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尸陀林,尤其是夏天,睡在腐烂膨胀的尸体旁边,以此观察“我”的活动情况。如果睡得特别香,没什么感觉,说明无我的境界很高;如果害怕或睡不着,那就说明我执尚未断除。所以,有些人若是自认为修行很好,好像证悟无我了,现在完全没有私心,统统都是利他心,那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检测一下。
昨天,我去给老乡讲课的路上,途经一座特别特别高的山,往旁边一看是万丈深渊,天又在下雨,车子滑来滑去、滑来滑去。当时我好像有种正在翻下去的感觉,恐惧感油然而生。等车子到了平地时,才突然醒悟过来,发现自己平时似乎不太执著“我”,但刚才“我”却那么明显,实在惭愧!因此,修行人不要说大话,也不要傲慢。否则,真正为恐怖所逼迫时,自己的境界不一定有想象得那么高。
话说回来,刚才阿底峡尊者说超度要得地,这是讲真实超度的界限,并不是说助念小组的每个人都必须是一地菩萨,否则就没有资格。我也常常告诉大家,学习佛法需要圆融,不然,断章取义的话,拿一两句的字面意思去遮止其他善法,这是很不如理的。
其实,经论以及大德们的教言,是针对不同众生、不同场合而言的,理解它必须要有善巧的智慧,否则,一看到尊者这句话,就到处宣扬:“阿底峡尊者说了,见道后方可超度亡灵,所以不要去助念,我们没有资格!”这样讲就有失偏颇了。藏传、汉传都有助念超度的传统,难道所有人都不懂这一点吗?所以,佛法的真实意趣,一定要有深邃的智慧才能通达。
说到阿底峡尊者,我想起他的一位上师阿瓦德达巴。这位上师比较特殊,有时候阿底峡尊者请他传法,他往往不传;有时候没有请他传法,他反而主动给你传。一次,他们师徒过一座特别狭窄的木桥,到了中间,上师突然回过头来,对阿底峡尊者说:“弟子你知道吗?修行中最关键的,就是没有证悟无我空性之前,取舍因果一定要小心谨慎!”阿底峡尊者将这句教言铭刻于心,不仅自己终身奉持,而且处处以此教诫弟子。
但现在有些人却恰恰相反,只是稍微听闻过空性,听到过一点密法,就马上舍弃因果。曾经有个人编了很多“大圆满”的书,上面标着自己的名字,结果我从不同侧面了解,发现他根本不信因果,这是非常可怕的!
◎ 阿底峡尊者对传法者的忠告
承接刚才所讲的内容,阿底峡尊者对弟子又讲了几句教言:
尊者说:“如今五浊之恶世,非为装模作样时,乃为策励精进时。”
末法时代,重视形式过于内在。但修行人不应装腔作势,只图人前好看,而应该时时策励、劝勉自己,日日夜夜精进修行。
“非为寻求高位时,乃为置于卑位时。”
有些人通过传法谋求名声、地位,自认为如何了不起,这都是颠倒的。此时应该身处卑位,穿着一般的衣服,过节俭的生活,默默无闻地修持。
“非为摄受眷仆时,乃为依止静处时。”
如果自相续丝毫未获得佛法利益,千万不可前往城市摄受眷属。否则,结果往往有悖于初衷,不但于他人无益,自己反倒被“摄受”了。
曾有一位国外的上师,流着眼泪说:“有个修行人,他一直希求格西学位。获得了学位以后,他马上进入城市摄受眷属,但几天之后便还俗,被红尘给吞没了。”这的确是最悲哀的事情。因此,修行人应该依止寂静地方,这样才能圆满自相续的功德。
“非为调化弟子时,乃为调伏自心时。”
自相续尚未得到调伏之前,要调化弟子是很困难的。因此,现在是调伏自己的时候,不是调伏别人的时候。
“非为随持词句时,乃为思维意义时。”
现在不是耽著词句的时候,语言是否动听并不重要,用心思维和修行法义才最关键。毫无修行的人,口头上说得再好、形式上做得再如法,但相续若与法背道而驰,死时便无有指望之处了。
因此,我们如今应反反复复思维“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每一个道理,若能如此,才会生起稳固的定解和境界。
“非为到处游逛时,乃为安住一处时。”
个别修行人天天到处跑,今天朝印度,明天朝拉萨;去这个寺院,那个寺院;采访这位上师,探望那位上师;在这儿受个灌顶,到那儿问点问题……这样跑来跑去,跑习惯了以后,就不能静下心来修行了。一旦哪天要离开世间、面对死亡,扪心自问,自己有没有把握呢?
以前很多高僧大德,终生只依止一两位上师,踏踏实实地修行,这是我们的典范。如果对自己的上师没有信心、没有清净观,那依止再多其他上师,也不一定有利。而且作为修行人,最好不要去城市,那里蛊惑人心的外境太多了,去了以后,能护持内心、精进修行的人极为罕见,所以大家务必要注意!
◎ 修行与传法哪个重要
另外,三同门曾问仲敦巴格西:“在寂静处修行与以正法饶益众生,这二者哪一个更为重要?”
● 传法后对自他无益
格西回答:“对没有任何验相及证悟的初学者来说,即使以正法饶益众生,也不会有什么益处。他们的加持犹如倾倒空器一般,从中不会得到任何加持;他们的窍诀就像没有经过按压的酒糟酿出的薄酒一样,没有任何纯酿的滋味。”
很多初学者从来没有修过法,甚至连因果正见也不具足,却总喜欢到处给人讲法,这对自他毫无利益。因为你的相续中没有点滴功德,从未思维过甚深法义,讲得再好听也没有意义。
就像老师带学生,老师要有基本的资格,同样,法师讲经说法,也要具足相应的条件。倘若你没有俱生功德,课前做好准备是必需的,否则,一堂课下来,只是浪费别人的时间而已。要知道,时间是很宝贵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有限,他们也不是没事干,如果在你的课上没有收获,那还不如去做更重要的事情。
所以,我从来不敢耽误大家的时间。上课期间,除了特殊情况以外,一般不会掺杂私人的事情,或其他分别念。而且对于所讲的内容,我提前至少也要看一两遍,否则,连看都没有看,上课时只是照本宣科,就太不负责任了。
就像现在有些老师,晚上去酒吧玩到很晚,早上一直睡懒觉,等正式上课时,头发不梳就站在讲台上,拿着课本胡说八道一番。我确实见过这种人,感觉很悲哀。跟他们的行为比起来,尽管我们智慧有限,但从来不敢敷衍了事,对大家糊弄一下就过去了。可现在的世间上,有些老师不是这样,本来9点上课,9点半才来,眼屎都没擦,到那里还——哎哟,不说了!
● 传法后会利他损己
格西又说:“就算是获得了暖相、但尚未稳固的胜解行修行人,也不能行利益众生之事。他们的加持犹如倾倒满瓶一样,使别人满满充盈,自己却变成空空如也;他们的窍诀如同将火炬传递给别人一般,使他人光明通亮,自己却成为漆黑一片。”
这是中等者,能利益别人,但对自己无利。就像《大庄严论经》中所说:“譬如盲执灯,照彼自不睹。”如同盲人拿着灯,给别人照亮了,但自己却看不见。不过,《华严经》云:“常欲利众生,不求自安乐。”能利益别人也是非常好的。就像我讲课,虽然自己修行很差,但所讲的佛法本身极为殊胜,一定能给他人带来利益,如此一来,别人怎么说我也无妨。有人说:“你修行很差!讲得不好!”我听了很高兴,为什么呢?因为他认识了我的本来面目。如果说:“您是大成就者,是大修行人!”我心里反倒不舒服,因为他并没有认清我。我的修行,自己最清楚,吹捧我的语言,并不符合我的本相。
总之,中等者以好心好意去传法,对别人会有利益,但确实占用了自己的时间,也影响了自己的修行。而且别人得到的,可能只是部分利益,这是他们传法的不足。
● 传法后自他皆受益
格西最后说:“只有得地菩萨,才能真正成办利益众生之事。他们的加持犹如妙瓶的成就,既能成熟他众,也不会使自己空空荡荡,而始终满满当当;他们的窍诀就像酥油主灯一样,既能点亮其他油灯,也不会使自己有所障蔽。”
可见,一地以上的菩萨,是最佳的传法者,这种传法也是最有利的。
末法时期作为凡夫人,还是应尽量在寂静处修慈悲心、菩提心,此时不是直接饶益众生的时候,而是遣除自己烦恼的时候;比如说,不是斩断名贵药树苗芽的时候,而是保护它的时候。名贵药树长成以后,才能实现它的最大价值,发心菩萨也是一样,稍有点境界就马上给人传窍诀、作灌顶,这样对自相续的功德增上很有影响。
因此,直接对众生进行法布施,对我们现在来讲比较困难。自己若没有真修实证,却为他人讲经说法的话,对他人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 莫将传法当作商品
甚至,如果依靠传法而谋取利养,那就成了印度单巴仁波切所说,将正法变成恶趣之因,就像为工资而讲课的老师一样,佛法只是他的交易品而已。所以,我们务必要断除这种恶心,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居士,千万不要用佛法换取利养。
以前我刚来学院不久,跟随法王去新龙。有一天,法王说:“之前我产生了一个恶分别念:这次去新龙传法可能会得到一点供养吧。因为这个分别念,从现在开始,我传法时连一根哈达也不接受。”此后,法王也常在课上讲:“因为我当时生过这样的分别念,所以,大家以后不要因传法而供养我。”在以后的岁月里,上师再也没有接受过传法所得的供养。
所以,一个人就算生活再艰苦,也千万不要买卖佛法。《大宝积经》中说过:“汝当观利养,犹如于粪秽,无以利养垢,染污清净心。”他人的利养,应视为粪土,千万不要邪命养活,不要被利养的污垢,染污了自己清净的心。《佛说华手经》亦云:“若人以利养,为大众说法,依于世利故,则为法所害。”如果传法者贪求利养,他的传法不仅对他人无益,还会对自己有损。要知…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零六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