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行道呢?就看自己的根機與選擇了。不過以現在我們這種人的一般根機,大部分都是應該歸入易行道才對。爲什麼?想想看,舍利弗經過了那麼久的修行,已經修到七住位了,仍然還會退心,何況是我們呢?所以比較看看,我們就曉得應該如何選擇自己的修行法門了。
「易行道」即是彌陀佛第十八願
那麼「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的內容是什麼呢?龍樹菩薩說: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
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是故常應憶念。
此文乃是整部《易行品》的精髓、核心,可說是《易行品》的「點睛」。由此文可知易行道的內容,就是《無量壽經》所講的阿彌陀佛的第十八願,第十八願就是本願,因此龍樹菩薩才會說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然後就介紹第十八願的內容。
「若人念我」,「若人」就是第十八願中的「十方衆生」的意思,十方衆生包括聖人、凡夫,包括出家、在家,包括會修行、不會修行,包括心清淨、心不清淨,甚至包括在生遇到善緣而行善積德,以及在生遇到惡緣而作惡多端的人。所以, 「若人」就是各種各樣的人,就是十方衆生,簡而言之,就是十法界中,除了佛法界以外的九法界,通通都是十方衆生,通通都是龍樹菩薩所說的「若人」。九法界就是叁聖六凡,叁聖就是菩薩、聲聞、緣覺,六凡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羅道,以及地獄、餓鬼、畜生。所以阿彌陀佛的本願弘大,要救度九法界的所有一切衆生,因此善導大師形容彌陀本願救度的法門是弘廣普遍救度衆生的 「弘願門」。
信受稱名,即入必定
那麼,契應第十八願的救度條件是什麼呢?其實可以說是沒有條件。爲什麼呢?我們看龍樹菩薩的解釋:「若人念我」,如果有衆生,不管他是什麼衆生,甚至地獄的衆生,他念我,這個 「我」就是指阿彌陀佛本身。「念我」屬于叁業中之意業,即是心中憶念彌陀佛名;「稱名」屬于叁業中之口業,即是口中稱念彌陀佛名;而「自歸」即是衆生自己歸命信順阿彌陀佛的救度。「念我稱名」即是衆生之「起行」,「歸命」即是衆生之「安心」,若如是「起心」而「起行」(念我稱名自歸)者,現生「即入必定」,往生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衆生,「常應憶念」。
「即入必定」的意思是,自從他發起要歸順彌陀救度的那個時候開始,當下的身分就如同進入不退轉地、初地了,不隔時、不隔日,不必等待下個鍾頭、下一分鍾,不必等待明天,或者是等待將來才能成就,當下就可以成就、可以獲得、可以擁有的,所以說 「即入必定」。「必定」就是不退轉,因爲定下來了,不會再改變了,當下就「必定」進入不退轉地,將來到了極樂世界,「必定」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因此龍樹菩薩說: 「是故常應憶念」。
龍樹菩薩剛開始貶斥我們說:「你這種問法是怯弱下劣,沒有大丈夫的氣概。」可是這時龍樹菩薩就不這麼講了,他反而勸導我們: 「應當信受彌陀的救度,而經常憶佛、念佛,不要有間斷,盡一輩子,不要改變。」這一段話很有意思,龍樹菩薩已現生證到歡喜地,可是因爲是過來人,自己曾經走過 「行諸難行」的難行道,親自體會到這事非常困難,做那麼多,又那麼久,感覺到很辛苦;之後他發現到有易行道,不忍心讓大家再去辛苦的「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更何況大家根本不能跟他一樣當生證得不退轉地!做不到呀!這樣的話只有墮落叁惡道。所以龍樹菩薩不忍心,才用這種問答的方式來顯出佛法盡管再多,但只有兩種,一種是 「難」,一種是「易」。「難」就像步行,靠自己的力量,沒有車子外力可以依靠,這個很苦;「易」就像坐船一樣,坐在船上的話,萬事OK,時間一到就到彼岸了,因爲這一艘船是阿彌陀佛的船,它不會有危險,不會故障,不會發生海難。所以龍樹菩薩解釋第十八願說: 「若人念我、稱名,這就是自歸,當下就進入必定,將來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成正等正覺。
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地稱念佛名
所以我們大家應該要「不懷疑的、不間斷的、不夾雜的」來稱念彌陀的名號。這事很容易,大家都能做得到,爲什麼呢?因爲我們都有嘴巴會講話,現在改變我們本來講閑言閑語的話,來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我們衆生都有念頭,都會起心動念,我們把妄想煩惱的念頭,轉爲心中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樣不但會漸漸沒有妄想雜念,而且會讓自己輕安。常常念佛的人,念習慣了,身心會有輕安之感,因爲我們不念佛一定念煩惱,不念佛一定念妄想,煩惱妄想有重量,會壓迫我們的身心。念佛,不但沒有雜七雜八的念頭,很清爽,同時有阿彌陀佛的光明來照耀我們,保護我們。意思是說,凡是念佛的人,他身上必定有佛光,而且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他,十方諸佛都來護念他,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二十五位大菩薩,都會如影隨形的在周圍保護,天神地祇都會敬重他,這是念佛的效益。
念佛的人,不管是佛教徒,還是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回教的非佛教徒;不管是中國人,或是澳洲人、歐洲人、美洲人、非洲人;也不管以前有沒有學佛,有沒有吃素、皈依,這一切都不管,你只要當下是念佛的念頭,當下就有佛光。當然我們用肉眼看不到佛光,因爲我們肉眼所能夠看到的只是這個世間的桌子、椅子、牆壁這些東西,可是靈界的衆生就可以看到我們的光明。其實每人都有光明,起善念就有善光,起惡念就有惡光;同理,我們念佛就有佛光,那是必然的。如果在座有能夠通靈的人,就會感覺到念佛人的磁場比較強,甚至會看到對方的光明,或看到他頂上有阿彌陀佛,這不只經典上這麼講,新聞雜志也曾報導,我本人也有親身的證驗。
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接下來:
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
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若人」就是剛剛講的十方衆生。整句的意思是:十方衆生如果有人想要很快速的到達不退轉地,那麼不用假借其他複雜的法門,只要以恭敬心來執持稱名號,當下就可以很快達到不退轉地了。 「恭敬」的「恭」就是自己很謙卑、很低下、不高慢;「敬」就是對阿彌陀佛很崇敬、很信賴,獨尊阿彌陀佛,這就是恭敬心。「執持」的「執」就是堅牢,很穩固,他的信心不會移動、不會改變了; 「持」就是不散不失,好像我們把物品掌握在手中,它就不會跑到別的地方或消失了。所以,「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應謙卑恭敬的信受、領納這句名號在心中,同時稱念這句名號在口中。
俗話說「有其心,必有其行」,內心是存著什麼樣的心,外表自然就會顯現出怎麼樣的言行來;同樣的,一個對阿彌陀佛百分之百信順、依靠,願生極樂世界的人,自然也會對娑婆世界的事情看得比較淡,甚至于很不執著,而對往生極樂世界這件事,則看得比較重,非常的重,甚至于百分之百的重,可以說他的一切生活、作爲的目的,都是爲了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一個信受阿彌陀佛救度,願生極樂世界的人,必定是對自己的妄想雜念看得非常的淡然,而對念這句彌陀名號看得非常的重要,因爲他有這個心,所以自然地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會口中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即使沒有聲音,他也會時刻的動動嘴巴,不管在任何地方,或是做任何事情,佛堂大殿也好,浴室洗手間也好,或者是房間也好,都會這個樣子。這個就是殷切心、恭敬心,又叫做執持心,堅牢不移、不散不失。
我們來學佛,我想都是有目的的,即使不敢期望現世成佛,起碼希望能夠不退轉,大家想不想到達這個不退轉的地位呢?想嘛!好!那龍樹菩薩告訴我們,有一個我們都能夠做到,而且當下就能夠得到的,不必經過剛剛所講的 「久乃可得」,只要當下「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也就是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就可以得到了。
當然,龍樹菩薩在這裏講阿彌陀佛的救度,只是很簡短的說:「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並沒有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這是因爲 〈易行品〉很短,它主要只在于提出易行的內容,然後回歸阿彌陀佛的救度,若要更進一步了解阿彌陀佛爲什麼要這樣來救度我們,爲什麼會使我們今生今世就能夠不退轉,而且臨終的時候到達極樂世界,獲得跟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一樣的果報,這就要看 《無量壽經》。
接著是:
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
即時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這個「人」是指所有的衆生,「念」是信和行的意思,也就是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無量力」就是阿彌陀佛有無量的威神力、光明神通,也就是佛的叁身、四智、十力、四無畏這些救度我們的功德能力。阿彌陀佛要救度無量的衆生,但是無量衆生的根機千差萬別,善惡智愚也是千差萬別。阿彌陀佛如果沒有無量的功德能力,就沒辦法救度所有衆生了;或許祂只能救度有修行的,而不能救度沒有修行的衆生;能救度行善的,不能救度沒有行善的;能救度現生當人的,可是不能救度墮入地獄的衆生。但是如果有 「無量力」功德的話,就通通都能救度了。所以,龍樹菩薩說:「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而「無量力功德」即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之萬德洪名,因此,「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 」,即是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即時入必定」,當下就進入不退轉地了。
「難信…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 難易二道判》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