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看这个上师是否能保密。如果你一讲,上师就把它传遍世界了,那就最好不要讲。”所以,有什么话,对金刚萨埵讲是最保险的。
以上是所依对治力。
戊二、厌患对治力:
所谓的厌患对治力,就是说,对于以往自己所造的一切罪业,生起后悔之心。如果既没有将罪业视为罪业,也没有以强烈的追悔心发露忏悔,就不能得以清净。
认识罪业是很重要的。认识了之后,你会把罪业看得很重,深觉惭愧、懊悔:“为什么我要杀盗淫妄?为什么我要犯戒……”有了这种追悔心,也就有了破恶的力量。
如《三聚经》云:“发露忏悔,不覆不藏。”意思是,有了罪业一定要说出来,然后忏悔,不能覆盖、隐藏。如果覆藏的话,《大般涅槃经》中说:“若覆罪者,罪则增长。”因此,有了罪,一定要找善知识或其他人发露。古德常讲:“一个善于修行的人,常常发露己过,却不宣扬功德。宣扬功德,善根则灭尽;发露己过,过失也会灭尽的。”因此,一定要经常发露。
不过,有些人“发露”罪业时趾高气昂:“我以前干过什么什么,我如何如何……”好像干坏事很伟大,说这些别人会羡慕。这不是发露,更不是忏悔。而有些人正好相反,别人一问:“你以前做过什么?”他就不好意思了:“唉,没什么可提的,无恶不作,不是人,纯粹是疯子。”这种心态还可以,知道那是罪业,有厌恶心,这样才有机会。
在《极乐愿文》中,大成就者乔美仁波切说:“若无悔心忏不净,往昔罪业如服毒,当以大惭畏悔忏。”意思是,如果没有懊悔之心,光是口头上、行为上作些忏悔,是清净不了的。一定要心怀惭愧:“我以前造的那些罪,真是毒药啊,我怎么能服毒药呢?以后肯定要堕地狱了,解脱不了了,我该怎么办呢?”有了这种大畏惧、大惭愧,罪业就会清净的。如果是以前杀过人的、偷盗过的、犯过戒的,那更要励力行持。
当然,这种惭愧心,要真正有智慧的人才生得起来。而没有智慧的人,是不知道惭愧的,“无所谓,堕地狱就堕地狱吧,犯戒就犯戒吧”,这种态度,是非常危险的。
因此,知惭有愧的人,才是智者。
戊三、返回对治力:
返回对治力,是指回想起自己往昔所造的罪业后,发誓从即日起,纵然遇到生命危险,也绝不再造这样的罪业。
如《三聚经》云:“从今以后,必断严戒。”《极乐愿文》中也说:“若无戒心不净故,发誓今后遇命难,亦不造诸不善业。”
这里最关键的,就是纵遇命难也绝不再造。有了这种誓愿,忏悔肯定相当有力量。像有些人,虽然以前干过很多坏事,但一出家,就能毅然决然断除这一切:“从今以后,我即使饿死,也再不造恶业了!”有这种决心的话,罪障肯定会清净。
《地藏十轮经》[7]里说,有两种人是非常了不起的,第一、从来不造恶业;第二,造了以后,知道惭愧并发露忏悔。这两种人,都叫“勇健得清净者”。
苏格拉底也说:“人可以犯错,但是不可犯同一个错。”这个道理很好,人是应该这样。如果以前杀过人,那以后就不要再杀了,如果对前面的罪都没有惭愧,又再杀的话,那以世间正理来评判都是无法宽恕的,更何况出世间了?杀生也是同样的道理,虽然世间人不这样认识,但我们学了佛以后,就不能再杀了,再杀就说不过去了。
因此,忏悔时,一方面要认识罪业;一方面就是这里讲的,要有绝不再造的决心,这样就一定会清净的。
戊四、现行对治力:
现行对治力,是指尽心尽力奉行一切能对治往昔所造罪恶的善业。
比如,七支供:顶礼佛及佛子、随喜他人福德、请转*轮、善根回向菩提等,以及发愿行菩提心、护持无伪实相之本体,这些都属于现行对治力。
从前,塔波仁波切的一个弟子向他请教:“我往昔以贩卖佛经维生,如今想起真是追悔莫及,请问上师,我该如何进行忏悔呢?”仁波切说:“就造那些经典吧!”
于是那个人着手造经典,结果经常心思外散。他又怀着十分沮丧的心情,前去上师面前汇报说:“造经典时,我心思也是经常散乱,对于忏悔罪业来说,恐怕没有比安住空性、护持本性更甚深的了吧?”
上师异常欢喜地说:“实际上就是如此,纵然往昔所造的罪业积如山王,也能在现见本性的瞬间得以清净。”
◎ 勇施比丘观无生息灭淫罪
《佛说净业障经》里也有一则公案:有一名比丘叫勇施,有一次他到城里化缘,一位长者的女儿对他生起贪心,从此欲心内结,患了病。
母亲心疼女儿,了解情况以后,待勇施比丘再来时,就对他说:“我女儿现在病成这样,就是因为我不让她听法所致,您能不能为她传传法呢?”比丘信以为真,于是天天来为她传法。结果因为常常见面,也生起了欲念,把戒破了。
后来,女人的丈夫见这个比丘常来,便起了疑心,准备杀掉他。比丘预先知道了,就弄了些毒药给那个女人,让她把自己的丈夫毒死,她也照做了。
但她的丈夫一死,勇施比丘便生起极大懊悔,心想:“我现在已造下极重的罪业,又行邪淫、又断人命,这哪里还叫比丘啊!现在我命终之后,必堕恶道了,谁能为我息灭痛苦啊?”
于是,他从一个精舍到另一个精舍,衣服拖在地上,惶恐奔走,不断地哀嚎:“我现在就是地狱众生啊!我现在就是地狱众生啊!”
当时有一位菩萨尊者,名叫鼻揉多罗(今弥勒菩萨),问明缘由以后,尊者对他说:“比丘不要怕,我能施予你无畏。”比丘一听,欢喜无量。
菩萨将他带到一个寂静的树林中,然后涌身虚空,高一多罗树,问比丘道:“你现在对我有信心吗?”比丘合掌说:“在我看来,您和世尊无二无别。”
这时,鼻揉多罗菩萨入于“诸佛境界大乘妙门如来宝印三昧”,并从身上显现出无量如来,都是金色之身,三十二相圆满。之后,所有如来异口同声为他说偈云:“诸法同镜像,亦如水中月,凡夫愚惑心,分别痴恚爱……”意思是,诸法如同镜中的影像、水中的月亮一样,毫无实质,但凡夫因为愚昧、迷惑之心,从而生起贪、嗔、痴等烦恼。听闻这个偈子当下,他便了知了一切法如梦如幻,从而离开一切缠盖,获得无生法忍。
从这个公案,及前面讲的菩提心功德来看,在净除罪业的方法中,没有比修菩提心及护持无伪实相更为甚深的了。因此,在修金刚萨埵法门时,也应该在不离开这二者的基础上,观想金刚萨埵身相,观想降下甘露、净除罪障,念诵百字明等。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1] 《杂譬喻经》云:昔罗阅祇国有婆罗门子,独与母居。年少长大自问其母:“我父何所奉事?欲习其踪。”母语子言:“汝父在时,一日三反入水自洗浴。”子言:“父作是何所希望乎?”母言:“恒水遣垢、可得神通矣。”子曰:“不然。”母谓子:“汝宁有异见乎?”子言:“若其然者,水北居民日驱牛南渡放,日再洗浴,何不得道?且水中有鱼鳖之属在水活,何以复不得道耶?”母言:“汝意云何?”子言:“唯有如来八解之池、三昧之水浴,此乃无为耳。”因报母言:“当诣佛所求沐神化。”于是母子至佛所。佛为说法。子作沙门得罗汉道。还为母说法。复得须陀洹道。
[2] 四大译经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
[3] 开元三大士:密宗的善无畏、金刚智、不空。
[4] 《大集经》云:“百年垢衣可于一日浣令鲜净。如是百劫中所集诸不善业。以佛法力故善顺思惟。可于一日一时尽能消灭。”
[5] 比如,其中有一则,就是“王布果杀五千人得度证果”的公案。
[6] 《大乘集菩萨学论》中,《四法经》云:佛言:“慈氏,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灭先所造久积过罪。何等为四?所谓悔过行、对治行、制止力、依止力。”
[7] 《地藏十轮经》云:“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汝等乃能如是惭愧发露忏悔。于我法中,有二种人名无所犯:一者禀性专精本来不犯;二者犯已惭愧发露忏悔。此二种人于我法中,名为勇健得清净者。”
《大圆满前行广释 第一百一十五节课》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