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水、宮殿樓閣,一點一滴都是阿彌陀佛預先爲我們設計、爲我們建設,我們不曾參與計劃,也不曾參與搬磚頭、砌石子……都沒有,點點滴滴都是阿彌陀佛爲我們成就的。
這也可用一種譬喻:有能力的父母生下了一個獨子,就會預先爲他做一輩子的生涯規劃,要怎樣扶養他、教育他、安排他的學校與居住環境;如果這個獨子沒有能力,就必須假借父母;而且,父母對于沒能力的兒子,會加倍地關愛他,爲他設想── 阿彌陀佛把十方衆生看成祂的父母、祂的獨子、祂本身,而來孝敬我們、撫育我們、成就我們。這些理論的根據都在《佛說無量壽經》,在我所校訂的《佛說無量壽經》後面所附錄的〈無量壽經摘要〉內都有結集,有志于講經布教的同修,最好能把這些摘要背到滾瓜爛熟、運用自如。
現在就來引用幾段:
爲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荷負群生,爲之重擔。
爲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這說明了阿彌陀佛曠劫以來,在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時候,心心念念都是爲我們衆生設想,行行步步都爲了奉獻衆生。「庶類」就是十方衆生,「作不請之友」即主動來邀請我們作祂的朋友。人跟人作朋友,常有緣份、身份地位的考慮與限製;譬如我們到美國去,布希總統會不會接見我們?不會!因爲身份地位懸殊;又譬如進入社會,如果對方的地位很崇高,他們即使願意,也不一定能與我們作朋友。人與人之間是這樣,凡夫與聖人之間,也常常有類似的情形。
在我們出版的《見聞記》裏就有個故事:有一個人坐船出海,遇上風浪而沈沒了,他很幸運地飄流到一座孤島,孤島上有寺院,他就在廚房擔任燒火的工作,而寺裏的僧衆都是阿羅漢,他能遇到阿羅漢,真是很大的福報!可是,不久之後有一位阿羅漢跟他說:你還是具足貪瞋癡的凡夫,而我們都是證果的解脫者,根本就不能相處。這阿羅漢就以神通把他放在袖子裏,剎那之間把他送回家鄉去了。
凡夫跟凡夫要做朋友都不容易了,何況我們跟佛的境界相差太多,就以菩薩五十一階位來說,「十信」還是凡夫,不能了解「十住」的境界;十住雖已是聖賢之列,也還不了解「十行」,十行不了解「十回向」、十回向不了解「十地」、初地不了解「二地」、十地不了解「等覺」……這些境界相差懸殊,所以就有尊卑、大小、高低的區別。所以,我們既不能了解對方的境界,也談不上跟他當朋友。可是今天阿彌陀佛主動來當十方衆生的朋友,是要承擔我們的罪業,成全我們成佛!
荷負群生,爲之重擔
我們人生最重的擔子是什麼?不是欠人家的錢、也不是叁餐不繼,這些再怎樣都會過去、會突破的;最重的是生死輪回這個擔子,是我們擔負不起的。而阿彌陀佛正是要承擔我們這個重擔,要爲我們解決生死輪回的業障,成就我們成佛的道業,所以說「荷負群生,爲之重擔」,阿彌陀佛把我們的一切承擔起來。
大陸淨宗法師講解這個法門可說是很生動、很活潑,引用的例子也很隨興,信手拈來都是妙法。他對于阿彌陀佛荷負群生的重擔,用了一個基督教的譬喻:有一個基督徒,他一生虔信上帝,最後終于往生天堂,跟上帝在一起。他在天堂回顧著人間的一生,凡是走過的地方都有四個腳印,當然,兩個是他自己的,另外兩個是上帝的;也就是,上帝都與他同在、陪他走過一生的順逆。他看著這四個腳印,就對上帝滿懷感恩。他看呀看,看到某一段路程,只有兩個腳印,才憶起那段路是他一生中最艱難的逆境,這時候他就抱怨說:「上帝呀,你看!在我最艱苦的時候,你竟然舍我而去。」上帝就說:「傻孩子,不是這樣呀!你最艱難的時候,我是把你扛在肩膀上,所以這兩個腳印是我的呀!」這個故事是基督教的,可是這經文、根據,卻在佛教的《無量壽經》裏明白的寫著:「荷負群生,爲之重擔。」
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
只要依靠祂、稱念祂的名字,就可以消除我們的業障,獲得無上的功德,所以《無量壽經》說:
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
我們無法想象的,可以成佛、度衆生的這個法,阿彌陀佛主動、平等、無差別、沒有條件地布施給我們,這個法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境界,只有佛與佛才能彼此了解、彼此贊歎、彼此證明,所以《無量壽經》說:
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
這個法門,連阿羅漢、菩薩也沒辦法測度、想象,而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卻將這個法門主動介紹給我們,要求我們接受。
學佛人應該對十方諸佛、一切菩薩尊貴無比地高高在上供奉著,並且匍伏在下,五體投地的頂禮;然而我們這個法門,阿彌陀佛與我們的關系與諸佛菩薩有微妙的不同,阿彌陀佛是從果降因,遷就衆生的根機,來到我們的左右,當我們的朋友,要求我們接受這個「不請之法」。
《無量壽經》說:
令諸衆生,功德成就。
阿彌陀佛所修的法,是要成就我們的功德,讓我們往生。
要往生,則須消業障,《觀無量壽經》說:
至心……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
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我們願生極樂的心若很迫切,所念的每一句名號都在消除生死輪回的罪業;我們的一切罪業被這句名號的光明所照透,被這支名號的寶劍所斬破。可以說,消除業障最容易、最快速、最殊勝的,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觀無量壽經》〈下品上生章〉說:
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
智者複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聽聞讀誦大乘十二部經,最多消除一千劫的罪業而已。稱念佛名,每一念可消除五十億乃至八十億劫的生死之罪── 千劫和八十億劫,真是天差地別!何況,誦經沒那麼容易,不識字,不能誦;沒經本,不能誦;沒空閑,也不能誦。可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是不管在哪裏,有事沒事,都能憶佛念佛,既簡單、又殊勝。
《無量壽經》說: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爲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歡喜踴躍的稱念這一句名號,就得到了最大的利益,具足了無上的功德。所謂「無上功德」,就是成佛,因爲沒有比佛更上的了;我們念佛,佛的功德就跟我們一體不離。
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
阿彌陀佛爲了將這個不請之法,布施給我們,可說是想盡了方法,所以《無量壽經》說:
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
阿彌陀佛把十方衆生看成祂的爸爸媽媽,自己則是純孝的兒子。所謂「純」就是專一不雜,虔誠恭敬。百善孝爲先,我們學佛要行善積德,第一點就是孝養家裏兩位現成的佛祖,可是我們愈想孝順,就愈發現我們做不到。《觀無量壽經》說:
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
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如此叁事,名爲淨業。
意思是說,若想以自己的力量成佛,就要修叁種淨業:第一就是「世福」── 世間的福德:「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是「戒福」── 小乘的功德:「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第叁是「行福」── 大乘的功德:要「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而且要「勸進行者」── 自利利人,甚至犧牲自己,利益別人。
然而連最基本的第一種,我們都做不到了;所以學這個法門,要自認是「叁福無份」的衆生,但是只要依靠彌陀的救度,就能超越、具足叁福。阿彌陀佛把這法門布施給我們,祂善巧方便的來當我們的兒子,愛敬我們。世界上的人有愛,未必有敬,譬如親子、夫妻,很恩愛,但會流于隨便;社會上一般人彼此恭敬有禮貌,卻未必有親情。可是阿彌陀佛把我們當成祂的父母,既敬又愛,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我們接受祂的救度。阿彌陀佛的慈悲,真的是無限的慈悲,讓我們不曉得要怎樣去感恩報答,所以這一段經文說「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
于諸衆生,視若自己
這個還不夠,更進一步把我們十方衆生看成祂自己,所以說:
于諸衆生,視若自己。
「視若自己」,等于你的問題,就是我的問題,你所負擔不起的,理所當然要來爲你承擔。所以我們念佛的人既然信靠阿彌陀佛,專稱彌陀佛名,我們對阿彌陀佛也不要客氣,固然佛是佛,我們要存著虔誠恭敬之心,但也不要認爲祂在十萬億佛土之外,我們在這裏苦苦地哀求,不要這樣!阿彌陀佛跟我們是一體的,是生命共同體,祂要求我們把我們看成是祂自己的一部分,所以我們的問題,就是彌陀的問題;而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六道生死輪回的問題,這個問題我們承擔不起,我們解決不了;好!阿彌陀佛理所當然,就要爲我們承擔,爲我們解決,這才是真正的「于諸衆生,視若自己。」這也就是《阿彌陀經》裏面所講的「共命之鳥」。
共命之鳥
所謂「共命之鳥」,是兩個生命,共用一個身體,我們跟阿彌陀佛可說是兩個生命,但是共有一個功德。也就是說,我們這個生命很愚鈍,而阿彌陀佛那個生命很聰明、銳利,祂可以吸收種種的營養分,祂所吸收的就是我們所擁有的,祂的東西就是我們的東西,所以阿彌陀佛跟我們是生命共同體,阿彌陀佛…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 彌陀的救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