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观,由寻伺而至离寻伺而缘法义;修双运,于有境不即不离,于法义亦不即不离,此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如是依四次第四证悟,即安住、不动、平等、法尔四量。
故对修密行人而言,于仪轨一切法义皆须依次第通达,否则无论修何次第均沦为事相。
上论说皈依、发心、献供、迎请等等义理皆为究竟义,读者须当领会,否则即无从修观,自更无从修止观双运。
龙青巴尊者《大圆满心性休息导引》(此依拙译名,收《宁玛派丛书》修部第一种)说“修生圆双运”云——
行者修习圆满次第时须分显现以及无显现
无缘收摄生起次第观如云散空即为无显现
若知生起次第即圆满其所显境任运而安住
离诸整治即是为显现初修学者须破生起执
于空相境勿执为证量无论何境均即是显现
即是圆满次第即智慧恒时始是显现无增减
生起次第能除实有执圆满次第能除虚幻执
若无执实之显空如幻此即生圆无二净自性
如是即明生起、圆满、双运之理趣。能如是研读本论,即生胜解。
本论又立外、内、密等三相“恒逼害”(rudra),以说生起次第。遍世间之虚空为外相恒逼害、自身及其受用为内相恒逼害、我执为密相恒逼害,分别以刹土、坛城及本尊、持本尊慢以作对治,此即生起次第之要义。
于修习仪轨时须如是理解,始为持见地而修,所修始能与见地相应,然后始能令心识得清净,否则必无从入佛道也。
如龙青巴尊者《大圆满虚幻休息》颂云——
如心主宰而变化故知诸众心惯修
此依刘立千译。按藏文,其义应为:“于幻相主宰心识时,则知虚幻相无根而清净”,其理如是。
次依名义说,即建立本乘七种名字,示本乘不共密意。此即:密咒金刚乘;胜义菩提心;大圆满;唯一明点;光明金刚藏;遍达轮涅;童瓶身。而一切名义,皆以“唯一”作为根本义,“唯一”即离一切相对法,由是即离缘起。
“唯一”即《楞伽》一百零八句义。
又如敦博本《坛经》云——
大师遂唤门人法海、志诚……神会。大师言:汝等十弟子近前,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汝各为一方师,吾教汝说法,不失本宗。……若有人问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
故知慧能亦以遣除相对法为本宗法门。此即 “大圆满”之“唯一”。
至于各名涵义,具如本论所详,不赘。
言各别功德证悟之理,则须知九乘次第之功德,故说九乘次第。
本论非九乘次第专论,故只略说。
可参考《九乘次第论集》(《宁玛派丛书》见部第二种)。
说外三乘——声闻乘视一切显现为“补特迦罗”,皆无自性;缘觉乘视一切显现为缘起所幻化,故无自性;菩萨乘证悟空性,并由是生起大悲,如是摄集智慧与方便。
说外密三乘——事密以禁戒行启发本觉;行密于成就法中圆满自心性;瑜伽密于坛城中得胜义基界加持。
说内密三乘——大瑜伽视一切法本来清净;无比瑜伽视一切法为二坛城之双运,即本然如是与智慧法尔呈现;大圆满以如来藏为离中离边之光明基界,以本始基之相为法尔任运之明相。
如是略说九乘,皆为要义。
此中最精要者,厥为如来藏之了义。大圆满之心部、界部、口诀部实亦据此而有差别。
心部所求证者为如来藏之本体,即本来空净之心性,此即心体之自然智。
界部所证者为本始基明相,于法性中自生起,故法性即所求证之自然智。
口诀部所证为如来藏的平等性,即轮回涅槃二界无分别之自然智。
心部若执如来藏本体不空,即落他空见;界部若执法性不空,亦落他空见。然持他空见者必无法视轮回涅槃二界无差别,故唯口诀部行人不易偏差堕入他空。
大圆满前行修证,所证实为阿赖耶识空性,此即《不增不减经》所说“众生界中三种法”之“如来藏本际不相应体及烦恼缠不清净法”;他空见大中观修证,所证者则为阿赖耶空性,由是始可说如来藏谛实。
大圆满心部修证,则为“如来藏本际相应体”的空性,并以此为心性。
至于界部,所求证者为如来藏的空性,而由如来藏相应体生起之明相起修,由是证入法性。
口诀部修证者则为平等性,基证量即“如来藏未来际平等、恒及有法”。
上来已依修习仪轨之胜义、自宗名义及九乘次第,说别别功德于证悟之理中如何圆满。如是说四决定见竟。
七 释修持
此说大圆满道。
大圆满口诀部以“大圆满”即轮回涅槃之无上共道,故自本始基而言,一切唯是显现,无所谓轮回与涅槃的分别。此法尔显现,觉则证为自然智,迷则执为虚妄分别心识。
复次须知,轮回涅槃与“道”,三者于本始基中圆满具足,非待外加因素始能成立。此即为住法性中无修无证之理。盖必须无修无证,始能证平等性。
更须知者为“真空妙有”之中道。口诀部不同意视涅槃界之真如为有、视轮回界之万法为空,其所谓“真空妙有”,须先从“非空非有”说起。“非空”,所非者为虚无之空;“非有”,所非者为自性实有。故“非空”之外即是真空、“非有”之外即是妙有。前者即是法性,后者即是自然智法尔所显明相。
此如《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卷上云——
文殊师利菩萨言:世尊,佛境界自性,即是诸烦恼自性。世尊,若佛境界自性异诸烦恼自性者,如来则非平等正觉,以不异故,于一切法平等正觉,说名如来。
此即平等性理趣,于法性中,无不平等,故菩萨住法性中须无修无证而成平等正觉。
视一切法为自显现,乃是深义,必唯如此,始能住世间而不为世法所染。如同上经云——
(须菩提)又问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士,何等菩萨能行此行?文殊师利菩萨言:大德,若菩萨亦行于世而不为世法所染;现同世间不于诸法起见;虽为断一切众生烦恼,勤行精进而入于法界不见尽相,虽不住有为亦不得无为;虽处生死如游园观;本愿未满故,不求连证无上菩提;虽深知无我,而恒化众生;虽观诸法自性犹如虚空,而勤修功德净佛国土;虽入于法界见法平等,而为庄严佛身口意业故,不舍精进。若菩萨,具如是行乃能行耳。
此即菩萨不取正觉而恒化度众生成佛之菩萨行,以视一切法自显现,始能“不于诸法起见”,然后始能优游于生死、优游于证与未证之间。
“大圆满”说三无分别智——觉空无别,故体空而有觉;明空无别,故体空而能明;现空无别,故体空而可现。若加判别,则“觉空”为体;“明空”为相;“现空”为用。若只求证觉,但入法身;若只持光明,但入报身;若只证自显现,但入化身,必须三无分别智具足,然后始三身具足而成佛。
此三无分别智,因“现”,故有轮回界自显现;因“明”,故有涅槃与道皆于本始基中自具足圆满。
以本自具足圆满,故行人唯“自解脱”,所修一切道,无非为“自解脱”铺路,故一切所行道皆无非“大圆满前行”。
本论云:“于此广大本始体性基中,由当下自悟而得之自在,乃离依于所缘之修。”所谓离“依于所缘之修,即离一切曾修之前行法,如是无修无证。唯此时行者必须能住法性中始堪言此境界。其身口意已超越凡夫心识,然后始能无作意、无整治而得自在。
此即如《坛经》所云——
识自心内善知识,即得解脱。
然而此却非不须修道,即能“识自心内善知识”。故《坛经》又云——
汝若不得自悟,当起般若观照,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自真正善知识。
故此“般若观照亦须藉修道始能成就,宁玛派九乘次第即为此而设,若以为“无念”即是“般若观照”,则必落断灭边。
此如《坛经》所云——
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宁玛派说“自解脱”,譬之为如水本流。水因寒风所吹而成冰,此“冰”即是由自我执着而起之轮回相,消融虚妄分别,冰复成水,此即是“自解脱”。
此即《坛经》所云——
能除执心,通达无碍。心修此行,即与《般若波罗密经》本无差别。
说“能除执心,通达无碍”,此即是自在,即是解脱。
同样说如来藏的“他空见”则不同,彼说解脱,认为无论“世俗谛”或“胜义谛”,皆须从有无二边解脱。觉囊派的多罗那他尊者在《中观他空见要论》中,对此有详细的说明,兹撮要如下。
根据《辨中边论》的偈颂——
虚妄分别有(有)于此二都无(无)
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有)
是故一切法非空非不空
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
此谓由虚妄分别而建立为有,其建立,能取与所取皆非谛实。虚妄分别唯是空性,但在空性上却可作建立,由是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以其具足“有”、“无”及“有”故。此即契合中道的义理。
因此觉囊派认为,自世俗谛而言,应该从有无二边(常断二边)作解脱。即是:由于世俗谛有“遍计所执”。是故须从无边(断边)解脱,然后始能离“遍计所执”;由于能执所执虽无而有所建立,是故须从有边(常边)解脱,然后始能离增益(建立)。
自胜义谛而言,亦应该从二边解脱。识(法)非清净,故应从有边解脱;法性则从本以来恒常无变易,故应从无边解脱。如是,始能离一切分别识而证常恒谛实的法性(智)。
是故觉囊派的修道,便是剥除一切垢障,令常恒无变易且谛实的法性显露。除障是从有边解脱;证真实法性则是从无边解脱。他们认为,如是始为“非空非不空”。因此认为弥勒、无著、世亲,都是说他空了义大中观的圣者,而唯识学派则误解了他们的法义。
宁玛派的“自解脱”则不同,因虚妄分别而有明相“自显现”,就在显现之中除去虚妄分别的能执所执,便自然解脱。所以修道便不是除去覆盖于真如法性上面的污染垢障,而是令心识能于虚妄分别的境界中,离一切虚妄分别,由是证自在的解脱境界。
所以宁玛派既不说从有无二边解脱,便不须建立一个恒常、有的本体,来作为行者从无边解脱的依据。…
《宁玛派次第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