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 彌陀的救度▪P3

  ..續本文上一頁的功德就是我們的功德,而我們的負債就是阿彌陀佛的負債;我們的負債如果由阿彌陀佛承擔,那毫無問題,因爲我們生生世世輪回的業障,在阿彌陀佛功德的大海當中,只不過是一滴水而已。因爲我們真的承受不起永恒地在六道生死輪回,無有出離之緣,而這業障由阿彌陀佛承擔,可說輕而易舉,當生就能夠讓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當然不是說我現在發願要往生極樂世界,專稱彌陀名號,短期間就會往生,不是這樣的。反而專一念佛,不但可以增福延壽,時間一到,就往生極樂世界,時間還沒到,我們就過著在現世受彌陀保護的生活。

  「稱名必定往生」的約定

   阿彌陀佛跟我們有很多約定,歸納起來有叁個約定,哪叁個約定?

   第一個約定是,《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說: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這就是「稱名必定往生」的約定。只要念佛就必定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已經跟我們約定好了;同時,這不但是十方諸佛的保證,也是釋迦牟尼佛出生爲人,示現成佛,講經說法的主要目的。

  「光明攝取」的約定

   第二個約定就是「光明攝取」的約定。《觀無量壽經》說: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這正是我們分會門口兩邊對聯所寫的。意思是說,阿彌陀佛遍照大宇宙的無礙的光明,目的在何處?在于攝取念佛衆生。人只要念佛,那麼阿彌陀佛的光明永遠照耀他,使他消除業障,增長福德;使他逢凶化吉,遇難呈祥;使他驅除病苦,延長壽命;一直到他臨終,永遠不舍棄他,這個就是阿彌陀佛「光明攝取」的約定。

   佛所說的話,都是真理,是天經地義、永不改變的。所以念佛的人,不管他是佛教徒,基督教徒,外教徒,不管他是專心地念佛,或是散心地念佛,都在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當中;因爲這是阿彌陀佛從十劫以前,就跟我們約定好了。

  機法一體,名體一如

   所以念佛的人都在阿彌陀佛的光明當中,同時,這一句名號萬行的功德,都在念佛人的身上,都在念佛人的心中,由這一點來講,一個念佛的人跟阿彌陀佛就是所謂的「機法一體」,永遠不離。就是說,佛在我們心中,而我們也在佛的心中。爲什麼?佛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南無阿彌陀佛的萬行萬德就在我們的心中。而佛又是什麼?就是光明,所謂「光明名號」,光明是無聲的名號,名號是有聲的光明。

   所以我們念佛的人,都是在阿彌陀佛的光明裏面,而這個光明就是名號,名號就是光明,也可以說光明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本身、阿彌陀佛的身體,所以念佛人又是在阿彌陀佛的身體裏面。因此,一個念佛人是佛在他的心中,他也在佛的心中。不管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情,都跟阿彌陀佛一體不相分離的。像我們叁福無份,像我們煩惱熾盛、業障深重,像我們妄想雜念很多,可是只要念佛,就可以跟阿彌陀佛一體不分離。

  人中芬陀利華

   所以《觀無量壽經》的結論稱贊念佛人說: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爲其勝友。

   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只要我們念佛,我們就是人中的「芬陀利華」── 大白蓮花。本來「芬陀利華」只有在稱贊佛,因爲佛不是生生世世常常出現的,如同白蓮花是罕見稀有的;譬如說,釋迦牟尼佛涅槃以來,將近叁千年,而釋迦牟尼佛之前是迦葉佛,釋迦牟尼佛之後是彌勒佛,相距的時間都非常漫長。像釋迦牟尼佛之後的彌勒佛,祂將來降生在這個人間的「龍華叁會」,必須還要等待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一般的花時常有,但白蓮花若時間不到、機緣不到,是看不到的,所以是非常稀有難得的。可是只要我們念佛,釋迦牟尼佛就用這麼崇高的贊語來贊歎我們,同時,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也主動地、歡喜地來當我們的朋友,所以說,「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爲其勝友。」我們是凡夫,本來最後是得跟閻羅王見面,受閻羅王的審判;而現在因爲念佛,竟然有等覺以上的菩薩二聖來當我們的朋友,等于阿彌陀佛來跟我們在一起,與我們相隨不離,所以這是很殊勝、很難得,很稀有、很可貴的。

  「臨終接引」的約定

   所以第一點阿彌陀佛跟我們的約定是,只要念佛一定往生。第二點阿彌陀佛跟我們的約定是,只要念佛,光明永遠攝取不舍。第叁點的約定是什麼?在《阿彌陀經》談到,一個專心一意,專一不雜的執持名號的念佛人,不但一生當中受著彌陀光明的攝取保護,而且臨終、還沒有斷氣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會帶著他的蓮花,率領著清淨海衆,浩浩蕩蕩、熱熱鬧鬧、歡歡喜喜地,來到他的面前,來接引他到極樂世界去。這個就是「臨終接引」的誓願,阿彌陀佛跟我們約定,臨終一定來迎接我們。

   最近報紙報導有一個神探叫做李昌钰博士,他到臺灣來,不經過海關,是直接下飛機,就把他從安全門迎接過來,出去也不經過海關,直接送出去,但是總統並沒有親自去迎接。可是我們臨終時,是阿彌陀佛親自來迎接,甚至時間還沒有到,大勢至菩薩就先來了,其他的菩薩就先來了。

   所以我們這一個法門,不但是易行道,而且殊勝,是講「信受彌陀救度」的法門,不是講苦修苦行的法門。我們再怎麼念佛,都是易行道,都不是廣修苦行,爲什麼?我們本來心中都有念頭,都有心念,只不過是把我們的心念轉爲念「南無阿彌陀佛」。何況我們平常的心念都是煩惱的念頭,都是情緒的念頭,這一些念頭是汙穢的,是苦惱的,是跟業障相感應的,現在我們把它轉爲念佛,這句佛號的本身是涅槃的、是清淨的、是功德的。所以只要把我們雜七雜八的念頭轉到這一句佛號來,只要經常念佛,身心就會有一種輕安、愉悅的感覺,而且跟佛的境界感應,自然能夠除業障、增福德,所以,它本身不是苦行,也可以說,它本身也不是所謂的修行不修行。

  單純寂靜地念佛

   我們在這裏的共修,可以說是很簡單、很扼要,很單純、很純粹,不玄奇、不花俏,自始至終,都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真正了解的人會覺得這樣是最殊勝的。不了解的人,會覺得這樣是不是太單調、太無聊,應該有一些唱念,還有一些拜佛、繞佛的活動,才算是一種法會的進行,或修行的活動。其實那樣是膚淺的,爲初機而設的,還沒有更上一層樓;真正更上一層的念佛,是愈喜歡簡易、單純、沒有花俏的念佛。爲什麼?從我們的佛性本體來講,佛性當中就是最孤獨、最寂靜的,而孤獨當中充滿了法喜,孤獨當中擁有了豐富、滿足、圓滿的功德。我們來想象,一個人如果成佛,他還會有貪瞋癡慢疑的煩惱嗎?沒有!他會有所謂的七情六欲的活動嗎?沒有!既然沒有,他的心是處于哪一種狀態呢?一定是一種遠離種種雜念,毫無任何情緒的狀態。

   大家可以試看看,當我們早晨起來的時候,就靜坐念佛。一天的早晨可說有叁種特色,一個就是心靈很甯靜,昨天的種種煩惱浮動,經過了一夜的澄靜,它已經沈澱下來了,而白天的種種事情,還沒有來到,所以心靈是很甯靜的,幾近于萬念不生,一念不起,那時候你要他高高低低地唱什麼贊,或者念什麼韻律的調子,他根本不相應;那個時候,只是不快不慢地,每一句每一句都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要他高低長短他不相應。

   所以,念佛念到寂靜,就會相應于這個調子,何況一個人獨修的時候,要他去高高低低、長長短短的念佛,是不可能持久的;尤其年老氣衰,病苦在身,躺在病床上時,要他高低長短地唱念,根本不可能。目前你喜歡長短高低,有韻律的唱念,那是因爲心中還有某種浮動,在這浮動當中,不可能立刻安靜下來,所以必須要有一種韻律,有一種調子,隨著這樣,它才能相應。一般的音樂,跟佛教的樂曲是大不相同,一般的音樂是滿足感官的,讓人家愈聽愈唱,愈感覺熱鬧、活躍起來;而佛門的曲子是不一樣的,它很單調,法器都只是那幾樣而已,同時節拍也很單調,念起來很緩慢,讓人愈唱愈能夠使他活躍、躁動的心穩定、寂靜下來。所以一般的早晚課,還沒有誦經之前,都先唱贊,所唱的贊並不是敲打唱念,像趕場一樣,而是很寂靜、很溫和、很緩慢,不知不覺浮躁的心就沈澱、穩定、寂靜下來了,然後進一步才誦經、念佛。所以如果能夠相應于我們這種方式的念佛,就可見他不是初機的學佛者,已經是提高一層了。

  任何語言念佛皆是萬德具足

   剛剛我們念這叁句是國語,國語是北京話。平常我們念的是臺語,臺語就是閩南話,閩南話其實叫做河洛話。所謂河洛話,是河南洛陽那個地方,所以我們這個閩南話是遠自唐朝時代河南洛陽、長安那一帶的語言,這種語言有什麼特色?就是平仄很分明,抑揚頓挫、铿锵有力,因此我們念佛平常以閩南語爲主。「南無阿彌陀佛!」( 慧淨法師以閩南語帶領大衆念佛一次!)是不是字字很清楚,句句很明朗,聲聲都铿锵有力?(衆答:是!)

   當然,法無定法,當念河洛話的時候就用河洛話,當用北京話的時候就用北京話。這一句名號是萬德具足的,當我們還沒有開口,阿彌陀佛就已經知道了。所以不管是念什麼話,你用英文念這句佛號,也可以,甚至你念錯了,念成「蓮霧、芋圓、豆腐」(臺語)照樣能達到效果。這個「蓮霧、芋圓、豆腐」的典故,大家都知道嗎?知…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 彌陀的救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