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衆生,才是善。若是爲了世間的一些瑣事,爲了世間的一些暫時的利益去做,就是惡。若是糊裏糊塗地做,就是無記的狀態,就是不善不惡。
這要看你的發心動機是什麼。心善一切善,心惡一切惡。佛在經中也講過,有一棵樹,如果樹根是毒,長出來的樹枝和樹葉也是毒;如果樹根是藥,長出來的樹枝和樹葉也是藥。若是你的發心動機、心態是善,那麼你的語言和行爲也是善;若是你的發心動機是惡,那你的語言和行爲也是惡。
一切所爲主要看心態,所以要時時刻刻觀察自己心的相續,調整自己的心態,這叫學佛,這叫修行。否則僅在言行上念了很多、做了很多,不一定是善,也許都是惡。若你的心態及發心正確、內心清淨,衣食住行、吃喝玩樂都是善,都是修行。否則,即使燒香拜佛、念佛誦經、聞法修法也都是惡。
主要是時時刻刻觀察心、調整心。我有一句法語:念佛念心,修行修心。什麼叫念心?就是時時觀察自己的心。什麼叫修心?就是時時調整、改變自己的心態。所以功夫要下到心地上,心的力量不可思議。是給自己製造快樂,還是給自己製造痛苦,完全取決于心。若是你的心態正確、心地清淨,就是在給自己製造快樂,無論你在何處,無論何種時候,你都是快樂的。真的非常快樂啊!雖然在山上,生活條件不是很優越,但是內心的快樂是無可比擬啊!
這種無比的快樂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得到,別人怎麼評價是別人的事。我從七歲出家到現在,總是獨來獨往一個人,沒有家沒有孩子,但是真的認爲這才是最有意義的人生,這才是最快樂的生活。否則不可能勉強自己,沒有必要!
大家真的不要顛倒。精神的享受才是最大的享受,內心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我是真的經曆過。現在的喇榮和以前的喇榮不一樣,以前的喇榮條件非常艱苦。我在山上修法的時候一無所有,身上經常沒有一分錢,但是每天的輕松自在、開心快樂真的是無法形容啊!
什麼是真正的幸福,什麼是真正的快樂?主要是這個心,看住這個心,把握好這個心,一切就都OK了!若是發心不正確,心地不清淨,在行爲上、形式上每天都在修法,每天都在做好事、善事,但是都會變成惡趣的因。所以大家要恒時觀察自己的心,調整自己的心。
以惑談他菩薩過,則將毀壞自功德,
故于大乘諸士夫,不說過失佛子行。
任何時候都不說他人的過失。要評價別人、判斷別人、說別人,最起碼要有他心神通,不然你怎麼知道他人的心呢?憑行爲判斷是不可靠的。我講過,補特伽羅會有四種情況:一是內熟外不熟;二是外熟內不熟;叁是內熟外也熟;四是外不熟內也不熟。
內熟外也熟,就是外表上清淨,內心也清淨;外不熟內不熟,就是外表不清淨,內心也不清淨。這兩個好判斷;內熟外不熟,就是外表不清淨,但是內心清淨。也有這樣的情況,說話隨便,做事過分,但是他的內心是清淨的。這種情況很多,以前印度和藏地的很多大德高僧都是這樣的。比如說帝洛巴上師,外表上看是個釣魚、吃魚的漁夫——哪有這樣的成就者、修行人?但他的內心是清淨的,他釣魚、吃魚是度化衆生。外熟內不熟,外表挺如法、挺清淨,說話彬彬有禮,總是笑眯眯的,但是內心不清淨,都是自私自利、貪嗔癡慢,這叫外熟內不熟。
這四種情況不好判斷,不好衡量!你想知道他人的心,最起碼要有他心通,但是很難。境界在你之下的人你能看到,境界比你高的,在你之上的人,你還是無法觀察。所以佛講了,除了佛,誰也不能衡量、判斷他人的相續。
也許有人有疑惑,“你是不是每天都說別人的過失?”我不是在說別人的過失,我是在講法。佛法裏講的善與惡、對與錯我不能不講,不能不說,這不叫說他人的過失。
大家不能說他人過失,第一,你沒有資格、沒有權利;第二,我們不知道佛菩薩在何處。你說他、誹謗他,萬一對方是佛菩薩怎麼辦?你誹謗一位菩薩的罪過,比殺害叁界衆生的罪過還嚴重。有必要這樣做嗎?你這樣輕易地評價別人、說別人,什麼也得不到。《修心八頌》裏講過,“不贊不謗陌生人,不贊不謗一切衆。”就是講在不了解的情況下,不贊歎也不誹謗一切衆生。這樣就不會造業了。看住自己的心,管住自己的行爲就行了。
不要輕易說別人,尤其我們現在都是同修道友,都是金剛兄弟,是生生世世的一家人。相互之間不能破壞緣起,一定要和睦相處;若是你破壞了緣起,總是鬧矛盾、有沖突,生生世世都有違緣和障礙。修行成就的取得要靠上師和善友,“不說過失佛子行”,這個很重要。
爲求利養相互爭,失壞聞思修事業,
故于親友施主衆,根除貪執佛子行。
對世間的名聞利養不能有太多的欲望和貪執,貪著家人,貪著財産,貪著事業,出家人經常與施主聯系,都會影響自己的聞思修行。因而都要斷掉。自己好好修,到時候所化衆生自然就會來找你。你去找他麻煩,而且也不如法,他來找你才如法。出家人中也有這樣的現象,有些施主家裏條件好一些,然後就貪著他,經常打電話聯系,經常去探望,說一些花言巧語,不能這樣。一些居士有家、有事業,盡責盡職是應該的,但是不能太貪著、太貪戀,否則也會影響自己的聞思修行,影響自己內心的甯靜。
惡言刺傷他人心,亦失菩薩品行故,
莫說他人不悅詞,杜絕粗語佛子行。
說話要溫和,要盡量地說悅耳語。惡口罵人、說粗語,會影響他人的心境,讓他人生氣,其罪過有:第一,這是傷害衆生,違反了皈依戒;第二,這是擾亂他人的心境,違犯了菩薩戒。第叁,讓對方生起了嗔恨心,這樣會毀壞他人數劫中積累的善根和福德,這比搶他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的錢財傷害還大。
說話一定要注意,沒有必要平白無故地傷害他人。上師如意寶講過:第一,不動搖自己的決心;第二,不擾亂他人的心。否則,就是傷害衆生、舍棄衆生、舍棄菩提心。這樣不會成就的,這兩點是根本。
煩惱串習難對治,執持正知正念劍,
貪等煩惱初生時,立即鏟除佛子行。
這裏講的是時時刻刻觀察自己的心,以正知正見及時鏟除貪心、嗔恨心、傲慢心和嫉妒心,不要讓它們持續生長。這樣不會造太多的業,相續中也不會種下更多的串習。
尤其是我們剛開始學佛,應當盡量避免生貪心、生嗔恨心的對境,尤其出家人或當行者的人。起初打電話,然後見面,慢慢聊啊聊……最後就完了。如果剛開始不打電話或者只是說幾句話而不見面,也就沒有後面的事了。有重要的、必需的事可以見面,但是不要經常見面。這樣也避免了生貪心、生嗔恨心的因素和環境。
現在我們的定力不夠,修行不夠,所以需要逃避,慢慢地等自己有定力、有智慧了就不怕了。沒有定力、沒有把握的情況下還需要注意!你們在山上還可以,很少有這樣的情形發生,有時候生煩惱了,也知道立即忏悔。以後下山了,在家裏再難也要保持這種狀態,盡量避免不好的環境。
作爲凡夫,不可能不起煩惱,也不可能不造業,但是必須要做到立即忏悔。若是連反省、忏悔都做不到,就不是修行人了。兩種人可以解脫成佛:一種是不犯錯誤的人,另一種是犯了錯誤會忏悔的人。
自己是不是學佛人,是不是修行人,應該以這個標准來衡量。雖然我們現在是凡夫,有煩惱,有習性,做不到不犯錯誤、不造業,但是能做到過後反省、忏悔,這是正確的,所以還是學佛人、修行人。這樣你將來一定能成就。
如果沒有做到不犯錯誤、不造業,也沒有做到過後反省和忏悔,那你就不是學佛人,不是修行人了。這種狀態若是持續下去的話,想解脫、想成是白日做夢!以這些來衡量。有些人自己也說不清楚,自己是不是學佛人,是不是修行人。說死了氣還沒斷,說沒死還像具屍體,這叫不死不活。不要這樣!
佛講的這兩種人,你是哪一種?若是不犯錯、不造業的那種是最好的了,很快就能成就。若是犯錯誤了又忏悔,忏悔了又造業……這樣翻來覆去,成就的速度、過程可能會慢一些,但是沒有事,最終一定能成就。若是這兩種人都不是,那你不在學佛修行人的行列裏。
確認一下,自己是否是學佛人、修行人。有的人認爲自己是學佛人,已經皈依了;認爲自己是修行人,已經出家了……不一定!這都不是最好的標准。
經常跟大家講,學佛修行不能盲目、麻木,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樣信、這樣修才會受益,才能成就。現在有的人不知不覺地就懈怠懶惰了,精進不起來,就是對佛法沒有太大的興趣,就是因爲沒有明白道理。如果明白了不可能這樣,大家還需要去明白佛法,去了解佛法。
我們現在是按次第、從基礎講的,都是最基本的理論,基礎的修法,大家若是反複研究,用心思維,認真修持,最後才能徹底明白。如果只講那些高深的法,很難明白。這都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不要盲修瞎練,不要浪費人身,不要虛度光陰,不要拿佛法造業。否則,後果不堪想象!因果是不虛的,將來都要由自己承受。真的,大家要有正知正見,有智慧,好好修行,得人身不容易,聞到佛法不容易,有這麼好的學佛修行的條件和機緣不容易,大家珍惜吧!
回向: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叁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衆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
《2011《佛子行叁十七頌》講記(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