尘。是文殊大智门。空即是色: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是普贤大行门。色空无碍,悲智双运,以文殊、普贤为榜样,庄严世界,利乐有情,精进勇猛,永不疲厌。这就是十方国土一切菩萨所行的正道。也就是今天我们中国佛教徒和全世界佛教徒的一个共同的大方向。
二乘人在思想上把色空打成两橛,不能与客观实际相应,犹有挂碍,不得自在。虽证我空,了知五蕴非我,犹执色等实有自性,惧怯佛道长远,不愿修学;又执空性实有,甘愿淹杀在“我空”的死水里,不愿利乐众生。菩萨为说“色不异空”,在破除蕴性实有的执情;为说“空不异色”,在破除空性实有的执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引导二乘转人菩萨真实道。我国古尊宿有“敲空有响,击木无声”, “乌鸡带雪飞”, “桥流水不流”,“有佛处,急走过,无佛处,不得住”这一类的禅语,实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般若思想形象化。初机细心玩味,当亦能有所助发。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
减。是故:空中五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
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
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
得——以无所得故。
上节菩萨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色空不二法门,显示深般若义,昭然如日,举目共见,似已不能更增一语了。但毕竟还是在讲道理,还隐隐留有“色空相待”的痕迹在。此节在揭示相体即是绝待,在揭示菩萨自证的五蕴皆空,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是没有那些什么色呀、空呀、不异呀、即是呀这些噜苏的。
初机学习佛法,乍听不可思议,往往目动神摇,陷于迷惘,以为佛法太神秘、太玄奥了,不易学。不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就有许许多多的事是不可思议的,只是我们平日没有留心罢了。比如说: “糖是甜的。”大家因有生活经验,好像一听就明白,根本没有什么问题。其实不然。如问“甜究竟是啥味”
不妨找几个人试试,看思得出来么
议得出来么
保险是思不出来、议不出来的。甜味如是,苦辣、痛痒、冷暖,除亲尝亲受时以外,又何尝思得出来,议得出来
火如议得出,火将烧口;火如思得出,火将烧心。金矿如议得出、思得出,许多人早就成为百万富翁了。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因此佛教特别重视“离言法性”,要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那里去领会佛法。菩萨自证的五蕴皆空不可思议慧界,奇特,实际也并不奇特。尽管不可思议,菩萨为了摄化舍利子,又不能不于无说处而说,只好勉强说出是“是诸法空相”五个字,顾名思义,空相者,空一切相,空相不空。这依然什么也不似,还是描也描不成,尽也尽不就的。菩萨只好又为凿开一线缝,说空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使学习《心经》者才有个人处。因为生灭、染净、增减,是相待而有的。菩萨自证的境界,是绝待的,没有这些噜苏的。是故空中无有蕴处界的六凡法界,无有苦集灭道的声闻法界,无有十二因缘的缘觉法界,无有智及证得的菩萨法界。为什么无有九法界
以无所得故。 “冰泉冷涩弦凝绝”, “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最真最美的佛法,这是无分别最上乘法,这是十方诸佛皆不能赞一词的佛法。 “虚空粉碎,大地沉平”。 “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同时消殒”,这就是观自在菩萨自证的五蕴皆空不可思议境界。上节是教是理,此节是行是证。不行深般若波罗密多,不依般若波罗密多,不以般若波罗密多,是不能证得实相般若的。我们对经中的“行”、 “依”、 “以”这三个金字,是应该怎样地牢牢抓住呵。
在此节经文中,还有一个问题,似乎还没有人说出过,即:菩萨为什么唯独不举佛法界
难道菩萨在照见五蕴皆空中,唯独没有照见佛法界吗
我是这样看的:菩萨照见无有九法界,是菩萨照见九法界一一皆真,一一皆如,九法界当体即是佛法界。九法界的生灭、染净、增减的相待法,实即皆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绝待真如。菩萨不是不举佛法界,以九法界当体即是佛法界,实别无佛法界可举故。释迦牟尼佛在《妙法莲华经》中说的“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实际就是观自在菩萨所证的。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宅死,乃至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请精审详思,这不是明明白白的“无二亦无三”么
这不是明明白白的在
汇二归一” “开权显实”么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根本就寻觅不着六凡法界。六凡法界,一一皆真,一一皆知,当体即是佛法界。这对我们是多大的启发,多大的鼓舞呵。经虽不同,理无二致。不但佛菩萨是如是如是说,祖师也是如是如是说的。天台宗三祖南岳慧思大师说: “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非真。”禅宗六祖曹溪慧能大师说: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因为佛法本来是属于众生的,属于世界的,也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只能“但向己求”,只能“不离世间觉”。离开了众生,离开了世界,离开了我们自己,去别求佛法,即使不流于邪魔外道,也会落于沉空滞寂的小乘,那不但会“得亦非真”,恐怕还会吃苦头呵。我们不妨回头看看我们前面学的:在一一生灭法中,即有不生不灭的真如涅槃。在缘生的一一事物中,既有真如实相、涅槃无为。这难道不符合客观实际吗
不值得我们信受、不值得我们奉行吗
当下即是,立处皆是。你们说说:参禅念佛,工作生产,穿衣吃饭,又有哪一样不是佛法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迷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菩提萨堙,依般若波罗密多故,能断除我法二执,照见物我皆空,视声色、货利、名位、权力,如涕如唾;视生死祸福,如梦如幻,觅必不可得,心有何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生灭成佛的颠倒梦想。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任运修习四摄六度,饶益有情,是即菩萨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 以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
菩提萨埵,是因;三世诸佛,是果。三世诸佛,皆是以这样的般若波罗密多,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
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
咒。即说咒日:揭谛 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佛法未传人前,我国就有祈禳的禁咒法。陀罗尼,译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持诵陀罗尼,亦重形式,尚神秘,与禁咒近似。初来时,遂视为咒。
般若能度一切苦厄,故曰“是大神咒。”般若能照见五蕴皆空,故曰“是大明咒”。三学六度,皆以般若为最上,故曰“是无上咒”。般若是诸佛母,故曰“是无等等咒”。咒语,一般主张只应虔心持诵。我又未学密宗,不敢妄解。
(遗稿)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探索》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