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零六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屍陀林,尤其是夏天,睡在腐爛膨脹的屍體旁邊,以此觀察“我”的活動情況。如果睡得特別香,沒什麼感覺,說明無我的境界很高;如果害怕或睡不著,那就說明我執尚未斷除。所以,有些人若是自認爲修行很好,好像證悟無我了,現在完全沒有私心,統統都是利他心,那也可以用這種方法檢測一下。

  昨天,我去給老鄉講課的路上,途經一座特別特別高的山,往旁邊一看是萬丈深淵,天又在下雨,車子滑來滑去、滑來滑去。當時我好像有種正在翻下去的感覺,恐懼感油然而生。等車子到了平地時,才突然醒悟過來,發現自己平時似乎不太執著“我”,但剛才“我”卻那麼明顯,實在慚愧!因此,修行人不要說大話,也不要傲慢。否則,真正爲恐怖所逼迫時,自己的境界不一定有想象得那麼高。

  話說回來,剛才阿底峽尊者說超度要得地,這是講真實超度的界限,並不是說助念小組的每個人都必須是一地菩薩,否則就沒有資格。我也常常告訴大家,學習佛法需要圓融,不然,斷章取義的話,拿一兩句的字面意思去遮止其他善法,這是很不如理的。

  其實,經論以及大德們的教言,是針對不同衆生、不同場合而言的,理解它必須要有善巧的智慧,否則,一看到尊者這句話,就到處宣揚:“阿底峽尊者說了,見道後方可超度亡靈,所以不要去助念,我們沒有資格!”這樣講就有失偏頗了。藏傳、漢傳都有助念超度的傳統,難道所有人都不懂這一點嗎?所以,佛法的真實意趣,一定要有深邃的智慧才能通達。

  說到阿底峽尊者,我想起他的一位上師阿瓦德達巴。這位上師比較特殊,有時候阿底峽尊者請他傳法,他往往不傳;有時候沒有請他傳法,他反而主動給你傳。一次,他們師徒過一座特別狹窄的木橋,到了中間,上師突然回過頭來,對阿底峽尊者說:“弟子你知道嗎?修行中最關鍵的,就是沒有證悟無我空性之前,取舍因果一定要小心謹慎!”阿底峽尊者將這句教言銘刻于心,不僅自己終身奉持,而且處處以此教誡弟子。

  但現在有些人卻恰恰相反,只是稍微聽聞過空性,聽到過一點密法,就馬上舍棄因果。曾經有個人編了很多“大圓滿”的書,上面標著自己的名字,結果我從不同側面了解,發現他根本不信因果,這是非常可怕的!

  ◎ 阿底峽尊者對傳法者的忠告

  承接剛才所講的內容,阿底峽尊者對弟子又講了幾句教言:

  尊者說:“如今五濁之惡世,非爲裝模作樣時,乃爲策勵精進時。

  末法時代,重視形式過于內在。但修行人不應裝腔作勢,只圖人前好看,而應該時時策勵、勸勉自己,日日夜夜精進修行。

  

  “非爲尋求高位時,乃爲置于卑位時。

  有些人通過傳法謀求名聲、地位,自認爲如何了不起,這都是顛倒的。此時應該身處卑位,穿著一般的衣服,過節儉的生活,默默無聞地修持。

  

  “非爲攝受眷仆時,乃爲依止靜處時。

  如果自相續絲毫未獲得佛法利益,千萬不可前往城市攝受眷屬。否則,結果往往有悖于初衷,不但于他人無益,自己反倒被“攝受”了。

  曾有一位國外的上師,流著眼淚說:“有個修行人,他一直希求格西學位。獲得了學位以後,他馬上進入城市攝受眷屬,但幾天之後便還俗,被紅塵給吞沒了。”這的確是最悲哀的事情。因此,修行人應該依止寂靜地方,這樣才能圓滿自相續的功德。

  

  “非爲調化弟子時,乃爲調伏自心時。

  自相續尚未得到調伏之前,要調化弟子是很困難的。因此,現在是調伏自己的時候,不是調伏別人的時候。

  

  “非爲隨持詞句時,乃爲思維意義時。

  現在不是耽著詞句的時候,語言是否動聽並不重要,用心思維和修行法義才最關鍵。毫無修行的人,口頭上說得再好、形式上做得再如法,但相續若與法背道而馳,死時便無有指望之處了。

  因此,我們如今應反反複複思維“人身難得”、“壽命無常”等每一個道理,若能如此,才會生起穩固的定解和境界。

  

  “非爲到處遊逛時,乃爲安住一處時。

  個別修行人天天到處跑,今天朝印度,明天朝拉薩;去這個寺院,那個寺院;采訪這位上師,探望那位上師;在這兒受個灌頂,到那兒問點問題……這樣跑來跑去,跑習慣了以後,就不能靜下心來修行了。一旦哪天要離開世間、面對死亡,扪心自問,自己有沒有把握呢?

  以前很多高僧大德,終生只依止一兩位上師,踏踏實實地修行,這是我們的典範。如果對自己的上師沒有信心、沒有清淨觀,那依止再多其他上師,也不一定有利。而且作爲修行人,最好不要去城市,那裏蠱惑人心的外境太多了,去了以後,能護持內心、精進修行的人極爲罕見,所以大家務必要注意!

  ◎ 修行與傳法哪個重要

  另外,叁同門曾問仲敦巴格西:“在寂靜處修行與以正法饒益衆生,這二者哪一個更爲重要?”

  ● 傳法後對自他無益

  格西回答:“對沒有任何驗相及證悟的初學者來說,即使以正法饒益衆生,也不會有什麼益處。他們的加持猶如傾倒空器一般,從中不會得到任何加持;他們的竅訣就像沒有經過按壓的酒糟釀出的薄酒一樣,沒有任何純釀的滋味。”

  很多初學者從來沒有修過法,甚至連因果正見也不具足,卻總喜歡到處給人講法,這對自他毫無利益。因爲你的相續中沒有點滴功德,從未思維過甚深法義,講得再好聽也沒有意義。

  就像老師帶學生,老師要有基本的資格,同樣,法師講經說法,也要具足相應的條件。倘若你沒有俱生功德,課前做好准備是必需的,否則,一堂課下來,只是浪費別人的時間而已。要知道,時間是很寶貴的,每個人的生命都有限,他們也不是沒事幹,如果在你的課上沒有收獲,那還不如去做更重要的事情。

  所以,我從來不敢耽誤大家的時間。上課期間,除了特殊情況以外,一般不會摻雜私人的事情,或其他分別念。而且對于所講的內容,我提前至少也要看一兩遍,否則,連看都沒有看,上課時只是照本宣科,就太不負責任了。

  就像現在有些老師,晚上去酒吧玩到很晚,早上一直睡懶覺,等正式上課時,頭發不梳就站在講臺上,拿著課本胡說八道一番。我確實見過這種人,感覺很悲哀。跟他們的行爲比起來,盡管我們智慧有限,但從來不敢敷衍了事,對大家糊弄一下就過去了。可現在的世間上,有些老師不是這樣,本來9點上課,9點半才來,眼屎都沒擦,到那裏還——哎喲,不說了!

  ● 傳法後會利他損己

  格西又說:“就算是獲得了暖相、但尚未穩固的勝解行修行人,也不能行利益衆生之事。他們的加持猶如傾倒滿瓶一樣,使別人滿滿充盈,自己卻變成空空如也;他們的竅訣如同將火炬傳遞給別人一般,使他人光明通亮,自己卻成爲漆黑一片。”

  這是中等者,能利益別人,但對自己無利。就像《大莊嚴論經》中所說:“譬如盲執燈,照彼自不睹。”如同盲人拿著燈,給別人照亮了,但自己卻看不見。不過,《華嚴經》雲:“常欲利衆生,不求自安樂。”能利益別人也是非常好的。就像我講課,雖然自己修行很差,但所講的佛法本身極爲殊勝,一定能給他人帶來利益,如此一來,別人怎麼說我也無妨。有人說:“你修行很差!講得不好!”我聽了很高興,爲什麼呢?因爲他認識了我的本來面目。如果說:“您是大成就者,是大修行人!”我心裏反倒不舒服,因爲他並沒有認清我。我的修行,自己最清楚,吹捧我的語言,並不符合我的本相。

  總之,中等者以好心好意去傳法,對別人會有利益,但確實占用了自己的時間,也影響了自己的修行。而且別人得到的,可能只是部分利益,這是他們傳法的不足。

  ● 傳法後自他皆受益

  格西最後說:“只有得地菩薩,才能真正成辦利益衆生之事。他們的加持猶如妙瓶的成就,既能成熟他衆,也不會使自己空空蕩蕩,而始終滿滿當當;他們的竅訣就像酥油主燈一樣,既能點亮其他油燈,也不會使自己有所障蔽。”

  可見,一地以上的菩薩,是最佳的傳法者,這種傳法也是最有利的。

  末法時期作爲凡夫人,還是應盡量在寂靜處修慈悲心、菩提心,此時不是直接饒益衆生的時候,而是遣除自己煩惱的時候;比如說,不是斬斷名貴藥樹苗芽的時候,而是保護它的時候。名貴藥樹長成以後,才能實現它的最大價值,發心菩薩也是一樣,稍有點境界就馬上給人傳竅訣、作灌頂,這樣對自相續的功德增上很有影響。

  因此,直接對衆生進行法布施,對我們現在來講比較困難。自己若沒有真修實證,卻爲他人講經說法的話,對他人也起不到什麼作用。

  ◎ 莫將傳法當作商品

  甚至,如果依靠傳法而謀取利養,那就成了印度單巴仁波切所說,將正法變成惡趣之因,就像爲工資而講課的老師一樣,佛法只是他的交易品而已。所以,我們務必要斷除這種惡心,不管是出家人還是居士,千萬不要用佛法換取利養。

  以前我剛來學院不久,跟隨法王去新龍。有一天,法王說:“之前我産生了一個惡分別念:這次去新龍傳法可能會得到一點供養吧。因爲這個分別念,從現在開始,我傳法時連一根哈達也不接受。”此後,法王也常在課上講:“因爲我當時生過這樣的分別念,所以,大家以後不要因傳法而供養我。”在以後的歲月裏,上師再也沒有接受過傳法所得的供養。

  所以,一個人就算生活再艱苦,也千萬不要買賣佛法。《大寶積經》中說過:“汝當觀利養,猶如于糞穢,無以利養垢,染汙清淨心。”他人的利養,應視爲糞土,千萬不要邪命養活,不要被利養的汙垢,染汙了自己清淨的心。《佛說華手經》亦雲:“若人以利養,爲大衆說法,依于世利故,則爲法所害。”如果傳法者貪求利養,他的傳法不僅對他人無益,還會對自己有損。要知…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零六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