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有人起疑:「怎么想往生的人多,得往生的人不多啊?」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就在他是不是真信切愿,是不是专修念佛,是专还是杂。
净土法门分水岭
净土法门有一个分水岭:杂修,你就往生不定,很困难!很危险!修的很多,反而往生不定;专修,就一定往生。
什么叫专修呢?身、口、意三业都专。
「身业专礼」:专门礼拜阿弥陀佛。
「口业专称」:专门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不是说为了往生西方,觉得「专念阿弥陀佛一佛名号够吗?是不是再加上其它的法门?其它的佛菩萨?加上其它的经典、咒语?」如果那样就杂了。
「意业专念」:专门忆念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像这样三业专修的话,一万个人念佛,一万个人往生,没有一个不往生的。
什么叫杂修呢?
「谓兼修种种法门」:他也念佛,他也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他不专,他兼,「兼」就是再修其它法门,再持咒,再诵别的大乘经典,然后回向往生。他认为「我修的越多,功德越大,善根越多,越有把握」。但是,恰恰相反,这样叫杂修,因为心不纯一。
「心不纯一」:心里不纯粹是阿弥陀佛,不专一是阿弥陀佛,而是杂有其它法门,你心里没有主宰,信愿不恳切,你不专一,你这样不就杂了吗?因为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毕竟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你一杂,跟阿弥陀佛的愿力感通就弱了;感应道交的力量弱了,阿弥陀佛的愿力你不能契合、靠上,靠自力修行,怎么能往生呢?所以难以得到利益,道理很明白。
「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杂行杂修,一百个当中不知有没有一两个,一千个中不知有没有三四个往生的。
所以,问题出在哪里?就在于专还是杂。
恶性循环
结果很多人不了解这个道理,形成了恶性循环。怎么叫恶性循环?「哎呀!你看某某人,一辈子苦修,修了那么多法门,还没确定往生!我要更加努力,修更多的法门!」他不知道他为什么没往生,是因为他不专,没有一心靠倒阿弥陀佛,没有「通身放下,彻底靠倒」,没有全部仰靠南无阿弥陀佛。正因为他杂了,所以他往生没有把握,走得不殊胜。结果你不知道吸收他的教训,反而重蹈覆辙,可能走的比他更差。
舍杂归专
「某某人出家多年,读经很多,学问很大,但因为不专念佛,没能往生,何况我不如他太多,所以我不能学他的路子,我要专。」──以他为前车之鉴,这样才是遵循佛祖的金口诚言。
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里说,三辈众生要「一向专念无量寿佛」,没有二向,这个才稳当、有把握。
像我们坐船过海,你就一心一意坐一条大船就稳当,你脚踏两只船,乃至三、四只船,是肯定不稳当。
有人讲:「我禅净双修,双保险;再加密宗,三保险;再加律宗,四保险,……」
你呀,两保险、三保险,是一个都不保险。你真的保险,不可能要第二个、第三个,你有第二、第三,是肯定心里有怀疑,才有第二、第三,保险哪里还有第二个、第三个啊?都百分之百了,就不用第二、第三了嘛!双保险,一个都不保险!要懂得这个道理。
十方诸佛虽多,为我们这样的众生发愿、以易行简便的法门救度我们的佛,只有阿弥陀佛一佛。诸佛法门无量,适合我们这样众生根机的法门,能够必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只有念佛这一法。所以就不要杂了。
「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佛是「金口」,佛讲的话真实不虚,叫「诚言」。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他讲的就是阿弥陀佛讲的,从古到今,从现在到未来,定下来不能改变的。
我们离开善导大师已经一千几百年了,大家去访一访、问一问,只要是杂行杂修的,往生就困难;只要是老实念佛的,没有不往生的,都走得很安然。所以祖师就是祖师,弥陀化身就是弥陀化身,说是如何就是如何,所以真想往生,大家要老实专修念佛啊!
45. 「忙闲不离」之文
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
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增广上.与融明大师书)
念佛怎么念呢?
我们就过念佛的生活。内在的信仰引导我们外表的行为,就是过念佛的生活。忙也念佛,闲也念佛。闲就多念,忙了可能就少念。忙一停下来,想起来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叫「随忙随闲」,不可能说忙得没有时间念佛了。
什么叫「顺境逆境」呢?有的人顺境了,就念佛了,「好啊!身体健康,天气不错,念念佛吧!感恩阿弥陀佛加持我」;逆境了,要么一头埋在烦恼中忘了念佛,要么心生怨叹怀疑念佛:「哎呀!我都学佛这么长时间,拜佛念佛了,怎么我还生病啊?阿弥陀佛是不是不灵啊?」我们逆境更要念佛,知道自己业障重,娑婆世界非常苦恼。
另一种人是逆境就念佛,顺境不念。逆境,生病了,「阿弥陀佛,我想早一点往生,阿弥陀佛!你救我去啊」;病好了,然后,小孙子、小儿子……,他忘了,不念了。他是逆境念,顺境就不念了。这是两种人。
大师告诉我们:
「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条件好,身体四大轻安,有闲暇余力,正好念佛;身体病痛苦恼,正好厌离,念佛。
总之,顺逆、忙闲都不离名号,不忘西方。
46. 「利他最大」之文
劝人念佛求生西方,
即是成就凡夫作佛,
功德最大。(续编上.一函遍覆)
我们要利益众生,佛教徒都有这样的慈悲。怎样利益众生?
我们能劝人家念佛往生西方净土,你等于是成就凡夫作佛啊!这个功德怎么可以思议?不是给他一袋粮暂时免除饥贫,不是成就他作阿罗汉,而是让他到西方成佛,这个功德不可思议。
所以,佛在经中讲:
自行念佛,教他念佛,
为行如来大悲。
虽然我们是凡夫,我们自己念阿弥陀佛,教人家也念「南无阿弥陀佛」求生西方,你就等于是代替阿弥陀佛在行大慈悲的教化。
善导大师也说:
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
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
我们自己信顺念佛,教人家也信佛念佛,这个不容易,这个才是真正的「大悲传普化」,是大悲心传扬佛法,普遍平等地化导众生求生西方,这才是一个佛子真正报答佛恩的行为。
47. 「唯念弥陀」之文
如来拯济无方,广度众生须度我。
吾辈竛竮没寄,不念弥陀更念谁。(续编下.楹联)
最后是两幅对联,很美,意义很好。
「如来」:指阿弥陀如来。
「拯济无方」:就是救度众生没有任何的条件限制。
「广度众生须度我」:阿弥陀佛既然发愿救度十方众生,肯定不会把我一人遗漏在外。
「吾辈竛竮没寄」:我们这样的人在三界轮转,没有地方可以存身,可以寄托我们的心灵,独生独死,很孤独,没有寄托,没有依靠。
只有谁能做我们的依靠呢?只有阿弥陀佛。《悲华经》里讲:「烦恼恶业深重的众生,被过去一切佛所放舍者,悉皆充满此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称为五浊恶世,是恶人聚会的地方,过去出了那么多的佛,想救我们都救不了。祂们摇摇头、叹叹气:「这些众生善根太浅,罪业太重,戒定慧他们没法修!」十方诸佛都摇头叹气,想慈悲救度我们,没有办法。
法藏比丘发大愿说:「我用名号来救度你!」那我们不念阿弥陀佛,念哪一个呢?
48. 「故乡风月」之文
应当发愿愿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恋;
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三编卷三.思归集发刊序)
「应当发愿愿往生」:这是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对我们慈悲殷切的劝导:「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释迦牟尼佛很慈悲,一而再、再而三地说:「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就告诉我们要发这个愿。
昨天也有人讲了:「发四十八愿,发多少愿……」不要你发这么多。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我们只要发一个愿就可以了:「愿生彼国。」四十八愿通通都是你的,四百八十愿也是你的,无量无边的愿都是你的。
「客路溪山任彼恋」:什么叫「客路溪山」呢?就是指这个娑婆世界,三界轮回,我们从人道到天道,天道又到三恶道,转来转去,都是像一个旅客的道路,不是我们的本有家乡。荣华富贵,升官、发财,不过是路上的山水,溪流,不过借给你眼睛看一下,哪一个愿意留恋,任他留恋去,我们应当求生净土。
「自是不归归便得」:只是因为你不愿意回去,如果你想回到净土,你就可以回去。因为那是你的本有家乡,阿弥陀佛不会拒绝你,祂时刻在等待我们,呼唤我们,殷切地在招唤我们,我们只要念佛,马上放八万四千光明摄取不舍,而引导我们回归净土。「自是不归归便得」,很简单,很容易!
「故乡风月有谁争」:极乐世界是我们本有的家乡,那里有清风明月,在等待着你;那里有父老乡亲准备了法宴,在等待着你。我们回到净土,有谁来争呢?往生净土,如同故乡风月,乃是天然本得的,每个人都有一份!
小结:信愿专修
三十五至四十,劝信。信得及,一切人皆生,而且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不必等待临终。
四十一至四十三,劝愿。特别针对愿来生做人、愿利他、愿弘法的人,不求往生的人而劝。
四十四、四十五,劝行。三业都要专,相续念佛。
四十六,劝人念佛,功德最大。
最后两幅对联。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 壹、安心篇 五、信愿专修》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