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宁玛派次第禅▪P17

  ..续本文上一页

  这样亦非陷入断边,以本始基的自显现即是法性的功德事业,功德事业则为恒常,是故不同虚无。

  我们怎样去说水的“体”呢?右云:水流动、湿,是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的聚合体……。如是所云,其实无非都只说着水的“性”,并未触及它的本体。照宁玛派的观点,这样来认识“体”与“性”。就已经不落常断、有无二边。因为说来说去都说不着水的本体,那就等于认识了水的体性为空;可是我们却同时认识它的“功德”(流动性、湿性等),甚至可以由其“功德”来作“事业”(利用其流动性来发电、利用其湿性来种植),因此便不能说,因为我们不认知水的究竟体性,对于水的证知即陷断边(虚无)。

  同理,说法界体性空、真如空体、如来藏非谛实、法身空性,如是等等,并不等于说其为虚无,因为我们认知其遍轮回涅槃自显现的功德与事业。

  此如《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三云——

  无漏界甚深相处业三种

  诸佛如是说譬如染昼空

  《释论》云——

  此偈重显前甚深义。

  “无漏界甚深相处业三种”者,此无漏界,世尊略说三种甚深:一者相甚深;二者处甚深;三者业甚深。

  相甚深有四种:一清净相、二大我相、三无记相、四解脱相。……

  处甚深一种,谓一多不住故。

  ……业甚深有八种:一宝依止业、二成熟众生业、三到究竟业、四说正法业、五化所作业、六无分别业、七智不作业、八解脱智业。……

  “譬如染画空”者,此无漏界无有戏论,譬如虚空,是故甚深。如是甚深差别说者,譬如染于虚空、画于虚空。

  复次偈云——

  一切无别故得如清净故

  故说诸众生名为如来藏

  《释论》云——

  此偈显示法界是如来藏。

  “一切无别故”者,一切众生、一切诸佛等无差别,故名为如。

  “得如清净故”者,得清净“如”以为自性,故名如来。

  以是义故,可说一切众生名为如来藏。(上来)已说无漏界甚深。

  如是说无漏界,但说相、处、业,即只说共性而非说其体,以体空故。如是说,譬如于虚空中“染”、“画”,由是即知无著论师之意趣,实非他空,唯同宁玛派说于体空中有“自显现”。所谓“明相”、所谓“自显现”,即“染”、即“画”。

  是故修持的意趣,他空非为究竟,仅为道次第中一次第的见地,而究竟道则为“自解脱”。

  八释行持

  说“大圆满”行持,实说行者心之行相。本论说此分三——

  一者,指出见行颠倒之谬误。

  二者,分别道上之岐路。

  三者,指示正行持。

  见行颠倒,即于见地上虽得轮回涅槃一切法为本始在自显现之决定,唯于行持上则仍作轮涅分别、善恶业分别,此实仍执着于补特迦罗我及我所,实未彻空性,仍堕阿赖耶识边而作虚妄分别。

  本论云:“若只执身语意善业行持,视为深义,则为凌驾于正见与正修之上。若于轮回中,将此生只专注于积集福德,则有如为黄金锁链所缚。”此即说行持须无执着无分别。

  此如《坛经》云——

  使君问:“弟子见说达摩大师化梁武帝,帝问达摩:朕一生已来造寺、布施、供养,有功德否?达摩答言:并无功德。武帝惆怅,遂遣达摩出境。未审此言,请和尚说。”

  六祖言:“实无功德,使君勿疑。达摩大师言武帝着邪道,不识正法。”

  使君问:“何以无功德?”

  和尚言:“造寺、布施、供养,只是修福,不可将福以为功德。功德在法身,非在于福田。自法性有功德,见性是功,平直是德,内见佛性,外行恭敬。若轻一切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德。自性虚妄,法身无功德。念念行平等直心,德即不轻。常行于敬,自修身即功,自修心即德。功德自心作,福与功德别武帝不识正理,非祖大师有过。”

  慧能六祖之言,略同本论。“功德在法身”,故“自法性有功德”。所谓“见性是功”,即谓证一切法于法性中自显现;所谓“平直是德”,即谓一切有情于法性中平等。是故于一切善业,须三轮体空而作,如是始得离虚妄分别,而所作者非唯是福田。

  此如《金刚经论释》卷上云——

  摄伏在三轮于相心除遣

  后后诸疑惑随生皆悉除

  经云:菩萨如是应行布施,乃至相想亦不着。此显所舍之物,及所施众生,并能施者,于此三处除着想心。

  复有既得决定见直指,却云得此直指已足,仍执着于轮回法,此即仍以贪瞋为基而作行持,于是轮回之能作所作,即其行相。

  此即禅宗所云:“犹有这个在”。

  然而此却非说得决定见即不须精进。此如《佛说未曾有正法经》卷一云——

  是时大众咸作是言:佛一切智甚深无量广大无边,不可思议无有比伦,最上无胜不可了知,云何菩萨被精进铠,而能趣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于是会上各大菩萨分别作答。)

  莲华吉祥生菩萨言:若诸菩萨着世间法,即不能了知佛一切智,(唯)若于世间法无所乐者,无利无衰无毁无誉,无称无识无苦无乐,即于诸法无增无减,是谓菩萨出离世间,即能趣证佛一切智。

  ……

  平等心转*轮菩萨言:若有菩萨行菩萨道,当于诸法不起诸相及分别心,即不为魔之所恼害,常得诸法之所爱念,诸天龙神常所卫护,所作善根真实无失。若菩萨于法生有相心起分别想,即为魔境界为魔所动,诸佛不能摄受,诸天不能卫护。若坚固不动、无相无分别者,是菩萨当转无上*轮,普为一切。何以故?菩萨了诸法无起无作故,以无相心证佛菩提,乃至转妙*轮亦复如是。此即名为菩萨摩诃萨被精进铠,而能趣证佛一切智。

  ……

  妙高王菩萨言:诸正士应知,佛一切智,未易可知,难可度量,岂能趣证。所以者何?若诸菩萨超过一切世间众生心行,超过一切世间众生见闻,乃至信乐知识悉能超过世间众生者,而能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所有福聚逾于须弥者,是菩萨即能趣证佛一切智。

  不起诸相、不起分别、着世法而不为世法所染、超越众生心行,如是行持,即为精进。

  分别岐路,即分别觉受与障碍之岐路。

  行者生觉受时,须无所执着,即心不耽着于一境界,否则即入岐路。

  本论云:若耽着于“安闲”,即引生于欲界天;若耽着于“光明”,即引生于色界天;若耽着于“无念”,即引生于四空天;若耽着于住“空性”中,即引生于无想天。

  凡此四者,皆离解脱道,仍堕轮回,故谓之为岐路。

  由是宁玛派须修“现空无别”、“明空无别”、“觉空无别”,始不因所“现”而入安闲;因见“明”而执光明;因求“觉”而堕空边。此与“乐空双运”、“明空双运”等有法义上的区别,二者不宜混为一谈。

  “寂静涅槃”为如来法印,然“寂静”固非谓散逸,亦非谓唯住于空性境界,令心行不起,若如是则必不得涅槃,故“寂静涅槃”实为一事,非是“寂静”与“涅槃”。

  “涅槃”原义为吹灭烦恼火,烦恼灭即为“寂静”,故不能但求“寂静”,而离涅槃,亦不能希求“涅槃”而离寂静。

  关于修持与行持,可参《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于论中说“三摩呬多地”云——

  云何总标,谓此地中略有四种:一者静虑、二者解脱、三者等持、四者等至。

  其说“静虑”,即有“从离生有寻有伺静虑”、“从定生无寻无伺静虑”、“离喜静虑”、“舍念清净静虑”等四。只举此一隅,已足知非唯住空性即是修行。盖行人于修行时心理因素复杂,强加抑制,以不思不想为“空”,则必生禅病,而空则仍未能证。

  

《宁玛派次第禅》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