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 難易二道判▪P4

  ..續本文上一頁之法」和「難講之法」

   想想看,天下竟然有這麼快速的法門,這很難相信啊!我們相信得來嗎?難怪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裏說:

   爲諸衆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這個法門真的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不管你到哪裏講,人家都不太相信的。而且要宣說這個法門也不容易,所以釋迦牟尼佛又說:

   爲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爲甚難。

   如果講不好,人家不只是不相信,恐怕還會反過來誹謗你。即使相信了,如果他領解的內容不正確,反而會借口說,既然有阿彌陀佛的本願可以救度,那我還要行善積德幹什麼呢?我還是盡情享樂吧!在這種偏差的觀念誤導下,他就可能無惡不作,任性妄爲去了,所以是 「難信之法」,也是「難講之法」。

   因此我們必須要正確的了解,阿彌陀佛是因爲悲憫我們這一群只會造罪造業、受苦受難,即使有心修行也無力修行的衆生,因此預先爲我們經過五劫的思惟,發下四十八大願。這四十八大願的藍圖設計好了,爲了要完成這四十八大願,又經過兆載永劫積植菩薩無量德行,因爲要四十八大願完全成就了,才能夠救度所有十方衆生。這完全是阿彌陀佛的大悲心,是同情我們身不由己的一直持續在造罪造業、受苦受難,因此來救度我們,並不是喜歡我們去做惡事才要救度我們!就好像父母是同情這個孩子無能無力賺錢,未來的生活怎麼辦呢?所以爸爸媽媽就預先爲這個孩子准備很多的金銀財寶,並不是喜歡這個孩子無能無力,而是同情孩子無能無力。同樣的道理,阿彌陀佛是因爲同情我們貪瞋癡的惡劣根性,不可能以自力出離生死,才以大悲願力來救度我們,並不是喜歡我們去做惡事。

  「平生業成」自然實踐六度萬行

   因此,我們應該正確了解阿彌陀佛的悲心,體會佛是怎樣的愛護衆生;這樣自己也就會轉而體察衆生的處境,愛護衆生,爲別人設想,甚至于在必要時可以犧牲自己。另一方面,經由體會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慈悲與包容,我們也漸能凡事不計較而包容別人。所以,我們這個法門,雖然重點都在強調阿彌陀佛的救度,好像較少提到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也沒特別強調六度萬行,但是只要真能體會到阿彌陀佛救度的悲心,六度萬行自然會表現出來了。

   就以「布施」來說,一般人都是拿出自己剩余的來布施,如果妨害到自己的經濟,就無法布施了,而且布施時,也常夾帶著累積功德的功利心。但是,我們如果能體會阿彌陀佛的大悲心,就不會這麼拖泥帶水了。爲什麼?想想看,阿彌陀佛將極樂世界賜給我們,將所有功德賜給我們,如同 《無量壽經》所講的:

   爲衆開法藏,廣施功德寶。

  阿彌陀佛爲我們開法藏,將那麼廣大的功德之寶施給我們。

   又說:

   令諸衆生,功德成就。

  讓我們成就往生、成佛的功德。

   又說:

   我于無量劫,不爲大施主,

   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

  「貧」就是沒有成佛所以貧,「苦」就是墮落叁塗六道,常沒常流轉,阿彌陀佛就是這樣將所有的功德,布施給我們這種貧苦的衆生。說明白點,貧苦的我們曆經累世輪回,其實並不曉得有阿彌陀佛的救度,可是阿彌陀佛仍到處呼喚、挨家挨戶去敲門通告:好的産品出來了,這是你廚房必備之物,那是你客廳應有之物,你非擁有不可,很便宜,非常便宜!如果你沒有錢,沒關系,我就送給你。這就是《無量壽經》所講的:

   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

   阿彌陀佛就是這樣將這個我們不曉得請求、不曉得聽聞的容易往生成佛的法門布施給我們衆生。

   我們如果能體會到阿彌陀佛對我們是這樣的大奉獻、大犧牲、大布施,將極樂世界給我們,使我們不只得到無量壽的生命,也得到成佛的果證;那個時候我們因爲已得到大安心、大滿足、大幸福,自然就會無相、歡喜的犧牲奉獻了。今天有兩千塊,我就想拿一千塊給沒有錢的人;有兩棟房子,就想把一棟房子送給無力租房子住的人,甚至于如果對方急需的話,把剩下的一間房子布施出去也沒關系,自己再另想辦法。而且不會認爲我要把這布施的功德回向極樂世界,或者是累積功德,不會這樣!因爲他早已 「平生業成」,決定往生了,所以無形中自然流露悲心的布施,反而比以前那種執著心的布施,更升華、更超越。

   六度中的布施是這樣,「持戒」也是這樣。人性貪婪,可是現在已對這個世間看清、看淡了,爲什麼?極樂世界那麼莊嚴,佛的功德那麼殊勝,這些我必將擁有,怎麼可能還貪著眼前這些無常不定的東西?所以不貪了!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完全不貪,而是貪著減低了,因爲如果完全沒有貪瞋癡,那就已經是阿羅漢了。

  體會彌陀慈悲救度,自然謙卑柔軟

   「貪」是這樣,「瞋」也是一樣。以前凡事很會跟人家計較,說這是你的錯,不是我的錯,都是因爲你,我才會這個樣子;凡事計較,凡事瞋恨對方。現在體會阿彌陀佛對我們的包容,我也就有了那種包容的心。另外,阿彌陀佛的法鏡也同時照出我們的原形,這才真正看清楚,原來我是這麼懦弱、下劣、卑賤、卑微,這麼的不可告人,我還有資格跟人計較嗎?不會!而且會覺得,今天你之所以會傷害我,是因前輩子我曾經傷害到你,如是因如是果啊!所以不會再計較。

   我們所謂的持戒,無非就是這張嘴巴,什麼話可以講,什麼不可以講;這個身體,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身、口行爲勉強壓住了,可是心中起心動念仍然不平衡,一直在嘀嘀咕咕。而如今,我們心中的貪、瞋減輕了,這豈不是真正的持戒嗎?當然,若說這樣就已完全百分之百純粹的 「真」,這是不可能的,但有所升華則是事實。

   癡也一樣,以前不懂因果,現在則更相信因果,相信如果沒有阿彌陀佛的救度,我們必定會墮落地獄。別人說他將來還會再得人身繼續修行,盡管他這麼設想,可是自己並不這麼以爲,自己很清楚明白自己的根機,就如走到鏡前就看清自己的面貌是幹淨還是骯髒。同樣的,面對阿彌陀佛的法鏡,才照出自己原來是一個妖人、惡人,所以自然就謙卑了,心也柔軟下來,不再剛強計較了。因爲自己很清楚,像我這種惡人,如果不是阿彌陀佛的救度,除了地獄之外,是沒有第二條路的,哪有資格跟人評論計較呢?

   我們常聽人說:「老菩薩,你很慈悲」!但其實這只是贊歎的語言罷了,只有佛才有真正的慈悲,我們哪有什麼慈悲呢?然而,只要能體會到彌陀的救度,人的心性就會升華,雖然還沒有真正的慈悲,可是心是柔軟的;只要心柔軟,不剛強,就富有同情心;富有同情心,就會爲對方設想,爲對方付出,那就多少會展露慈悲的愛心了。

   「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入必定,是故我常念。」由這一句,我們可以了解,其實龍樹菩薩不是在排斥易行道,也不是在貶斥怯弱下劣,反而是他自己也安于怯弱下劣以爲榜樣,而說: 「我」龍樹,永遠不變的恒「常」信受阿彌陀佛、依靠阿彌陀佛,誓必往生極樂世界。龍樹菩薩這樣的自我告白,目的就是要做我們的榜樣。

  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接下來:

  若人願作佛,心念阿彌陀,

  應時爲現身,是故我歸命。

   龍樹菩薩說:如果你想作佛,應該稱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當下就會爲我們現身。有人也許會說:「可是我們念佛時,還是看不到佛呀! 」確實我們肉眼看不到佛,可是並不因爲我們看不到,阿彌陀佛就不存在,反而阿彌陀佛是以祂的大悲,時刻示現在我們面前。所以《觀無量壽經》說: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我們念佛,阿彌陀佛的光明就照耀在我們身上,攝取不舍,所以阿彌陀佛時刻都與我們同在。今天,因爲我們在普賢淨苑念佛,阿彌陀佛的光明就照耀在此處;而且不只是阿彌陀佛的光明照耀而已,十方諸佛也都來護念。也就是說,因爲我們在這裏念佛,諸佛就從十方世界來這裏護念我們。在座諸位,有人是從福建來的,等有一天回福建了,那麼,福建就成爲諸佛護念的中心,這樣說來,每一個念佛的人都受十方諸佛所護念,這豈不等于說,我們念佛人所在的那個地方就是十方諸佛護念的中心,宇宙的中軸嗎?

   「是故我歸命」,龍樹菩薩說,因爲這樣的緣故,我歸命阿彌陀佛。所謂「歸命」就是前面所講的,生命歸投于阿彌陀佛的救度

  信心清淨者,華開則見佛

   接著:

  若人種善根,疑則華不開,

  信心清淨者,華開則見佛。

   這句話是《無量壽經》的內容。《無量壽經》卷下有一段說明胎生、化生的經文提到,如果你是往生邊地,這稱爲胎生,在蓮花裏面含苞待放,還不能當下見佛聞法;若是往生到報土就是化生,到極樂世界立刻見佛聞法,立刻跟阿彌陀佛一樣得無量光、無量壽。

   那麼,化生報土的因是什麼?很不幸而胎生邊地的因又是什麼?龍樹菩薩說,這是「信」跟「疑」的關系。「若人種善根」,善根的內容包含很廣,但是你只要專稱彌陀佛名,信願往生極樂世界,就是種善根;另有人以自力積植菩薩無量德行,回向往生極樂世界,也是種善根。但是一個人如果對彌陀救度心存懷疑,即使往生了,也是胎生邊地,就含在花苞裏面;反之,如果明信佛智,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沒有懷疑,這就是所謂的 「信心清淨者,花開則見佛」。意思就是說:我們如果專依靠阿彌陀佛的救度,專稱…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 難易二道判》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