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圓滿說心體空,心性有,是本空性有。然空非空無一物之空,有亦非實質有之有,此空有二者統于一心,沒有什麼矛盾。心無體故有,心有光明的性能和作用,故非無,所以他們說的心是非空非有的。所說的心性光明,這光明是氣所化,氣是物質,屬四大中的風大,氣心是合而爲一的,絕對沒有單獨的精神孤立存在,故心有精神的一面,也有物性的一面。此派說從本以來就存在空有二分、色心(心物)二分,這是法界的本然。故不承認他派人所說空有必須雙運。“空有本自圓融,不須再有雙運。”他們認爲這種非空非有,才是不墮兩邊的中觀正見。格魯派說,無論色、心二法皆是因緣和合,假名安立,一切法皆是自性本空,空無所得,若有所得,則只有名言概念。若說心既有空的一面,又有有的一面,這就是自性實有論。但甯瑪派所說之有,似非自性實有。他們的輪回涅槃無別見,就是說輪回涅槃雖有,但此二者非谛實實有,故在法性中,二者本無差別。他們認爲一切諸法皆空無有體,體空中不妨有妙者,妙有中不妨是體空,空有二者必須雙融才是中道,不單獨強調空性。大圓滿主張圓悟一心,既要能從有到空,還歸法性;又要能從空到有,大用流行。如此才能融萬有成一味,獲得自在解脫。甯瑪派的見解,與噶舉、薩迦等頗爲相近,與格魯派則大相徑庭。
2、噶舉派的大手印是明空雙運論,後來岡布瓦的弟子噶mb提出的大手印又是明空兩點合一論,此又與甯瑪派之大圓滿見一致了。明空兩點合一論,實際包括了風心、心物二者對立統一觀。不過他們提的色心二點,不是像小乘所說色的各有自性、常恒不變的二元論,而是色心二者皆無自性,不然何以能夠雙融不二(或二合爲一)。這雙融的統一體,就是衆生的心,就是佛性,大手印名如來藏,大圓滿名大菩提心。他們又提出“本元身”的概念。本元身之最微細的風(氣),從無始以來乃至成佛未曾斷絕,是無始來具,與本元心同時存在。心是精神因素,風(氣)是物質因素,無始以來,心和物二者是結合在一起的,不能分開。不過,不管是精神或物質他們都不承認有自性,若有自性,則各自獨立,不能結合在一起了。但是心物是互相終始的,有心在,就有身在。他們提出悟心外還要修身,其理由是身是風,解決心的問題,還要解決風的問題。而且風心之中“風”往往起主導作用,即使要悟明空是心,但衆生身(氣)上還存在著根本無明,貪嗔煩惱八十自性分別,都是最微細的風存在身內的最深隱處,若不通過密乘方便,難以斷除。而且風是障礙佛的叁身顯發的,即使悟明空也悟不徹底。故以大手印在本元心體上轉成大樂體性的本元身,化粗身爲最細身,這樣身心合一,才能現證叁身而成佛。風心既屬本有,成佛亦不能消滅,只是轉業風爲智風而已。從以上看來,此派說“風心”是不承認宇宙最終元素爲單獨精神因素,而是心物合一論。
3、薩迦派乃依道果教授而著稱,道果最高的見是輪回涅槃無別見。約二谛說是真俗無別,約法界說是色心無別,約萬法唯心觀說是明空無別之心。心有空分和明分兩分,空是體,明是用,即一體之相用,分不出哪個是明,哪個是空,哪個是輪回,哪個是涅槃。真妄輪涅都是一個相續心。悟即涅槃,不悟即輪回。故薩迦的見,仍是承認衆生本有佛性的真性,他們認爲因位果位無別,故果位無可修治,修法只是道位上的除垢。明空之見,要頓悟,但薩迦說法,爲適應衆生下、中、上叁機,關于修心也是要先通過小乘、大乘、中觀、唯識之見來逐步認識空有的一心實相。所以在修明空見上,他們也分顯教修和密乘修。把明空分開,先悟空,後悟明(有)。悟空方面,主要采取龍樹的教授,先悟定理,即悟到諸法緣起性空之理。悟空方面還要分叁種根機,初爲下機人只求修善去惡,能得人身善趣,不求出離輪回,即只講緣起因果,不講定性。次爲中機人欲出輪回,破我法二執,證人法皆空而求寂滅,才說無自性空理。後來上機人徹底解脫輪回,不但說緣起性空理,還要了悟有真性才能徹斷實執戲論。他們認爲見中最勝者爲中觀見,但中觀見亦分兩種,一種是諸法谛實空,即緣起後自性空,名爲空性;一種是由四邊戲論空,即不住斷、常、有、無四邊,名離戲空性。他們就屬于後一種見。認爲空性見僅解脫生死輪回,不能即生即身現證叁身,故須有離戲見,證樂空雙運,才能成就。故空有二者必須結合,始爲中道。薩迦派爲了照顧初業行人,先悟空後悟有,先空去小乘之執內蘊,大乘中觀之空、大乘唯識之執有,最後離去一切空、有、斷、常各一邊執著,成爲空有雙運離戲之見,即輪回涅槃無別之見。此又分共同開示和不共開示。共同開示,即指示內心實相本是明空雙運。不共開示,即直指本元俱生智,此智非識和妄念,即因位時之明空。此心在顯密經典中有很多名稱,或名清淨心、如來藏、本性光明、真如、法性等,亦名含藏因續。迷時則爲俱生無明,起輪回客塵,悟時則爲本元智,元明與智本是一根,無任何差別,故說輪回涅槃無別,都是此本元俱生心。
薩迦派也承認格魯派的中觀應成見,認爲一切諸法皆是緣起性空,但他們又同覺囊派一樣,不承認只是畢竟空,認爲勝義世俗均應有根,作爲依據,所以承認勝義有即如來藏作爲萬有之依。承認如來藏是勝義有,則屬承認有真常本性。這一點他們與格魯派的應成見完全相反,與噶舉派、甯瑪派到頗爲相合。
他們和覺囊派見也接近,但不完全相同。薩迦、覺囊都是從唯識上發展起來的,但他們都否定唯識派,認爲“識”不是勝義有,“識”是雜染世俗有,輪回法有生滅的;認爲如來藏是“智”,是清淨的,是涅槃法,無生滅的才是勝義有。但不管世俗和勝義,輪回涅槃,識和智,都是一個根,是一體的兩面,故輪回涅槃無別,世俗勝義無別,則是二谛雙融之見。但覺囊派承認勝義他空,本身不空,世俗自空,這樣就把世俗和勝義隔爲兩截。薩迦派說如來藏是離戲,既不說它是有,又不能說它是空,其體不可認知,不可以心想,不可以言表,是非空非有,遠離有、無、斷、常諸邊,故名離戲。
由上可知,甯瑪、噶舉、薩迦承認真常本性。其體,但有明空,至于本性德能,則屬體的相用之事。真相用就是佛的智慧德相,妄用則爲叁有輪涅。用可隨緣,但體即是一而不動,相用所化雖有如幻,非實有。覺囊派認爲佛的智慧德相屬本具,亦是勝義實有,乃至推到密乘的本尊、壇城、印契、種子字等皆屬實有,即勝義有成爲有形相有實物有定外的了。這點頗引起各派爭議。甯瑪、噶舉均認爲除明空外均爲幻化,非究竟真實,格魯派不承認如來藏,更不承認什麼本具功德,應成派認爲從色法乃至一切智(佛)均是假名安立,佛的一切智德均由培積二種資糧緣起所生,他們認爲本體就是絕對的空,承認勝義有就是涅槃實有論。而覺囊派則認爲“格魯派之畢竟空是把一切有爲無爲皆空、空無所有的玩空,是無遮斷空,世俗空,是真性絕滅論。
約二谛而言,甯瑪、噶舉都是真妄同源論。甯瑪派認爲真妄是體用元成的關系。噶舉派認爲妄念爲法身波,是俱生的關系。覺囊派雖說如來藏是萬有依托之根,但是世俗自空,使真妄隔絕,這就是他們與別宗的不同之處。又世俗開始有,中途自空,故格魯派批評他們的偏計執是斷言,是撥無因果論。格魯派持中觀應成派見,許一切法自性皆空,二谛爲一體性,本自雙融。如就俗谛見緣起有,就真谛則自性空,緣起有與自性空,空有二者本是統一的,皆爲名言安立,皆非實有。
八、格魯派“畢竟空”與覺囊派“他空見”的對立
格魯派在見上屬中觀應成派,認爲無論勝義、世俗皆是由分別心假名安立,除假名外皆非實有,成立畢竟空說。其根本義乃依佛護、月稱中觀宗之見,“不許一切法有自相(自性、自體等實體)”,故破阿賴耶識,破自證分,破諸有實體。凡屬不待名言安立而有者則爲有自性、有自相,皆是所破,如本性、覺性、如來藏等皆屬應破之列。
在見上,承不承認有一個最終的真實,爲一切萬有依托之處,藏傳佛教其它派別,如覺囊派承認此本真的絕對有,稱爲勝義有。甯瑪、噶舉、薩迦承認有此本真,但認爲此本真既不可說有,也不可說無,是非空非有的。格魯派承認萬法是緣起性空,假名安立,否認有一個絕對本真的依托處。若承認有此本真,則爲因中有果論,在四邊生中爲自生論,違背龍樹中觀學說;說勝義實有是空性實有論,墮常邊;說非空非有是言語矛盾,不合邏輯;說定性都無所有是否認緣起業果,屬外道見。故本派否認何一種存在是永恒存在的獨立實體。
他們對諸派的判析爲:凡許諸法爲勝義有的,被稱爲實事師,小乘有部、經部和大乘唯識皆屬此例。不許諸法自相勝義有,而許爲名言中有的,則爲中觀自續派,清辨、靜命、蓮花戒論師等持此見。名言中亦不許有自性的,則唯有佛護、月稱二師的中觀應成派見。[9]。此派認爲,“當知生死涅槃一切法,唯是假名安立而有,都無少許自性。”唯名安立是由分別心、安名處、假名叁者緣起聚合而有,叁緣聚合,始能成立法有。緣起論雖是佛教一切宗派所許,但各派對它的理解不同,大體說來,中觀派認爲緣起的當全就是無自性。其余各派,都以爲必須多少有點自性,才能建立緣起。
在應成派看來,其余各派都是實有論。依《止觀講義》,說此實有論約分爲七種: (1)、谛實有。小乘以人我空,法我不空。法有心法和色法,即精神因素和物質因素二皆有體,爲終極元素,似二元論。 (2)、實物有。小乘承認極微是有質素,是緣起的基礎。 (3)、真正有。小乘承認極微是真實不虛的存在。 ——此叁屬小乘的實有論 (4)、勝義有。有終極的實在,有真體。 (5)、真性有。有真性。 (6)、自體有。有染淨一切諸法所依在處的本體。 ——此屬大…
《略述藏傳佛教覺囊派之他空見(劉鹿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