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去割除眼里的翳障。翳障除了,花相灭了,就能明明白白地见到客观实际,适应客观实际而生活了。如来实无一法与人。到那时候,我们也不需要什么了。诸法从缘生——宇宙间的事事物物、形形色色,既皆是众缘积聚而生的,众缘积聚而有的,这就彻底否定了创造世界的上帝,这就彻底否定了一切形而上学的本体论,也就彻底否定了什么灵魂不灭。
事物从缘生,皆无实有自性,这还只是事物的一面;事物生起后,又有一定的作用,皆能作缘,使其他的事物或生、或灭、或迁变流转,这是事物的另一面。从时间上说,事物皆是望前为果,望后为因的。从空间上说,事物皆是与其他事物互相牵涉、互相影响的。这就使我们更深一层地认识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决无实有个体的自我,决无实有个体的心和物。我在上面已经讲过好几次:个体,经论上叫做自性。缘生自性空,这就是佛教所讲的“理”。佛教认为这个理,是最真实的,亦名实相。是无迁改的,亦名性。是不变不异的,亦名真如。是不会坏灭的,亦名涅槃。不是任何人造作的,亦名无为。这个理,什么也不似,亦名空。必须抓住这个理了,才能或佛,因又名佛性。还有好多名词,都是表达这个理的。这个理,就是缘生法的共性,就存在于一一缘生的事物中。离开了一一缘生的事物,是完全彻底找不着这个理的。离开了缘生的事物,离开了日常生活,去找这个理,去找涅槃真如,这在大乘经论上,也斥为法执。蕴,积聚义。色受想行识,世出世间的一一色受想行识,无不皆是众缘积聚而有的,因之一一五蕴无不当体皆是真空实相。色等自性本空,非离色等外,别有一个空;故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大乘的千经万论,皆是讲的这个理。务望初机同学在这里下些工夫,切忌囫囵吞枣。
《华严经》说:“一切法性,一切法相,有佛无佛,常住不异。”一切法相,即诸法从缘生;一切法性,即缘生自性空。即使是佛,也只能根据缘生自性空的规律,教导众生去改造具体的五蕴,使之转识成智,转染成净,转凡成圣。佛决不是造物主,也不能把菩提涅槃,恩赐众生,更无力改变缘生自性空的规律。因此无论有佛出世,或者无佛出世,一切法性,一切法相,都是常住的,不会有什么变异的。佛只是这一规律的发现者、宣传者和实践者。
色即是空:实际理地,不染一尘。是文殊大智门。空即是色;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是普贤大行门。色空无碍,悲智双运,以文殊普贤为榜样,庄严世界,利乐有情,精进勇猛,永不疲厌。这就是十方国土一切菩萨所行的正道。也就是今天我们中国佛教徒和全世界佛教徒的一个共同的大方向。
二乘人在思想上把色空打成两橛,不能与客观实际相应,犹有挂碍,不得自在。虽说我空,了知五蕴非我,犹执色等实有自性,惧怯佛道长远,不愿修学;又执空性实有,甘愿淹杀在“我空”的死水里,不愿利乐众生。菩萨为说“色不异空”,在破除蕴性实有的执情;为说“空不异色”,在破除空性实有的执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引导二乘转入菩萨真实道。我国古尊宿有“敲空有响,击木无声”,“乌鸡带雪飞”,“桥流水不流”,“有佛处,急走过,无佛处,不得住”这一类的禅语,实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般若思想形象化。初机细心玩味,当亦能有所助发。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上节菩萨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色空不二法门,显示深般若义,昭然如日,举目共见。似已不能更增一语了。但毕竟还是在讲道理,还隐隐留有“色空相待”的痕迹在。此节在揭示相待即是绝待,在揭示菩萨自证的五蕴皆空,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是没有那些什么色呀,空呀,不异呀,即是呀这些噜嗦的。
初机学习佛法,乍听不可思议,往往目动神摇,陷于迷惘,认为佛法太神秘、太玄奥了,不易学。不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就有许许多多的事是不可思议的,只是我们平日没有留心罢了。比如说:“糖是甜的”大家因有生活经验,好像一听就明白,根本没有什么问题。其实不然。如问“甜,究竟是啥味
”不妨找几个人试试:看想得出来么
议得出来的
保险是思不出来,议不出来的。甜味如是,苦辣、痛痒、冷暖,除亲尝亲受时以外,又何尝思得出来,议得出来。火如议得出,火将烧口;火如思得出,火将烧心。英镑如议得出,思得出,许多人早就成为百万富翁了。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因此佛陀特别重视“离言法性”,要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那里去领会佛法。菩萨自证的五蕴皆空不可思议境界,奇特,实际也并不奇特。尽管不可思议,菩萨为了摄化舍利子,又不能不于无说处而说,只好勉强说出是“是诸法空相”五个字。顾名思议,空相者,空一切相,空相不空。这依然什么也不似,还是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的。菩萨只好又为凿开一线缝,说空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使学习《心经》者才有个入处。因为生灭、染净、增减,是相待而有的。菩萨自证的境界,是绝待的,没有这些噜嗦的。是故空中无有蕴处界的六凡法界,无有苦集灭道的声闻法界,无有十二因缘的缘觉法界,无有智及证得的菩萨法界。为什么无有九法界
以无所得故。“雪泉冷涩弦疑绝”,“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最真最美的佛法,这是无分别最上乘法,这是十方诸佛皆不能赞一词的佛法。“虚空粉碎,大地沉平。”“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同时消殒。”这就是观自在菩萨自证的五蕴皆空不可思议境界。上节是教是理,此节是行是证。不行深般若波罗密多,不依般若波罗密多,不以般若波罗密多,是不能证得实相般若的。我们对经中的“行”“依”“以”这三个金字,应该怎样地牢牢抓住呵。
在此节经文中,还有一个问题,似乎还没有人提出过,即:菩萨为什么惟独不单佛法界
难道菩萨在照见五蕴皆空中,惟独没有照见佛法界吗
我是这样看的:菩萨照见无有九法界,是菩萨照见九法界一一皆真,一一皆如,九法界当体即是佛法界。九法界的生灭、染净、增减的相待法,实即皆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绝待真如。菩萨不是不举佛法界,以九法界当体即是佛法界,实别无佛法界可举故。释迦牟尼佛在《妙法莲华经》里宣说的“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随佛方便说。”实际就是观自在菩萨所谓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乃至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请精审详思,这不是明明白白的是“无二亦无三”么
这不是明明白白的在“汇三归一”“开权显实”么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根本就寻觅不着六凡法界。六凡法界,一一皆真,一一皆如,当体即是佛法界。这对我们是多大的启发,多大的鼓舞啊。经虽不同,理无二致。不但佛菩萨是如是说,祖师也是如是说的。天台宗三祖南岳慧思大师说;“道源不远,性诲非遥,但自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不真。”禅宗六祖曹溪慧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为觅兔角。”因为佛法本来是属于众生的,属于世界的,也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只能“但向己求”,只能“不离世间觉。”离开了众生,离开了世界,离开了我们自己,去别求佛法,即使不流于邪魔外道,也会落于沉空滞寂的小乘,那不但会“得亦非真”,恐怕还会吃苦头啊。我们不妨回头看看我们前面学的:在一一生灭法中,即有不生不灭的真如涅槃。在缘生的一一事物中,就有真如实相,涅槃无为。这难道不符合客观实际吗
不值得我们信受,不值得我们奉行吗
当下即是,立处皆是。你们说说:参禅念佛,工作生产,穿衣吃饭,又有哪一样不是佛法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意涅槃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能断除我法二执,照见物我皆空,视声色、货利、名位、权力,如涕如唾,视生死祸福,如梦如幻,觅不可得,心有何挂碍。无挂碍故,视地狱为园林,无有恐怖,远离生天成佛的颠倒梦想。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任运修习四摄六度,饶益有情,是即菩萨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以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提萨埵,是因;三世渚佛,是果。三世诸佛,皆是以这样的般若波罗蜜多,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
故视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 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佛法未传入前,我国就有祈禳的禁咒法。陀罗尼,译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持诵陀罗尼,亦重形式,尚神秘,与禁咒近似。初来时,遂视为咒。
般若能度一切若厄,故曰:“大神咒。”般若能照见五蕴皆空,故曰“是大明咒。”三学六度,皆以般若为最上,故曰“是无上咒。”般若是诸佛母,故曰“是无等等咒”。咒语,一般主张只应虔心持诵。我又未学密宗,不敢妄解。
《佛法蠡测》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