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佛问答(慧净法师、净宗法师)▪P9

  ..续本文上一页如此。

  阿弥陀佛正是要救度这种众生。阿弥陀佛救度的条件,就是「你只要称名念佛就可以了」,这样的众生就已经给救到了。

  这句名号如果是一艘船,或是一架飞机的话,你称念这句名号,就已经在船中或飞机上了,你懂得这个道理的话,自然会一生不变地称名念佛,因为像我们这种众生,唯有以阿弥陀佛为我们的本尊、为我们的救主、为我们的主人、为我们的生命,再也没有第二个本尊、第二位救主可以让我们依靠,因此,我们佛堂只要供一尊阿弥陀佛,顶多西方三圣就好。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里说:我们如果称名,就一心专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礼拜,就一心专拜阿弥陀佛;观想(这个观想不是《观经》的十三种定观,而是想像我们未来所要去的那个美好的家园,这个想像),也是只想像我们的家园,不想像其他十方佛国;供养赞叹,也只供养赞叹阿弥陀佛。这一颗心始终都是专一的,好像上了高速公路,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一旦停下来,就到了目的地了,没有岔路。所以,使我们不会再回到六道轮回去。不上则已,一上就必定到极乐世界。

  我们这种造罪造业的众生,领受弥陀的救度、称念这句名号是否就自骄自满、洋洋得意呢?不会,反而会去体谅别人,因为阿弥陀佛体谅我们,为我们预先发愿,为我们预先修行,祂的愿、祂的行是为我们而发、为我们而修的,祂把所发的愿、所修的行,原原本本地白白送给我们,不要我们一毛钱,一点点的回报都不要,祂的目的是说:「你只要到极乐世界来,你只要随顺我的救度」,就这样而已。

  譬如为人母亲的人,专心为儿女付出,不求回报,儿子生下来,就有一种心:「我要以我的生命来保护这个婴儿。」这是天性。孔子说:「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没有人会说「我要嫁人了,我要先去学习养儿育女的心与方法」,没有,也不必,因为只要儿子生下来了,自自然然就会天性地去爱护他、养育他。

  阿弥陀佛救度我们,也是天性。祂的天性,祂的存在,就是要救度罪业的众生。

  好比一个富有而又慈悲的人,他既然钱拿出来了,就是要给没钱用的人,如果对方有钱,他就不用给他。他有爱心,而且富有,他即使拿再多的钱出来,对他来讲,一点损失都没有,因为他太有钱了。他拿钱出来,不是给有钱的人,而是给没钱而又需要钱的人。

  阿弥陀佛既然伸出金色的手,等待我们十劫了,祂所要接引的、呼唤的对象,不是圣人,而是我们凡夫。我们不是觉得自己会修行、自己非常安乐,而是觉得自己不会修行、自己正在苦恼当中,正在为自己的生死轮回惧怕,我们这种人就是弥陀呼唤的对象。

  我们既然体悟到佛心,我们怎么可能说:「哎呀!你看我已经被救了,你呀,你该下地狱」——不会这样,反而会去体谅别人,而且认为:我跟阿弥陀佛有什么关系?没有吧!阿弥陀佛竟把我看成祂的亲人,看成祂自己,发愿为我修行,甚至为了将念佛往生的法门告诉我,把我当成祂的父母来孝敬,目的就是让我体悟祂的救度,从而免除我的痛苦,这纯粹都是弥陀的大悲心。

  领受弥陀的大悲心之后,我们就会散发这个悲心去体谅别人,包容、宽恕别人。我们领受弥陀给我们这么多的东西,就会拿去给别人。

  阿弥陀佛给我们的是起死回生。我们重生,不但得到了生命,而且得到成佛那样丰富的生命。

  阿弥陀佛给我们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宝,地面上都是黄金。我们这里的房子是砖块砌成的,极乐世界的砖块是黄金;最丰富的就是给我们无量光、无量寿,给我们与阿弥陀佛一样的四十八大愿——是给我们这些东西啊!那个时候,我们就会感受到:「我太富有了,不应该有、却有那么多东西。」今天,我们拿出这么一点点给人家,还会吝啬吗?今天人家欠我们一点点,我们一定要苦苦地追讨回来,会这样吗?不会了,这些已经不计较了。心就会转化。

  所以,净土法门虽然不强调六度万行,只强调一向称名,可是六度万行就会在懂得一向称名的人的内心自然流露出来。

  而自力修行者,未布施以前要强调布施,而且布施的时候,会在心中盘算「我布施了多少,有了多少功德」,甚至盘算:「我现在要布施,我要拿出多少钱,这些拿出去,必须是不影响自己的家境、生活,不影响自己的事业;如果有影响的话,那就要斟酌。」忍辱也是一样,今天受人家批评谩骂,就会在心中说:「要忍呀、要忍呀,要有修行。」

  但是,领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就不同了,对方真正需要的话,甚至不考虑自己,因为我们所得的太丰富了嘛;受到人家谩骂、侮辱,以前是忍辱,现在反而要求他来原谅我们。哪一个人不是我们欠他的?哪一个人没有受到我们的谩骂、侮辱(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容易解脱了,就不是「无有出离之缘」的人了)?能够体悟到这些道理,我们的心自然就会软化,所谓「触光柔软」(即称念这句名号,就会触到弥陀的光明,就会变得身心柔软)。

  不过,称名既然有自力称名和他力称名,而他力称名总要去了解六字名号的原理、真义。那么,我们今天所讲的,都是六字名号的原理,了解六字名号的真义,无形之中就是在受弥陀光明的摄护,就在触光,就会有所改变。

  34问:刚才法师所讲的,就是世尊嘱咐阿难尊者,好好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我理解法师所讲的:领受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利益,是不是就像您所说的,我现在就是「乃至十念」的称念,就已经华落莲成?这样,就我这个样子,现在就已经被救了,是这个样子吗?

  答:是,愿生称名,当下领受,当下被救,何时都是被救之时,何地都是被救之地。

  35问:刚才听师父讲,要是现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就蒙受无量寿佛摄取不舍的利益,现在就决定往生,那么与一般人所说的临终往生有什么区别?

  答:当下信受弥陀救度而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永不改变的那种众生,他的往生是在他当下接受的时候决定下来的,不是等到临终那个时候才决定的。临终即使躺在病床上身心痛苦、念不出佛,也照样往生,而且内心也安稳,不会因为念不出佛就有恐惧、挂碍、不安什么的,不会。否则,表示当初所听闻的是闻不足,信也不足。

  所以,净土法门要了解阿弥陀佛救度的原理。

  不过,有的人原理了解了,但是心仍不安,即便如此,阿弥陀佛也时时刻刻在加被我们、排除我们的障碍、使我们心安。所以,我们只要一向称名,自有弥陀的加被,其他那些挂碍不用去担心。

  36问:刚才赵居士讲的,一个是即得往生,另一个是临终往生。我认为这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他信受以后就决定往生了,第二个问题是在临终的时候遇到善知识,他的问题好像就是临终的时候往生,请师父再讲一下临终往生的问题。

  答:好!这等于是两种机。第十八愿「乃至十念」,昙鸾祖师说:

  经言十念者,

  明业事成办耳。

  也就是说:经中所说的「乃至十念」的「十念」,是在显明这种众生往生之业已经办好了,往生之业在「乃至十念」的当下已经成就了,不必等待临终那个时候才说「我能往生」,不是要临终的时候保持正念现前、看到佛菩萨来迎接了,这个时候才证明「我往生已经成就了」,不是那个时候,是「乃至十念」的时候。

  那么,第十八愿这种「乃至十念」的根机,并没有说一定要平生,或者说一定要临终。既然是「乃至」的话,既包含平生的根机,也包含临终的根机,意思是说:你在平生遇到弥陀救度之缘,而发心尽此一生信愿念佛,那个时候就是平生业成。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没有佛缘,既不学其他法门,也没领受净土法门,甚至不但一辈子没有佛缘,反而造了很多罪业,甚至无恶不作、无作不恶,到临终即将断气了,才遇到善知识给他讲解这个法门;或者是因为一生造恶多端,所以临终的时候地狱之火已经燃烧过来了,他才恐惧,这个时候遇到善知识开示阿弥陀佛的救度,他当下信受,便往生了——这就是临终之机。

  「业成」有平生、有临终,当然,如果是平生业成的话,它是贯穿到临终的,既是平生业成,当然也就更是临终业成了,因为他的往生,不是临终那一时刻才决定的,是在平生信顺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的同时就决定了。所以,不是临终那个时候才决定往生,他的念佛是每句佛号都决定往生,念念都决定往生。

  37问:刚才听您开示这么多,我确实深信临终的时候会蒙佛的加被,去西方极乐世界。作为一个凡夫,一是深信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另外,面临一个弘法的问题,像我这个人,挺愚痴的,表达能力也差,修行各方面都谈不上,可是我想:自己要再进一步修行,有什么方法进一步增加智慧,是不是有矛盾?请师父开示。

  答:这个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自信教人信」。

  领受弥陀的救度,不知不觉就会自信教人信,那个时候才会感觉到自己的缺乏,那怎么办呢?要多看昙鸾、道绰、善导一系净土思想的书,同时多听阐述这些思想的录音带,能够加以思惟。领会阿弥陀佛救度的道理之后,再给人家讲就比较有内容。

  另一方面还要观察对方的根性,他能不能接受、接受的可能性有多少?如果觉得对方完全不能接受,甚至会诽谤,那么我们就要斟酌了;如果觉得对方是可以接受的,那用什么方式才能使对方接受呢?我们的目的是要使他接受,所以这个时候就要有种种的善巧方便。

  总之,要充实自己,唯有会游泳的人,才能去救沉溺在水中的人;如果自己不会游泳,不仅谈不上救人,反而需要人家来救。所以,我们自己必须先受益,受益之后,有时候不必刻意,自自然然就会影响到别人。「自利利他」,唯有自利,才能利他。唯有自己信受之后,才能使人信受。如果自己信受的程度非常肤浅,要让人家信受,当然不是不可能,只是…

《念佛问答(慧净法师、净宗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