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述藏傳佛教覺囊派之他空見(劉鹿鳴)▪P4

  ..續本文上一頁乘唯識及承認有真如、如來藏、阿賴耶等。 (7)、自相體。承認諸法立名處有自相特征,因此安名處即不須名言安立而有。 ——此屬中觀自續派。 以上七有論,或說自體,或說有相性,均爲有所得見,故應成派均破之。應成派認爲諸法唯由分別安立,立名之下並無實義可得,若有所得,則是實有論,故于“由分別安立”前加一“唯”字,“唯由分別安立”,此爲徹底之空性論,即畢竟空。應成派也承認假名安立的法有體、相、用,然均屬假名安立,非有實體。

  故格魯派破一切執自性實有之論,認爲“諸法有自性,則斷彼所斷和得涅繁等者不能成立。唯有于“自性空”上,彼等一切方能成立。”然此派之“空”,乃空實體,從現象上看,緣起作用還是“有”的。宗喀巴大師講,“空者,非作用所空之空,雖無自性,須可安立因果緣起。凡依緣起而生者即自性空,故自性空是緣起義,非生滅作用空義。”此爲緣起有、世俗有、名言有。故萬法皆具空有兩面,然此“有”非實體有、自性有,而是由概念施設、分別假立的假有,故一切法就其自體而言是畢竟空,無一絲一毫之自性。這種見解又被稱爲“自空中觀見”。

  故在中觀應成派看來,他們認爲龍樹菩薩的中觀論是主張一切緣起法都無自性,無自性故都是空。唯是無自性故、空性故,法才能仗因緣而生,才稱緣起法。若有了自性,那它本身一定是完整的存在,那就不仗因托緣而生,也就不是緣起法了。這個道理,勿甯說他們更重視“性空緣起”,性空故才有緣起。故在龍樹菩薩的教理中,是不許有象“得”、“不失法”、“實有種子”、“阿賴耶識”等實有自性的東西來保持業、或保持業種子的。

  那麼,應成派是如何安立業果呢?中觀宗應成派不許有阿賴耶識等實有自性的東西來保持業,但是要安立業果不失壞,這是本派的關鍵問題之一。

  應成派以外他宗均承認業果所依必是實體(實事),若不是實體,諸法刹那生滅,所依亦隨之生滅,那個來保持業果不失呢?所以小乘承認極微或五蘊爲實體,爲業果所依;大乘唯識承認阿賴耶識爲業果所依;中觀自續派承認識相續(意識流)爲業果所依。而應成派說業果所依亦是依于蘊上唯由分別安名之“唯我”,從而引起我想,我造如是業,我受如是果。因緣和合安立假名,自有業果作用,不須另立所依實體。那麼業果又如何保持其連續性呢?在此派,認爲“業滅”本身就是一種有爲法,就是業的相續。“業滅”,並不等于“業沒有了”,即許“業滅”也是有爲法,可以延續不斷,所以它就能夠感果,並不需要另熏種子,也更用不著別的東西來保持它了。換句話說,業滅也好,業未滅也好,二種都是業,都是有爲法,都是因緣所生的緣起法,也都是無自性的。正因爲是無自性的,業未滅時是業,業滅時還是業,必到感果之後而此業方消,這正是緣起的道理。對“有自性”的宗派而言,這個道理反而變成難以理解的問題了。

  由上可見,格魯派的“自空中觀見”與覺囊、甯瑪派的如來藏圓成實自性實有、恒常不變的“他空中觀見”是泾渭分明、截然相反了。在格魯派看來,覺囊派之見“說勝義谛有而墮入了常見邊,說世俗自空而落入斷見邊”,而覺囊派則認爲格魯派的“畢竟空”見爲“斷滅空”。其實這未免陷入了宗派見之爭。若在《土觀宗派源流》中代表應成派批判覺囊派,則直以爲覺囊派是同于外道梵我論了。但覺囊派在建立宗見上,也非全屬理論,而是由實修得來的。其宗見頗受非議,然說爲是同于外道梵我論也未免偏頗。

  歸結起來,格魯派認爲成佛證涅繁即證諸法法性、空性爲勝義谛;甯瑪、噶舉、薩迦、覺囊派認爲成佛爲見佛性、見自心本性、本有爲勝義谛。在世俗谛上各派同爲緣起性空論,在勝義谛上則兩種觀點尖銳對立,一主空,一主有。這空有之爭在印度也持續了數百年之久,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本來,說“空”是佛說的,說“有”也是佛說的,各有經論作爲依據。中觀應成派許無論勝義世俗皆由名言的緣起安立而有,非是實有,而是性空,然應成派亦曾說除去煩惱實執則顯出空性,空性即清淨心,證清淨心即成佛,可見亦是承認有心的,而非斷滅空。空有二宗,號稱二大車乘,可見二宗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各有其妙用,若非要論出個此是彼非,就未免太執著了。

  九、關于叁轉*輪

  由于空有兩宗在勝義谛上看法不同,因此對叁轉*輪也有不同的看法。這個問題在印度佛教史中是中觀派與唯識派的爭論,但在藏傳講教中,由于覺囊派提出“他空”與“自空”概念,進而便有“他空中觀見”與“自空中觀見”概念,對這個問題的討論又有新的見解。

  關于佛的叁轉*輪,各派亦有異說。

  《土觀宗派源流》說:釋迦牟尼一代教言,總結爲叁轉*輪。初期教法爲四谛*輪,屬小乘教;中期爲中觀;末期爲唯識,此二爲大乘教[10]。

  覺囊派不同意末轉*輪僅爲唯識教,而說主要是大乘中觀了義教。《覺囊派教法源流》說:“導師釋迦牟尼佛爲順應衆生根機,轉了叁次*輪,初爲小乘轉四谛*輪,其經典有《緣起經》等等,此爲因時因勢而說之教,後成爲爭論之由,屬不了義教;中轉遠離戲論無相*輪,有《廣、中、略般若經》等等,亦是因時因勢所說,後成爲爭論之由,屬半了義教;末轉分辯勝義*輪,有《如來藏經》等等。這不是因時因勢所說,而是宣說究竟真理、真如法性、光明如來藏、衆生具有之佛智等,爲完全是不可退轉之了義教,所以全無所爭之處”[11]。

  關于判教各隨所需,曆來就有許多爭議。據內地佛典記載叁時判教是出自《解深密經》。初輪是小乘教,中輪是法性空宗,末輪是法相唯識,此二是大乘教。對于初輪沒有爭議,爭論較多是在中輪和末輪上,哪一輪是了義教?爭論的原因由于各大論師各對佛語解釋不同而産生了各種宗派。

  最早解釋佛語而作論典的人是龍樹菩薩,他開創大乘之軌範,解釋佛中輪密意,造中觀《理聚論》,破小乘的色心實有論,提出緣起無性、色心一切皆空說。他的隨學有提婆、佛護、清辯等,他們創立了中觀學派,後來因各自觀點不同又出了若幹支派。但都承認中輪爲了義教,末輪爲不了義教。後來無著等人不滿于一切皆空之“畢竟空”說,依末輪的密意提出了色空心有的勝義有說。他的隨學有世親、安慧、陳那等,亦因各自的觀點不同,分裂爲各小派。他們說末輪的初期是瑜珈行唯識派,後期是唯覺明的中觀學派,總屬于“勝義有”論派,承認末輪爲了義教,中輪爲不了義教。後人把龍樹之門稱爲“空”宗,無著之門稱爲“有”宗。空有之爭在印度也持續了數百年之久。

  叁時判教正反映了佛教的思想是在逐步不斷深入發展的過程。

  關于無著的學說,在印在藏大多數說爲是唯識學,覺囊派不承認只是唯識,認爲無著、世親是解釋佛的末次*輪,提出如來藏和自覺智,屬于大中觀的了義教。他們就是隨行無著所倡導的勝義有即他空見的中觀學說。西藏的學者們對無著産生誤解,主要是他們沒有把唯識和唯覺明(不二智)分開的原因。因此他們獨尊龍樹認爲是中觀正宗,貶低無著認爲只是唯識而不是中觀派。

  覺囊派的看法認爲這些學者對中觀的理解還不全面。多羅那他把中觀分爲四個層次:一、共通中觀;二、大中觀;叁、中觀不共義;四、秘密義。

  1.共通中觀只承認緣起性空,勝義世俗皆無自性空,佛護、清辯、解脫軍、靜命皆屬這一觀點,他們說中轉*輪後宣說了《般若經》等爲了義經。龍樹爲解釋經義著《中觀理聚》等論成爲中觀派的最大權威。末轉*輪各經都是不了義經。共通中觀唯主“空”義,後來發展成爲應成派則主張諸法自性皆空,唯名言安立而有,勝義世俗一切皆空的“畢竟空”論。

  2.大中觀主勝義有的他空見,覺囊派自認在藏就是他們的這一派。大中觀的根據在經典方面有:《如來藏經》、《大法鼓經》、《央掘魔羅經》、《勝鬘經》、《妙臂請問經》、《大般涅槃經》、《寶雲經》等究竟了義諸經。闡釋經義的有:彌勒、無著、世親等的著述。彌勒在《現觀莊嚴論》裏略提他空之義。在《經莊嚴論》、《辯中邊論》、《辯法性論》等中作了詳細解釋,在《寶性論》中更詳爲決擇他空之義。依覺囊派說,龍樹亦說他空見,他在理聚論中爲除常邊,成立爲空,在贊聚論中爲除斷邊,成立爲有(《文選》165-166頁)。如《法界贊》中亦提出勝義不空的中觀了義思想。陳那、安慧更發展了這種思想。從上述經典來看不僅宣說有唯識理論,並提出了法界、真性、如來藏、不生不滅等(《二谛論》19頁),是開創了中觀了義之宗。

  3.中觀不共義,提出了如來藏,指明此即佛性,一切衆生皆具。他們對佛性的看法就是指常、樂、我、淨、正、真、善。

  4.中觀秘密義,提出佛具有身智一切德相,並提出了“法界”、“法身”這些概念,是作爲佛的一切身智德相之所依。

  覺囊派是從唯識發展起來的,但他們對唯識宗有特別的見解。他們把唯識宗分爲前後兩個時期。如多羅那他認爲小乘佛教第叁次結集後不久,即出現過五百瑜伽唯識師,弘傳唯識教理,稱爲“前瑜伽師”,此時龍樹尚未降世。龍樹時代,此派已無繼承,龍樹批判的是這批瑜伽師。龍樹後五百年,無著、世親兄弟出世,廣弘彌勒菩薩之唯識思想,屬“後瑜伽師”,他們的思想在根本上屬“他空中觀見”,多羅那他和甯瑪派學者郭若紮西分別稱爲“唯識中觀主義”和“唯識大中觀派”。爲了表示此見爲了義見,後來的覺囊、甯瑪學者又稱之爲“他空了義中觀見”或“唯識了義中觀見”。

  唯識承認外境是無,內心實有,覺囊派認爲否認外境可以破小乘微塵無分的實有論,立識作爲萬法所依之根,可以破中觀的一切皆空論。但識亦是世俗心,世俗假有無實,是自空,執世俗有實,屬常見。又認爲一般中觀立緣起假名無自性是畢竟空則全無所依之根,執勝義空,屬斷見。他們認爲世俗空後,必有所依之總根,此根則是最初法界、本元光明之如來藏,爲勝義有,此根不可斷。“世俗空可以除常見,勝義有可以除斷見”。故無論中觀唯識皆未能離斷常二邊,本派才是遠離二邊之大中觀見。

  故覺囊、甯瑪派依《解深密經》,以他空了義中觀見解釋叁轉*輪,認爲佛陀初轉*輪開示四谛十二因緣法,中轉法轉開示自空見,叁轉*輪主要開示了義他空見。並且認爲叁轉法轉中的他空大中觀派從總體上劃分爲普通中觀學派(自空中觀派)和唯識了義中觀學派(他空中觀派),把龍樹和無著的思想統一在他空中觀見思想系統中,認爲龍樹、無著思想同一旨趣。

  爲此他們提出了各自的判教法(顯教): 覺囊派爲: 第一,說一切有部; 第二,經部; 第叁,唯識派; 清辨:自續派 普通中觀派(自空中觀) 拂護:應成派 第四 大中觀派(他空中觀) (《拈花微笑》,P288)

  甯瑪派對顯教判爲: 第一,聲聞乘 第二,獨覺乘 第叁,菩薩乘 唯識相實派 1,唯識宗 唯識相假派 自續派 普通中觀派(自空中觀) 2,中觀宗 應成派 唯識大中觀派(他空中觀) (《拈花微笑》P17)

  但格魯派則將中轉*輪時的《般若經》等判爲究竟了義。他們判教的依據是《無盡慧經》。宗喀巴大師爲此專門寫了《辨了不了義論》。格魯派判教爲: 第一,婆沙部(說一切有部) 第二,經部 唯識相假派 第叁,唯識宗 唯識相實派 順瑜伽行 中觀自續派 第四,中觀宗 順經部行 中觀應成派 (《拈花微笑》P292)

  十、結語:

  關于覺囊派之他空見,及由此而引出的關于藏傳講教各派教義的不同,略述如上。由上可知,“他空見”、“自空見”及“他空中觀見”、“自空中觀見”概念的提出,對于印度佛教大乘中觀、唯識的討論是進一步的發展,有新貢獻。這些問題在漢傳佛教中也有殊勝的見解,其表述風格、重點與藏佛佛教又不相同,很有深入研究之必要。由于本人學識淺陋,轉述中或有不當之處,尚祈閱者見宥。欲知其詳,還請閱讀諸派之經論及有關論述原著。

  --------------------------------------------------------------------------------

  [1]見《西藏佛教發展史略》第179頁,《各派教義》第122頁,《法尊法師佛學論文集》第54頁。[2] 見《各派教義》,第116頁。[3] 見《西藏佛教發展史略》,第176頁。[4] 見《各派教義》,第116頁。[5] 見多羅那他《中觀他空思想要論》,載《覺朗派教法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轉引自《拈花微笑》第220、221頁。[6] 見法尊法師《西藏民族政教史》卷3,轉引自班班多傑《藏傳佛教思想史綱》,上海叁聯書店,1992年,第270頁。[7] 《了義海論》,轉引自《拈花微笑》,第224頁。[8] 見《土觀宗派源流》,第119頁。[9]《法尊法師佛學論文集》,第130頁。[10] 《土觀宗派源流》,第19頁[11] 《覺囊派教法源流》,第3-5頁

  

《略述藏傳佛教覺囊派之他空見(劉鹿鳴)》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覺囊派概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