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净法师讲演集一 难易二道判▪P3

  ..续本文上一页行道呢?就看自己的根机与选择了。不过以现在我们这种人的一般根机,大部分都是应该归入易行道才对。为什么?想想看,舍利弗经过了那么久的修行,已经修到七住位了,仍然还会退心,何况是我们呢?所以比较看看,我们就晓得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修行法门了。

  「易行道」即是弥陀佛第十八愿

   那么「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的内容是什么呢?龙树菩萨说: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

  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常应忆念。

   此文乃是整部《易行品》的精髓、核心,可说是《易行品》的「点睛」。由此文可知易行道的内容,就是《无量寿经》所讲的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就是本愿,因此龙树菩萨才会说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然后就介绍第十八愿的内容。

   「若人念我」,「若人」就是第十八愿中的「十方众生」的意思,十方众生包括圣人、凡夫,包括出家、在家,包括会修行、不会修行,包括心清净、心不清净,甚至包括在生遇到善缘而行善积德,以及在生遇到恶缘而作恶多端的人。所以, 「若人」就是各种各样的人,就是十方众生,简而言之,就是十法界中,除了佛法界以外的九法界,通通都是十方众生,通通都是龙树菩萨所说的「若人」。九法界就是三圣六凡,三圣就是菩萨、声闻、缘觉,六凡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以及地狱、饿鬼、畜生。所以阿弥陀佛的本愿弘大,要救度九法界的所有一切众生,因此善导大师形容弥陀本愿救度的法门是弘广普遍救度众生的 「弘愿门」。

  信受称名,即入必定

   那么,契应第十八愿的救度条件是什么呢?其实可以说是没有条件。为什么呢?我们看龙树菩萨的解释:「若人念我」,如果有众生,不管他是什么众生,甚至地狱的众生,他念我,这个 「我」就是指阿弥陀佛本身。「念我」属于三业中之意业,即是心中忆念弥陀佛名;「称名」属于三业中之口业,即是口中称念弥陀佛名;而「自归」即是众生自己归命信顺阿弥陀佛的救度。「念我称名」即是众生之「起行」,「归命」即是众生之「安心」,若如是「起心」而「起行」(念我称名自归)者,现生「即入必定」,往生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众生,「常应忆念」。

   「即入必定」的意思是,自从他发起要归顺弥陀救度的那个时候开始,当下的身分就如同进入不退转地、初地了,不隔时、不隔日,不必等待下个钟头、下一分钟,不必等待明天,或者是等待将来才能成就,当下就可以成就、可以获得、可以拥有的,所以说 「即入必定」。「必定」就是不退转,因为定下来了,不会再改变了,当下就「必定」进入不退转地,将来到了极乐世界,「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龙树菩萨说: 「是故常应忆念」。

   龙树菩萨刚开始贬斥我们说:「你这种问法是怯弱下劣,没有大丈夫的气概。」可是这时龙树菩萨就不这么讲了,他反而劝导我们: 「应当信受弥陀的救度,而经常忆佛、念佛,不要有间断,尽一辈子,不要改变。」这一段话很有意思,龙树菩萨已现生证到欢喜地,可是因为是过来人,自己曾经走过 「行诸难行」的难行道,亲自体会到这事非常困难,做那么多,又那么久,感觉到很辛苦;之后他发现到有易行道,不忍心让大家再去辛苦的「行诸难行,久乃可得」,更何况大家根本不能跟他一样当生证得不退转地!做不到呀!这样的话只有堕落三恶道。所以龙树菩萨不忍心,才用这种问答的方式来显出佛法尽管再多,但只有两种,一种是 「难」,一种是「易」。「难」就像步行,靠自己的力量,没有车子外力可以依靠,这个很苦;「易」就像坐船一样,坐在船上的话,万事OK,时间一到就到彼岸了,因为这一艘船是阿弥陀佛的船,它不会有危险,不会故障,不会发生海难。所以龙树菩萨解释第十八愿说: 「若人念我、称名,这就是自归,当下就进入必定,将来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成正等正觉。

  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地称念佛名

   所以我们大家应该要「不怀疑的、不间断的、不夹杂的」来称念弥陀的名号。这事很容易,大家都能做得到,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有嘴巴会讲话,现在改变我们本来讲闲言闲语的话,来讲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们众生都有念头,都会起心动念,我们把妄想烦恼的念头,转为心中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样不但会渐渐没有妄想杂念,而且会让自己轻安。常常念佛的人,念习惯了,身心会有轻安之感,因为我们不念佛一定念烦恼,不念佛一定念妄想,烦恼妄想有重量,会压迫我们的身心。念佛,不但没有杂七杂八的念头,很清爽,同时有阿弥陀佛的光明来照耀我们,保护我们。意思是说,凡是念佛的人,他身上必定有佛光,而且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他,十方诸佛都来护念他,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二十五位大菩萨,都会如影随形的在周围保护,天神地祇都会敬重他,这是念佛的效益。

   念佛的人,不管是佛教徒,还是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回教的非佛教徒;不管是中国人,或是澳洲人、欧洲人、美洲人、非洲人;也不管以前有没有学佛,有没有吃素、皈依,这一切都不管,你只要当下是念佛的念头,当下就有佛光。当然我们用肉眼看不到佛光,因为我们肉眼所能够看到的只是这个世间的桌子、椅子、墙壁这些东西,可是灵界的众生就可以看到我们的光明。其实每人都有光明,起善念就有善光,起恶念就有恶光;同理,我们念佛就有佛光,那是必然的。如果在座有能够通灵的人,就会感觉到念佛人的磁场比较强,甚至会看到对方的光明,或看到他顶上有阿弥陀佛,这不只经典上这么讲,新闻杂志也曾报导,我本人也有亲身的证验。

  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接下来: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

  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若人」就是刚刚讲的十方众生。整句的意思是:十方众生如果有人想要很快速的到达不退转地,那么不用假借其他复杂的法门,只要以恭敬心来执持称名号,当下就可以很快达到不退转地了。 「恭敬」的「恭」就是自己很谦卑、很低下、不高慢;「敬」就是对阿弥陀佛很崇敬、很信赖,独尊阿弥陀佛,这就是恭敬心。「执持」的「执」就是坚牢,很稳固,他的信心不会移动、不会改变了; 「持」就是不散不失,好像我们把物品掌握在手中,它就不会跑到别的地方或消失了。所以,「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应谦卑恭敬的信受、领纳这句名号在心中,同时称念这句名号在口中。

   俗话说「有其心,必有其行」,内心是存着什么样的心,外表自然就会显现出怎么样的言行来;同样的,一个对阿弥陀佛百分之百信顺、依靠,愿生极乐世界的人,自然也会对娑婆世界的事情看得比较淡,甚至于很不执着,而对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则看得比较重,非常的重,甚至于百分之百的重,可以说他的一切生活、作为的目的,都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一个信受阿弥陀佛救度,愿生极乐世界的人,必定是对自己的妄想杂念看得非常的淡然,而对念这句弥陀名号看得非常的重要,因为他有这个心,所以自然地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都会口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即使没有声音,他也会时刻的动动嘴巴,不管在任何地方,或是做任何事情,佛堂大殿也好,浴室洗手间也好,或者是房间也好,都会这个样子。这个就是殷切心、恭敬心,又叫做执持心,坚牢不移、不散不失。

   我们来学佛,我想都是有目的的,即使不敢期望现世成佛,起码希望能够不退转,大家想不想到达这个不退转的地位呢?想嘛!好!那龙树菩萨告诉我们,有一个我们都能够做到,而且当下就能够得到的,不必经过刚刚所讲的 「久乃可得」,只要当下「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也就是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就可以得到了。

   当然,龙树菩萨在这里讲阿弥陀佛的救度,只是很简短的说:「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并没有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是因为 〈易行品〉很短,它主要只在于提出易行的内容,然后回归阿弥陀佛的救度,若要更进一步了解阿弥陀佛为什么要这样来救度我们,为什么会使我们今生今世就能够不退转,而且临终的时候到达极乐世界,获得跟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一样的果报,这就要看 《无量寿经》。

   接着是: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

  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这个「人」是指所有的众生,「念」是信和行的意思,也就是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无量力」就是阿弥陀佛有无量的威神力、光明神通,也就是佛的三身、四智、十力、四无畏这些救度我们的功德能力。阿弥陀佛要救度无量的众生,但是无量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善恶智愚也是千差万别。阿弥陀佛如果没有无量的功德能力,就没办法救度所有众生了;或许祂只能救度有修行的,而不能救度没有修行的众生;能救度行善的,不能救度没有行善的;能救度现生当人的,可是不能救度堕入地狱的众生。但是如果有 「无量力」功德的话,就通通都能救度了。所以,龙树菩萨说:「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而「无量力功德」即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之万德洪名,因此,「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 」,即是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即时入必定」,当下就进入不退转地了。

  「难信…

《慧净法师讲演集一 难易二道判》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