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格魯派中觀宗二谛略義(觀空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彼所現之境亦是虛妄,本來非自性有故。不僅如此,就是上面所說的二種世間心,也沒有正倒之分,就聖者來說即是顛倒,因爲彼二種世間心,都于非“由自性有”的法上執爲“由自性有”故。

  問曰:諸有色根由有現前損害因故,諸境倒現,及意識由有睡眠等損害因故,夢中所現之人認爲是人,醒時見鏡中花鳥認爲是花鳥,見陽焰認爲是水等境,即世間普通心亦能了知它是顛倒;但是意識有被不如理的宗派見解所損害而顛倒執著的境,彼世間普通心如何能夠了知呢

  答曰:此處所說有無損害的損害,不是指“俱生顛倒執”,即無明所損害的,而是指不如理的宗派所安立的“自性”、“神我”等。世間的普通心雖不能直接了知彼“自性”、“神我”等是顛倒的,但可由非觀察真實義的名言量能夠用世間道理了知它是顛倒,它于世間名言中亦是沒有的。因此說世間心能夠了知它爲顛倒,是毫無疑問的。

  補特伽羅俱生我執和法俱生我執所取的境⑷,由于它是沒有現前損害因的根識所取的境,就世間的普通心來說雖是正確的,或真實的,但在名言中是完全沒有的,色心等法非“由自性有”故。

  中觀“自續師”有許“心無正倒之分,現有正倒之分”,他說心執“由自性有”是依境現爲“由自性有”而它見爲“由自性有”故,非是顛倒。境所現的有些是“由自性有”而現爲“由自性有”如花鳥等,非是顛倒;有些不是“由自性有”而現爲“由自性有”,如鏡中花鳥等,即是顛倒。

  中觀“應成派”不許世俗谛有正倒之分,由于未斷無明,凡見爲“由自性有”的心者皆爲無明所熏(原文爲重)染而見的,如色心等法本非“由自性有”卻見爲“由自性有”故是顛倒。但它仍爲見虛妄境的心所緣之境,故亦是世俗谛。

  又見鏡中花鳥爲真實花鳥的心,固是于所現境迷亂;而未斷無明者見青色等爲“由自性有”的心,亦是于所現境迷亂,此二相同。若如實事師許“所量境”爲實有,則與由迷亂心所安立之義即成相違,由于鏡中花鳥雖非實有,但是所量境故。唯應成派許名言識的“所量境”爲虛妄,不但不成相違,並且成爲相助,因爲鏡中花鳥既是“所量境”,亦是虛妄法故。否則幻化境與虛妄境皆應立爲“名言中有”,如執幻化牛馬爲真牛馬,鏡中花鳥爲真花鳥,皆應成爲“名言中有”,是“所量境”故;汝許“所量境”爲實有,及許實有爲名言中有故。又世俗谛反成完全無了,如鏡中花鳥即成完全沒有;名言中非實有故;汝許名言中非實有,即非世俗谛故。而實不然。何以故

  執鏡中花鳥爲真花烏,非“名言中有”,它爲世間名言量所破故;而鏡中花鳥雖非實有,但不是完全沒有,它依明鏡及花鳥等因緣而有,亦是世俗谛。凡是世俗谛,都是有的。

  3、釋勝義谛:

  先談勝義谛的名義。

  什麼叫做勝義谛呢

  《明句論》中說:

  由彼是義⑸,亦是最勝,故名勝義,彼複谛實,名勝義谛。

  因此應成派許“勝”與“義”皆指所緣境而言,此勝義境在如實現證真實性智的面前不虛诳故名爲谛,是勝義又非虛诳名勝義谛。別派有把“勝”指根本無漏智,把“義”指爲彼智所緣之境的說法,而應成派則不許這樣說法。

  又勝義谛的“谛”字是不虛诳的意義;由于世間人對“所具有”與“所顯現”二者相符合的事理說爲不虛诳,如白顔色,它所具有的是白色,它所顯現的也是白色,這就叫做不虛诳。

  又勝義谛亦由世間名言安立爲有,不是“由自性有”,如《六十正理論釋》中說:

  問曰:若是如此,則經中如何說涅槃是勝義谛

  答曰:彼涅槃體在世俗中不虛诳故⑹,唯就世間名言,說彼爲勝義谛。有爲是虛诳法⑺,非勝義谛。⑻叁谛,唯是有爲,由于本非“由自性有”而現爲“由自性有”對諸異生作欺诳故,安立爲世俗谛。

  此段文是因爲有人問,涅槃既是在世俗心前安立,即非勝義谛。爲答此問而說上文。

  勝義谛的“谛”字與世俗谛的“谛”字,雖然都是不虛诳義,或谛實義,但在什麼心前谛實或不虛诳則有不同。由于世俗谛的谛義是在實執面前谛實,勝義谛的谛義是在真實義智面前谛實。例如《六十正理論釋》中所說的“彼涅槃體在世俗中不虛诳”,這是指涅槃名爲勝義谛是在世俗中安立的意思,不能誤解是說它在名言中谛實。

  要之,究竟理智量所緣的境是勝義谛的定義。而空性、真實義、細法無我、實際、法性、法界、真性谛、了義、真谛、無相等等,都是勝義谛的異名。

  次談勝義谛的體性。

  勝義谛的體性是什麼呢

  

  《入中論論釋》中說:

  勝義,謂現見真勝義智所得之體性。此是一體,然非自性有。

  此中“得”字就是彼現見真勝義智所成立的意義。彼智如何得呢

  譬如有眩翳病的眼見到虛空中有毛發下墜,而無眩翳病的眼就不見虛空中有毛發下墜一樣;諸被無明翳所損害者見蘊等爲“由自性有”,而永斷無明習氣的佛及現見真性的無漏智就不見有“微細二現”,此所見的體性就是勝義谛。如《入中論本頌》中說:

  如眩翳力所計,見毛發等顛倒性;淨眼所見彼體性,乃是實體此亦爾。

  這四句文的意義,在《入中論釋》中說:如是患無明翳者,不見真實義而見蘊界處等自性,此是諸法世俗性,即此蘊等。而諸佛世尊永離無明習氣者所見自性,則如無翳人不見毛發,此即諸法真勝義谛。

  此段文說明諸佛的現見真實義智,不見有無明翳者所見之境⑼,亦如無眩翳之眼不見虛空中有毛發一樣的。一切法上都有勝義谛體,如谷芽的無自性就是谷芽的勝義谛體。其余色心等法,莫不皆然,此義已如前面釋世俗谛的體性時所說,此處即不重複。

  複次,談勝義谛的差別。

  由于聽法的衆生有種種根性和種種意樂,佛對勝義谛也就分別演說多種。有說十六空者,如《般若經》中說:

  複次善現:菩薩摩呵薩大乘相者,謂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爲空、無爲空、畢竟空、無際空、無散空、本性空、一切法空、自相空、不可得空、無性自性空。

  關于十六空的意義,在《入中論釋》中有詳細的說明,現在僅從該論中節錄概略以釋其名如下:

  內空者,謂眼耳鼻舌身意內六處皆從緣生,無有自性。外空者,謂色聲香味觸法外六處皆無自性。內外空者,謂內外諸法皆無自性。空空者,謂彼空性亦無自性。大空者,謂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十方,皆無自性。勝義空者,此處勝義是指涅槃,謂涅槃亦無自性。有爲空者,謂欲界色界無色界的有爲法無有自性。無爲空者,謂無生住異滅四相的無爲法,亦無自性。畢竟空者,謂常究竟及斷究竟皆不可得說名畢竟,此畢竟亦無自性名畢竟空。無際空者,無際謂初中後叁際皆不可得,彼無自性,名無際空。無散空者,散即可放、可棄、可舍,無散謂無可放、無可棄、無可舍,彼無可放,無可棄,無可舍之法,亦無自性名無散空。本性空者,謂諸法的法性亦是無自性。一切法空者,謂有爲無爲一切法皆從緣起本無自性。自相空者,謂色之變礙相,受之領納相等皆無自性。不可得空者,謂過去、現在、未來叁世都不可得,彼亦無自性名不可得空。無性自性空者,無性謂諸法從因緣生無和合性,自性謂非實有性,彼之空性即無性自性空。

  佛隨衆生根器,亦說四空。如《般若經》中說:

  複次善現:有性由有性空,無性由無性空,自性由自性空,他性由他性空。四空中有性空者,有性謂五蘊法,彼無自性名有性空。無性空者,無性謂無爲法,彼無白性名無性空。自性空者,自性謂本性,非聲聞等之所作故,彼無自性名自性空。他性空者,他性謂一切法空性,彼無自性名他性空。

  又佛世尊爲欲度脫諸衆生說二無我,即補特伽羅無我,及法無我。補特伽羅是依五蘊和合法上假名安立的,非“由自性有”,故雲補特伽羅無我。法謂一切法,彼亦是依緣安立,本無自性,故雲法無我。此處無我即無自性義,是細無我;無常、一、自在等義的我是粗無我義。

  4、二谛的數決定。

  《六十正理論釋》和《入中論釋》中都說苦、集、道叁谛爲世俗谛,滅谛是勝義谛。《明句論》亦說:

  能诠、所诠,能知、所知等一切名言皆名世俗谛。

  此即說明凡是名言識所緣的境皆是世俗谛;真實義智所緣的境是勝義谛。二谛攝盡一切法,由于無論何法,如果不是虛妄境就是不虛妄境,更無第叁種境。因此就境、行、果叁者之中的境來說,二谛這個數目是決定的。

  5、二谛名詞異譯。

  諸經論中所譯二谛名稱略有不同。有譯世俗谛、第一義谛的;亦有譯世俗谛、勝義谛的;以及真谛、俗谛;覆俗谛、勝義谛;覆谛、真谛等等。它的譯名雖多,但是它的體只有二種,即世俗谛體和勝義谛體。

  二、爲什麼要了解二谛

  1、不知二谛不能了解經義。

  二谛道理,一定要徹底了解,如果未能徹底了解,那就對于佛所說甚深緣起的真義不能如理了解。如《中論·觀四谛品》中說:

  若人不能知,二谛之分別,則于深佛法,不知真實義。

  由此看來,若欲了知佛法真實義,須先了知緣生、緣立的俗妄之法,如水中月,雖然不如它所顯現那樣真實,但能成辦一切因果作用。因此自性本空、緣起如幻義是能遠離“自性有邊”和“斷滅無邊”的殊勝中道真理,應當徹底了解。

  諸修行者若見性空緣起真性,則見苦集滅道四谛之真性。如經雲:

  世尊,四聖谛應如何通達

  世尊告曰:曼殊室利:誰見諸行無生即是知苦;誰見諸法無生即是斷集;誰見諸法寂滅即是證滅;誰見諸法無生即是修道。

  《中論·觀四谛品》亦說:

  若有人能見,甚深緣起義,彼即見苦集,以及滅道法。

  2、佛說二谛的旨趣。

  或曰:諸修行者爲了求得解脫,須要通達勝義谛,那就只須說勝義谛,爲什麼還要說世俗谛呢

  《中論·觀四谛品》中答曰: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入中論釋》亦說:

  以世俗谛是悟入勝義谛之方便。

  如果不依能诠、所诠,能知、所知等世俗名言,就不能說明勝義谛的道理,既不能說明,又何能聞、思、修、證呢

  未證勝義,一定不能得涅槃;爲了要得涅槃,先須現證勝義和通達勝義。而通達勝義谛,又須依仗世俗谛;如人渡水,須要依靠船筏一樣的。

  3、誤解二谛的過患。

  二谛義理,不易明了,如果不細心研究,在理解佛法上就難免不犯錯誤。正確理解在勝義中不增益諸法爲“由自性有”,同時也要正確理解到在世俗中不能損減因果等法爲“完全無”。反之不如此正確理解,誤認爲既無自性則一切因果作用皆無;或誤認爲諸法若有,又如何是自性空呢

  把“自性空”與“緣起有”看成是互相矛盾的。不知“空”義即指“無自性”義,而誤解“空”義的人認爲是“完全無”的意思。經論中處處提出由此邪見而起的惡行,會招致感受苦果。亦如有人不知道捕蛇的方法而去捕捉毒蛇,勢必爲蛇所傷,無益反損。因此,《中論·觀四谛品》中說:

  不能正觀空,鈍根則自害;如不善咒術,不善捉毒蛇。

  4、通達二谛的利益。

  衆生流轉叁界的主因爲“無明”,無明就是對于本非“由自性有”的補特伽羅和法,而誤認爲是“由自性有”的一種執著。由此無明而起“非理作意”,對于可意境等發生貪等煩惱,由貪等煩惱而造不善等業,以至流轉叁界,追溯根源,皆由無明所致。若能通達二谛,則知一切法緣起如幻,本無自性,因此不起煩惱,就不造業,也不受果。如《中論·觀十二因緣品》中說:

  無明若滅者,則諸行不起;爲滅無明故,智者修真實。

  叁、通達二谛的方法

  通達二谛須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什麼叫做“了義經”呢

  了義就是義已究竟、已決定和無須再引別的經典來解釋它的意義,這種經典叫做了義經。什麼叫做“不了義經”呢

  不了義就是義未究竟、未決定和須再引別的經典來解釋它的意義,這種經典叫做不了義經。又了義經和不了義經中所說明的主要不同點在哪裏呢

  如《無盡慧經》中說:

  何等名爲了義契經,何等名爲不了義契經

  若有安立顯示世俗,此等即名不了義契經;若有安立顯示勝義,此等即名了義契經。

  怎樣是顯示世俗谛和勝義谛的呢

  《無盡慧經》中又說:

  若有由其種種名言宣說有我、有情、命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無主宰中顯示主宰,此等名爲不了義經。若有顯示空性、無相、無願、無作、無生、不生、無有情、無命者、無補特伽羅、無主宰等諸解脫門,此等是名了義契經。

  此即說名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此段文舉例說明某種經中若說有我、有補特伽羅、有作者和有有情等義者,即是顯示世俗谛的;某些經中若說空、無自性、無我和無生等義者,即是顯示勝義谛的。

  曆代解釋了義及不了義經的大德很多,其中應依何人的教授才能徹底通達了義經呢

  曰:當依龍樹大師的教授。因爲龍樹是佛親口授記爲正確解釋佛經義理的人,如《楞伽經》中說:

  南天竺國中,大名德比丘,厥名爲龍樹,能破有無宗。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極樂國。

  佛既授記龍樹大師爲能破“自性有”和“斷滅無”二邊,而如理顯示無上中道法義者,那麼依他的教授,解了義經而求通達真實義的智慧即是最殊勝的方法。

  注釋:

  ⑴ 此處略去“色心等法本非實有而現似實有者”等幾字。

  ⑵ 此處略去“以彼猶有所知障相照明現行故”等幾字。

  ⑶ 義:境。

  ⑷ 此處略去“如執色心等法由自性有”等幾字。

  ⑸ 義:境。

  ⑹ 此處略去“涅槃之體是常住無生,它所顯現亦是常住無生故”等幾字。

  ⑺ 此處略去“它的體性本非“由自性有”而顯現爲“由自性有”故”等幾字。

  ⑻ 此處略去“苦、集、道”叁字。

  ⑼ 此處的“境”指“蘊等由自性有”。

  

《格魯派中觀宗二谛略義(觀空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