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大圆满说心体空,心性有,是本空性有。然空非空无一物之空,有亦非实质有之有,此空有二者统于一心,没有什么矛盾。心无体故有,心有光明的性能和作用,故非无,所以他们说的心是非空非有的。所说的心性光明,这光明是气所化,气是物质,属四大中的风大,气心是合而为一的,绝对没有单独的精神孤立存在,故心有精神的一面,也有物性的一面。此派说从本以来就存在空有二分、色心(心物)二分,这是法界的本然。故不承认他派人所说空有必须双运。“空有本自圆融,不须再有双运。”他们认为这种非空非有,才是不堕两边的中观正见。格鲁派说,无论色、心二法皆是因缘和合,假名安立,一切法皆是自性本空,空无所得,若有所得,则只有名言概念。若说心既有空的一面,又有有的一面,这就是自性实有论。但宁玛派所说之有,似非自性实有。他们的轮回涅槃无别见,就是说轮回涅槃虽有,但此二者非谛实实有,故在法性中,二者本无差别。他们认为一切诸法皆空无有体,体空中不妨有妙者,妙有中不妨是体空,空有二者必须双融才是中道,不单独强调空性。大圆满主张圆悟一心,既要能从有到空,还归法性;又要能从空到有,大用流行。如此才能融万有成一味,获得自在解脱。宁玛派的见解,与噶举、萨迦等颇为相近,与格鲁派则大相径庭。
2、噶举派的大手印是明空双运论,后来冈布瓦的弟子噶mb提出的大手印又是明空两点合一论,此又与宁玛派之大圆满见一致了。明空两点合一论,实际包括了风心、心物二者对立统一观。不过他们提的色心二点,不是像小乘所说色的各有自性、常恒不变的二元论,而是色心二者皆无自性,不然何以能够双融不二(或二合为一)。这双融的统一体,就是众生的心,就是佛性,大手印名如来藏,大圆满名大菩提心。他们又提出“本元身”的概念。本元身之最微细的风(气),从无始以来乃至成佛未曾断绝,是无始来具,与本元心同时存在。心是精神因素,风(气)是物质因素,无始以来,心和物二者是结合在一起的,不能分开。不过,不管是精神或物质他们都不承认有自性,若有自性,则各自独立,不能结合在一起了。但是心物是互相终始的,有心在,就有身在。他们提出悟心外还要修身,其理由是身是风,解决心的问题,还要解决风的问题。而且风心之中“风”往往起主导作用,即使要悟明空是心,但众生身(气)上还存在着根本无明,贪嗔烦恼八十自性分别,都是最微细的风存在身内的最深隐处,若不通过密乘方便,难以断除。而且风是障碍佛的三身显发的,即使悟明空也悟不彻底。故以大手印在本元心体上转成大乐体性的本元身,化粗身为最细身,这样身心合一,才能现证三身而成佛。风心既属本有,成佛亦不能消灭,只是转业风为智风而已。从以上看来,此派说“风心”是不承认宇宙最终元素为单独精神因素,而是心物合一论。
3、萨迦派乃依道果教授而着称,道果最高的见是轮回涅槃无别见。约二谛说是真俗无别,约法界说是色心无别,约万法唯心观说是明空无别之心。心有空分和明分两分,空是体,明是用,即一体之相用,分不出哪个是明,哪个是空,哪个是轮回,哪个是涅槃。真妄轮涅都是一个相续心。悟即涅槃,不悟即轮回。故萨迦的见,仍是承认众生本有佛性的真性,他们认为因位果位无别,故果位无可修治,修法只是道位上的除垢。明空之见,要顿悟,但萨迦说法,为适应众生下、中、上三机,关于修心也是要先通过小乘、大乘、中观、唯识之见来逐步认识空有的一心实相。所以在修明空见上,他们也分显教修和密乘修。把明空分开,先悟空,后悟明(有)。悟空方面,主要采取龙树的教授,先悟定理,即悟到诸法缘起性空之理。悟空方面还要分三种根机,初为下机人只求修善去恶,能得人身善趣,不求出离轮回,即只讲缘起因果,不讲定性。次为中机人欲出轮回,破我法二执,证人法皆空而求寂灭,才说无自性空理。后来上机人彻底解脱轮回,不但说缘起性空理,还要了悟有真性才能彻断实执戏论。他们认为见中最胜者为中观见,但中观见亦分两种,一种是诸法谛实空,即缘起后自性空,名为空性;一种是由四边戏论空,即不住断、常、有、无四边,名离戏空性。他们就属于后一种见。认为空性见仅解脱生死轮回,不能即生即身现证三身,故须有离戏见,证乐空双运,才能成就。故空有二者必须结合,始为中道。萨迦派为了照顾初业行人,先悟空后悟有,先空去小乘之执内蕴,大乘中观之空、大乘唯识之执有,最后离去一切空、有、断、常各一边执着,成为空有双运离戏之见,即轮回涅槃无别之见。此又分共同开示和不共开示。共同开示,即指示内心实相本是明空双运。不共开示,即直指本元俱生智,此智非识和妄念,即因位时之明空。此心在显密经典中有很多名称,或名清净心、如来藏、本性光明、真如、法性等,亦名含藏因续。迷时则为俱生无明,起轮回客尘,悟时则为本元智,元明与智本是一根,无任何差别,故说轮回涅槃无别,都是此本元俱生心。
萨迦派也承认格鲁派的中观应成见,认为一切诸法皆是缘起性空,但他们又同觉囊派一样,不承认只是毕竟空,认为胜义世俗均应有根,作为依据,所以承认胜义有即如来藏作为万有之依。承认如来藏是胜义有,则属承认有真常本性。这一点他们与格鲁派的应成见完全相反,与噶举派、宁玛派到颇为相合。
他们和觉囊派见也接近,但不完全相同。萨迦、觉囊都是从唯识上发展起来的,但他们都否定唯识派,认为“识”不是胜义有,“识”是杂染世俗有,轮回法有生灭的;认为如来藏是“智”,是清净的,是涅槃法,无生灭的才是胜义有。但不管世俗和胜义,轮回涅槃,识和智,都是一个根,是一体的两面,故轮回涅槃无别,世俗胜义无别,则是二谛双融之见。但觉囊派承认胜义他空,本身不空,世俗自空,这样就把世俗和胜义隔为两截。萨迦派说如来藏是离戏,既不说它是有,又不能说它是空,其体不可认知,不可以心想,不可以言表,是非空非有,远离有、无、断、常诸边,故名离戏。
由上可知,宁玛、噶举、萨迦承认真常本性。其体,但有明空,至于本性德能,则属体的相用之事。真相用就是佛的智慧德相,妄用则为三有轮涅。用可随缘,但体即是一而不动,相用所化虽有如幻,非实有。觉囊派认为佛的智慧德相属本具,亦是胜义实有,乃至推到密乘的本尊、坛城、印契、种子字等皆属实有,即胜义有成为有形相有实物有定外的了。这点颇引起各派争议。宁玛、噶举均认为除明空外均为幻化,非究竟真实,格鲁派不承认如来藏,更不承认什么本具功德,应成派认为从色法乃至一切智(佛)均是假名安立,佛的一切智德均由培积二种资粮缘起所生,他们认为本体就是绝对的空,承认胜义有就是涅槃实有论。而觉囊派则认为“格鲁派之毕竟空是把一切有为无为皆空、空无所有的玩空,是无遮断空,世俗空,是真性绝灭论。
约二谛而言,宁玛、噶举都是真妄同源论。宁玛派认为真妄是体用元成的关系。噶举派认为妄念为法身波,是俱生的关系。觉囊派虽说如来藏是万有依托之根,但是世俗自空,使真妄隔绝,这就是他们与别宗的不同之处。又世俗开始有,中途自空,故格鲁派批评他们的偏计执是断言,是拨无因果论。格鲁派持中观应成派见,许一切法自性皆空,二谛为一体性,本自双融。如就俗谛见缘起有,就真谛则自性空,缘起有与自性空,空有二者本是统一的,皆为名言安立,皆非实有。
八、格鲁派“毕竟空”与觉囊派“他空见”的对立
格鲁派在见上属中观应成派,认为无论胜义、世俗皆是由分别心假名安立,除假名外皆非实有,成立毕竟空说。其根本义乃依佛护、月称中观宗之见,“不许一切法有自相(自性、自体等实体)”,故破阿赖耶识,破自证分,破诸有实体。凡属不待名言安立而有者则为有自性、有自相,皆是所破,如本性、觉性、如来藏等皆属应破之列。
在见上,承不承认有一个最终的真实,为一切万有依托之处,藏传佛教其它派别,如觉囊派承认此本真的绝对有,称为胜义有。宁玛、噶举、萨迦承认有此本真,但认为此本真既不可说有,也不可说无,是非空非有的。格鲁派承认万法是缘起性空,假名安立,否认有一个绝对本真的依托处。若承认有此本真,则为因中有果论,在四边生中为自生论,违背龙树中观学说;说胜义实有是空性实有论,堕常边;说非空非有是言语矛盾,不合逻辑;说定性都无所有是否认缘起业果,属外道见。故本派否认何一种存在是永恒存在的独立实体。
他们对诸派的判析为:凡许诸法为胜义有的,被称为实事师,小乘有部、经部和大乘唯识皆属此例。不许诸法自相胜义有,而许为名言中有的,则为中观自续派,清辨、静命、莲花戒论师等持此见。名言中亦不许有自性的,则唯有佛护、月称二师的中观应成派见。[9]。此派认为,“当知生死涅槃一切法,唯是假名安立而有,都无少许自性。”唯名安立是由分别心、安名处、假名三者缘起聚合而有,三缘聚合,始能成立法有。缘起论虽是佛教一切宗派所许,但各派对它的理解不同,大体说来,中观派认为缘起的当全就是无自性。其余各派,都以为必须多少有点自性,才能建立缘起。
在应成派看来,其余各派都是实有论。依《止观讲义》,说此实有论约分为七种: (1)、谛实有。小乘以人我空,法我不空。法有心法和色法,即精神因素和物质因素二皆有体,为终极元素,似二元论。 (2)、实物有。小乘承认极微是有质素,是缘起的基础。 (3)、真正有。小乘承认极微是真实不虚的存在。 ——此三属小乘的实有论 (4)、胜义有。有终极的实在,有真体。 (5)、真性有。有真性。 (6)、自体有。有染净一切诸法所依在处的本体。 ——此属大…
《略述藏传佛教觉囊派之他空见(刘鹿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