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格鲁派中观宗二谛略义(观空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彼所现之境亦是虚妄,本来非自性有故。不仅如此,就是上面所说的二种世间心,也没有正倒之分,就圣者来说即是颠倒,因为彼二种世间心,都于非“由自性有”的法上执为“由自性有”故。

  问曰:诸有色根由有现前损害因故,诸境倒现,及意识由有睡眠等损害因故,梦中所现之人认为是人,醒时见镜中花鸟认为是花鸟,见阳焰认为是水等境,即世间普通心亦能了知它是颠倒;但是意识有被不如理的宗派见解所损害而颠倒执着的境,彼世间普通心如何能够了知呢

  答曰:此处所说有无损害的损害,不是指“俱生颠倒执”,即无明所损害的,而是指不如理的宗派所安立的“自性”、“神我”等。世间的普通心虽不能直接了知彼“自性”、“神我”等是颠倒的,但可由非观察真实义的名言量能够用世间道理了知它是颠倒,它于世间名言中亦是没有的。因此说世间心能够了知它为颠倒,是毫无疑问的。

  补特伽罗俱生我执和法俱生我执所取的境⑷,由于它是没有现前损害因的根识所取的境,就世间的普通心来说虽是正确的,或真实的,但在名言中是完全没有的,色心等法非“由自性有”故。

  中观“自续师”有许“心无正倒之分,现有正倒之分”,他说心执“由自性有”是依境现为“由自性有”而它见为“由自性有”故,非是颠倒。境所现的有些是“由自性有”而现为“由自性有”如花鸟等,非是颠倒;有些不是“由自性有”而现为“由自性有”,如镜中花鸟等,即是颠倒。

  中观“应成派”不许世俗谛有正倒之分,由于未断无明,凡见为“由自性有”的心者皆为无明所熏(原文为重)染而见的,如色心等法本非“由自性有”却见为“由自性有”故是颠倒。但它仍为见虚妄境的心所缘之境,故亦是世俗谛。

  又见镜中花鸟为真实花鸟的心,固是于所现境迷乱;而未断无明者见青色等为“由自性有”的心,亦是于所现境迷乱,此二相同。若如实事师许“所量境”为实有,则与由迷乱心所安立之义即成相违,由于镜中花鸟虽非实有,但是所量境故。唯应成派许名言识的“所量境”为虚妄,不但不成相违,并且成为相助,因为镜中花鸟既是“所量境”,亦是虚妄法故。否则幻化境与虚妄境皆应立为“名言中有”,如执幻化牛马为真牛马,镜中花鸟为真花鸟,皆应成为“名言中有”,是“所量境”故;汝许“所量境”为实有,及许实有为名言中有故。又世俗谛反成完全无了,如镜中花鸟即成完全没有;名言中非实有故;汝许名言中非实有,即非世俗谛故。而实不然。何以故

  执镜中花鸟为真花乌,非“名言中有”,它为世间名言量所破故;而镜中花鸟虽非实有,但不是完全没有,它依明镜及花鸟等因缘而有,亦是世俗谛。凡是世俗谛,都是有的。

  3、释胜义谛:

  先谈胜义谛的名义。

  什么叫做胜义谛呢

  《明句论》中说:

  由彼是义⑸,亦是最胜,故名胜义,彼复谛实,名胜义谛。

  因此应成派许“胜”与“义”皆指所缘境而言,此胜义境在如实现证真实性智的面前不虚诳故名为谛,是胜义又非虚诳名胜义谛。别派有把“胜”指根本无漏智,把“义”指为彼智所缘之境的说法,而应成派则不许这样说法。

  又胜义谛的“谛”字是不虚诳的意义;由于世间人对“所具有”与“所显现”二者相符合的事理说为不虚诳,如白颜色,它所具有的是白色,它所显现的也是白色,这就叫做不虚诳。

  又胜义谛亦由世间名言安立为有,不是“由自性有”,如《六十正理论释》中说:

  问曰:若是如此,则经中如何说涅槃是胜义谛

  答曰:彼涅槃体在世俗中不虚诳故⑹,唯就世间名言,说彼为胜义谛。有为是虚诳法⑺,非胜义谛。⑻三谛,唯是有为,由于本非“由自性有”而现为“由自性有”对诸异生作欺诳故,安立为世俗谛。

  此段文是因为有人问,涅槃既是在世俗心前安立,即非胜义谛。为答此问而说上文。

  胜义谛的“谛”字与世俗谛的“谛”字,虽然都是不虚诳义,或谛实义,但在什么心前谛实或不虚诳则有不同。由于世俗谛的谛义是在实执面前谛实,胜义谛的谛义是在真实义智面前谛实。例如《六十正理论释》中所说的“彼涅槃体在世俗中不虚诳”,这是指涅槃名为胜义谛是在世俗中安立的意思,不能误解是说它在名言中谛实。

  要之,究竟理智量所缘的境是胜义谛的定义。而空性、真实义、细法无我、实际、法性、法界、真性谛、了义、真谛、无相等等,都是胜义谛的异名。

  次谈胜义谛的体性。

  胜义谛的体性是什么呢

  

  《入中论论释》中说:

  胜义,谓现见真胜义智所得之体性。此是一体,然非自性有。

  此中“得”字就是彼现见真胜义智所成立的意义。彼智如何得呢

  譬如有眩翳病的眼见到虚空中有毛发下坠,而无眩翳病的眼就不见虚空中有毛发下坠一样;诸被无明翳所损害者见蕴等为“由自性有”,而永断无明习气的佛及现见真性的无漏智就不见有“微细二现”,此所见的体性就是胜义谛。如《入中论本颂》中说:

  如眩翳力所计,见毛发等颠倒性;净眼所见彼体性,乃是实体此亦尔。

  这四句文的意义,在《入中论释》中说:如是患无明翳者,不见真实义而见蕴界处等自性,此是诸法世俗性,即此蕴等。而诸佛世尊永离无明习气者所见自性,则如无翳人不见毛发,此即诸法真胜义谛。

  此段文说明诸佛的现见真实义智,不见有无明翳者所见之境⑼,亦如无眩翳之眼不见虚空中有毛发一样的。一切法上都有胜义谛体,如谷芽的无自性就是谷芽的胜义谛体。其余色心等法,莫不皆然,此义已如前面释世俗谛的体性时所说,此处即不重复。

  复次,谈胜义谛的差别。

  由于听法的众生有种种根性和种种意乐,佛对胜义谛也就分别演说多种。有说十六空者,如《般若经》中说:

  复次善现:菩萨摩呵萨大乘相者,谓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本性空、一切法空、自相空、不可得空、无性自性空。

  关于十六空的意义,在《入中论释》中有详细的说明,现在仅从该论中节录概略以释其名如下:

  内空者,谓眼耳鼻舌身意内六处皆从缘生,无有自性。外空者,谓色声香味触法外六处皆无自性。内外空者,谓内外诸法皆无自性。空空者,谓彼空性亦无自性。大空者,谓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皆无自性。胜义空者,此处胜义是指涅槃,谓涅槃亦无自性。有为空者,谓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有为法无有自性。无为空者,谓无生住异灭四相的无为法,亦无自性。毕竟空者,谓常究竟及断究竟皆不可得说名毕竟,此毕竟亦无自性名毕竟空。无际空者,无际谓初中后三际皆不可得,彼无自性,名无际空。无散空者,散即可放、可弃、可舍,无散谓无可放、无可弃、无可舍,彼无可放,无可弃,无可舍之法,亦无自性名无散空。本性空者,谓诸法的法性亦是无自性。一切法空者,谓有为无为一切法皆从缘起本无自性。自相空者,谓色之变碍相,受之领纳相等皆无自性。不可得空者,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不可得,彼亦无自性名不可得空。无性自性空者,无性谓诸法从因缘生无和合性,自性谓非实有性,彼之空性即无性自性空。

  佛随众生根器,亦说四空。如《般若经》中说:

  复次善现:有性由有性空,无性由无性空,自性由自性空,他性由他性空。四空中有性空者,有性谓五蕴法,彼无自性名有性空。无性空者,无性谓无为法,彼无白性名无性空。自性空者,自性谓本性,非声闻等之所作故,彼无自性名自性空。他性空者,他性谓一切法空性,彼无自性名他性空。

  又佛世尊为欲度脱诸众生说二无我,即补特伽罗无我,及法无我。补特伽罗是依五蕴和合法上假名安立的,非“由自性有”,故云补特伽罗无我。法谓一切法,彼亦是依缘安立,本无自性,故云法无我。此处无我即无自性义,是细无我;无常、一、自在等义的我是粗无我义。

  4、二谛的数决定。

  《六十正理论释》和《入中论释》中都说苦、集、道三谛为世俗谛,灭谛是胜义谛。《明句论》亦说:

  能诠、所诠,能知、所知等一切名言皆名世俗谛。

  此即说明凡是名言识所缘的境皆是世俗谛;真实义智所缘的境是胜义谛。二谛摄尽一切法,由于无论何法,如果不是虚妄境就是不虚妄境,更无第三种境。因此就境、行、果三者之中的境来说,二谛这个数目是决定的。

  5、二谛名词异译。

  诸经论中所译二谛名称略有不同。有译世俗谛、第一义谛的;亦有译世俗谛、胜义谛的;以及真谛、俗谛;覆俗谛、胜义谛;覆谛、真谛等等。它的译名虽多,但是它的体只有二种,即世俗谛体和胜义谛体。

  二、为什么要了解二谛

  1、不知二谛不能了解经义。

  二谛道理,一定要彻底了解,如果未能彻底了解,那就对于佛所说甚深缘起的真义不能如理了解。如《中论·观四谛品》中说:

  若人不能知,二谛之分别,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由此看来,若欲了知佛法真实义,须先了知缘生、缘立的俗妄之法,如水中月,虽然不如它所显现那样真实,但能成办一切因果作用。因此自性本空、缘起如幻义是能远离“自性有边”和“断灭无边”的殊胜中道真理,应当彻底了解。

  诸修行者若见性空缘起真性,则见苦集灭道四谛之真性。如经云:

  世尊,四圣谛应如何通达

  世尊告曰:曼殊室利:谁见诸行无生即是知苦;谁见诸法无生即是断集;谁见诸法寂灭即是证灭;谁见诸法无生即是修道。

  《中论·观四谛品》亦说:

  若有人能见,甚深缘起义,彼即见苦集,以及灭道法。

  2、佛说二谛的旨趣。

  或曰:诸修行者为了求得解脱,须要通达胜义谛,那就只须说胜义谛,为什么还要说世俗谛呢

  《中论·观四谛品》中答曰: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入中论释》亦说:

  以世俗谛是悟入胜义谛之方便。

  如果不依能诠、所诠,能知、所知等世俗名言,就不能说明胜义谛的道理,既不能说明,又何能闻、思、修、证呢

  未证胜义,一定不能得涅槃;为了要得涅槃,先须现证胜义和通达胜义。而通达胜义谛,又须依仗世俗谛;如人渡水,须要依靠船筏一样的。

  3、误解二谛的过患。

  二谛义理,不易明了,如果不细心研究,在理解佛法上就难免不犯错误。正确理解在胜义中不增益诸法为“由自性有”,同时也要正确理解到在世俗中不能损减因果等法为“完全无”。反之不如此正确理解,误认为既无自性则一切因果作用皆无;或误认为诸法若有,又如何是自性空呢

  把“自性空”与“缘起有”看成是互相矛盾的。不知“空”义即指“无自性”义,而误解“空”义的人认为是“完全无”的意思。经论中处处提出由此邪见而起的恶行,会招致感受苦果。亦如有人不知道捕蛇的方法而去捕捉毒蛇,势必为蛇所伤,无益反损。因此,《中论·观四谛品》中说:

  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

  4、通达二谛的利益。

  众生流转三界的主因为“无明”,无明就是对于本非“由自性有”的补特伽罗和法,而误认为是“由自性有”的一种执着。由此无明而起“非理作意”,对于可意境等发生贪等烦恼,由贪等烦恼而造不善等业,以至流转三界,追溯根源,皆由无明所致。若能通达二谛,则知一切法缘起如幻,本无自性,因此不起烦恼,就不造业,也不受果。如《中论·观十二因缘品》中说:

  无明若灭者,则诸行不起;为灭无明故,智者修真实。

  三、通达二谛的方法

  通达二谛须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什么叫做“了义经”呢

  了义就是义已究竟、已决定和无须再引别的经典来解释它的意义,这种经典叫做了义经。什么叫做“不了义经”呢

  不了义就是义未究竟、未决定和须再引别的经典来解释它的意义,这种经典叫做不了义经。又了义经和不了义经中所说明的主要不同点在哪里呢

  如《无尽慧经》中说:

  何等名为了义契经,何等名为不了义契经

  若有安立显示世俗,此等即名不了义契经;若有安立显示胜义,此等即名了义契经。

  怎样是显示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呢

  《无尽慧经》中又说:

  若有由其种种名言宣说有我、有情、命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意生、儒童、作者、受者,无主宰中显示主宰,此等名为不了义经。若有显示空性、无相、无愿、无作、无生、不生、无有情、无命者、无补特伽罗、无主宰等诸解脱门,此等是名了义契经。

  此即说名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此段文举例说明某种经中若说有我、有补特伽罗、有作者和有有情等义者,即是显示世俗谛的;某些经中若说空、无自性、无我和无生等义者,即是显示胜义谛的。

  历代解释了义及不了义经的大德很多,其中应依何人的教授才能彻底通达了义经呢

  曰:当依龙树大师的教授。因为龙树是佛亲口授记为正确解释佛经义理的人,如《楞伽经》中说:

  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名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极乐国。

  佛既授记龙树大师为能破“自性有”和“断灭无”二边,而如理显示无上中道法义者,那么依他的教授,解了义经而求通达真实义的智慧即是最殊胜的方法。

  注释:

  ⑴ 此处略去“色心等法本非实有而现似实有者”等几字。

  ⑵ 此处略去“以彼犹有所知障相照明现行故”等几字。

  ⑶ 义:境。

  ⑷ 此处略去“如执色心等法由自性有”等几字。

  ⑸ 义:境。

  ⑹ 此处略去“涅槃之体是常住无生,它所显现亦是常住无生故”等几字。

  ⑺ 此处略去“它的体性本非“由自性有”而显现为“由自性有”故”等几字。

  ⑻ 此处略去“苦、集、道”三字。

  ⑼ 此处的“境”指“蕴等由自性有”。

  

《格鲁派中观宗二谛略义(观空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