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壹、安心篇 五、信願專修▪P3

  ..續本文上一頁

  往往有人起疑:「怎麼想往生的人多,得往生的人不多啊?」問題出在哪裏?問題就在他是不是真信切願,是不是專修念佛,是專還是雜。

  淨土法門分水嶺

  淨土法門有一個分水嶺:雜修,你就往生不定,很困難!很危險!修的很多,反而往生不定;專修,就一定往生。

  什麼叫專修呢?身、口、意叁業都專。

  「身業專禮」:專門禮拜阿彌陀佛。

  「口業專稱」:專門稱念阿彌陀佛名號。不是說爲了往生西方,覺得「專念阿彌陀佛一佛名號夠嗎?是不是再加上其它的法門?其它的佛菩薩?加上其它的經典、咒語?」如果那樣就雜了。

  「意業專念」:專門憶念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像這樣叁業專修的話,一萬個人念佛,一萬個人往生,沒有一個不往生的。

  什麼叫雜修呢?

  「謂兼修種種法門」:他也念佛,他也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他不專,他兼,「兼」就是再修其它法門,再持咒,再誦別的大乘經典,然後回向往生。他認爲「我修的越多,功德越大,善根越多,越有把握」。但是,恰恰相反,這樣叫雜修,因爲心不純一。

  「心不純一」:心裏不純粹是阿彌陀佛,不專一是阿彌陀佛,而是雜有其它法門,你心裏沒有主宰,信願不懇切,你不專一,你這樣不就雜了嗎?因爲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畢竟是靠阿彌陀佛的願力,你一雜,跟阿彌陀佛的願力感通就弱了;感應道交的力量弱了,阿彌陀佛的願力你不能契合、靠上,靠自力修行,怎麼能往生呢?所以難以得到利益,道理很明白。

  「則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叁四往生者」:雜行雜修,一百個當中不知有沒有一兩個,一千個中不知有沒有叁四個往生的。

  所以,問題出在哪裏?就在于專還是雜。

  惡性循環

  結果很多人不了解這個道理,形成了惡性循環。怎麼叫惡性循環?「哎呀!你看某某人,一輩子苦修,修了那麼多法門,還沒確定往生!我要更加努力,修更多的法門!」他不知道他爲什麼沒往生,是因爲他不專,沒有一心靠倒阿彌陀佛,沒有「通身放下,徹底靠倒」,沒有全部仰靠南無阿彌陀佛。正因爲他雜了,所以他往生沒有把握,走得不殊勝。結果你不知道吸收他的教訓,反而重蹈覆轍,可能走的比他更差。

  舍雜歸專

  「某某人出家多年,讀經很多,學問很大,但因爲不專念佛,沒能往生,何況我不如他太多,所以我不能學他的路子,我要專。」──以他爲前車之鑒,這樣才是遵循佛祖的金口誠言。

  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裏說,叁輩衆生要「一向專念無量壽佛」,沒有二向,這個才穩當、有把握。

  像我們坐船過海,你就一心一意坐一條大船就穩當,你腳踏兩只船,乃至叁、四只船,是肯定不穩當。

  有人講:「我禅淨雙修,雙保險;再加密宗,叁保險;再加律宗,四保險,……」

  你呀,兩保險、叁保險,是一個都不保險。你真的保險,不可能要第二個、第叁個,你有第二、第叁,是肯定心裏有懷疑,才有第二、第叁,保險哪裏還有第二個、第叁個啊?都百分之百了,就不用第二、第叁了嘛!雙保險,一個都不保險!要懂得這個道理。

  十方諸佛雖多,爲我們這樣的衆生發願、以易行簡便的法門救度我們的佛,只有阿彌陀佛一佛。諸佛法門無量,適合我們這樣衆生根機的法門,能夠必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只有念佛這一法。所以就不要雜了。

  「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佛是「金口」,佛講的話真實不虛,叫「誠言」。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他講的就是阿彌陀佛講的,從古到今,從現在到未來,定下來不能改變的。

  我們離開善導大師已經一千幾百年了,大家去訪一訪、問一問,只要是雜行雜修的,往生就困難;只要是老實念佛的,沒有不往生的,都走得很安然。所以祖師就是祖師,彌陀化身就是彌陀化身,說是如何就是如何,所以真想往生,大家要老實專修念佛啊!

  45. 「忙閑不離」之文

  隨忙隨閑,不離彌陀名號;

  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增廣上.與融明大師書)

  念佛怎麼念呢?

  我們就過念佛的生活。內在的信仰引導我們外表的行爲,就是過念佛的生活。忙也念佛,閑也念佛。閑就多念,忙了可能就少念。忙一停下來,想起來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叫「隨忙隨閑」,不可能說忙得沒有時間念佛了。

  什麼叫「順境逆境」呢?有的人順境了,就念佛了,「好啊!身體健康,天氣不錯,念念佛吧!感恩阿彌陀佛加持我」;逆境了,要麼一頭埋在煩惱中忘了念佛,要麼心生怨歎懷疑念佛:「哎呀!我都學佛這麼長時間,拜佛念佛了,怎麼我還生病啊?阿彌陀佛是不是不靈啊?」我們逆境更要念佛,知道自己業障重,娑婆世界非常苦惱。

  另一種人是逆境就念佛,順境不念。逆境,生病了,「阿彌陀佛,我想早一點往生,阿彌陀佛!你救我去啊」;病好了,然後,小孫子、小兒子……,他忘了,不念了。他是逆境念,順境就不念了。這是兩種人。

  大師告訴我們:

  「順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條件好,身體四大輕安,有閑暇余力,正好念佛;身體病痛苦惱,正好厭離,念佛。

  總之,順逆、忙閑都不離名號,不忘西方。

  46. 「利他最大」之文

  勸人念佛求生西方,

  即是成就凡夫作佛,

  功德最大。(續編上.一函遍覆)

  我們要利益衆生,佛教徒都有這樣的慈悲。怎樣利益衆生?

  我們能勸人家念佛往生西方淨土,你等于是成就凡夫作佛啊!這個功德怎麼可以思議?不是給他一袋糧暫時免除饑貧,不是成就他作阿羅漢,而是讓他到西方成佛,這個功德不可思議。

  所以,佛在經中講:

  自行念佛,教他念佛,

  爲行如來大悲。

  雖然我們是凡夫,我們自己念阿彌陀佛,教人家也念「南無阿彌陀佛」求生西方,你就等于是代替阿彌陀佛在行大慈悲的教化。

  善導大師也說:

  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

  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

  我們自己信順念佛,教人家也信佛念佛,這個不容易,這個才是真正的「大悲傳普化」,是大悲心傳揚佛法,普遍平等地化導衆生求生西方,這才是一個佛子真正報答佛恩的行爲。

  47. 「唯念彌陀」之文

  如來拯濟無方,廣度衆生須度我。

  吾輩竛竮沒寄,不念彌陀更念誰。(續編下.楹聯)

  最後是兩幅對聯,很美,意義很好。

  「如來」:指阿彌陀如來。

  「拯濟無方」:就是救度衆生沒有任何的條件限製。

  「廣度衆生須度我」:阿彌陀佛既然發願救度十方衆生,肯定不會把我一人遺漏在外。

  「吾輩竛竮沒寄」:我們這樣的人在叁界輪轉,沒有地方可以存身,可以寄托我們的心靈,獨生獨死,很孤獨,沒有寄托,沒有依靠。

  只有誰能做我們的依靠呢?只有阿彌陀佛。《悲華經》裏講:「煩惱惡業深重的衆生,被過去一切佛所放舍者,悉皆充滿此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稱爲五濁惡世,是惡人聚會的地方,過去出了那麼多的佛,想救我們都救不了。祂們搖搖頭、歎歎氣:「這些衆生善根太淺,罪業太重,戒定慧他們沒法修!」十方諸佛都搖頭歎氣,想慈悲救度我們,沒有辦法。

  法藏比丘發大願說:「我用名號來救度你!」那我們不念阿彌陀佛,念哪一個呢?

  48. 「故鄉風月」之文

  應當發願願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戀;

  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叁編卷叁.思歸集發刊序)

  「應當發願願往生」:這是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對我們慈悲殷切的勸導:「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釋迦牟尼佛很慈悲,一而再、再而叁地說:「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就告訴我們要發這個願。

  昨天也有人講了:「發四十八願,發多少願……」不要你發這麼多。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我們只要發一個願就可以了:「願生彼國。」四十八願通通都是你的,四百八十願也是你的,無量無邊的願都是你的。

  「客路溪山任彼戀」:什麼叫「客路溪山」呢?就是指這個娑婆世界,叁界輪回,我們從人道到天道,天道又到叁惡道,轉來轉去,都是像一個旅客的道路,不是我們的本有家鄉。榮華富貴,升官、發財,不過是路上的山水,溪流,不過借給你眼睛看一下,哪一個願意留戀,任他留戀去,我們應當求生淨土。

  「自是不歸歸便得」:只是因爲你不願意回去,如果你想回到淨土,你就可以回去。因爲那是你的本有家鄉,阿彌陀佛不會拒絕你,祂時刻在等待我們,呼喚我們,殷切地在招喚我們,我們只要念佛,馬上放八萬四千光明攝取不舍,而引導我們回歸淨土。「自是不歸歸便得」,很簡單,很容易!

  「故鄉風月有誰爭」:極樂世界是我們本有的家鄉,那裏有清風明月,在等待著你;那裏有父老鄉親准備了法宴,在等待著你。我們回到淨土,有誰來爭呢?往生淨土,如同故鄉風月,乃是天然本得的,每個人都有一份!

  小結:信願專修

  叁十五至四十,勸信。信得及,一切人皆生,而且是平生業成,現生不退,不必等待臨終。

  四十一至四十叁,勸願。特別針對願來生做人、願利他、願弘法的人,不求往生的人而勸。

  四十四、四十五,勸行。叁業都要專,相續念佛。

  四十六,勸人念佛,功德最大。

  最後兩幅對聯。

  

《印光大師精要法語講記 壹、安心篇 五、信願專修》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