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問答(慧淨法師、淨宗法師)▪P9

  ..續本文上一頁如此。

  阿彌陀佛正是要救度這種衆生。阿彌陀佛救度的條件,就是「你只要稱名念佛就可以了」,這樣的衆生就已經給救到了。

  這句名號如果是一艘船,或是一架飛機的話,你稱念這句名號,就已經在船中或飛機上了,你懂得這個道理的話,自然會一生不變地稱名念佛,因爲像我們這種衆生,唯有以阿彌陀佛爲我們的本尊、爲我們的救主、爲我們的主人、爲我們的生命,再也沒有第二個本尊、第二位救主可以讓我們依靠,因此,我們佛堂只要供一尊阿彌陀佛,頂多西方叁聖就好。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裏說:我們如果稱名,就一心專稱「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禮拜,就一心專拜阿彌陀佛;觀想(這個觀想不是《觀經》的十叁種定觀,而是想像我們未來所要去的那個美好的家園,這個想像),也是只想像我們的家園,不想像其他十方佛國;供養贊歎,也只供養贊歎阿彌陀佛。這一顆心始終都是專一的,好像上了高速公路,只能前進,不能後退,一旦停下來,就到了目的地了,沒有岔路。所以,使我們不會再回到六道輪回去。不上則已,一上就必定到極樂世界。

  我們這種造罪造業的衆生,領受彌陀的救度、稱念這句名號是否就自驕自滿、洋洋得意呢?不會,反而會去體諒別人,因爲阿彌陀佛體諒我們,爲我們預先發願,爲我們預先修行,祂的願、祂的行是爲我們而發、爲我們而修的,祂把所發的願、所修的行,原原本本地白白送給我們,不要我們一毛錢,一點點的回報都不要,祂的目的是說:「你只要到極樂世界來,你只要隨順我的救度」,就這樣而已。

  譬如爲人母親的人,專心爲兒女付出,不求回報,兒子生下來,就有一種心:「我要以我的生命來保護這個嬰兒。」這是天性。孔子說:「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沒有人會說「我要嫁人了,我要先去學習養兒育女的心與方法」,沒有,也不必,因爲只要兒子生下來了,自自然然就會天性地去愛護他、養育他。

  阿彌陀佛救度我們,也是天性。祂的天性,祂的存在,就是要救度罪業的衆生。

  好比一個富有而又慈悲的人,他既然錢拿出來了,就是要給沒錢用的人,如果對方有錢,他就不用給他。他有愛心,而且富有,他即使拿再多的錢出來,對他來講,一點損失都沒有,因爲他太有錢了。他拿錢出來,不是給有錢的人,而是給沒錢而又需要錢的人。

  阿彌陀佛既然伸出金色的手,等待我們十劫了,祂所要接引的、呼喚的對象,不是聖人,而是我們凡夫。我們不是覺得自己會修行、自己非常安樂,而是覺得自己不會修行、自己正在苦惱當中,正在爲自己的生死輪回懼怕,我們這種人就是彌陀呼喚的對象。

  我們既然體悟到佛心,我們怎麼可能說:「哎呀!你看我已經被救了,你呀,你該下地獄」——不會這樣,反而會去體諒別人,而且認爲:我跟阿彌陀佛有什麼關系?沒有吧!阿彌陀佛竟把我看成祂的親人,看成祂自己,發願爲我修行,甚至爲了將念佛往生的法門告訴我,把我當成祂的父母來孝敬,目的就是讓我體悟祂的救度,從而免除我的痛苦,這純粹都是彌陀的大悲心。

  領受彌陀的大悲心之後,我們就會散發這個悲心去體諒別人,包容、寬恕別人。我們領受彌陀給我們這麼多的東西,就會拿去給別人。

  阿彌陀佛給我們的是起死回生。我們重生,不但得到了生命,而且得到成佛那樣豐富的生命。

  阿彌陀佛給我們的不是金銀財寶,而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寶,地面上都是黃金。我們這裏的房子是磚塊砌成的,極樂世界的磚塊是黃金;最豐富的就是給我們無量光、無量壽,給我們與阿彌陀佛一樣的四十八大願——是給我們這些東西啊!那個時候,我們就會感受到:「我太富有了,不應該有、卻有那麼多東西。」今天,我們拿出這麼一點點給人家,還會吝啬嗎?今天人家欠我們一點點,我們一定要苦苦地追討回來,會這樣嗎?不會了,這些已經不計較了。心就會轉化。

  所以,淨土法門雖然不強調六度萬行,只強調一向稱名,可是六度萬行就會在懂得一向稱名的人的內心自然流露出來。

  而自力修行者,未布施以前要強調布施,而且布施的時候,會在心中盤算「我布施了多少,有了多少功德」,甚至盤算:「我現在要布施,我要拿出多少錢,這些拿出去,必須是不影響自己的家境、生活,不影響自己的事業;如果有影響的話,那就要斟酌。」忍辱也是一樣,今天受人家批評謾罵,就會在心中說:「要忍呀、要忍呀,要有修行。」

  但是,領受阿彌陀佛的救度就不同了,對方真正需要的話,甚至不考慮自己,因爲我們所得的太豐富了嘛;受到人家謾罵、侮辱,以前是忍辱,現在反而要求他來原諒我們。哪一個人不是我們欠他的?哪一個人沒有受到我們的謾罵、侮辱(如果不是這樣,我們就容易解脫了,就不是「無有出離之緣」的人了)?能夠體悟到這些道理,我們的心自然就會軟化,所謂「觸光柔軟」(即稱念這句名號,就會觸到彌陀的光明,就會變得身心柔軟)。

  不過,稱名既然有自力稱名和他力稱名,而他力稱名總要去了解六字名號的原理、真義。那麼,我們今天所講的,都是六字名號的原理,了解六字名號的真義,無形之中就是在受彌陀光明的攝護,就在觸光,就會有所改變。

  34問:剛才法師所講的,就是世尊囑咐阿難尊者,好好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我理解法師所講的:領受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利益,是不是就像您所說的,我現在就是「乃至十念」的稱念,就已經華落蓮成?這樣,就我這個樣子,現在就已經被救了,是這個樣子嗎?

  答:是,願生稱名,當下領受,當下被救,何時都是被救之時,何地都是被救之地。

  35問:剛才聽師父講,要是現在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就蒙受無量壽佛攝取不舍的利益,現在就決定往生,那麼與一般人所說的臨終往生有什麼區別?

  答:當下信受彌陀救度而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永不改變的那種衆生,他的往生是在他當下接受的時候決定下來的,不是等到臨終那個時候才決定的。臨終即使躺在病床上身心痛苦、念不出佛,也照樣往生,而且內心也安穩,不會因爲念不出佛就有恐懼、挂礙、不安什麼的,不會。否則,表示當初所聽聞的是聞不足,信也不足。

  所以,淨土法門要了解阿彌陀佛救度的原理。

  不過,有的人原理了解了,但是心仍不安,即便如此,阿彌陀佛也時時刻刻在加被我們、排除我們的障礙、使我們心安。所以,我們只要一向稱名,自有彌陀的加被,其他那些挂礙不用去擔心。

  36問:剛才趙居士講的,一個是即得往生,另一個是臨終往生。我認爲這是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他信受以後就決定往生了,第二個問題是在臨終的時候遇到善知識,他的問題好像就是臨終的時候往生,請師父再講一下臨終往生的問題。

  答:好!這等于是兩種機。第十八願「乃至十念」,昙鸾祖師說:

  經言十念者,

  明業事成辦耳。

  也就是說:經中所說的「乃至十念」的「十念」,是在顯明這種衆生往生之業已經辦好了,往生之業在「乃至十念」的當下已經成就了,不必等待臨終那個時候才說「我能往生」,不是要臨終的時候保持正念現前、看到佛菩薩來迎接了,這個時候才證明「我往生已經成就了」,不是那個時候,是「乃至十念」的時候。

  那麼,第十八願這種「乃至十念」的根機,並沒有說一定要平生,或者說一定要臨終。既然是「乃至」的話,既包含平生的根機,也包含臨終的根機,意思是說:你在平生遇到彌陀救度之緣,而發心盡此一生信願念佛,那個時候就是平生業成。

  如果一個人一輩子都沒有佛緣,既不學其他法門,也沒領受淨土法門,甚至不但一輩子沒有佛緣,反而造了很多罪業,甚至無惡不作、無作不惡,到臨終即將斷氣了,才遇到善知識給他講解這個法門;或者是因爲一生造惡多端,所以臨終的時候地獄之火已經燃燒過來了,他才恐懼,這個時候遇到善知識開示阿彌陀佛的救度,他當下信受,便往生了——這就是臨終之機。

  「業成」有平生、有臨終,當然,如果是平生業成的話,它是貫穿到臨終的,既是平生業成,當然也就更是臨終業成了,因爲他的往生,不是臨終那一時刻才決定的,是在平生信順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的同時就決定了。所以,不是臨終那個時候才決定往生,他的念佛是每句佛號都決定往生,念念都決定往生。

  37問:剛才聽您開示這麼多,我確實深信臨終的時候會蒙佛的加被,去西方極樂世界。作爲一個凡夫,一是深信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另外,面臨一個弘法的問題,像我這個人,挺愚癡的,表達能力也差,修行各方面都談不上,可是我想:自己要再進一步修行,有什麼方法進一步增加智慧,是不是有矛盾?請師父開示。

  答:這個就是善導大師所講的「自信教人信」。

  領受彌陀的救度,不知不覺就會自信教人信,那個時候才會感覺到自己的缺乏,那怎麼辦呢?要多看昙鸾、道綽、善導一系淨土思想的書,同時多聽闡述這些思想的錄音帶,能夠加以思惟。領會阿彌陀佛救度的道理之後,再給人家講就比較有內容。

  另一方面還要觀察對方的根性,他能不能接受、接受的可能性有多少?如果覺得對方完全不能接受,甚至會誹謗,那麼我們就要斟酌了;如果覺得對方是可以接受的,那用什麼方式才能使對方接受呢?我們的目的是要使他接受,所以這個時候就要有種種的善巧方便。

  總之,要充實自己,唯有會遊泳的人,才能去救沈溺在水中的人;如果自己不會遊泳,不僅談不上救人,反而需要人家來救。所以,我們自己必須先受益,受益之後,有時候不必刻意,自自然然就會影響到別人。「自利利他」,唯有自利,才能利他。唯有自己信受之後,才能使人信受。如果自己信受的程度非常膚淺,要讓人家信受,當然不是不可能,只是…

《念佛問答(慧淨法師、淨宗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