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七)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给大家简单地讲解《佛子行三十七颂》。今天主要讲解行菩提心的学处,也叫菩萨的学处。行菩提心的学处有很多内容,但都可以总集在六波罗蜜——六度里。今天讲禅定。
当知止观双运理,以此摧毁诸烦恼,
真实超越四无色,修习禅定佛子行。
止观主要是寂止和胜观。若是只有寂止没有胜观,不能断除我执,摧毁烦恼;若是只有胜观,没有寂止,也不能摧毁烦恼,断除我执。只有寂止和胜观双运才能断除我执,摧毁烦恼。
寂止指的是禅定,就是如如不动;胜观指的是智慧,就是了了分明。胜观——智慧很重要,若是没有无我和空性的智慧,只有寂止——禅定这样的功德,也没有多大意义。
现在很多人都说自己在修禅宗,都喜欢打坐,在无想的状态下坐着。禅宗里有这样的安住,没有任何念头,没有善也没有恶。真正明白了以后,可以什么都不想。但是在没有明白之前,什么都不想是一种过患,这是一种无记的状态,根本不是真正的禅定。有的人这样打坐也能进入状态,进入状态以后也会有很多觉受,有一些禅悦,也能稍微出现一些神通,但是却对治不了烦恼。
这样修无想禅定,在无记的状态中安住,只会有两种结果:其一,有一些断恶行善的基础,能投生到天界,尤其是能投生到长寿天;其二,若没有断恶行善的基础,禅定功夫很深,只会投生为饿鬼或旁生,尤其会投生为旁生。现在有些旁生能够进行所谓的冬眠,就是前世修无想禅的一种果报。若是真心想解脱、想成就,随便打坐是很危险的。也许当时很舒服,有一些禅悦,也会出现一些神通,但这都是世间的,不能对治烦恼,不能去除我执,还会造业,还要六道轮回。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在修禅宗,其实修禅宗不是这样的。修禅宗是在明心见性的基础上自然安住。没有明心见性,没有胜观、智慧的基础,随便安住或在无记的状态中安住很危险!
真正进入状态以后,再想转变非常难。我以前遇到过这种人,现在我们这里可能也有这样的人,以前就爱打坐、修禅宗,现在虽然想从基础开始修,但是他尝到了一点点的甜头,感受了一些禅悦,于是很难放下。
所以不要瞎打坐,真正有了一定的见解以后才可以静修。我们现在主要以观修为主,静修是指观修累了稍微休息、放松一下,静静地坐一会儿,但是时间不要太长。从这个状态中缓过来后,念头又起来的时候再继续观修。修正行的时候以静修为主,但也有观修。静修时实在静不下来,或者实在进入不了状态的时候,可以思维其他的内容。静修是心有地方安住,在那个状态中静静地坐会儿。现在我们根本没有找到心的归宿,没有回归当初,所以根本不知道将心安在哪里。等真正找到了心的归宿以后,用一种方法把自己的心安住于那个状态或见解当中了,才是真正的静修。
我们修加行的时候以观修为主,这是很重要的,与成就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今天很舒服的,坐一坐,明天再说吧。”你这样一拖再拖,养成习惯了就不好改了,尤其是进入了状态以后,很难放得下。
为什么说要按传承、按仪轨、按上师的指导修行?这个很重要。我们要取得成就一定要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就是上师让你怎样做你就怎样做。传承是怎样讲的?仪轨是怎样要求的?上师是怎样教的?一定要按清净的传承,按圆满的仪轨,按殊胜的窍诀进行,这都是成就的要诀。如果你不想成就就不说了,若是真想成就,就要这样修行,不能自己摸索,自以为是随便地观修、静修,否则很危险。学佛修行是非常严谨的大事,大家应该重视起来,慎之又慎。
四禅八定是属于世间的禅定。这里讲的是超越四无色,四无色是无色界的四处: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这属于世间最高的禅定与境界。最下面的是欲界,然后是色界:一禅、二禅、三禅、四禅;再然后是无色界,就是刚才说的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无色界是世间最高的境界。但是在此处我们要学的是超越物质、超越无色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超越了无色界,已经是超越世间了,不是世间的禅,而是出世间的禅。
为什么说是出世间的禅呢?就是有胜观的摄持,胜观就是有无我和空性智慧的摄持,这种禅定才是超越三界的禅定,超越处于世间的禅。胜观、智慧很重要。
我们现在修密宗,密宗有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圆满次第有有相圆满次第和无相圆满次第。无相圆满次第指的是空性的智慧,就是空性见解。空性的智慧就是万法抉择为空。若是没有无相圆满次第的摄持,修生起次第是很危险的,容易变成鬼魔。禅定要超越三界,要和胜观双运,就是有无我的智慧,尤其要有空性智慧的摄持。
下面是智慧。
若无智慧以五度,不得圆满菩提果,
故以方便三轮空,修持智慧佛子行。
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这是六度中的前五度,若是没有智慧的摄持,这些都不能成为般若波罗蜜多,不能成为到达彼岸的因。要到达彼岸,尤其要成佛,必须要有智慧。前五度是佛为了智慧而宣讲的,是为了产生智慧要修的。若是没有这些,很难产生智慧。若是没有智慧,这些都不能成为菩提果的因,都不能成为到达彼岸的方法。若是没有智慧,首先不能断除烦恼,其次不能圆满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解脱要靠智慧,成佛也要靠智慧。
永远地脱离烦恼、脱离痛苦叫解脱。我们现在劳心费力、不择手段做这一切,就是为了自己能没有烦恼,为了自己不痛苦。所以没有人不想解脱。有钱有权不一定能解脱,有了智慧才能解脱。有了智慧再也不会产生烦恼,有了智慧再也不会感受痛苦。
我们学佛修行也是为了生起智慧,成佛就是福德、智慧资粮圆满。人都愿意自己的福德资粮圆满,都希求自己的智慧资粮圆满。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绞尽脑汁用过很多方法。但是佛讲了,这都是背道而驰的,不能积福,只能消福。现在唯一要依靠的就是智慧。有了智慧,你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自然就圆满了。
现在,人为什么烦恼,为什么痛苦,为什么始终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呢?就是由于缺乏智慧。若是有智慧,在哪都幸福,在哪都快乐,在山洞里也快乐,在皇宫里也快乐,街上的乞丐和宝座上的国王没有区别;若是没有智慧,宝座上的国王和街上的乞丐都一样痛苦。
我们这些人,有的有权,有的没权;有的有钱,有的没钱,但有钱有有钱的烦恼和痛苦,没钱有没钱的烦恼和痛苦;有权有有权的烦恼和痛苦,没权有没权的烦恼和痛苦。有的人有家,有的人没家。没家的人羡慕有家的人,有家的人羡慕没家的人。实际上都烦恼,都痛苦。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缺乏智慧。若是有智慧,有家也快乐,没家也快乐;有钱也快乐,没钱也快乐!
我们第一届万盏法会为什么要在五台山举办?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是三世诸佛智慧的显现,是智慧的象征。虽然诸佛菩萨的功德是一样的,但是愿力不同。为了增长智慧,我们祈祷其他佛菩萨一千遍,不如祈祷文殊菩萨一遍。在五台山举办万盏法会,所有供品都是有意义的。比如水代表自性清净,灯代表自性光明,代表本具、圆满的智慧。点灯就是为了点燃本具的光明、圆满的智慧。若是没有这样的发心,没有启发内在的智慧,点灯也没有多大意义。
我们现在举办万盏法会,如同当年在五台山举办第一届万盏法会一样,就是因为三界众生都缺乏智慧。尤其是我们这些未法时期的众生,越聪明越缺乏智慧。科技发达了,条件优越了,但是我们内心的快乐越来越少了,都是表面上的快乐,内心里没有快乐。现在都有条件上学,都能学很多知识,但是知识增长了、渊博了,内心的智慧却越来越缺乏了。
所以大家不要颠倒,要生起智慧。你能制造汽车,这不是智慧。你能发挥一些特长、技能,这也不是智慧。破除了我执,证悟了无我和空性才是智慧。这是诸法、宇宙、人生的真相实相和事实真理。为什么说是智慧呢?空性和无我有时是一个意思,有时不是一个意思。比如说,声闻、缘觉他们有智慧,但是他们只有无我的智慧,没有空性的智慧,他们证悟的只是诸法的一部分真相真理,不是全面的真相真理。菩萨证悟的是空性的智慧,这里面包括了无我的智慧。佛证悟了所有诸法的真理与真相,证悟的是圆满的智慧。一个人是否有智慧,就拿这两点来衡量。你破除了我执,证悟了空性,才算有智慧,之前没有智慧。
若未观察自错误,以法形相行非法,
是故恒时审自己,断除过患佛子行。
做为一个修行人,我们要时时观察自己的心相续,即观察这个心,看住这个心。否则,即使表面上每天都在上早晚课,每天都在做这么多的佛事活动,但是善是恶不好说。举例讲,你今天早上起来后就开始修法、上早课,然后去供灯、供水、闻法了。你认为自己在做善事、在修法,身边的人也认为你在修法、做善事。这到底是不是在修法、在做善事,不好说。若是你发心不正确,内心不清净,都是造业。
“不能吧,我在供灯、供水、闻法、修法、打坐、观修啊,怎么是造业呢?”你看看自己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做这些,发心是否正确,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众生?是为了世间的福报,还是为了解脱?还是什么也没想,就这样糊里糊涂去做的?若是为了解脱、为了成佛和利益…
《2011《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