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看這個上師是否能保密。如果你一講,上師就把它傳遍世界了,那就最好不要講。”所以,有什麼話,對金剛薩埵講是最保險的。
以上是所依對治力。
戊二、厭患對治力:
所謂的厭患對治力,就是說,對于以往自己所造的一切罪業,生起後悔之心。如果既沒有將罪業視爲罪業,也沒有以強烈的追悔心發露忏悔,就不能得以清淨。
認識罪業是很重要的。認識了之後,你會把罪業看得很重,深覺慚愧、懊悔:“爲什麼我要殺盜淫妄?爲什麼我要犯戒……”有了這種追悔心,也就有了破惡的力量。
如《叁聚經》雲:“發露忏悔,不覆不藏。”意思是,有了罪業一定要說出來,然後忏悔,不能覆蓋、隱藏。如果覆藏的話,《大般涅槃經》中說:“若覆罪者,罪則增長。”因此,有了罪,一定要找善知識或其他人發露。古德常講:“一個善于修行的人,常常發露己過,卻不宣揚功德。宣揚功德,善根則滅盡;發露己過,過失也會滅盡的。”因此,一定要經常發露。
不過,有些人“發露”罪業時趾高氣昂:“我以前幹過什麼什麼,我如何如何……”好像幹壞事很偉大,說這些別人會羨慕。這不是發露,更不是忏悔。而有些人正好相反,別人一問:“你以前做過什麼?”他就不好意思了:“唉,沒什麼可提的,無惡不作,不是人,純粹是瘋子。”這種心態還可以,知道那是罪業,有厭惡心,這樣才有機會。
在《極樂願文》中,大成就者喬美仁波切說:“若無悔心忏不淨,往昔罪業如服毒,當以大慚畏悔忏。”意思是,如果沒有懊悔之心,光是口頭上、行爲上作些忏悔,是清淨不了的。一定要心懷慚愧:“我以前造的那些罪,真是毒藥啊,我怎麼能服毒藥呢?以後肯定要墮地獄了,解脫不了了,我該怎麼辦呢?”有了這種大畏懼、大慚愧,罪業就會清淨的。如果是以前殺過人的、偷盜過的、犯過戒的,那更要勵力行持。
當然,這種慚愧心,要真正有智慧的人才生得起來。而沒有智慧的人,是不知道慚愧的,“無所謂,墮地獄就墮地獄吧,犯戒就犯戒吧”,這種態度,是非常危險的。
因此,知慚有愧的人,才是智者。
戊叁、返回對治力:
返回對治力,是指回想起自己往昔所造的罪業後,發誓從即日起,縱然遇到生命危險,也絕不再造這樣的罪業。
如《叁聚經》雲:“從今以後,必斷嚴戒。”《極樂願文》中也說:“若無戒心不淨故,發誓今後遇命難,亦不造諸不善業。”
這裏最關鍵的,就是縱遇命難也絕不再造。有了這種誓願,忏悔肯定相當有力量。像有些人,雖然以前幹過很多壞事,但一出家,就能毅然決然斷除這一切:“從今以後,我即使餓死,也再不造惡業了!”有這種決心的話,罪障肯定會清淨。
《地藏十輪經》[7]裏說,有兩種人是非常了不起的,第一、從來不造惡業;第二,造了以後,知道慚愧並發露忏悔。這兩種人,都叫“勇健得清淨者”。
蘇格拉底也說:“人可以犯錯,但是不可犯同一個錯。”這個道理很好,人是應該這樣。如果以前殺過人,那以後就不要再殺了,如果對前面的罪都沒有慚愧,又再殺的話,那以世間正理來評判都是無法寬恕的,更何況出世間了?殺生也是同樣的道理,雖然世間人不這樣認識,但我們學了佛以後,就不能再殺了,再殺就說不過去了。
因此,忏悔時,一方面要認識罪業;一方面就是這裏講的,要有絕不再造的決心,這樣就一定會清淨的。
戊四、現行對治力:
現行對治力,是指盡心盡力奉行一切能對治往昔所造罪惡的善業。
比如,七支供:頂禮佛及佛子、隨喜他人福德、請轉*輪、善根回向菩提等,以及發願行菩提心、護持無僞實相之本體,這些都屬于現行對治力。
從前,塔波仁波切的一個弟子向他請教:“我往昔以販賣佛經維生,如今想起真是追悔莫及,請問上師,我該如何進行忏悔呢?”仁波切說:“就造那些經典吧!”
于是那個人著手造經典,結果經常心思外散。他又懷著十分沮喪的心情,前去上師面前彙報說:“造經典時,我心思也是經常散亂,對于忏悔罪業來說,恐怕沒有比安住空性、護持本性更甚深的了吧?”
上師異常歡喜地說:“實際上就是如此,縱然往昔所造的罪業積如山王,也能在現見本性的瞬間得以清淨。”
◎ 勇施比丘觀無生息滅淫罪
《佛說淨業障經》裏也有一則公案:有一名比丘叫勇施,有一次他到城裏化緣,一位長者的女兒對他生起貪心,從此欲心內結,患了病。
母親心疼女兒,了解情況以後,待勇施比丘再來時,就對他說:“我女兒現在病成這樣,就是因爲我不讓她聽法所致,您能不能爲她傳傳法呢?”比丘信以爲真,于是天天來爲她傳法。結果因爲常常見面,也生起了欲念,把戒破了。
後來,女人的丈夫見這個比丘常來,便起了疑心,准備殺掉他。比丘預先知道了,就弄了些毒藥給那個女人,讓她把自己的丈夫毒死,她也照做了。
但她的丈夫一死,勇施比丘便生起極大懊悔,心想:“我現在已造下極重的罪業,又行邪淫、又斷人命,這哪裏還叫比丘啊!現在我命終之後,必墮惡道了,誰能爲我息滅痛苦啊?”
于是,他從一個精舍到另一個精舍,衣服拖在地上,惶恐奔走,不斷地哀嚎:“我現在就是地獄衆生啊!我現在就是地獄衆生啊!”
當時有一位菩薩尊者,名叫鼻揉多羅(今彌勒菩薩),問明緣由以後,尊者對他說:“比丘不要怕,我能施予你無畏。”比丘一聽,歡喜無量。
菩薩將他帶到一個寂靜的樹林中,然後湧身虛空,高一多羅樹,問比丘道:“你現在對我有信心嗎?”比丘合掌說:“在我看來,您和世尊無二無別。”
這時,鼻揉多羅菩薩入于“諸佛境界大乘妙門如來寶印叁昧”,並從身上顯現出無量如來,都是金色之身,叁十二相圓滿。之後,所有如來異口同聲爲他說偈雲:“諸法同鏡像,亦如水中月,凡夫愚惑心,分別癡恚愛……”意思是,諸法如同鏡中的影像、水中的月亮一樣,毫無實質,但凡夫因爲愚昧、迷惑之心,從而生起貪、嗔、癡等煩惱。聽聞這個偈子當下,他便了知了一切法如夢如幻,從而離開一切纏蓋,獲得無生法忍。
從這個公案,及前面講的菩提心功德來看,在淨除罪業的方法中,沒有比修菩提心及護持無僞實相更爲甚深的了。因此,在修金剛薩埵法門時,也應該在不離開這二者的基礎上,觀想金剛薩埵身相,觀想降下甘露、淨除罪障,念誦百字明等。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複然
我今回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叁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回向諸善根 爲得普賢殊勝行
[1] 《雜譬喻經》雲:昔羅閱祇國有婆羅門子,獨與母居。年少長大自問其母:“我父何所奉事?欲習其蹤。”母語子言:“汝父在時,一日叁反入水自洗浴。”子言:“父作是何所希望乎?”母言:“恒水遣垢、可得神通矣。”子曰:“不然。”母謂子:“汝甯有異見乎?”子言:“若其然者,水北居民日驅牛南渡放,日再洗浴,何不得道?且水中有魚鼈之屬在水活,何以複不得道耶?”母言:“汝意雲何?”子言:“唯有如來八解之池、叁昧之水浴,此乃無爲耳。”因報母言:“當詣佛所求沐神化。”于是母子至佛所。佛爲說法。子作沙門得羅漢道。還爲母說法。複得須陀洹道。
[2] 四大譯經家:鸠摩羅什、真谛、玄奘、不空。
[3] 開元叁大士:密宗的善無畏、金剛智、不空。
[4] 《大集經》雲:“百年垢衣可于一日浣令鮮淨。如是百劫中所集諸不善業。以佛法力故善順思惟。可于一日一時盡能消滅。”
[5] 比如,其中有一則,就是“王布果殺五千人得度證果”的公案。
[6] 《大乘集菩薩學論》中,《四法經》雲:佛言:“慈氏,若菩薩摩诃薩成就四法,滅先所造久積過罪。何等爲四?所謂悔過行、對治行、製止力、依止力。”
[7] 《地藏十輪經》雲:“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汝等乃能如是慚愧發露忏悔。于我法中,有二種人名無所犯:一者禀性專精本來不犯;二者犯已慚愧發露忏悔。此二種人于我法中,名爲勇健得清淨者。”
《大圓滿前行廣釋 第一百一十五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