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去割除眼裏的翳障。翳障除了,花相滅了,就能明明白白地見到客觀實際,適應客觀實際而生活了。如來實無一法與人。到那時候,我們也不需要什麼了。諸法從緣生——宇宙間的事事物物、形形色色,既皆是衆緣積聚而生的,衆緣積聚而有的,這就徹底否定了創造世界的上帝,這就徹底否定了一切形而上學的本體論,也就徹底否定了什麼靈魂不滅。
事物從緣生,皆無實有自性,這還只是事物的一面;事物生起後,又有一定的作用,皆能作緣,使其他的事物或生、或滅、或遷變流轉,這是事物的另一面。從時間上說,事物皆是望前爲果,望後爲因的。從空間上說,事物皆是與其他事物互相牽涉、互相影響的。這就使我們更深一層地認識到: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決無實有個體的自我,決無實有個體的心和物。我在上面已經講過好幾次:個體,經論上叫做自性。緣生自性空,這就是佛教所講的“理”。佛教認爲這個理,是最真實的,亦名實相。是無遷改的,亦名性。是不變不異的,亦名真如。是不會壞滅的,亦名涅槃。不是任何人造作的,亦名無爲。這個理,什麼也不似,亦名空。必須抓住這個理了,才能或佛,因又名佛性。還有好多名詞,都是表達這個理的。這個理,就是緣生法的共性,就存在于一一緣生的事物中。離開了一一緣生的事物,是完全徹底找不著這個理的。離開了緣生的事物,離開了日常生活,去找這個理,去找涅槃真如,這在大乘經論上,也斥爲法執。蘊,積聚義。色受想行識,世出世間的一一色受想行識,無不皆是衆緣積聚而有的,因之一一五蘊無不當體皆是真空實相。色等自性本空,非離色等外,別有一個空;故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大乘的千經萬論,皆是講的這個理。務望初機同學在這裏下些工夫,切忌囫囵吞棗。
《華嚴經》說:“一切法性,一切法相,有佛無佛,常住不異。”一切法相,即諸法從緣生;一切法性,即緣生自性空。即使是佛,也只能根據緣生自性空的規律,教導衆生去改造具體的五蘊,使之轉識成智,轉染成淨,轉凡成聖。佛決不是造物主,也不能把菩提涅槃,恩賜衆生,更無力改變緣生自性空的規律。因此無論有佛出世,或者無佛出世,一切法性,一切法相,都是常住的,不會有什麼變異的。佛只是這一規律的發現者、宣傳者和實踐者。
色即是空:實際理地,不染一塵。是文殊大智門。空即是色;佛事門中,不舍一法。是普賢大行門。色空無礙,悲智雙運,以文殊普賢爲榜樣,莊嚴世界,利樂有情,精進勇猛,永不疲厭。這就是十方國土一切菩薩所行的正道。也就是今天我們中國佛教徒和全世界佛教徒的一個共同的大方向。
二乘人在思想上把色空打成兩橛,不能與客觀實際相應,猶有挂礙,不得自在。雖說我空,了知五蘊非我,猶執色等實有自性,懼怯佛道長遠,不願修學;又執空性實有,甘願淹殺在“我空”的死水裏,不願利樂衆生。菩薩爲說“色不異空”,在破除蘊性實有的執情;爲說“空不異色”,在破除空性實有的執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引導二乘轉入菩薩真實道。我國古尊宿有“敲空有響,擊木無聲”,“烏雞帶雪飛”,“橋流水不流”,“有佛處,急走過,無佛處,不得住”這一類的禅語,實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般若思想形象化。初機細心玩味,當亦能有所助發。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上節菩薩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色空不二法門,顯示深般若義,昭然如日,舉目共見。似已不能更增一語了。但畢竟還是在講道理,還隱隱留有“色空相待”的痕迹在。此節在揭示相待即是絕待,在揭示菩薩自證的五蘊皆空,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是沒有那些什麼色呀,空呀,不異呀,即是呀這些噜嗦的。
初機學習佛法,乍聽不可思議,往往目動神搖,陷于迷惘,認爲佛法太神秘、太玄奧了,不易學。不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就有許許多多的事是不可思議的,只是我們平日沒有留心罷了。比如說:“糖是甜的”大家因有生活經驗,好像一聽就明白,根本沒有什麼問題。其實不然。如問“甜,究竟是啥味
”不妨找幾個人試試:看想得出來麼
議得出來的
保險是思不出來,議不出來的。甜味如是,苦辣、痛癢、冷暖,除親嘗親受時以外,又何嘗思得出來,議得出來。火如議得出,火將燒口;火如思得出,火將燒心。英鎊如議得出,思得出,許多人早就成爲百萬富翁了。天底下哪有這樣的好事。因此佛陀特別重視“離言法性”,要從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那裏去領會佛法。菩薩自證的五蘊皆空不可思議境界,奇特,實際也並不奇特。盡管不可思議,菩薩爲了攝化舍利子,又不能不于無說處而說,只好勉強說出是“是諸法空相”五個字。顧名思議,空相者,空一切相,空相不空。這依然什麼也不似,還是描也描不成,畫也畫不就的。菩薩只好又爲鑿開一線縫,說空相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使學習《心經》者才有個入處。因爲生滅、染淨、增減,是相待而有的。菩薩自證的境界,是絕待的,沒有這些噜嗦的。是故空中無有蘊處界的六凡法界,無有苦集滅道的聲聞法界,無有十二因緣的緣覺法界,無有智及證得的菩薩法界。爲什麼無有九法界
以無所得故。“雪泉冷澀弦疑絕”,“此時無聲勝有聲”。這是最真最美的佛法,這是無分別最上乘法,這是十方諸佛皆不能贊一詞的佛法。“虛空粉碎,大地沈平。”“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虛空同時消殒。”這就是觀自在菩薩自證的五蘊皆空不可思議境界。上節是教是理,此節是行是證。不行深般若波羅密多,不依般若波羅密多,不以般若波羅密多,是不能證得實相般若的。我們對經中的“行”“依”“以”這叁個金字,應該怎樣地牢牢抓住呵。
在此節經文中,還有一個問題,似乎還沒有人提出過,即:菩薩爲什麼惟獨不單佛法界
難道菩薩在照見五蘊皆空中,惟獨沒有照見佛法界嗎
我是這樣看的:菩薩照見無有九法界,是菩薩照見九法界一一皆真,一一皆如,九法界當體即是佛法界。九法界的生滅、染淨、增減的相待法,實即皆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絕待真如。菩薩不是不舉佛法界,以九法界當體即是佛法界,實別無佛法界可舉故。釋迦牟尼佛在《妙法蓮華經》裏宣說的“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隨佛方便說。”實際就是觀自在菩薩所謂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乃至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請精審詳思,這不是明明白白的是“無二亦無叁”麼
這不是明明白白的在“彙叁歸一”“開權顯實”麼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根本就尋覓不著六凡法界。六凡法界,一一皆真,一一皆如,當體即是佛法界。這對我們是多大的啓發,多大的鼓舞啊。經雖不同,理無二致。不但佛菩薩是如是說,祖師也是如是說的。天臺宗叁祖南嶽慧思大師說;“道源不遠,性誨非遙,但自己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不真。”禅宗六祖曹溪慧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爲覓兔角。”因爲佛法本來是屬于衆生的,屬于世界的,也是屬于我們自己的。只能“但向己求”,只能“不離世間覺。”離開了衆生,離開了世界,離開了我們自己,去別求佛法,即使不流于邪魔外道,也會落于沈空滯寂的小乘,那不但會“得亦非真”,恐怕還會吃苦頭啊。我們不妨回頭看看我們前面學的:在一一生滅法中,即有不生不滅的真如涅槃。在緣生的一一事物中,就有真如實相,涅槃無爲。這難道不符合客觀實際嗎
不值得我們信受,不值得我們奉行嗎
當下即是,立處皆是。你們說說:參禅念佛,工作生産,穿衣吃飯,又有哪一樣不是佛法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意涅槃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能斷除我法二執,照見物我皆空,視聲色、貨利、名位、權力,如涕如唾,視生死禍福,如夢如幻,覓不可得,心有何挂礙。無挂礙故,視地獄爲園林,無有恐怖,遠離生天成佛的顛倒夢想。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任運修習四攝六度,饒益有情,是即菩薩究竟涅槃。
叁世諸佛,以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菩提薩埵,是因;叁世渚佛,是果。叁世諸佛,皆是以這樣的般若波羅蜜多,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
故視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
揭谛 揭谛 波羅揭谛 波羅僧揭谛 菩提薩婆诃
佛法未傳入前,我國就有祈禳的禁咒法。陀羅尼,譯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持誦陀羅尼,亦重形式,尚神秘,與禁咒近似。初來時,遂視爲咒。
般若能度一切若厄,故曰:“大神咒。”般若能照見五蘊皆空,故曰“是大明咒。”叁學六度,皆以般若爲最上,故曰“是無上咒。”般若是諸佛母,故曰“是無等等咒”。咒語,一般主張只應虔心持誦。我又未學密宗,不敢妄解。
《佛法蠡測》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