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蠡测▪P3

  ..续本文上一页,只影西征,百折不挠,终于胜利达到了印度。旅外十七载,周游百余国。在印度,精心锐意从那烂陀寺戒贤论师,杖林山胜军居士,及各国专家学者学习,学内明,学因明,学声明。晶学优异,声振当时。在历时十八天的曲女城大辩论会上,赢得了“大乘天”的殊荣称号。为中印两国文化交流和两国人民的友好,开拓了广阔的道路。贞观十九年(645)二月回到长安,携归梵典657部。唐太宗李世民对三藏优礼有加。玄奘三藏回国后,一面紧张地从事译经,一面又辛勤地进行教学。不但译出了大批经论,使中国佛教徒对印度佛教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还人材辈出,使印度无着世亲创立的法相唯识学,能在中国独树一帜,与其他各大宗派相比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二月,三藏示寂。在归国21年间,共译出大小乘经论74部,总1335卷。《心经》,是贞观二十二年(648)五月,在终南山翠微宫翻经院译的。

  三、经文的组织结构

  经文共分三大段

  一、菩萨自证的五蕴皆空——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

  二、菩萨宣示的五蕴皆空——分二

  1、色空本自无碍——舍利子……亦复如是

  2、色空皆一真绝待——舍利子……以无所得故

  三、菩萨宣示般若无上殊胜——分三

  1、菩萨依般若修行证果——菩提萨埵……究竟涅槃

  2、三世诸佛皆是依般若成的——三世诸佛……三藐三菩提

  3、般若统摄显密无上殊胜——故知般若波罗蜜多……菩提莎婆诃

  四、正绎经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般若有二:一、我空般若,声闻、缘觉、菩萨,皆信乐修习,亦名共般若。二、法空般若,或我、法俱空般若,惟独菩萨信乐修习,亦称不共般若,深般若,即不共般若。

  照见,即能证的观照般若。五蕴皆空——五蕴当体皆是真空实相,即所证的实相般若。除此节及最后“即说咒曰”一节外,皆是观自在菩萨对舍利子的开示,即文字般若。三种般若,详见附释。我们应即依照菩萨对舍利子的开示,探索“五蕴皆空”的深般若义。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不异两句,在破除二乘人的执情;即是两句,在引导二乘人转入大乘真实道。初机要理解色空“不异”和“即是”的关系,似应先掌握两个佛教的基本观点:(一)、诸行无常; (二)、诸法从缘生。

  (一)、诸行无常。我们读经论时,经常碰到“生灭”和“不生不灭”,对二者的关系,绞绕不清。初学佛法,应多花点气力,先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佛教认为宇宙间的事物,有生必有灭,这是一条规律,很重要的一条规律。任何时间、任何空间的事物,都超越不了“有生必有灭”的这条规律。心法刹那生灭。色法 (物质)在生灭的中间,还有“住”与“异”的阶段。所谓“生已暂停,现名为住;住别前后,说名为异。”因此异,实际在表达住的变异。这大概就是现在所说的量变。因为没有量变,是不会有质变了。因此经论对于事物的过程,有的说“生住异灭”,有的只说“生异灭”。后者的说法,还是比较符合事实的。诸行无常,为三法印之一。法印,约等于现在所说的原则。我们要判断一部经书,是佛说的,还是不是佛说的,就要用这些原则来检验。看经书里道理,符不符合这些原则。诸行无常,就是把事物有生必有灭的规律,提高到原则性来认识。

  行,迁流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断的运动。是说一一心,一一物,皆是在不断的运动,迁流不住的。常,凝固不变义。无常,是说一一心物,在迁流不住的生灭法中,决无凝固不变的自性(个性)。我们认为一个人能在世界上活几十年。佛教认为这是常见,是法执,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说一个人,实无异于说一个人的个体,如果没有一个实在的个体,怎么能在世界上活几十年呢

  其实不然。从一个人来说,大概可以分作婴儿、幼儿、少年、青年、壮年、中年、老年这么几个时期,请认真地思考一下:当一个人跨入中年的时期,他的婴儿、幼儿、少年、青年、壮年的个体到哪儿去了

  他的老年的个体还在哪儿

  我们只能说:他过去每一个时期的个体皆转化成了现在中年时期的个体。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没有过去个体的不断迁变流转,就决不会有现在中年时期的个体。个体,就是生命的奔流,它是决不会停滞,决不会凝固的。停滞了,凝固了,就不会有老年的个体了。没有现在,是决不会有未来的。因此,除主观执着外,在客观世界里是绝对找不出一个什么“凝固不变的自性”的!时间,佛教认为是依附于物质和精神的活动而存的。几十年,又是由分秒积累而有的。假如,离开了一分一秒,决不会有几十年。物质精神,都是在那里分分秒秒迁流不住的,是活泼泼的,决不是死的、凝固的。只是在量变的过程中,前后相似相续,似常似一;迁流的形相,又极急剧隐微,我们的感官觉察不到,于是在缘内身外物时,遂认为皆有一个凝固不变的自性了。甚至坚持自己的这种错误认识,还完全是正确的。佛教说空,就是在对治这种凝固不变的自性执,并不是说客观世界里还有一个什么“空”。唐代有一位庞居士说得非常好:“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把“空”作为包袱背在自己的身上,是亦如来说为可怜悯者。思想简单的人,看到《心经》一面说“色不异空”,“色即是空”,一面又说“空不异色”,“空即是色”不免陷入五里雾中,认为《心经》太玄了。实际我们日常生活,就是在这样辩证的发展,一点儿也不玄。因此,我们必须从日常生活里来探索《心经》,决不能把时间气力全放在经书上。

  五蕴,是迁流不住的生灭法,这只是一面;从另一面说,后后的五蕴,都是由前前五蕴变迁流转而来的,前前五蕴实未曾灭,后后五蕴实亦未曾生。说五蕴有生灭时,实亦即不生不灭。生灭与不生不灭,在五蕴上本来就是对立统一的。有一首四句偈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就是大小乘人在认识论上的分野。寂灭,即涅槃。小乘坚执必须在生灭灭了已后,才能证得涅槃;大乘认为生灭当体即是不生不灭的寂灭,不须在浩浩的日常生活外而去别求涅槃。这一点,在我们学习《心经》时,十分吃紧。因为我们一般都厌弃生灭,欣慕不生不灭的真如涅槃。在下节经文中,有“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灭,即声闻的涅槃,尽,即缘觉的涅槃,得,即指菩萨所证得的涅槃。这三句经文,是在否定三乘,否定三乘人的涅槃。是应该引起我们深切注意的。与《心经》一脉相通的《妙法莲华经》上也说:“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这意思是说:我在过去,虽然有时候也说过三乘人的涅槃,但这都是随机说的,也并非是真实的涅槃。为什么说“是亦非真灭”呢

  因为诸五蕴生灭法,从本以来,就常自是不生不灭的寂灭实体呵。这也是一切大乘经论上所标示的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的自性清净涅槃。迁流不住的五蕴法,就是世间法,离此实别无涅槃。《中论涅槃品》对此说得更为明彻:

  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

  在十方无尽的常住三宝慈光加护下,我们应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色受想行识,多做些庄严世界,利乐有情的无上清净功德呵。能如是行,是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般若观行。

  (二)、诸法从缘生。缘,因义。约当现在所说内因外因。我们在上面说,一一心物,皆是迁流不住的生灭法,没有凝固不变的自性。但一一心物,为什么会生

  为什么会灭

  为什么会有迁变流转

  我们现在要用缘生观来解答这个问题,并进而说明色空“不异”和“即是”的关系。佛教认为宇宙间的一一心物,皆不能自生自有,必须众缘积聚——内因外因具备了,才能生,才能有。如在讲五蕴时,说必须具备了根境二缘,才能生识。没有眼根——没有视觉器官,能不能生眼识呢

  肯定是不能生的。有了眼根,没有色境——没有眼识所缘的对象,眼识还是生不起来的。事实证明眼识是不能自生自有的。没有种子、土壤、水和阳光的众缘积聚,能生大白菜、能有大白菜吗

  肯定是不会生不会有的。缘生,是佛法的核心思想,是能通过我们日常生活的实践而加以检验的。《戒本经》说:“诸法从缘起,缘尽法还灭。”《解深密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字,指缘;“彼”字,指众缘所生的色心等法。缘生,也概括了缘灭及中间变迁流转的整个过程。心物皆不能自生自有,但能不能自灭自无

  能不能自由变迁流转呢

  不能。因为缘是众多的、复杂的。例如眼识生起后,由于光线的强弱,距离的远近,意识的专注或不专注等,也对眼识视物皆有一定的影响。大白菜生起后,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但随时都要受种子、土壤、水和阳光的影响;还有人工的管理,自然灾害等,也能对大白菜起决定性的作用。最能说明问题的还是人。试想,人谁不希望身体健康,精神愉快

  但光有希望不行,还必须有一定的条件。不创造条件,不具备一定的条件,人要满足自己的这种希望,肯定还是不可能的。人是具有高度主观能动性的生物,还必须受缘——内因外因的支配,不能希望如何就如何,何况其他的一切事物。事物既皆不能自生自有,自灭自无,在生与灭的中间,又皆不能自由地变迁流转;请问:在这中间,是不是还找得出一个什么“自”

  特别是凝固不变的自我

  凝固不变的什么心和物

  人们在认识上执着我有个体(自性),佛教叫做人我执,简称我执;执着一切心和物有个体(自性),佛教叫做法我执,简称法执。佛教认为我执法执,都是翳眼里妄见的空花。在睛朗的空间里,是没有什么花的。眼里有翳,始有花生。佛教只是要唤醒我们,自觉地…

《佛法蠡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