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乘唯识及承认有真如、如来藏、阿赖耶等。 (7)、自相体。承认诸法立名处有自相特征,因此安名处即不须名言安立而有。 ——此属中观自续派。 以上七有论,或说自体,或说有相性,均为有所得见,故应成派均破之。应成派认为诸法唯由分别安立,立名之下并无实义可得,若有所得,则是实有论,故于“由分别安立”前加一“唯”字,“唯由分别安立”,此为彻底之空性论,即毕竟空。应成派也承认假名安立的法有体、相、用,然均属假名安立,非有实体。
故格鲁派破一切执自性实有之论,认为“诸法有自性,则断彼所断和得涅繁等者不能成立。唯有于“自性空”上,彼等一切方能成立。”然此派之“空”,乃空实体,从现象上看,缘起作用还是“有”的。宗喀巴大师讲,“空者,非作用所空之空,虽无自性,须可安立因果缘起。凡依缘起而生者即自性空,故自性空是缘起义,非生灭作用空义。”此为缘起有、世俗有、名言有。故万法皆具空有两面,然此“有”非实体有、自性有,而是由概念施设、分别假立的假有,故一切法就其自体而言是毕竟空,无一丝一毫之自性。这种见解又被称为“自空中观见”。
故在中观应成派看来,他们认为龙树菩萨的中观论是主张一切缘起法都无自性,无自性故都是空。唯是无自性故、空性故,法才能仗因缘而生,才称缘起法。若有了自性,那它本身一定是完整的存在,那就不仗因托缘而生,也就不是缘起法了。这个道理,勿宁说他们更重视“性空缘起”,性空故才有缘起。故在龙树菩萨的教理中,是不许有象“得”、“不失法”、“实有种子”、“阿赖耶识”等实有自性的东西来保持业、或保持业种子的。
那么,应成派是如何安立业果呢?中观宗应成派不许有阿赖耶识等实有自性的东西来保持业,但是要安立业果不失坏,这是本派的关键问题之一。
应成派以外他宗均承认业果所依必是实体(实事),若不是实体,诸法刹那生灭,所依亦随之生灭,那个来保持业果不失呢?所以小乘承认极微或五蕴为实体,为业果所依;大乘唯识承认阿赖耶识为业果所依;中观自续派承认识相续(意识流)为业果所依。而应成派说业果所依亦是依于蕴上唯由分别安名之“唯我”,从而引起我想,我造如是业,我受如是果。因缘和合安立假名,自有业果作用,不须另立所依实体。那么业果又如何保持其连续性呢?在此派,认为“业灭”本身就是一种有为法,就是业的相续。“业灭”,并不等于“业没有了”,即许“业灭”也是有为法,可以延续不断,所以它就能够感果,并不需要另熏种子,也更用不着别的东西来保持它了。换句话说,业灭也好,业未灭也好,二种都是业,都是有为法,都是因缘所生的缘起法,也都是无自性的。正因为是无自性的,业未灭时是业,业灭时还是业,必到感果之后而此业方消,这正是缘起的道理。对“有自性”的宗派而言,这个道理反而变成难以理解的问题了。
由上可见,格鲁派的“自空中观见”与觉囊、宁玛派的如来藏圆成实自性实有、恒常不变的“他空中观见”是泾渭分明、截然相反了。在格鲁派看来,觉囊派之见“说胜义谛有而堕入了常见边,说世俗自空而落入断见边”,而觉囊派则认为格鲁派的“毕竟空”见为“断灭空”。其实这未免陷入了宗派见之争。若在《土观宗派源流》中代表应成派批判觉囊派,则直以为觉囊派是同于外道梵我论了。但觉囊派在建立宗见上,也非全属理论,而是由实修得来的。其宗见颇受非议,然说为是同于外道梵我论也未免偏颇。
归结起来,格鲁派认为成佛证涅繁即证诸法法性、空性为胜义谛;宁玛、噶举、萨迦、觉囊派认为成佛为见佛性、见自心本性、本有为胜义谛。在世俗谛上各派同为缘起性空论,在胜义谛上则两种观点尖锐对立,一主空,一主有。这空有之争在印度也持续了数百年之久,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来,说“空”是佛说的,说“有”也是佛说的,各有经论作为依据。中观应成派许无论胜义世俗皆由名言的缘起安立而有,非是实有,而是性空,然应成派亦曾说除去烦恼实执则显出空性,空性即清净心,证清净心即成佛,可见亦是承认有心的,而非断灭空。空有二宗,号称二大车乘,可见二宗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各有其妙用,若非要论出个此是彼非,就未免太执着了。
九、关于三转*轮
由于空有两宗在胜义谛上看法不同,因此对三转*轮也有不同的看法。这个问题在印度佛教史中是中观派与唯识派的争论,但在藏传讲教中,由于觉囊派提出“他空”与“自空”概念,进而便有“他空中观见”与“自空中观见”概念,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又有新的见解。
关于佛的三转*轮,各派亦有异说。
《土观宗派源流》说:释迦牟尼一代教言,总结为三转*轮。初期教法为四谛*轮,属小乘教;中期为中观;末期为唯识,此二为大乘教[10]。
觉囊派不同意末转*轮仅为唯识教,而说主要是大乘中观了义教。《觉囊派教法源流》说:“导师释迦牟尼佛为顺应众生根机,转了三次*轮,初为小乘转四谛*轮,其经典有《缘起经》等等,此为因时因势而说之教,后成为争论之由,属不了义教;中转远离戏论无相*轮,有《广、中、略般若经》等等,亦是因时因势所说,后成为争论之由,属半了义教;末转分辩胜义*轮,有《如来藏经》等等。这不是因时因势所说,而是宣说究竟真理、真如法性、光明如来藏、众生具有之佛智等,为完全是不可退转之了义教,所以全无所争之处”[11]。
关于判教各随所需,历来就有许多争议。据内地佛典记载三时判教是出自《解深密经》。初轮是小乘教,中轮是法性空宗,末轮是法相唯识,此二是大乘教。对于初轮没有争议,争论较多是在中轮和末轮上,哪一轮是了义教?争论的原因由于各大论师各对佛语解释不同而产生了各种宗派。
最早解释佛语而作论典的人是龙树菩萨,他开创大乘之轨范,解释佛中轮密意,造中观《理聚论》,破小乘的色心实有论,提出缘起无性、色心一切皆空说。他的随学有提婆、佛护、清辩等,他们创立了中观学派,后来因各自观点不同又出了若干支派。但都承认中轮为了义教,末轮为不了义教。后来无着等人不满于一切皆空之“毕竟空”说,依末轮的密意提出了色空心有的胜义有说。他的随学有世亲、安慧、陈那等,亦因各自的观点不同,分裂为各小派。他们说末轮的初期是瑜珈行唯识派,后期是唯觉明的中观学派,总属于“胜义有”论派,承认末轮为了义教,中轮为不了义教。后人把龙树之门称为“空”宗,无着之门称为“有”宗。空有之争在印度也持续了数百年之久。
三时判教正反映了佛教的思想是在逐步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
关于无着的学说,在印在藏大多数说为是唯识学,觉囊派不承认只是唯识,认为无着、世亲是解释佛的末次*轮,提出如来藏和自觉智,属于大中观的了义教。他们就是随行无着所倡导的胜义有即他空见的中观学说。西藏的学者们对无着产生误解,主要是他们没有把唯识和唯觉明(不二智)分开的原因。因此他们独尊龙树认为是中观正宗,贬低无着认为只是唯识而不是中观派。
觉囊派的看法认为这些学者对中观的理解还不全面。多罗那他把中观分为四个层次:一、共通中观;二、大中观;三、中观不共义;四、秘密义。
1.共通中观只承认缘起性空,胜义世俗皆无自性空,佛护、清辩、解脱军、静命皆属这一观点,他们说中转*轮后宣说了《般若经》等为了义经。龙树为解释经义着《中观理聚》等论成为中观派的最大权威。末转*轮各经都是不了义经。共通中观唯主“空”义,后来发展成为应成派则主张诸法自性皆空,唯名言安立而有,胜义世俗一切皆空的“毕竟空”论。
2.大中观主胜义有的他空见,觉囊派自认在藏就是他们的这一派。大中观的根据在经典方面有:《如来藏经》、《大法鼓经》、《央掘魔罗经》、《胜鬘经》、《妙臂请问经》、《大般涅槃经》、《宝云经》等究竟了义诸经。阐释经义的有:弥勒、无着、世亲等的着述。弥勒在《现观庄严论》里略提他空之义。在《经庄严论》、《辩中边论》、《辩法性论》等中作了详细解释,在《宝性论》中更详为决择他空之义。依觉囊派说,龙树亦说他空见,他在理聚论中为除常边,成立为空,在赞聚论中为除断边,成立为有(《文选》165-166页)。如《法界赞》中亦提出胜义不空的中观了义思想。陈那、安慧更发展了这种思想。从上述经典来看不仅宣说有唯识理论,并提出了法界、真性、如来藏、不生不灭等(《二谛论》19页),是开创了中观了义之宗。
3.中观不共义,提出了如来藏,指明此即佛性,一切众生皆具。他们对佛性的看法就是指常、乐、我、净、正、真、善。
4.中观秘密义,提出佛具有身智一切德相,并提出了“法界”、“法身”这些概念,是作为佛的一切身智德相之所依。
觉囊派是从唯识发展起来的,但他们对唯识宗有特别的见解。他们把唯识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如多罗那他认为小乘佛教第三次结集后不久,即出现过五百瑜伽唯识师,弘传唯识教理,称为“前瑜伽师”,此时龙树尚未降世。龙树时代,此派已无继承,龙树批判的是这批瑜伽师。龙树后五百年,无着、世亲兄弟出世,广弘弥勒菩萨之唯识思想,属“后瑜伽师”,他们的思想在根本上属“他空中观见”,多罗那他和宁玛派学者郭若扎西分别称为“唯识中观主义”和“唯识大中观派”。为了表示此见为了义见,后来的觉囊、宁玛学者又称之为“他空了义中观见”或“唯识了义中观见”。
唯识承认外境是无,内心实有,觉囊派认为否认外境可以破小乘微尘无分的实有论,立识作为万法所依之根,可以破中观的一切皆空论。但识亦是世俗心,世俗假有无实,是自空,执世俗有实,属常见。又认为一般中观立缘起假名无自性是毕竟空则全无所依之根,执胜义空,属断见。他们认为世俗空后,必有所依之总根,此根则是最初法界、本元光明之如来藏,为胜义有,此根不可断。“世俗空可以除常见,胜义有可以除断见”。故无论中观唯识皆未能离断常二边,本派才是远离二边之大中观见。
故觉囊、宁玛派依《解深密经》,以他空了义中观见解释三转*轮,认为佛陀初转*轮开示四谛十二因缘法,中转法转开示自空见,三转*轮主要开示了义他空见。并且认为三转法转中的他空大中观派从总体上划分为普通中观学派(自空中观派)和唯识了义中观学派(他空中观派),把龙树和无着的思想统一在他空中观见思想系统中,认为龙树、无着思想同一旨趣。
为此他们提出了各自的判教法(显教): 觉囊派为: 第一,说一切有部; 第二,经部; 第三,唯识派; 清辨:自续派 普通中观派(自空中观) 拂护:应成派 第四 大中观派(他空中观) (《拈花微笑》,P288)
宁玛派对显教判为: 第一,声闻乘 第二,独觉乘 第三,菩萨乘 唯识相实派 1,唯识宗 唯识相假派 自续派 普通中观派(自空中观) 2,中观宗 应成派 唯识大中观派(他空中观) (《拈花微笑》P17)
但格鲁派则将中转*轮时的《般若经》等判为究竟了义。他们判教的依据是《无尽慧经》。宗喀巴大师为此专门写了《辨了不了义论》。格鲁派判教为: 第一,婆沙部(说一切有部) 第二,经部 唯识相假派 第三,唯识宗 唯识相实派 顺瑜伽行 中观自续派 第四,中观宗 顺经部行 中观应成派 (《拈花微笑》P292)
十、结语:
关于觉囊派之他空见,及由此而引出的关于藏传讲教各派教义的不同,略述如上。由上可知,“他空见”、“自空见”及“他空中观见”、“自空中观见”概念的提出,对于印度佛教大乘中观、唯识的讨论是进一步的发展,有新贡献。这些问题在汉传佛教中也有殊胜的见解,其表述风格、重点与藏佛佛教又不相同,很有深入研究之必要。由于本人学识浅陋,转述中或有不当之处,尚祈阅者见宥。欲知其详,还请阅读诸派之经论及有关论述原著。
--------------------------------------------------------------------------------
[1]见《西藏佛教发展史略》第179页,《各派教义》第122页,《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第54页。[2] 见《各派教义》,第116页。[3] 见《西藏佛教发展史略》,第176页。[4] 见《各派教义》,第116页。[5] 见多罗那他《中观他空思想要论》,载《觉朗派教法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转引自《拈花微笑》第220、221页。[6] 见法尊法师《西藏民族政教史》卷3,转引自班班多杰《藏传佛教思想史纲》,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第270页。[7] 《了义海论》,转引自《拈花微笑》,第224页。[8] 见《土观宗派源流》,第119页。[9]《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第130页。[10] 《土观宗派源流》,第19页[11] 《觉囊派教法源流》,第3-5页
《略述藏传佛教觉囊派之他空见(刘鹿鸣)》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