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善導流宗風」略講
各位同修:南無阿彌陀佛!
今天晚上要跟各位講解的,是針對我們的《淨土宗教章》第十五,「宗風一── 真谛(往生之道)」和「宗風二── 俗谛(處世之道)」這個範圍中,幾點比較容易産生誤解的問題。
淨土宗教章
去年年初,我曾經擬了一篇文稿,叫做《淨土宗教章》,這篇「教章」在宗派中如同一個國家的憲法,因爲它具有規範性。既然是淨土宗教章,就表示是我們這個淨土宗,對有關教理或實踐各個方面所做的規範和解釋,也可說是一種「立教開宗」的宣言書。
要建立一個宗派,必須具備很多條件,比如要有宗派的名稱,要有所依據的根本教理,也就是主要依據的經典,還要有它的傳承,以及它對于一代佛教的判別 ── 即所謂教判,同時還包括行判、對機、利益,甚至宗歌、宗徽等都需要擬定下來,加以規範。
我本身並沒有德行、能力,本來也無意建立什麼宗派,只是想到中國自古以來,修持淨土法門的行者非常多,同時在一代佛教八個宗派當中,淨土宗也是其中一個很大的宗派。從來,自稱淨土宗的行者,雖然修持淨土宗,自稱是淨土宗行者,可是對于剛剛所講這些建立一宗所依據的內容,並不一定了解。譬如淨土宗的正依,也就是主要依據的經典是哪幾部?是依據哪一位祖師大德的傳承?其教判體系、攝機的範圍,還有所得利益的大小高低,對這些並不完全了解。能具體擬出這個內容的人,目前看來很少,如果我現在不嘗試把這個體系有系統地架構出來,不知要等到何時才有人架構這些理論體系。所以,我就擬定了這份《淨土宗教章》,讓凡是要修學這一宗這一派的行者,無論是在教判、行判、攝機、所得利益等,甚至在宗風上,都能有所依循。
這份教章所針對的,不僅是臺灣,更主要是大陸的淨土宗信仰者,因爲大陸有十幾億人口,學我們這個法門的信仰者,遍布各個省份,因此,這個條文性、規範性的教章,所針對的還是以大陸爲多。在大陸負責這個法門的是淨宗法師,我所寫的,也經過淨宗法師的認定。
內外廢立
這裏要先談「叁重廢立」的問題。所謂叁重廢立,是指叁個層次的篩選、取舍。第一個層次是「內外廢立」,所謂「內」是指佛教,「外」是指佛教以外其他的宗教,天主教、基督教或者印度教、猶太教,甚至民間的道教、一貫道。一個人要選擇信仰的對象,必須先有辨別的能力,不然,只能隨順各人的緣。我們的緣屬于佛教,也就是在各個宗教當中,選擇佛教做爲我們的信仰,而不選擇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道教,甚至一貫道或者*輪功之類的新興宗教。因爲我們肯定宇宙之中,唯有大聖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才是真理,才可以做爲我們究竟永恒安樂的皈依處。所以第一個層次,我們舍掉所有的外教而選取佛教,這是第一層「內外廢立」。
聖淨廢立
佛教裏,釋迦牟尼佛一生成正覺後的四十九年間,講經說法叁百余會,大部份都是因時、因地,觀機逗教,爲調伏衆生而講。因此,其中很多經典、理論、行持的方法,都各有不同。古來祖師大德將之歸納爲八個宗派,我們就選取淨土宗做爲我們信奉的依據、行持的對象,而不依循其他各宗各派。譬如華嚴、天臺、叁論、唯識,這些教理也很玄遠高妙,很殊勝,但是我們不依循;乃至密宗、律宗、禅宗也是一樣不依循。八個宗派當中,我們獨取淨土宗作爲我們信仰的對象,這就是第二層次的「聖淨廢立」。「淨」就是「淨土門」,淨土門以外的各個宗派都稱爲「聖道門」,而我們就是選「淨土門」而不選「聖道門」,這是第二層次的廢立。
要弘廢立
再來談第叁層次的廢立,「要弘廢立」。
淨土門裏面,我們宗祖善導大師有「要弘二門判」,是從教理上判別淨土門當中可分判爲「要門」和「弘願門」;同時又有「正雜二行」的判別。第叁層次的廢立,就是在淨土門當中的「要門」和「弘願門」,我們選取「弘願門」。弘願門主要是強調正行之中的「正定業」──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所以正雜二行當中,我們選取正行之中的正定業,因爲正行的中心目標就是正定業。這就是所謂的「叁重廢立」。
信仰的意涵
信仰對我們的人生非常重要,所謂信仰,就是我們相信有一種思想,是我們一生當中最重要的,甚至超過自己的生命。我們爲這個信仰而活,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爲這個信仰獻身。因爲它超越自己的生命,高于自己日常的生活,就像日月星辰在我們頭頂上照耀著,使我們相信它而擡起頭來仰望,因此叫做信仰。不過,日月星辰具體可見,信仰卻是抽象的,只能存在于心中,因此,信仰也可以說是一種信念。
信仰是一種心靈之光,照耀著我們人生之路。而沒有信仰的人,就像在黑暗中行走,既不知目標在何處,也不能辨別方向;不曉得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不曉得人生的目的、永恒究竟安樂的皈依處在哪裏?這樣的話,雖然活了一輩子,都是渾渾噩噩、醉生夢死,可說是虛生浪死,到最後又隨業流轉。因此,信仰對我們來講,是非常重要的。
淨土宗宗風
我所寫的《淨土宗教章》,談的都是我們所信的內涵,分爲十八章,現在大家拿的講稿(見附錄叁),是其中的第十五跟第十六章,就是宗風的部分。其中對我們這個法門在修持上以及處世爲人的風格,都明白做了規範,而重點尤其在真谛 ── 往生之道,也就是修持這方面。因爲要編寫這部份,如果對法門的教理,沒有正確的深入,或不夠通達的話,是寫不出來的。因此,寫的時候需要非常有把握,既不輕易下筆,寫出來之後,也不輕易評論。因爲這關系到是否對這個法門具足正知正見,是否能對這個法門的行者有正確的引導,不然的話,所謂以盲引盲,一盲引衆盲,相牽入火坑。
既然是規範性的文章,詞句通常比較簡潔扼要,只是一種簡要的規範,而沒有其他方面的解說;也就是說,既定下規範,你就這樣遵循去實踐就對了。所謂「信」「解」,是相信它,了解它,然後依此而「行」,就能夠達到「證」的境界 ──「信、解、行、證」。所以,只要照這個去行就好了!如果還要解釋、說明它的理由,文字會比較繁複,也就不在這個範圍裏面。所以我們看這種條文式的文章,要用比較客觀、理性、冷靜、溫和的態度去思惟,過于匆促往往易生錯解。孟子有句話說:「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爲得之。」意思是說,不可因拘泥于文字,而誤解了詞句的意涵;同樣的,也不可拘泥于詞句的意涵,而誤解了作者的本意。總之,要前後互相思惟,在細細的思惟當中,體會作者寫這段話的原意,這樣才不會錯解。佛教也有一句話:「依文解義,叁世佛冤。」所以,我們對經教不可拘泥于文字,而是要透過文字,了解背後作者的本意。
我們先看「宗風」的內容:
宗風一─ 真谛(往生之道):
1. 一向專稱─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2. 叁不疑雜─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不雜余佛,不雜余行)。
3. 守愚無诤─專崇本宗,不譏他宗;法門高下,不相诤論;
唯守愚念佛。
4. 六不六化─不尚體驗而平凡化,不好玄奇而平實化,
不求高深而平常化,不純學術而信仰化,
不涉艱澀而淺易化,不落繁瑣而普及化。
5. 恪守傳承─著作講演,必依傳承,絕不妄自,越格發揮。
他宗他流,言論若異,敬而不依,堅持本流。
6. 親近同門─親近同門,切磋法義;若非同門,不親不近,
防退失故。
宗風二─ 俗谛(處世之道):
1. 對彌陀恭敬信順,對他人恩慈體貼,對自己謙卑柔和。
2.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奉公守法,爲世良民。
3. 自覺愚惡,過于他人;毫無資格,計較他人。
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傳是非,不較是非。
不求人過,不舉人罪,不揭人私,不爭人我。
不背因果,不蓄恨意,不懷虛假,不行谄曲。
4. 六親眷屬,敬愛和睦;崇德興仁,務修禮讓。
和顔愛語,下心含笑;慈念衆生,加厚于人。
奉行謙敬,不起驕慢;常懷慚愧,仰謝佛恩。
5. 給人安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利益。
凡事真心,凡事愛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
6.學佛大悲心─彌陀如何爲我,我便如何爲人。
不學術而信仰化
譬如說,我們宗風一,第四條「六不六化」,其中的「不純學術而信仰化」,這是經過修飾了!原來是「不學術而信仰化」。現在這六句都略爲修飾,在「不」的下面,各加一個字,但其實如果不加這個字,我覺得會更簡潔。
如果就原來的字句「不學術而信仰化」來講,這不學術而信仰化,就像禅宗所謂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禅宗雖然講不立文字,可是在五祖的時代,仍以《楞伽經》爲依據來印心;到了六祖,就以《金剛經》來印心;而在六祖之後的禅者,更注重《六祖壇經》。並且以禅宗來講,《禅宗全書》的卷數反而居各宗全書之冠。所以,禅宗的不立文字,如果從字面解釋,好像在排擠學問,但正好相反,它背後的理論不但堅固而且豐富。
所以,原來宗風所寫的「不學術而信仰化」,並不是反對學術,不要學術,否定學術,排斥學術,或者是抵觸學術,更不是反對學術求真。若要論學術,我們淨土法門的經典,正依的經論所謂「叁經一論」,至于旁依的經典,釋迦牟尼佛一生之間,講經說法,有…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 「淨土宗善導流宗風」略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