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只影西征,百折不撓,終于勝利達到了印度。旅外十七載,周遊百余國。在印度,精心銳意從那爛陀寺戒賢論師,杖林山勝軍居士,及各國專家學者學習,學內明,學因明,學聲明。晶學優異,聲振當時。在曆時十八天的曲女城大辯論會上,贏得了“大乘天”的殊榮稱號。爲中印兩國文化交流和兩國人民的友好,開拓了廣闊的道路。貞觀十九年(645)二月回到長安,攜歸梵典657部。唐太宗李世民對叁藏優禮有加。玄奘叁藏回國後,一面緊張地從事譯經,一面又辛勤地進行教學。不但譯出了大批經論,使中國佛教徒對印度佛教能有比較全面的認識;還人材輩出,使印度無著世親創立的法相唯識學,能在中國獨樹一幟,與其他各大宗派相比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二月,叁藏示寂。在歸國21年間,共譯出大小乘經論74部,總1335卷。《心經》,是貞觀二十二年(648)五月,在終南山翠微宮翻經院譯的。
叁、經文的組織結構
經文共分叁大段
一、菩薩自證的五蘊皆空——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
二、菩薩宣示的五蘊皆空——分二
1、色空本自無礙——舍利子……亦複如是
2、色空皆一真絕待——舍利子……以無所得故
叁、菩薩宣示般若無上殊勝——分叁
1、菩薩依般若修行證果——菩提薩埵……究竟涅槃
2、叁世諸佛皆是依般若成的——叁世諸佛……叁藐叁菩提
3、般若統攝顯密無上殊勝——故知般若波羅蜜多……菩提莎婆诃
四、正繹經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般若有二:一、我空般若,聲聞、緣覺、菩薩,皆信樂修習,亦名共般若。二、法空般若,或我、法俱空般若,惟獨菩薩信樂修習,亦稱不共般若,深般若,即不共般若。
照見,即能證的觀照般若。五蘊皆空——五蘊當體皆是真空實相,即所證的實相般若。除此節及最後“即說咒曰”一節外,皆是觀自在菩薩對舍利子的開示,即文字般若。叁種般若,詳見附釋。我們應即依照菩薩對舍利子的開示,探索“五蘊皆空”的深般若義。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不異兩句,在破除二乘人的執情;即是兩句,在引導二乘人轉入大乘真實道。初機要理解色空“不異”和“即是”的關系,似應先掌握兩個佛教的基本觀點:(一)、諸行無常; (二)、諸法從緣生。
(一)、諸行無常。我們讀經論時,經常碰到“生滅”和“不生不滅”,對二者的關系,絞繞不清。初學佛法,應多花點氣力,先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佛教認爲宇宙間的事物,有生必有滅,這是一條規律,很重要的一條規律。任何時間、任何空間的事物,都超越不了“有生必有滅”的這條規律。心法刹那生滅。色法 (物質)在生滅的中間,還有“住”與“異”的階段。所謂“生已暫停,現名爲住;住別前後,說名爲異。”因此異,實際在表達住的變異。這大概就是現在所說的量變。因爲沒有量變,是不會有質變了。因此經論對于事物的過程,有的說“生住異滅”,有的只說“生異滅”。後者的說法,還是比較符合事實的。諸行無常,爲叁法印之一。法印,約等于現在所說的原則。我們要判斷一部經書,是佛說的,還是不是佛說的,就要用這些原則來檢驗。看經書裏道理,符不符合這些原則。諸行無常,就是把事物有生必有滅的規律,提高到原則性來認識。
行,遷流義。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不斷的運動。是說一一心,一一物,皆是在不斷的運動,遷流不住的。常,凝固不變義。無常,是說一一心物,在遷流不住的生滅法中,決無凝固不變的自性(個性)。我們認爲一個人能在世界上活幾十年。佛教認爲這是常見,是法執,不符合客觀實際的。說一個人,實無異于說一個人的個體,如果沒有一個實在的個體,怎麼能在世界上活幾十年呢
其實不然。從一個人來說,大概可以分作嬰兒、幼兒、少年、青年、壯年、中年、老年這麼幾個時期,請認真地思考一下:當一個人跨入中年的時期,他的嬰兒、幼兒、少年、青年、壯年的個體到哪兒去了
他的老年的個體還在哪兒
我們只能說:他過去每一個時期的個體皆轉化成了現在中年時期的個體。沒有過去就沒有現在。沒有過去個體的不斷遷變流轉,就決不會有現在中年時期的個體。個體,就是生命的奔流,它是決不會停滯,決不會凝固的。停滯了,凝固了,就不會有老年的個體了。沒有現在,是決不會有未來的。因此,除主觀執著外,在客觀世界裏是絕對找不出一個什麼“凝固不變的自性”的!時間,佛教認爲是依附于物質和精神的活動而存的。幾十年,又是由分秒積累而有的。假如,離開了一分一秒,決不會有幾十年。物質精神,都是在那裏分分秒秒遷流不住的,是活潑潑的,決不是死的、凝固的。只是在量變的過程中,前後相似相續,似常似一;遷流的形相,又極急劇隱微,我們的感官覺察不到,于是在緣內身外物時,遂認爲皆有一個凝固不變的自性了。甚至堅持自己的這種錯誤認識,還完全是正確的。佛教說空,就是在對治這種凝固不變的自性執,並不是說客觀世界裏還有一個什麼“空”。唐代有一位龐居士說得非常好:“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把“空”作爲包袱背在自己的身上,是亦如來說爲可憐憫者。思想簡單的人,看到《心經》一面說“色不異空”,“色即是空”,一面又說“空不異色”,“空即是色”不免陷入五裏霧中,認爲《心經》太玄了。實際我們日常生活,就是在這樣辯證的發展,一點兒也不玄。因此,我們必須從日常生活裏來探索《心經》,決不能把時間氣力全放在經書上。
五蘊,是遷流不住的生滅法,這只是一面;從另一面說,後後的五蘊,都是由前前五蘊變遷流轉而來的,前前五蘊實未曾滅,後後五蘊實亦未曾生。說五蘊有生滅時,實亦即不生不滅。生滅與不生不滅,在五蘊上本來就是對立統一的。有一首四句偈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這就是大小乘人在認識論上的分野。寂滅,即涅槃。小乘堅執必須在生滅滅了已後,才能證得涅槃;大乘認爲生滅當體即是不生不滅的寂滅,不須在浩浩的日常生活外而去別求涅槃。這一點,在我們學習《心經》時,十分吃緊。因爲我們一般都厭棄生滅,欣慕不生不滅的真如涅槃。在下節經文中,有“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滅,即聲聞的涅槃,盡,即緣覺的涅槃,得,即指菩薩所證得的涅槃。這叁句經文,是在否定叁乘,否定叁乘人的涅槃。是應該引起我們深切注意的。與《心經》一脈相通的《妙法蓮華經》上也說:“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這意思是說:我在過去,雖然有時候也說過叁乘人的涅槃,但這都是隨機說的,也並非是真實的涅槃。爲什麼說“是亦非真滅”呢
因爲諸五蘊生滅法,從本以來,就常自是不生不滅的寂滅實體呵。這也是一切大乘經論上所標示的在凡不減、在聖不增的自性清淨涅槃。遷流不住的五蘊法,就是世間法,離此實別無涅槃。《中論涅槃品》對此說得更爲明徹:
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厘差別。
在十方無盡的常住叁寶慈光加護下,我們應如何充分利用現有的色受想行識,多做些莊嚴世界,利樂有情的無上清淨功德呵。能如是行,是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般若觀行。
(二)、諸法從緣生。緣,因義。約當現在所說內因外因。我們在上面說,一一心物,皆是遷流不住的生滅法,沒有凝固不變的自性。但一一心物,爲什麼會生
爲什麼會滅
爲什麼會有遷變流轉
我們現在要用緣生觀來解答這個問題,並進而說明色空“不異”和“即是”的關系。佛教認爲宇宙間的一一心物,皆不能自生自有,必須衆緣積聚——內因外因具備了,才能生,才能有。如在講五蘊時,說必須具備了根境二緣,才能生識。沒有眼根——沒有視覺器官,能不能生眼識呢
肯定是不能生的。有了眼根,沒有色境——沒有眼識所緣的對象,眼識還是生不起來的。事實證明眼識是不能自生自有的。沒有種子、土壤、水和陽光的衆緣積聚,能生大白菜、能有大白菜嗎
肯定是不會生不會有的。緣生,是佛法的核心思想,是能通過我們日常生活的實踐而加以檢驗的。《戒本經》說:“諸法從緣起,緣盡法還滅。”《解深密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字,指緣;“彼”字,指衆緣所生的色心等法。緣生,也概括了緣滅及中間變遷流轉的整個過程。心物皆不能自生自有,但能不能自滅自無
能不能自由變遷流轉呢
不能。因爲緣是衆多的、複雜的。例如眼識生起後,由于光線的強弱,距離的遠近,意識的專注或不專注等,也對眼識視物皆有一定的影響。大白菜生起後,在成長的過程中,不但隨時都要受種子、土壤、水和陽光的影響;還有人工的管理,自然災害等,也能對大白菜起決定性的作用。最能說明問題的還是人。試想,人誰不希望身體健康,精神愉快
但光有希望不行,還必須有一定的條件。不創造條件,不具備一定的條件,人要滿足自己的這種希望,肯定還是不可能的。人是具有高度主觀能動性的生物,還必須受緣——內因外因的支配,不能希望如何就如何,何況其他的一切事物。事物既皆不能自生自有,自滅自無,在生與滅的中間,又皆不能自由地變遷流轉;請問:在這中間,是不是還找得出一個什麼“自”
特別是凝固不變的自我
凝固不變的什麼心和物
人們在認識上執著我有個體(自性),佛教叫做人我執,簡稱我執;執著一切心和物有個體(自性),佛教叫做法我執,簡稱法執。佛教認爲我執法執,都是翳眼裏妄見的空花。在睛朗的空間裏,是沒有什麼花的。眼裏有翳,始有花生。佛教只是要喚醒我們,自覺地…
《佛法蠡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