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囊派概要
一、覺囊派的傳承
覺囊是地名,全名覺摩囊,在西藏日喀則專區的拉孜縣境彭措林寺東的一座山溝內,位于雅魯藏布江南岸。覺囊寺是公元十叁世紀時衮邦·吐吉尊追①(1243─1313)所建。他初是薩迦派僧,曾爲薩迦八思巴弟子。後來他從衮欽·卻古沃色②聽《時輪講解》和《六支瑜伽》③,得到卻古沃色暗以他空見解釋時輪的教授,經過實修,證悟了他空中觀④樂空雙運之理。他又以他空見講解《時輪六支瑜伽》。于是遂獨成一派,因其駐錫地爲覺摩囊後遂稱爲覺囊派。(《青史》904-905頁)。
他空見最早的創造人爲裕莫·木居多吉⑤,公元十二世紀時人,從裕莫起已暗傳七代才到衮邦·吐吉尊追。裕莫初是個瑜伽行者⑥,出家更名迪巴傑布,曾親近索律師等大德甚多。又從克什米爾班欽·達瓦貢布聽講《時輪》法。依達瓦貢布弟子卓敦·南拉孜⑦譯師學《時輪本續經》以及注疏要門⑧等,還學《密集》⑨的明炬釋和要門等,隨後到後藏烏郁⑩地方專修《時輪法》,定中見到空色天身⑾從內顯發,又閱《如來藏經》等經,說“一切衆生皆本具相好莊嚴⑿之佛身,名如來藏⒀。于是生起勝義本有⒁之他空見。木居多吉將時輪教授和這種觀點暗傳給他的兒子達麥夏若,八十二歲卒。(《青史》901-902頁)、(《宗派源流》212-213頁。)
達麥夏若爲裕莫五十八歲時所生之子。幼時則得其父傳法灌頂,十六歲時便廣講《時輪》續經及釋論,他又將其父所傳之他空見傳與其弟子南喀沃色。(《青史》902頁),(《宗派源流》213頁)。
南喀沃色又名康薩巴,是一位精通中觀的理聚六論⒂,熟練《時輪》續經大疏論的講演,而且園滿叁摩地⒃功德之大師,他傳弟子是色莫齊瓦(《青史》902頁)。
色莫齊瓦是達麥夏若之子,名南喀堅贊,從南喀沃色學《時輪》經疏,並勤學噶舉派的《那若六法》⒄,得師傳授要決親自實踐獲得到成就,爲一位瑜伽自在⒅者(《青史》902夏)。其弟子爲降薩·協饒沃色⒆。降薩·協饒沃色,早年研習各種經論,又長期閉關修靜,得色莫齊傳授《時輪》的經續講解以及一切支分,在其初修園滿次第時則獲得風息自在⒇。協饒以前對《時輪》的傳授,極爲守密,限製較嚴,協饒以後才遂漸弘傳。協饒沃色弟子爲卻古沃色。(《青史》902-904頁)、(《宗派源流》213頁)。
卻古沃色的弟子即衮邦·吐吉尊追,尊號爲衮覺囊巴欽布。他受到拉堆绛(21)地區土酋的大力支持,修建了覺囊寺,宏傳他空教授,覺囊派之名于是大張。(《青史》904-905頁)、(《教法源流》78頁)。
吐吉尊追的法位繼承者爲绛森·傑瓦耶協(22)。(1204-1283),幼年曾認噶舉噶瑪派的噶瑪拔希爲父,得到很好的教養。後來到覺摩囊聽衮邦巴講《時輪》、《密集》經疏,尤其得到六支瑜伽實修教授,刻苦精修,獲得覺驗。遵師命在覺囊寺附近建德慶寺,五十七歲癸醜年繼任覺囊寺座主。薩迦豪門(23)本欽绛多和雲尊均來參拜求法。住寺八年,六十四歲逝世。噶瑪讓炯多吉曾爲之作傳(《青史》904-905頁)、《宗派源流》213頁)。
吐吉尊追和傑瓦耶協共有之上首弟子爲克准·雲丹嘉措(24)(1260-1327)。六十一歲時繼任覺囊寺座主,先學薩迦派的顯密經教,後住覺囊寺依止吐吉遵追,吐傑去世後他又依止傑瓦耶協,盡得覺囊派的教授傳承,壽六十八歲園寂(《青史》908頁),(《教法源流史》21頁)。
克准弟子即有名之笃補巴(25),本名協饒堅贊(1292-1361)生于笃補地方的班倉家。幼從機敦繹央巴叔侄學顯教四大論(26);兼學《金剛曼》等密經。特別是祥細學習了熱譯師所傳的《時輪金剛法》。他年輕時就在薩迦大寺講顯教四大論引起了薩迦人所不滿。後來遊學衛藏各大寺院,參加辯場(27),于是聲名大噪,獲得“衮欽”的尊號。叁十一歲時往覺囊寺依止雲丹嘉措,學《時輪金剛》無垢疏及其它教授密決,依之實修,頗有證驗。年叁十五歲時則繼任覺囊寺座主。他授命弟子薩桑瑪底班欽和羅朱白譯師二人校訂改正《時輪金剛》續經譯文,他自己就根據新譯本作了《時輪金剛無垢光疏釋》的要義批注。其它還作了灌頂修法儀軌教授以及星算等書,其著述甚多。他叁十一歲以前還繼承過薩迦教派的法統。到覺囊後,得了雲丹嘉措各種灌頂教授,特別是《時輪金剛》的導引,生深敬信,從此便由薩迦派轉入覺囊派了。他本人曾親修《六支瑜伽》獲得“命勤”(28)園滿之相,繼承覺囊法座。對他空見生大定解,便著《山法·了義海論》、《第四結集論》闡發他空之要義。一時名聲大噪,從之者衆。覺囊之名,更爲大顯。任寺主叁十余年,辛醜年逝世(《青史》909頁),(《宗派源流》214頁)、(《教法源流史》22頁)。
笃補巴的心傳弟子爲巧勒南傑,本名晉美紮巴卻季堅贊1306-1386)。巧勒南傑系蔡巴萬戶長賜給他的尊號。生于阿裏,早年往衛部拉薩附近之卻柯林寺,爲噶舉蔡巴派的主寺,學中觀、量論,博通諸明,有博學者之稱。由于他曾住持謝通門縣境內之博東艾寺(29)。所以人們又尊他爲博東班欽(30)。班欽就是大“班智達”的意思。初不滿他空見,來覺囊寺與笃補巴辯論,笃補巴廣引顯密經教.詳爲解說,大爲折服,不滿之心,渙然冰釋,于是便投于笃補巴門下,盡學顯密教授,特別是得到《時輪》灌頂,講解導引,實修密決。四十九歲繼承覺囊寺法座,後又擴建白摩曲丁寺,樹立覺囊派之講風傳規,從學者衆,蔚然成派,稱爲博東支派。五年後又離去,住持蔡伍林寺,在拉薩附近爲蔡巴噶舉廟。拉薩傳招時他大講傳《時輪金剛》灌頂及實修要門等,並受大绛巴大元國師(31)之禮供,一時從學弟子甚衆,爲宏傳他空見曾著有《破迷論》等著作。(《青史》910頁),(《宗派源流》215頁)、(《教法源流史》37頁)。
他的傑出弟子就是聶溫衮噶白(1345-1439)他初亦是笃補巴弟子,笃逝世後他則依止巧勒南傑。巧勒逝世後,他繼承覺囊寺法座。宗喀巴大師亦曾從聶溫學《時輪》等法,聶的著作有《宗派光明嚴論》宏傳他空見。(《教法源流史》)38頁-39頁)。繼聶溫衮噶白爲座主的是佐欽·衮噶羅哲。(《教法源流史》40頁)。
佐欽·衮噶羅哲之後爲绛央·衮卻桑布,他與格魯派的克珠吉·格烈巴桑同時代。此時格魯派與覺囊派在教義上的分歧已漸突出(《教法源流史》40頁)。
衮卻桑布後爲南喀卻龔。南喀卻龔後爲多羅那拔陀羅譯師(《教法源流史》40頁)。
多羅那拔陀羅譯師的繼任者爲衮噶卓卻(1507-1569)。中興覺囊派,宏揚他空教義。繼他後擔任座主的爲他的高足弟子堪欽·隆日嘉措(32)。(《教法源流史》51-55頁)。
繼隆日嘉措爲座主的即多羅那他(1575-1635)。他是衮噶卓卻的轉世,是本派中最有學識的人,著作豐富,廣泛宣講他空見。當時他的支持者爲後藏地方政權的噶瑪丹炯旺布(33),第巴仁邦巴(34)對他也極爲崇敬,依靠他們的勢力,他在日喀則彭措林縣修建達丹當卻林寺,據說寺廟營建極爲莊嚴,造像修塔亦精美絕倫,成爲全藏之冠,他宣講他空見,也吸引了不少群衆,頗爲盛極一時。當時格魯派與噶瑪政權爭奪權力鬥爭非常激烈,不久,噶瑪派失利,政權坍臺,多羅那他去蒙古傳法,格魯派政權首領五世達賴遂將達丹當卻林寺改爲格魯派寺廟,更名爲格丹彭措林寺。沒收寺廟財産屬民,經籍印版大多封禁。其余卻隆江孜等處之覺囊寺廟亦均令改宗,從此衛藏地區覺囊一派幾乎絕迹。現在只有邊遠地區如四川阿壩自治州壤塘寺、色更寺與嘉絨地區的馬爾康縣賽貢巴寺、卓格寺,青海果洛自治州之賈貢巴寺、格果寺等寺廟繼續傳持覺囊派教法,或雜以其它派法。各寺寺主亦僅維持其傳承系統,未聞發展有其它流派。(《教法源流史》53-63頁)。
二、覺囊派教義
第一、
覺囊派在藏傳佛教中可算是異軍突起,獨樹一幟。覺囊派持他空見:承認有真如本體,與藏中甯瑪派的大園滿(35),噶舉派的大手印(36),薩迦派的輪涅無別均承認有明空本性(37),頗爲相似,不過各派又各有說法不同,但均屬于“勝義有”類。覺囊派與藏中持應成派(38)中觀見的格魯派主張一切皆空的“畢竟空”類,則全完對立。因此被視爲異端而受到排擠。從曆史的觀點來看,覺囊的見地仍來源于印度的中觀派見。本來印度的中觀派,在派內就有各種爭論,後裂爲若幹小派。但各自都承認自己是佛語旨意的正確解釋者,覺囊派也說他們的見地是遵循佛教釋迦牟尼在印叁轉*輪(39)中的末轉*輪的意旨,是究竟了義(40)中觀之教。
關于佛的叁轉*輪,各派亦有異說。
《土觀·宗派源流》說:釋迦牟尼一代教言,總結爲叁轉*輪。初期教法爲四谛*輪,屬小乘教;中期爲中觀;末期爲唯識,此二爲大乘教(《宗派源流》19頁)。
覺囊派不同意末轉*輪僅爲唯識教,而且主要是大乘中觀了義教。《覺囊派教法源流》說:"導師釋迦牟尼佛爲順應衆生根機,轉了叁次*輪:初爲小乘轉四谛*輪,其經典有《緣起經》等等,此爲因時因勢而說之教,後成爲爭論之由,屬不了義教;中轉遠離戲論無相*輪,有《廣、中、略般若經》等等,亦是因時因勢所說,後成爲爭論之由,屬半了義教,末轉分辯勝義*輪,有《如來藏經》等等。這不是因時因勢而說,而是宣說究竟真理,真如法性(41),光明如來藏,衆生本具之佛智等,爲完全是不可退轉之了義教,所以全無所诤之處(原書3-5頁)。
關于判教各隨所需,曆來就…
《覺囊派概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