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 壹、安心篇 一、特别法门▪P7

  ..续本文上一页因地心」。我们来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净土的信愿就从这里来。

  

第十八愿

  

经典的依据,就是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一句「设我得佛」:所谓佛,就是果地的觉悟。这个时候,法藏菩萨还是在因地,祂还没有成佛,祂是法藏比丘,菩萨的身份。以祂菩萨的身份──是大菩萨,祂都不能救我们,或者说祂菩萨的殊胜功德,要救度我们这样的凡夫,还显得不够圆满。祂说:「我一定要成佛来救你,我菩萨来救你,我都不满意,我心里都不圆满、不畅快。」「设我得佛,我要成佛来救你!」救谁?

  

「十方众生」:就是因地,包括我们在座每一位。

  

「至心信乐」:因地心之「信心」。

  

「欲生我国」:因地心之「愿心」。

  

这个信心和愿生心从哪里来呢?就是从前面第一句「设我得佛」。法藏菩萨已经成佛了,以祂成佛的这种正觉——所谓「设我得佛」,来成为我们的「信心、愿心」。这个叫「以果地觉,为因地心」。

  

法藏比丘如果没有成为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大家今天谈什么信?谈什么愿?一切免谈,对不对?一切免谈。

  

所以,这个「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就从第十八愿里边来的。

  

第十八愿成就文

  

第十八愿的成就文: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

  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诸有众生」:就是我们这些众生,是因地。

  

「信心欢喜」:是因地心。

  

这个信心从哪里来呢?闻阿弥陀佛名号而来──「闻其名号」。

  

「名号」:就是阿弥陀佛果地觉。

  

这些都说明「以果地觉,为因地心」。

  

善导大师解释六字名号

  

善导大师解释「南无阿弥陀佛」的「南无」两个字说:

  

南无者,

  即是归命,

  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南无」这两个字就是「归命」,归命就是信心。你不相信这个人,你能把命交给他吗?归命是:「把我的命都交给你!我念佛,要死要活,是下地狱,还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交给阿弥陀佛了」,这叫归命。这叫信心。

  

「发愿、回向」:归命的目的是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唯一向着净土的,不向三界,不向其它。

  

那么,六字名号里边,「南无」两个字,就是指我们的信和愿——信愿心。这也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南无阿弥陀佛的正觉,成了我们的信心和愿心。

  

因该果海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因为有前面的两句,所以就有后面这两句,不然不是如此的。

  

什么叫「因该果海」呢?

  

「该」是包括、包罗;「果海」:指阿弥陀佛果地功德,像大海一样的深广无量。大海一样的功德都在「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当中,我们一念信顺阿弥陀佛名号救度,就完全把阿弥陀佛大宝海一般的功德都包括进来了,没有多余的了,都在这里边,叫「因该果海」。

  

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都包含在这句名号里面,归我们所有。那么,你还感到不满足的吗?你还觉得往生资粮不够吗?够不够?

  

(「够。」)

  

往生极乐世界需要资粮,念佛「因该果海」,往生资粮都圆满了,天亲菩萨说: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让你快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不是在那里慢慢修,那个差太远了,千劫、万劫、累劫也修不出来。

  

那么,这个在经典里有没有依据呢?有经典依据,《无量寿经》这样说: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

  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这一段文是释迦牟尼佛在讲述《无量寿经》快要结束的时候,把弥勒菩萨喊到旁边,说:「弥勒,来来来,告诉你这么一件大事!」告诉他什么呢?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就是我们在座每一位,听闻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所谓「果地觉」。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果地觉就成为因地心。什么叫「欢喜踊跃」?「哎呀!我真的可以往生啊!我真的得到大宝海了。」就好比穷人穷得连衣服都没得穿,突然得了一笔大财而欢喜了;饥饿的人饿得要死了,突然得到食品了,他也欢喜了;我们在三界当中,累劫以来在里面轮回,不能出去,突然说我们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可以到净土去成佛了,无量劫的生死轮回就画下了休止符,今生今世,决定不会再轮回了,决定要去成佛了;闻法入心,心生欢喜,如此的心态就是「真信切愿」、「欢喜踊跃」!

  

不会还在那里愁眉苦脸,「我能往生吗?我能解脱吗?我怎么办啊?我可以吗?」那个都是迷惑心,有疑虑。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从哪里来?从「闻其名号」,这就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然后: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这一念的欢喜踊跃之心,领受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功德,大利、无上功德、圆满功德,都含摄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中。这么好的名号,手舞足蹈念出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乃至一念」也可以说是「乃至念念」,一念底下就相续了,如果当下就寿终了,当下就往生净土,一念往生;当下没有寿终,那就念念相续,声声相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一辈子就过一种念佛的生活,作一个念佛人,相续念佛,往生极乐。这叫「因该果海」。

  

蕅益大师也有一句话,说得很恳切,《弥陀要解》讲:

  

一声阿弥陀佛,

  即本师释迦于五浊恶世所得之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成佛了,得了什么?就得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就是祂的无上正等正觉。

  

今以此果觉全体,

  授与浊恶众生。

  

释迦牟尼佛把祂所得到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完全给我们,「啊,你来!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我得的也是这个──给你吧!」「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那么,我们难道不是「因该果海」吗?我们这一念信顺,所得到的,就是阿弥陀佛大宝海一般的功德,所以这个叫「因该果海」。

  

你想想,怎么可以思议?以凡夫的身份!在娑婆世界!头发还是那个样子,面孔还是那个样子,修行也没有增加,也没有长进,烦恼还是多多,但是,剎那之间「因该果海」。

  

果彻因源

  

好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果彻因源」:「彻」是彻底、完全透达、没有遗余。我们到极乐世界不是作阿罗汉,不是作菩萨,到极乐世界就去成佛,叫「果彻因源」。「源」是源头,因为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念佛的一念信心——因,是佛的果地觉悟所做成的,那么,往生极乐的证果也一定是佛的果地觉,也就是成佛,这才因果相配,因果相符合。不可能说因是成佛——佛因,是整个阿弥陀佛的果地觉,作为我们的因地心,结果到西方成的不是佛果,成了阿罗汉。那阿弥陀佛开公司就赔本了,祂没有赚到,祂亏了,给你果地觉,赚一个阿罗汉回来,祂不亏大了吗?不是的。「果彻因源」,往生极乐所证的果,是我们因心中所包含的阿弥陀佛果地觉悟,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展现,也就是究竟成为与阿弥陀佛无量光寿一样的佛。

  

另外,果有「现果」跟「当果」。当果就是当来往生极乐究竟成佛,现果就是现生、现在就能得到的果。《无量寿经》说:「即得往生,住不退转。」也就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平生往生之业已经达成,不必等待临终;此生现世已不退转于佛果,往生极乐即证。这也是因为「因该果海,果彻因源」的缘故。

  

小结:果觉因心

  

这几句话是有次第关系的。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是指念佛法门,是「从果向因」的法门,很特别,不像我们一般的法门修行,从因向果,慢慢修行,从凡夫慢慢修得阿罗汉果,然后得小菩萨,然后得中菩萨,再一层一层地上去…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 壹、安心篇 一、特别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