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道的請舉手。(大多數人舉手)這表示《念佛感應錄》(一)大家都有看過。沒看過的同修,希望盡快利用時間去看,因爲這本《念佛感應錄》(一)有二個特色,就是有「經證」和「事證」。
《念佛感應錄》有經證和事證
「經證」就是前面的序文,有將近五十頁左右的序文。序文爲什麼要寫得那麼長呢?本來一本書的序文不能寫長,要很簡短地介紹作者跟這本書的特色,簡短扼要就可以了,讓人家直接進入這本書的內容,所以一本書的序文都不是發揮個人文采的地方。但是《念佛感應錄》(一)的序文寫得那麼長,是爲了把這個道理簡明扼要的顯示出來,所以序文的地方就是「經證」── 理論的證據。因爲我們學佛,不管哪一個宗派,都必須要有經典的依據,沒有經典的依據就是外道,所謂「依文解義,叁世佛冤」,而「離經一字,等同魔說」,所以學佛各宗各派,首先要有經文的依據,因爲經文都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釋迦牟尼佛是宇宙的大聖人,他證悟了宇宙的真理,所以所流露出來的,不管語言也好,舉止行爲也好,都是真理的展現。釋迦牟尼佛這麼講,念佛可以得到往生,念佛可以消除業障,念佛可以消除災難,念佛可以辟除冤鬼,有很多殊勝的功德,說得天花亂墜,所謂「天花亂墜」,就是天空都散落種種花朵,來贊歎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辯才無礙,所說的真理內容。
天花亂墜的真理內容必須拿出證據來證明,沒有證據,只表示這只是單純的理論,不一定與事實有關。所以事實勝過雄辯,理論不如證據,因此必須要有「事證」。這本《念佛感應錄》(一)有一百五十則,這一百五十則的感應事迹是依念佛所能得到的種種利益,分門別類而編成的。所以初機的人,可以先看《念佛感應錄》(一),當然故事比較精采,大家都喜歡看故事;經文比較艱澀,可是「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只要有心,多看幾遍,自然就能夠融會貫通,自然就能夠在心中理解。所以希望大家對《念佛感應錄》多看幾遍。
念佛俱「現當二益」
《念佛感應錄》有第一集、第二集。第叁集目前正在編輯當中,是我們大陸的淨宗法師在編輯,據他告訴我,單單念佛治病的事例,就有四十件以上。本來念佛就能夠得到二種大利益,這叫做「現當二益」。「現」就是現生的利益,「當」是來生、往生極樂世界的利益;念佛自自然然,不知道、不追求,自然擁有這二種大利益。
人生的最後所盼望的其實只有二件,希望健康,希望長壽,既長壽又健康── 不但要健康,還希望這個健康能夠延長。那麼,只要專一虔誠的念佛,就能夠消除業障,業障消除,就能夠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但以上的利益是附帶的,主要的利益不在這裏,即使得到了健康長壽,還是小小的利益,主要的利益是脫離叁界輪回,往生極樂成佛,這才是念佛的主要目的。如果六道還沒有脫離,那麼就還有這個肉體,就永遠都在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在煩惱熾盛之中受痛苦。所以,即使這一些解決了,也不是究竟解決,唯有往生極樂世界才是究竟解決,還沒有往生極樂世界,就永遠都在危險當中。
念佛能得大安心、大滿足
一個有智慧的人來學佛,他第一點優先考慮的是有哪一個法門能夠讓他現在就解決生死輪回這一件大事,使他生命中最大的擔憂、恐懼能夠安心下來。有智慧的人來學佛,他首先應該去找這一個法門,而這一個法門,在八萬四千無量法門當中,就只有我們這一個念佛法門,所以《無量壽經》說:
一切恐懼,爲作大安。
我們人生在世,有種種的煩惱、恐懼,但是這一些煩惱、恐懼都有一個根,它們是從這個根産生出來的;這個根若沒有了,所有的煩惱、恐懼都會消失;如果這個根存在,即使其他的煩惱、恐懼都消除了,依然還會冒出新的煩惱、恐懼出來。而這個根是什麼?就是生死輪回。生死輪回是人生最大的恐懼,是一切恐懼的根源;然而,阿彌陀佛說,你的生死輪回,我來負責,我讓你的心能絕對的大安心、大滿足。所以,所有的利益都是附帶的,唯有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利益才是究竟的,而且是獨一無二的。
所以念佛人要曉得我們有「現當二益」── 念佛必定往生,是阿彌陀佛跟我們的第一個約定;念佛的人,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不舍,這是阿彌陀佛跟我們的第二個約定;我們念佛,還沒有等到臨終,阿彌陀佛就會出現安慰我們、保護我們、迎接我們,這是阿彌陀佛的第叁個約定。人生有這叁種約定,就是最幸福,最安心。
衣裏明珠喻
我們再引用《法華經》的一段譬喻,就是「衣裏明珠」的比喻── 衣服裏面縫著一顆明珠,永遠不會離身,永遠不會掉落,不會被搶走。簡單地說明,就是有一個流浪漢,他居無定處,而且叁餐不繼,這一個地方乞討完了,就要到另一個地方去乞討,長久以來都是當乞丐,四處流浪過日子。有一天,乞討到一個大城市,這個大城市有一座非常豪華的宮殿,宮殿的主人是一國的長者,所謂「長者」是他有道德、財富和愛心。剛好這個主人是他從小的好友,他乞討來到這個大城市,來到這座豪華的宮殿,偶然地跟他以前這位生死之交的朋友見面了,這位長者很疼惜這位生死之交的好友──你怎麼淪落到這個地步呢?快快快!去洗個澡,然後我的衣服讓你穿。長者並吩咐仆人准備豐盛的菜肴,拿出來請客人。這個流浪者今天來到這個地方,吃了一頓豐富的晚餐,是這一輩子所夢想不到的,所以在吃喝陶醉當中,不知不覺就睡著了。正當這時候,主人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離開家門,到遠地去。可是又見這個朋友,長久以來在外面受風受雨,辛苦流浪,好不容易吃飽喝足,酣然睡著了,不忍心叫醒他,所以只好不告而別。這個主人家裏最珍貴的財産,是一顆如意珠,這顆如意珠可說是他一生的積蓄,也是他所有家産中唯一最貴重的,有了這顆如意珠,就可以一生不愁吃,不愁穿,而且要什麼,有什麼。因爲這個流浪漢是他的生死之交,他可以爲這個流浪漢犧牲奉獻,所以他要離開之前,就把這顆明珠縫在他朋友的衣服上,然後整裝出發了。這個流浪漢一醒過來,看不到他的朋友,曉得他的朋友已經遠赴他方,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回來,而他身邊並沒有至親好友,也一時住不慣,所以他又出外流浪去。但他不曉得自己的衣服上縫有一顆明珠,只要這一顆明珠拿出來的話,他就要吃有吃,要穿有穿,要住有住,因此還是繼續流浪到外地。有一天機緣來了,又和他的朋友再度重逢。朋友就問:「某某人啊,你本來可以和我一樣富有,怎麼還在流浪呢?我在你的衣領上,縫了一顆明珠,你只要拿出來,就可以跟我一樣了。」這顆明珠以現代來講,如同美國聯邦銀行所有存款的價值。長者把這顆明珠指點出來,這個流浪漢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在好早之前,就是一國最富有的人,怎麼還平白地在四處流浪、輪回呢?
叁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修萬人去
這是一個譬喻。我們來想一想,這位長者是誰?(衆答:阿彌陀佛!)這個流浪漢是誰?(衆答:我們!)是誰?是衆生,但進一步是「我」,不是別人。這顆明珠是什麼?六字名號,萬德洪名;萬德萬行、八萬四千無量法門、叁藏十二部的功能,都在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我們只要專念彌陀名號,必定能往生淨土,解脫生死輪回。如果今天不是專念彌陀名號,而必須修萬德、累積萬行,那解脫成佛沒有我們的份了,我們還是得繼續輪回。如果不是這一句名號,很清楚、具體地讓我們來稱念,而要去想象、去思惟佛德才能往生的話,那我們必然要輪回了。因爲凡夫的本性都是妄想雜念,要去思惟佛德是不可能的,不知不覺都往妄想雜念去了。阿彌陀佛知道我們的根機,所以用這一句很簡單、又具體的六字名號,來讓我們稱念。你們看,《觀無量壽經》的下下品凡夫,他是造作五逆十惡的凡夫,臨終的時候,如果沒有這一句名號讓他喊出口的話,必定會當下直墮地獄,永在輪回。那時候的心,要去思惟佛德境界,或想象佛的相好莊嚴,是不可能的。若要忏悔、朝山拜忏、打坐參禅、誦讀經典、累積萬行才能往生,那來不及、作不到,必定要再度輪回了。所以這一句名號,不但能讓上等根器的人覺得滿足,也能夠讓下等根機、五逆十惡的衆生,具足無上功德,解脫輪回往生成佛,因此才稱之爲「叁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修萬人去」的法門。
以果地覺爲因地心
問:我們修這個法門的人,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是去成佛,還是到那裏留學?
慧淨法師:這個法門是阿彌陀佛把祂的功德全部送給我們,這叫做「以果地覺爲因地心。」阿彌陀佛在果地具足了所有成佛的功德,送給我們因地修行的凡夫,使我們因地修行的凡夫,雖不能經過「叁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的成佛過程,也能當下具足果地成佛的功德,這個叫做「以果地覺爲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一般人認爲,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像一所很好的環境,很好的學校,阿彌陀佛是校長,觀音、勢至是老師,其他的清淨大海衆就是善知識,我們與諸善人聚會一處,所以容易成佛。其實不是這樣的,這樣的說法違背經典,我們應以經典爲根據。經典是怎樣講?《無量壽經》說:
彼佛國土,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次于無爲,泥洹之道。
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鹹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余方,故有天人之名。
顔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
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所以我們到極…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 彌陀的救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