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仁山法师)▪P16

  ..续本文上一页玄了,也做不到,能把阿弥陀佛放在心里,自然就真诚自然就清净自然就慈悲,为什么?心里有佛啊,这个至心就是阿弥陀佛到我心里了,我们想想阿弥陀佛有没有到我们心里,偶尔有到,还没喝茶呢,就把他赶跑了,我们心中留给阿弥陀佛的空间好像太小了,还不如我们要好的一个朋友,甚至于还不如我们牵挂的一桩事情,我们留给阿弥陀佛的空间,有时候连片刻之功都没有,连下脚的地方都不够,我们从这个地方去想,我们的至心是否完善?这个信愿行三条都以至心来理解,就很好理解,什么叫真信真愿真行啊,信,真信,就是阿弥陀佛,我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发自内心的,阿弥陀佛在我心中,没有丝毫怀疑,信得非常欢喜,信下面加一个乐,乐就是很欢喜,不是很无奈啊,我们今天说老实话,多半是无奈,听老师父讲经这么久了,不相信说不过去,相信嘛不知道为什么要相信,你说极乐世界有,我也没看到,你说念佛能往生我也没往生,你说那么多人往生了我也没看到,于是有人这个信心就打了折扣,真信没办法建立。

  

那么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特别慎重,要对自己负责,往生极乐世界头一个条件就是至心信乐,深信不疑,有什么理由让我深信呢?我要反过来问,你有什么理由不深信?把你不深信的理由反过来,就是深信的理由,就这么简单。事实上往生极乐世界如果要讲理由,可以说整部大藏经都在说,那有人说了,佛说了其他国土,其他的法门很多,不是都叫我们去极乐世界啊,是这样的,但是你要留心看一下,有没有任何一个法门,任何一个佛国土,象佛在一切经中处处提到,不厌其烦地劝,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说,有没有?其他诸佛净土,佛是偶尔提到,唯独极乐净土佛是在诸大乘经处处提到,这已经很明白地告诉我们,这是佛的本意,是佛的本愿,在一切诸佛净土当中,选出最好的弥陀净土劝我们去,有充分的理由,要说说之不尽。我说一个最简单的理由,如果大家要想知道这些理由,怎么回事,很简单,到极乐世界问阿弥陀佛去,阿弥陀佛会把这些理由通通告诉我们,这是至心啊,至心深信,深信到什么程度呢?善导大师在观经四贴疏里面为了守护念佛人的信心,说了很多假设,大师说,假如你在念佛的,忽然有一个善知识出现,告诉你别念阿弥陀佛了,我这边有一个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我们假设这个善知识是达摩祖师,你正在念佛,达摩祖师来了,别念了,这么念多麻烦,我教你马上成佛,我们听到作何感想呢?这个话不好说,一般人跑掉了,念得多辛苦啊,大师说了,不可以为他所动,不但这样不为所动,乃至于地上菩萨,乃至于十方诸佛,现圆满报身来说,你不要念阿弥陀佛了,我还有个更好的法门,你只要放弃念佛,我马上教给你,大师说,依然不可以动摇。

  

那有人说了,都是佛说的嘛,那这些佛都来了劝我,我可以相信释迦佛,为什么不可以相信别的佛呢?这是假设而已,事实上呢不可能,假如真有一尊佛来劝我们不要念阿弥陀佛了,我们要知道,那决不是佛,不是佛就是魔,所以大师后面说了,假如是真的菩萨,真的诸佛一定与释迦本师弥陀如来所说,无二无别,何以故?佛佛道同。一佛所说即是一切佛说,一切佛说与一佛所说,无二无别,绝不会,将来弥勒佛出世了,马上推翻释迦牟尼佛说的,释迦牟尼佛骗你们叫你们念阿弥陀佛没什么用,绝不可能会出现这个情况的,将来弥勒菩萨成佛了,同样会劝众生念阿弥陀佛。在无量寿经我们得到证明,弥勒菩萨接受世尊的嘱咐,将来弘扬弥陀净土,所以我们的信心要在这个地方建立起来,深信不疑,不为一切言论之所动摇,这就是我一生永恒的信念。这是往生的头一个条件,至心信乐。

  

接下来,所有善心,心心回向,愿生我国,这个三句是发愿。所有善根,善根是比喻,根有能持,能生的意思,就像一棵树有根,它能保持这棵树不会死去,能够保证这棵树,能够枝叶繁茂兴旺成长。那么佛用这个来比喻我们一切众生心中的善法,一定要有根,才能够守护。一般人经上讲善根,三条,无贪无嗔无痴,就是离开贪嗔痴这是善根,哎呀,这个说法不好懂。我换个说法,善根是怎么回事啊?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良好习惯,这就叫善根,养成不好的习惯,就叫恶根,你譬如喜欢发脾气是恶根,反过来常生慈悲心是善根,养成常生慈悲心的习惯就善根增长,养成发脾气的习惯就恶根增长。在这个地方所讲的善根,是将我们无始劫以来所有的知道的、不知道的善法,通通合集在一起,过去今生的,通通算在里面,我们的这些善法这些善根用来干什么?不再为自己求什么,不再求这个世间的什么,心心回向,愿求生极乐世界。连用两个心,一个怕不够,两个连在一起就是心心相续,不要间断。这是说我们真正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心念,不要退转,不要间断。

  

回向,佛门里面常常讲回向,回向的意思很简单,这个回转趣向,回小向大,就好比我们现在借助这个麦克风,我一个人说话,如果没有这个音响设备,会非常吃力,大家也听不清楚,借助这个音响设备声音就很大,这就是回小向大。很多同修有时候不明了回向的意思,以前遇到个同修,他说法师讲完经不要回向,回向的功德没了,这样的想法是误会的,越回向功德越大,回向的越广,功德越不可思议,所以我们心心念念,把我们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往生净土,这是我们念佛人的心愿。念佛人,心愿要广大,你可不要想到极乐世界我听说太好了,不要给那个人知道,假如他也去了可麻烦了,因为我看他不高兴,要这么想,那极乐世界是去不了的,因为心量不够大,与阿弥陀佛本愿不相应。说心心回向,就回向一切众生,愿同一切众生往生极乐国,你看我们每天都这么念啊,可在实际生活中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想一想,实际生活中我们是真的愿同一切众生,往生极乐国吗?现在想想,最讨厌的那个人,我们愿不愿要他去,假如这个权力我们能掌握的话,就是现在你可以掌握谁能去,谁不能去,那个最讨厌的人我们要不要他去?那个人可能就在我们旁边,可能就在我们家里,可能刚刚写了牌位要超度他,我们从这些地方堪验检查一下,我们往生的愿心是否真实,往生愿不是说我很想去就去啊,很想去,这个很想去是有定义的,不是凡夫所认为的我要去,他不要去,最好极乐世界就我一个人,不是这样想去才能去的。这个愿是与佛愿相应的,才叫真愿,所以,有时候很多同修讲,往生不知道有没有把握,不知道能不能保证,实际上从这些地方反省一下,检点一下,很容易就会发现自己能否真正往生。说来往生很容易,只要真信切愿,一向专念就肯定往生,可是问题往往就出在是否真信,是否真愿啊,那么一天到晚念佛可能是做到了,但是如果没有前面的真信切愿,也无法往生,这是先决条件,非常重要,这是愿。

  

下面呢这才是行,行呢很简单,你看,行呢说得简单不能再简单了,乃至十念,乃至是简略词,就是哪怕只有十念,这个十念不作别的理解,就是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有人说了,念阿弥陀佛行不行?念别的腔调可不可以?现在这个念佛法门本来很简单,现在也弄得很复杂。本来佛说了执持名号,就可以往生了,可是现在问题又来了,有人说了,执持名号,一定要这样直持才可以往生,一定要南无阿弥陀佛才能往生,念阿弥陀佛不能往生,还有人说了,要念阿弥陀佛才能往生,念哦弥陀佛就不能往生,搞得念佛人也无所适从,只好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再念一句阿弥陀佛。实际上这是对佛本愿、净土法门的修学的理论方法不能全面掌握所造成的,经上说的明白,佛号就是阿弥陀佛,加上南无,南无是皈命的意思,是礼敬的意思,加很好,不加也没关系,只要以皈命之心,礼敬之念,去至诚呼唤阿弥陀佛,同样会感得佛来接引,我们不需要在这些地方去分别,去执着。有人说了,印祖说的,念南无阿弥陀佛才恭敬,念阿弥陀佛不够恭敬,印祖说的用意也很明白,无非是让人生恭敬心,可是没有恭敬心,我举个例子,譬如本来对人称尊敬的XX先生,这本来是个尊敬的称呼,可是只知道尊敬的XX先生,看到人,看也不看一眼,然后表情非常不逊,可是说话的时候,尊敬的XX先生哦,这让人感觉尊敬吗?没有尊敬之心只有尊重之言,不是尊敬的本意。同样的道理,只有南无这两个字也没有南无的真诚之心,同样不算南无,真正的南无,就是一心皈命,念佛的时候我们只要具足这样的心念,本身就包含了这层意思。

  

乃至十念,这个十念是最少,刻实而论,就是具体来说,假如我这一生当中,只念了十声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了,那么这个十念该怎样来理解呢,该不会说我刚才念了十念,就保证往生吧。古人有说了,如果一个人一生之中只念了十句阿弥陀佛,他就真的往生了,这个十念,不作别的理解,就是临命终时十念称名,这是最低。那么平常我们看经文,要善于体会经中的意趣,乃至是最少,凡夫总有偷工减料的心理,乃至十念,一念可不可以啊?你应该往上去想,往上面去会更多,降,降到下面是十念,古人总结这个经文就说了,这个经文是教我们,是上,尽形寿,下,至十念,这个说法非常圆满,就是说落实在生活中,我们现前怎样落实这一愿呢?我们现在活得好好的,不用一天到晚等着,我临终再十念,现在就该十念了,十念又十念,不停的念下去,尽形寿,每一天能够不间断是最好的,每一天念多少呢?最少十念,这就是清朝慈云灌顶大师所定的十念法,每一天至少十念,早晚各一次,十念法。念得也很简单,大师这个方法,是教给工作及其繁…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仁山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善导大师语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