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净法师讲演集一 弥陀的救度▪P3

  ..续本文上一页的功德就是我们的功德,而我们的负债就是阿弥陀佛的负债;我们的负债如果由阿弥陀佛承担,那毫无问题,因为我们生生世世轮回的业障,在阿弥陀佛功德的大海当中,只不过是一滴水而已。因为我们真的承受不起永恒地在六道生死轮回,无有出离之缘,而这业障由阿弥陀佛承担,可说轻而易举,当生就能够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当然不是说我现在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专称弥陀名号,短期间就会往生,不是这样的。反而专一念佛,不但可以增福延寿,时间一到,就往生极乐世界,时间还没到,我们就过着在现世受弥陀保护的生活。

  「称名必定往生」的约定

   阿弥陀佛跟我们有很多约定,归纳起来有三个约定,哪三个约定?

   第一个约定是,《无量寿经》第十八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这就是「称名必定往生」的约定。只要念佛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已经跟我们约定好了;同时,这不但是十方诸佛的保证,也是释迦牟尼佛出生为人,示现成佛,讲经说法的主要目的。

  「光明摄取」的约定

   第二个约定就是「光明摄取」的约定。《观无量寿经》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这正是我们分会门口两边对联所写的。意思是说,阿弥陀佛遍照大宇宙的无碍的光明,目的在何处?在于摄取念佛众生。人只要念佛,那么阿弥陀佛的光明永远照耀他,使他消除业障,增长福德;使他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使他驱除病苦,延长寿命;一直到他临终,永远不舍弃他,这个就是阿弥陀佛「光明摄取」的约定。

   佛所说的话,都是真理,是天经地义、永不改变的。所以念佛的人,不管他是佛教徒,基督教徒,外教徒,不管他是专心地念佛,或是散心地念佛,都在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当中;因为这是阿弥陀佛从十劫以前,就跟我们约定好了。

  机法一体,名体一如

   所以念佛的人都在阿弥陀佛的光明当中,同时,这一句名号万行的功德,都在念佛人的身上,都在念佛人的心中,由这一点来讲,一个念佛的人跟阿弥陀佛就是所谓的「机法一体」,永远不离。就是说,佛在我们心中,而我们也在佛的心中。为什么?佛就是「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南无阿弥陀佛的万行万德就在我们的心中。而佛又是什么?就是光明,所谓「光明名号」,光明是无声的名号,名号是有声的光明。

   所以我们念佛的人,都是在阿弥陀佛的光明里面,而这个光明就是名号,名号就是光明,也可以说光明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本身、阿弥陀佛的身体,所以念佛人又是在阿弥陀佛的身体里面。因此,一个念佛人是佛在他的心中,他也在佛的心中。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都跟阿弥陀佛一体不相分离的。像我们三福无份,像我们烦恼炽盛、业障深重,像我们妄想杂念很多,可是只要念佛,就可以跟阿弥陀佛一体不分离。

  人中芬陀利华

   所以《观无量寿经》的结论称赞念佛人说: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只要我们念佛,我们就是人中的「芬陀利华」── 大白莲花。本来「芬陀利华」只有在称赞佛,因为佛不是生生世世常常出现的,如同白莲花是罕见稀有的;譬如说,释迦牟尼佛涅槃以来,将近三千年,而释迦牟尼佛之前是迦叶佛,释迦牟尼佛之后是弥勒佛,相距的时间都非常漫长。像释迦牟尼佛之后的弥勒佛,祂将来降生在这个人间的「龙华三会」,必须还要等待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一般的花时常有,但白莲花若时间不到、机缘不到,是看不到的,所以是非常稀有难得的。可是只要我们念佛,释迦牟尼佛就用这么崇高的赞语来赞叹我们,同时,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也主动地、欢喜地来当我们的朋友,所以说,「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我们是凡夫,本来最后是得跟阎罗王见面,受阎罗王的审判;而现在因为念佛,竟然有等觉以上的菩萨二圣来当我们的朋友,等于阿弥陀佛来跟我们在一起,与我们相随不离,所以这是很殊胜、很难得,很稀有、很可贵的。

  「临终接引」的约定

   所以第一点阿弥陀佛跟我们的约定是,只要念佛一定往生。第二点阿弥陀佛跟我们的约定是,只要念佛,光明永远摄取不舍。第三点的约定是什么?在《阿弥陀经》谈到,一个专心一意,专一不杂的执持名号的念佛人,不但一生当中受着弥陀光明的摄取保护,而且临终、还没有断气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会带着他的莲花,率领着清净海众,浩浩荡荡、热热闹闹、欢欢喜喜地,来到他的面前,来接引他到极乐世界去。这个就是「临终接引」的誓愿,阿弥陀佛跟我们约定,临终一定来迎接我们。

   最近报纸报导有一个神探叫做李昌钰博士,他到台湾来,不经过海关,是直接下飞机,就把他从安全门迎接过来,出去也不经过海关,直接送出去,但是总统并没有亲自去迎接。可是我们临终时,是阿弥陀佛亲自来迎接,甚至时间还没有到,大势至菩萨就先来了,其他的菩萨就先来了。

   所以我们这一个法门,不但是易行道,而且殊胜,是讲「信受弥陀救度」的法门,不是讲苦修苦行的法门。我们再怎么念佛,都是易行道,都不是广修苦行,为什么?我们本来心中都有念头,都有心念,只不过是把我们的心念转为念「南无阿弥陀佛」。何况我们平常的心念都是烦恼的念头,都是情绪的念头,这一些念头是污秽的,是苦恼的,是跟业障相感应的,现在我们把它转为念佛,这句佛号的本身是涅槃的、是清净的、是功德的。所以只要把我们杂七杂八的念头转到这一句佛号来,只要经常念佛,身心就会有一种轻安、愉悦的感觉,而且跟佛的境界感应,自然能够除业障、增福德,所以,它本身不是苦行,也可以说,它本身也不是所谓的修行不修行。

  单纯寂静地念佛

   我们在这里的共修,可以说是很简单、很扼要,很单纯、很纯粹,不玄奇、不花俏,自始至终,都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真正了解的人会觉得这样是最殊胜的。不了解的人,会觉得这样是不是太单调、太无聊,应该有一些唱念,还有一些拜佛、绕佛的活动,才算是一种法会的进行,或修行的活动。其实那样是肤浅的,为初机而设的,还没有更上一层楼;真正更上一层的念佛,是愈喜欢简易、单纯、没有花俏的念佛。为什么?从我们的佛性本体来讲,佛性当中就是最孤独、最寂静的,而孤独当中充满了法喜,孤独当中拥有了丰富、满足、圆满的功德。我们来想象,一个人如果成佛,他还会有贪瞋痴慢疑的烦恼吗?没有!他会有所谓的七情六欲的活动吗?没有!既然没有,他的心是处于哪一种状态呢?一定是一种远离种种杂念,毫无任何情绪的状态。

   大家可以试看看,当我们早晨起来的时候,就静坐念佛。一天的早晨可说有三种特色,一个就是心灵很宁静,昨天的种种烦恼浮动,经过了一夜的澄静,它已经沉淀下来了,而白天的种种事情,还没有来到,所以心灵是很宁静的,几近于万念不生,一念不起,那时候你要他高高低低地唱什么赞,或者念什么韵律的调子,他根本不相应;那个时候,只是不快不慢地,每一句每一句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要他高低长短他不相应。

   所以,念佛念到寂静,就会相应于这个调子,何况一个人独修的时候,要他去高高低低、长长短短的念佛,是不可能持久的;尤其年老气衰,病苦在身,躺在病床上时,要他高低长短地唱念,根本不可能。目前你喜欢长短高低,有韵律的唱念,那是因为心中还有某种浮动,在这浮动当中,不可能立刻安静下来,所以必须要有一种韵律,有一种调子,随着这样,它才能相应。一般的音乐,跟佛教的乐曲是大不相同,一般的音乐是满足感官的,让人家愈听愈唱,愈感觉热闹、活跃起来;而佛门的曲子是不一样的,它很单调,法器都只是那几样而已,同时节拍也很单调,念起来很缓慢,让人愈唱愈能够使他活跃、躁动的心稳定、寂静下来。所以一般的早晚课,还没有诵经之前,都先唱赞,所唱的赞并不是敲打唱念,像赶场一样,而是很寂静、很温和、很缓慢,不知不觉浮躁的心就沉淀、稳定、寂静下来了,然后进一步才诵经、念佛。所以如果能够相应于我们这种方式的念佛,就可见他不是初机的学佛者,已经是提高一层了。

  任何语言念佛皆是万德具足

   刚刚我们念这三句是国语,国语是北京话。平常我们念的是台语,台语就是闽南话,闽南话其实叫做河洛话。所谓河洛话,是河南洛阳那个地方,所以我们这个闽南话是远自唐朝时代河南洛阳、长安那一带的语言,这种语言有什么特色?就是平仄很分明,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因此我们念佛平常以闽南语为主。「南无阿弥陀佛!」( 慧净法师以闽南语带领大众念佛一次!)是不是字字很清楚,句句很明朗,声声都铿锵有力?(众答:是!)

   当然,法无定法,当念河洛话的时候就用河洛话,当用北京话的时候就用北京话。这一句名号是万德具足的,当我们还没有开口,阿弥陀佛就已经知道了。所以不管是念什么话,你用英文念这句佛号,也可以,甚至你念错了,念成「莲雾、芋圆、豆腐」(台语)照样能达到效果。这个「莲雾、芋圆、豆腐」的典故,大家都知道吗?知…

《慧净法师讲演集一 弥陀的救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