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净法师讲演集一 弥陀的救度▪P2

  ..续本文上一页水、宫殿楼阁,一点一滴都是阿弥陀佛预先为我们设计、为我们建设,我们不曾参与计划,也不曾参与搬砖头、砌石子……都没有,点点滴滴都是阿弥陀佛为我们成就的。

   这也可用一种譬喻:有能力的父母生下了一个独子,就会预先为他做一辈子的生涯规划,要怎样扶养他、教育他、安排他的学校与居住环境;如果这个独子没有能力,就必须假借父母;而且,父母对于没能力的儿子,会加倍地关爱他,为他设想── 阿弥陀佛把十方众生看成祂的父母、祂的独子、祂本身,而来孝敬我们、抚育我们、成就我们。这些理论的根据都在《佛说无量寿经》,在我所校订的《佛说无量寿经》后面所附录的〈无量寿经摘要〉内都有结集,有志于讲经布教的同修,最好能把这些摘要背到滚瓜烂熟、运用自如。

   现在就来引用几段: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这说明了阿弥陀佛旷劫以来,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时候,心心念念都是为我们众生设想,行行步步都为了奉献众生。「庶类」就是十方众生,「作不请之友」即主动来邀请我们作祂的朋友。人跟人作朋友,常有缘份、身份地位的考虑与限制;譬如我们到美国去,布希总统会不会接见我们?不会!因为身份地位悬殊;又譬如进入社会,如果对方的地位很崇高,他们即使愿意,也不一定能与我们作朋友。人与人之间是这样,凡夫与圣人之间,也常常有类似的情形。

   在我们出版的《见闻记》里就有个故事:有一个人坐船出海,遇上风浪而沉没了,他很幸运地飘流到一座孤岛,孤岛上有寺院,他就在厨房担任烧火的工作,而寺里的僧众都是阿罗汉,他能遇到阿罗汉,真是很大的福报!可是,不久之后有一位阿罗汉跟他说:你还是具足贪瞋痴的凡夫,而我们都是证果的解脱者,根本就不能相处。这阿罗汉就以神通把他放在袖子里,剎那之间把他送回家乡去了。

   凡夫跟凡夫要做朋友都不容易了,何况我们跟佛的境界相差太多,就以菩萨五十一阶位来说,「十信」还是凡夫,不能了解「十住」的境界;十住虽已是圣贤之列,也还不了解「十行」,十行不了解「十回向」、十回向不了解「十地」、初地不了解「二地」、十地不了解「等觉」……这些境界相差悬殊,所以就有尊卑、大小、高低的区别。所以,我们既不能了解对方的境界,也谈不上跟他当朋友。可是今天阿弥陀佛主动来当十方众生的朋友,是要承担我们的罪业,成全我们成佛!

  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我们人生最重的担子是什么?不是欠人家的钱、也不是三餐不继,这些再怎样都会过去、会突破的;最重的是生死轮回这个担子,是我们担负不起的。而阿弥陀佛正是要承担我们这个重担,要为我们解决生死轮回的业障,成就我们成佛的道业,所以说「荷负群生,为之重担」,阿弥陀佛把我们的一切承担起来。

   大陆净宗法师讲解这个法门可说是很生动、很活泼,引用的例子也很随兴,信手拈来都是妙法。他对于阿弥陀佛荷负群生的重担,用了一个基督教的譬喻:有一个基督徒,他一生虔信上帝,最后终于往生天堂,跟上帝在一起。他在天堂回顾着人间的一生,凡是走过的地方都有四个脚印,当然,两个是他自己的,另外两个是上帝的;也就是,上帝都与他同在、陪他走过一生的顺逆。他看着这四个脚印,就对上帝满怀感恩。他看呀看,看到某一段路程,只有两个脚印,才忆起那段路是他一生中最艰难的逆境,这时候他就抱怨说:「上帝呀,你看!在我最艰苦的时候,你竟然舍我而去。」上帝就说:「傻孩子,不是这样呀!你最艰难的时候,我是把你扛在肩膀上,所以这两个脚印是我的呀!」这个故事是基督教的,可是这经文、根据,却在佛教的《无量寿经》里明白的写着:「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

   只要依靠祂、称念祂的名字,就可以消除我们的业障,获得无上的功德,所以《无量寿经》说: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

   我们无法想象的,可以成佛、度众生的这个法,阿弥陀佛主动、平等、无差别、没有条件地布施给我们,这个法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境界,只有佛与佛才能彼此了解、彼此赞叹、彼此证明,所以《无量寿经》说:

   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这个法门,连阿罗汉、菩萨也没办法测度、想象,而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却将这个法门主动介绍给我们,要求我们接受。

   学佛人应该对十方诸佛、一切菩萨尊贵无比地高高在上供奉着,并且匍伏在下,五体投地的顶礼;然而我们这个法门,阿弥陀佛与我们的关系与诸佛菩萨有微妙的不同,阿弥陀佛是从果降因,迁就众生的根机,来到我们的左右,当我们的朋友,要求我们接受这个「不请之法」。

   《无量寿经》说:

   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阿弥陀佛所修的法,是要成就我们的功德,让我们往生。

   要往生,则须消业障,《观无量寿经》说:

  至心……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

  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我们愿生极乐的心若很迫切,所念的每一句名号都在消除生死轮回的罪业;我们的一切罪业被这句名号的光明所照透,被这支名号的宝剑所斩破。可以说,消除业障最容易、最快速、最殊胜的,就是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观无量寿经》〈下品上生章〉说:

  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

  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

  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听闻读诵大乘十二部经,最多消除一千劫的罪业而已。称念佛名,每一念可消除五十亿乃至八十亿劫的生死之罪── 千劫和八十亿劫,真是天差地别!何况,诵经没那么容易,不识字,不能诵;没经本,不能诵;没空闲,也不能诵。可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是不管在哪里,有事没事,都能忆佛念佛,既简单、又殊胜。

   《无量寿经》说: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欢喜踊跃的称念这一句名号,就得到了最大的利益,具足了无上的功德。所谓「无上功德」,就是成佛,因为没有比佛更上的了;我们念佛,佛的功德就跟我们一体不离。

  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

   阿弥陀佛为了将这个不请之法,布施给我们,可说是想尽了方法,所以《无量寿经》说:

   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

   阿弥陀佛把十方众生看成祂的爸爸妈妈,自己则是纯孝的儿子。所谓「纯」就是专一不杂,虔诚恭敬。百善孝为先,我们学佛要行善积德,第一点就是孝养家里两位现成的佛祖,可是我们愈想孝顺,就愈发现我们做不到。《观无量寿经》说: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意思是说,若想以自己的力量成佛,就要修三种净业:第一就是「世福」── 世间的福德:「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是「戒福」── 小乘的功德:「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是「行福」── 大乘的功德: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而且要「劝进行者」── 自利利人,甚至牺牲自己,利益别人。

   然而连最基本的第一种,我们都做不到了;所以学这个法门,要自认是「三福无份」的众生,但是只要依靠弥陀的救度,就能超越、具足三福。阿弥陀佛把这法门布施给我们,祂善巧方便的来当我们的儿子,爱敬我们。世界上的人有爱,未必有敬,譬如亲子、夫妻,很恩爱,但会流于随便;社会上一般人彼此恭敬有礼貌,却未必有亲情。可是阿弥陀佛把我们当成祂的父母,既敬又爱,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我们接受祂的救度。阿弥陀佛的慈悲,真的是无限的慈悲,让我们不晓得要怎样去感恩报答,所以这一段经文说「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这个还不够,更进一步把我们十方众生看成祂自己,所以说: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视若自己」,等于你的问题,就是我的问题,你所负担不起的,理所当然要来为你承担。所以我们念佛的人既然信靠阿弥陀佛,专称弥陀佛名,我们对阿弥陀佛也不要客气,固然佛是佛,我们要存着虔诚恭敬之心,但也不要认为祂在十万亿佛土之外,我们在这里苦苦地哀求,不要这样!阿弥陀佛跟我们是一体的,是生命共同体,祂要求我们把我们看成是祂自己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的问题,就是弥陀的问题;而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六道生死轮回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承担不起,我们解决不了;好!阿弥陀佛理所当然,就要为我们承担,为我们解决,这才是真正的「于诸众生,视若自己。」这也就是《阿弥陀经》里面所讲的「共命之鸟」。

  共命之鸟

   所谓「共命之鸟」,是两个生命,共用一个身体,我们跟阿弥陀佛可说是两个生命,但是共有一个功德。也就是说,我们这个生命很愚钝,而阿弥陀佛那个生命很聪明、锐利,祂可以吸收种种的营养分,祂所吸收的就是我们所拥有的,祂的东西就是我们的东西,所以阿弥陀佛跟我们是生命共同体,阿弥陀佛…

《慧净法师讲演集一 弥陀的救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