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佛子行叁十七頌》講記(七)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給大家簡單地講解《佛子行叁十七頌》。今天主要講解行菩提心的學處,也叫菩薩的學處。行菩提心的學處有很多內容,但都可以總集在六波羅蜜——六度裏。今天講禅定。
當知止觀雙運理,以此摧毀諸煩惱,
真實超越四無色,修習禅定佛子行。
止觀主要是寂止和勝觀。若是只有寂止沒有勝觀,不能斷除我執,摧毀煩惱;若是只有勝觀,沒有寂止,也不能摧毀煩惱,斷除我執。只有寂止和勝觀雙運才能斷除我執,摧毀煩惱。
寂止指的是禅定,就是如如不動;勝觀指的是智慧,就是了了分明。勝觀——智慧很重要,若是沒有無我和空性的智慧,只有寂止——禅定這樣的功德,也沒有多大意義。
現在很多人都說自己在修禅宗,都喜歡打坐,在無想的狀態下坐著。禅宗裏有這樣的安住,沒有任何念頭,沒有善也沒有惡。真正明白了以後,可以什麼都不想。但是在沒有明白之前,什麼都不想是一種過患,這是一種無記的狀態,根本不是真正的禅定。有的人這樣打坐也能進入狀態,進入狀態以後也會有很多覺受,有一些禅悅,也能稍微出現一些神通,但是卻對治不了煩惱。
這樣修無想禅定,在無記的狀態中安住,只會有兩種結果:其一,有一些斷惡行善的基礎,能投生到天界,尤其是能投生到長壽天;其二,若沒有斷惡行善的基礎,禅定功夫很深,只會投生爲餓鬼或旁生,尤其會投生爲旁生。現在有些旁生能夠進行所謂的冬眠,就是前世修無想禅的一種果報。若是真心想解脫、想成就,隨便打坐是很危險的。也許當時很舒服,有一些禅悅,也會出現一些神通,但這都是世間的,不能對治煩惱,不能去除我執,還會造業,還要六道輪回。
很多人都認爲自己在修禅宗,其實修禅宗不是這樣的。修禅宗是在明心見性的基礎上自然安住。沒有明心見性,沒有勝觀、智慧的基礎,隨便安住或在無記的狀態中安住很危險!
真正進入狀態以後,再想轉變非常難。我以前遇到過這種人,現在我們這裏可能也有這樣的人,以前就愛打坐、修禅宗,現在雖然想從基礎開始修,但是他嘗到了一點點的甜頭,感受了一些禅悅,于是很難放下。
所以不要瞎打坐,真正有了一定的見解以後才可以靜修。我們現在主要以觀修爲主,靜修是指觀修累了稍微休息、放松一下,靜靜地坐一會兒,但是時間不要太長。從這個狀態中緩過來後,念頭又起來的時候再繼續觀修。修正行的時候以靜修爲主,但也有觀修。靜修時實在靜不下來,或者實在進入不了狀態的時候,可以思維其他的內容。靜修是心有地方安住,在那個狀態中靜靜地坐會兒。現在我們根本沒有找到心的歸宿,沒有回歸當初,所以根本不知道將心安在哪裏。等真正找到了心的歸宿以後,用一種方法把自己的心安住于那個狀態或見解當中了,才是真正的靜修。
我們修加行的時候以觀修爲主,這是很重要的,與成就有著直接的關系。“我今天很舒服的,坐一坐,明天再說吧。”你這樣一拖再拖,養成習慣了就不好改了,尤其是進入了狀態以後,很難放得下。
爲什麼說要按傳承、按儀軌、按上師的指導修行?這個很重要。我們要取得成就一定要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就是上師讓你怎樣做你就怎樣做。傳承是怎樣講的?儀軌是怎樣要求的?上師是怎樣教的?一定要按清淨的傳承,按圓滿的儀軌,按殊勝的竅訣進行,這都是成就的要訣。如果你不想成就就不說了,若是真想成就,就要這樣修行,不能自己摸索,自以爲是隨便地觀修、靜修,否則很危險。學佛修行是非常嚴謹的大事,大家應該重視起來,慎之又慎。
四禅八定是屬于世間的禅定。這裏講的是超越四無色,四無色是無色界的四處: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這屬于世間最高的禅定與境界。最下面的是欲界,然後是色界:一禅、二禅、叁禅、四禅;再然後是無色界,就是剛才說的空無邊、識無邊、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無色界是世間最高的境界。但是在此處我們要學的是超越物質、超越無色界。欲界、色界、無色界,超越了無色界,已經是超越世間了,不是世間的禅,而是出世間的禅。
爲什麼說是出世間的禅呢?就是有勝觀的攝持,勝觀就是有無我和空性智慧的攝持,這種禅定才是超越叁界的禅定,超越處于世間的禅。勝觀、智慧很重要。
我們現在修密宗,密宗有生起次第和圓滿次第,圓滿次第有有相圓滿次第和無相圓滿次第。無相圓滿次第指的是空性的智慧,就是空性見解。空性的智慧就是萬法抉擇爲空。若是沒有無相圓滿次第的攝持,修生起次第是很危險的,容易變成鬼魔。禅定要超越叁界,要和勝觀雙運,就是有無我的智慧,尤其要有空性智慧的攝持。
下面是智慧。
若無智慧以五度,不得圓滿菩提果,
故以方便叁輪空,修持智慧佛子行。
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這是六度中的前五度,若是沒有智慧的攝持,這些都不能成爲般若波羅蜜多,不能成爲到達彼岸的因。要到達彼岸,尤其要成佛,必須要有智慧。前五度是佛爲了智慧而宣講的,是爲了産生智慧要修的。若是沒有這些,很難産生智慧。若是沒有智慧,這些都不能成爲菩提果的因,都不能成爲到達彼岸的方法。若是沒有智慧,首先不能斷除煩惱,其次不能圓滿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解脫要靠智慧,成佛也要靠智慧。
永遠地脫離煩惱、脫離痛苦叫解脫。我們現在勞心費力、不擇手段做這一切,就是爲了自己能沒有煩惱,爲了自己不痛苦。所以沒有人不想解脫。有錢有權不一定能解脫,有了智慧才能解脫。有了智慧再也不會産生煩惱,有了智慧再也不會感受痛苦。
我們學佛修行也是爲了生起智慧,成佛就是福德、智慧資糧圓滿。人都願意自己的福德資糧圓滿,都希求自己的智慧資糧圓滿。爲了實現這樣的目標,我們絞盡腦汁用過很多方法。但是佛講了,這都是背道而馳的,不能積福,只能消福。現在唯一要依靠的就是智慧。有了智慧,你的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自然就圓滿了。
現在,人爲什麼煩惱,爲什麼痛苦,爲什麼始終達不到自己的目的,實現不了自己的願望呢?就是由于缺乏智慧。若是有智慧,在哪都幸福,在哪都快樂,在山洞裏也快樂,在皇宮裏也快樂,街上的乞丐和寶座上的國王沒有區別;若是沒有智慧,寶座上的國王和街上的乞丐都一樣痛苦。
我們這些人,有的有權,有的沒權;有的有錢,有的沒錢,但有錢有有錢的煩惱和痛苦,沒錢有沒錢的煩惱和痛苦;有權有有權的煩惱和痛苦,沒權有沒權的煩惱和痛苦。有的人有家,有的人沒家。沒家的人羨慕有家的人,有家的人羨慕沒家的人。實際上都煩惱,都痛苦。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爲缺乏智慧。若是有智慧,有家也快樂,沒家也快樂;有錢也快樂,沒錢也快樂!
我們第一屆萬盞法會爲什麼要在五臺山舉辦?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文殊菩薩是叁世諸佛智慧的顯現,是智慧的象征。雖然諸佛菩薩的功德是一樣的,但是願力不同。爲了增長智慧,我們祈禱其他佛菩薩一千遍,不如祈禱文殊菩薩一遍。在五臺山舉辦萬盞法會,所有供品都是有意義的。比如水代表自性清淨,燈代表自性光明,代表本具、圓滿的智慧。點燈就是爲了點燃本具的光明、圓滿的智慧。若是沒有這樣的發心,沒有啓發內在的智慧,點燈也沒有多大意義。
我們現在舉辦萬盞法會,如同當年在五臺山舉辦第一屆萬盞法會一樣,就是因爲叁界衆生都缺乏智慧。尤其是我們這些未法時期的衆生,越聰明越缺乏智慧。科技發達了,條件優越了,但是我們內心的快樂越來越少了,都是表面上的快樂,內心裏沒有快樂。現在都有條件上學,都能學很多知識,但是知識增長了、淵博了,內心的智慧卻越來越缺乏了。
所以大家不要顛倒,要生起智慧。你能製造汽車,這不是智慧。你能發揮一些特長、技能,這也不是智慧。破除了我執,證悟了無我和空性才是智慧。這是諸法、宇宙、人生的真相實相和事實真理。爲什麼說是智慧呢?空性和無我有時是一個意思,有時不是一個意思。比如說,聲聞、緣覺他們有智慧,但是他們只有無我的智慧,沒有空性的智慧,他們證悟的只是諸法的一部分真相真理,不是全面的真相真理。菩薩證悟的是空性的智慧,這裏面包括了無我的智慧。佛證悟了所有諸法的真理與真相,證悟的是圓滿的智慧。一個人是否有智慧,就拿這兩點來衡量。你破除了我執,證悟了空性,才算有智慧,之前沒有智慧。
若未觀察自錯誤,以法形相行非法,
是故恒時審自己,斷除過患佛子行。
做爲一個修行人,我們要時時觀察自己的心相續,即觀察這個心,看住這個心。否則,即使表面上每天都在上早晚課,每天都在做這麼多的佛事活動,但是善是惡不好說。舉例講,你今天早上起來後就開始修法、上早課,然後去供燈、供水、聞法了。你認爲自己在做善事、在修法,身邊的人也認爲你在修法、做善事。這到底是不是在修法、在做善事,不好說。若是你發心不正確,內心不清淨,都是造業。
“不能吧,我在供燈、供水、聞法、修法、打坐、觀修啊,怎麼是造業呢?”你看看自己是以什麼樣的心態做這些,發心是否正確,是爲了自己還是爲了衆生?是爲了世間的福報,還是爲了解脫?還是什麼也沒想,就這樣糊裏糊塗去做的?若是爲了解脫、爲了成佛和利益…
《2011《佛子行叁十七頌》講記(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