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顿法者,至佛位地。
由是足知“无念”绝非心行不起。于虚幻心行相中修行,应生决定,即本论所言之四决定见。
复次,说自性空中,自性之唯一,周遍非谛实有。
此以离八边际为说。即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来不去、不一不异。
龙青巴尊者于《虚幻休息妙车疏》中,以“如梦”说不生、“如幻”说不灭;“如眼华”说不来、“如阳焰”说不去;“如谷响”说不常、“如水月”说不断;“如变化”说不一、“如乾闼婆城”说不异。此即所谓“虚幻八喻”。
“八不”,出龙树《中论》。宁玛派传有“八不”的观修,此应即由印度阿阇梨传来。若离观修以研究“八不”,则将难以明了,何以于众多相对法中,独提出四对相对法,若知观修,则自明其理。如修“如梦三昧”,观一切显现如梦中显现,以体验诸法明相自显现,是故即知“不生”;修“四幻瑜伽”以体验净、不净境界,由是知如来藏性,是故即知“不灭”。凡此皆须从修持、行持加以体会,然后始能入相对法境界以离相对法,倘但从名相加以研究,架空而谈“八不”,则无非为知识层次之认知而已。知识不是证悟、认知不是证量,于读本论时尤须注意及此,否则必落名相纠缠,而“说食不饱”也。
以离八边故,说如来藏为三解脱门。即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此悉见于本论所诠。
有等教派,以三解脱门中唯“空解脱门”为最胜,此即缘不知三解脱门实成一味,不可分离,故无所谓胜劣。
其所以误判三解脱门有胜劣,实无非不知如来藏之了义。
如来藏唯一、周遍、离诸边际,为本始基之法身,即具足三解脱门,是故不可言胜劣。于心性、法性、平等性中,不知平等性者,便每多误解。
说平等性,如《不增不减经》所云——
舍利弗,大邪见者,所谓见众生界增、见众生界减。
有增见减见,即视涅槃与轮回二界非平等,故佛称之为“大邪见”。
又如《辨法法性论》(法尊法师译文)云——
菩萨欲证无分别智,当如是作意:
由无始时来不知真如,虚妄分别一切种子,是现似不实二取之因,于彼能依亦异,其因及果,难现似有而非真实。
由如是现,法性不现;由彼不现,法性则现。
菩萨如是如理作意,便能通达无分别智。
此即谓落因果缘起之轮回界(众生界)一切法,实与涅槃界法性平等,其差别,仅在于有无虚妄分别。
唯一,即平等性;离诸边际,即法性;周遍,即法尔自性(心性)。如来藏具足此三性。证平等性即证其体、证法性即证其相、证法尔自性即证其用。①(凡夫的“自性”即其“心性”,故龙青巴说“心性自解脱”,此即由法尔自性中自解脱。)
此详见龙青巴尊者《三自解脱论》,说心性自解脱、法性自解脱、平等性自解脱。
法尔自性空,为空解脱门;离诸边际,为无相解脱门;唯一平等,为无愿解脱门。此中无愿解脱门为甚深义,极难证知,亦难为凡夫所了知。
此如《胜鬘》云——
非如来藏有生死,如来藏者离有为相,如来藏常住不变,是故如为藏,是依、是持、是建立。
依,即基义;持,即藏义;建立,即显现明相义。
D.Seyfort Ruegg 于 the meaning of the TermGotra and the Textual History of the Ratnagotrayib-haga(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 Studies XXXIX 1976),一文中谓“藏”为“母岩”(9Matrix)之义,此仅明是依、是持,未明建立。
知此三义,始能知明相自显现之理,如是始能修虚幻瑜伽而作行持。
此尚可参阅《辨法法性论》及《释论》(引文依韩镜清居士译本)。颂云——
法所显谓生死法性所显示者谓三乘所证般涅槃
此即分别法所显为轮回界,法性所显为涅槃界。故轮涅二界称为“所相”。
论颂又云——
似二显现如言显虚妄分别法能相
复云——
法性能相谓真如
此即谓法之“能相”为虚妄分别识,法性之“能相”为真如。
于虚幻瑜伽中,行者未离虚妄分别,唯若于一切显现皆不谛实,即不迷乱,非谓须不见轮回界显现始不生迷乱也。
由是知明相既自显现,故行持非心行不起,但不谛实而已。不谛实即不落杂染,由是清净,说为转依。
六法尔任运——释见之四
说任运,有了义、有方便。
了义而言,任运为本始基法身如来藏内自光明之功德。方便而言,则谓诸佛刹土以及本尊眷属皆为本始基所固有。
故就方便而言,即可将诸佛及刹土依凡夫心识建立,是故说身、智、净土、越量宫种种。而了义则视一切身、智皆为本始基之法尔任运。
此如《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云——
如来常住不生不灭
非心非色非有非无
如琉璃池见宫殿影
此影非有亦复非无
众生心净见如来身
非有非无亦复如是
此中谓“众生心净,见如来身”,即谓依众生清净心建立。此所谓“清净”,实尚未离虚妄。
此如《辨法法性论》(法尊法师译文)云——
若现似所取非有,则现似能取亦成立非有。故善成立能取所取现而非有。
如是即成立一切涅槃法“无而显现”之理。既有显现,即非无;虽有显现而能取所取皆空,故亦非如是说为非有非无。
本论说法尔任运,为在世俗层次显示胜义。即仍建立世俗,然却于建立中说究竟义。此分为二——
一者,法尔功德之建立。
二者,说别别功德如何于证悟之理中圆满。
前者为世俗建立,后者示究竟义,故二者实不可分离。离则执建立而不知胜义;或视胜义为知识,而不知依建立作修证,如是两种偏离皆不得证“法尔”。
证“法尔”为修行道上最高次第之证量。如《广大明觉自现续》云——
于法尔境界得决定成就,为第十五地,即金刚持地。
于本净境界法尔生起本始智,为第十六地,即无上智地。盖无他地更高于此。
故“大圆满”所证,实本始基而已。依次第建立而修行,持所证境,次第证至金刚持地,以至无上智地,至无学道即为成佛。
此如法吉祥《密主事业善说教授》云——
无始心性即是佛心如虚空离生灭
诸法清净平等性毋寻住此即观修
此谓由观修而得证悟之四次第为:安住(心如虚空)、不动(离生灭)、平等、法尔(毋寻)。
《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云——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云何得菩提?佛告文殊师利:无根无处,是如来得菩提。
此云“无根无处”,即是法尔。
上经复云——
文殊师利,如虚空是菩提、如菩提是诸法、如诸法是一切众生、如一切众生是境界、如境界是泥洹(涅槃)。
此即说四决定见:离言空性、自生智、离边显现、法尔任运——“如虚空是菩提”即离言空性;“如菩提是诸法”即自生智;“如诸法是一切众生”即离边显现;“如一切众生是境界”即法尔任运。
由是应知,显密经续实同一意趣,皆以法尔为所应证之究竟。
法尔功德之建立。本论依轮回界之认知,而于世俗层次显示胜义,说五身、五部、五刹土、五方佛、五空行母之任运。
所谓“任运”即显现之意,不说为“显现”,无非为欲与轮回界作分别,此犹凡夫“心识”,而佛则不说“心识”而说之为“智”,名相不同,理趣则一。
自胜义而言,“身”指法尔智与法尔功德之摄集。此中“法尔”义,即为胜义。
离差别与因缘而安立,故谓之为“法尔”。此如《佛说法身经》云——
是法身者,纯一无二,无漏无为。应当修证诸有为法从无为生,如是真实无净无染无念无依。
离诸分别是为纯一、离诸相对法是为无二、离诸烦恼是为无漏、离诸因缘是为无为。故说佛身为法尔智与功德之摄集。若非法尔,则有作意。
此如《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三云——
意珠及天鼓自然成自事
佛化及佛说无思亦如是
释云——
此偈显示佛事无功用。譬如如意宝珠,虽复无心,自然能作种种变现,如来亦尔,虽无功用心,自然能起种种变化;譬如天鼓,虽复无心,自然能出种种音声,如来亦尔,虽无功用心,自然能说种种妙法。
如是说如来离诸作意。
随顺众生,说于本始基中依何义理建立五身,此为世俗。说本始基法尔具足五身,则为胜义。
同理,建立五佛部、五刹土、五方佛、五空行母,皆依世俗,胜义则为本来具足,不待建立。
《文殊师利问法身经》中云——
文殊问:信诸佛为一佛否?舍利弗言:信。从何所信之?答曰:一法身无有二故。
此说诸佛为一佛、诸刹为一刹,即是胜义。故余建立皆为世俗。
次说别别功德如何于证悟之理中圆满。
一切证量,皆由修道而致,所修之道,即别别功德,然则修道之建立如何始为胜义?
说此分三:一依所修仪轨说;二依名义说;三依九乘次第说。
修密乘法,实无非修止观而已。故须明止观理趣。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七云——
止道者,谓奢摩他作意,此作意但缘诸法名;观道者,谓毗钵舍那作意,此作意但缘诸法义。二俱者,谓二相应作意,此作意能一时缘名义。
是谓修止乃缘假名安立而修;修观则观其真实义;止观双运(二俱)即同时缘名缘义。
修习仪轨,首皈依、发心,次献供、迎请,入正行观修、诵修,然后回向。此为仪轨之大略,本论依胜义谛,一一说其义理。此即能避免行人但能修止而不能修观。
止为假名安立有,观为胜义真实空,双运即是空有双运。
依密乘法规,生起次第可视为止,圆满次第可视为观。然此亦非分割为二,于实修时仍重“交替”,一般为止、观、止、观、双运。故生起次第中非绝无圆满次第,圆满次第中非绝无生起次第。
修止,依仪轨生起次第境界;修…
《宁玛派次第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