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云门宗禅诗研究▪P2

  ..续本文上一页得生命的灵性升华。

  3.水月相忘

  道无所不在,通过种种声色表现出来,而世人由于眼耳等感觉器官的粘著性,妨碍了悟道:“风雨萧骚,塞汝耳根。落叶交加,塞汝眼根。香臭丛杂,塞汝鼻根。冷热甘甜,塞汝舌根。衣绵温冷,塞汝身根。颠倒妄想,塞汝意根”。〔34〕六根胶著外物,对诗禅感悟形成了障蔽,“参玄之士,触境遇缘,不能直下透脱者,盖为业识深重,情妄胶固,六门未息,一处不通”。〔35〕因此,云门宗主张剔除感官的粘著性,主张由声色悟道,强调彻悟的无差别一如境界:“闻声悟道,见色明心。观世音菩萨将钱来买胡饼,放下手却是馒头”。〔36〕香严禅师聆闻击竹之声而悟道,灵云禅师见桃花盛开而悟道,超声越色,饮誉禅林;观世音菩萨买胡饼,一放手却是馒头,也是对声色的超越。胡饼与馒头原本互不相干,代表人们以思量作用所认识的现象界的差别相。然而在全然了悟如观世音菩萨的眼里,早已断除所有对立的差别见解,而臻于一如之境界,可谓声色并悟、根尘透脱。剔除了六根的粘著性,就能产生“六尘不恶,还同正觉”的翻转,〔37〕就能对境无心,应物而不累于物,无心于任何事相,从而成为无心合道的解脱人。体现云门宗无住生心的美学范式是水月相忘,表现了云门宗涤荡六根粘著性所获得的澄明感悟:

  譬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38〕

  志璇禅师也开示学人:“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39〕般若是无我无心的无分别智,以无心明月映照无心潭水,即可产生水月相忘式的审美感悟。这种水月相忘式的审美感悟,来自于云门宗对《楞严经》的修养。《楞严经》卷10谓:“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参禅者臻此境界,看世间万事万物,如同大圆镜中映现万物,如灯光照彻万象,物来斯应,影去不留。只有对境无心,方可摆脱六根的粘滞性,从而使性水澄明,得到自性的明珠。一旦起心动念,澄明心湖掀起滔天巨浪,就不能进行审美观照。心如娴渊静水,即可产生水月相忘式的观照。在此观照中,主体与客体全然泯除了对立,达到了浑然一体的圆融。云门宗对生死的感悟,鲜明地体现了水月相忘的特质。法明禅师诗云:

  平生醉里颠蹶,醉里却有分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40〕

  法明悟后返乡,经常喝得大醉,歌柳咏词数阙,临终前诵柳词作诀。所谓“醉”,即是将世俗的观念摒除,使禅悟主体得以全神贯注地、不带功利眼光地静观物象,但此时并非噩然无知,而是“却有分别”,一切都明历历露堂堂,这是无分别的“分别”。酒醒之时,即是生命的圆成解脱之时,观照主体与观照对象浑然相融,打成一片,“杨柳岸晓风残月”既是清纯自为的自然法性,也是圆成蝉蜕的本来面目。

  二、“截断众流”的诗禅感悟

  对“截断众流”,云门宗人有如下“解说”:“大地坦然平”。〔41〕“堆山积岳来,一一尽尘埃。更拟论玄妙,冰消解瓦摧”。〔42〕“铁山横在路”。〔43〕“佛祖开口无分”。〔44〕“窄”。〔45〕“截断众流”指截断奔驶疾驰的情识心念,指示参禅者不要用语言意识把握真如,而要返照自心,以获得顿悟。普安道之颂,意为不管参禅者带来多少难题,一个真正的禅师对它们都视如尘埃,随便用一个字或一句话就把问题打回去。如果学人还想开口论玄论妙,就用更峻烈的手段使他的情识计较冰消瓦解。云门多用一字关,最能体现截断众流的特色。通过答非所问的一字,如铁山横挡在面前,使参禅者湍急奔泻的意念之流陡然中止,即使是佛祖也无法开口,在窄不通风的关口,让参禅者离开原来的思路,于片言只语之际,超言脱意,消除知见妄想,扫荡情识,彻见本来。云门宗反复强调,参禅求道只能返求诸己,不能向外求觅,向外求觅,只能拾人牙慧。言语只是师家用来开示学人的方便,“凡有言句,尽落有无”。〔46〕任何言语,只要有意路可寻,都落入了相对的二分法之中,是死语而不是活语。为了获得般若体验,必须摒弃对言语的执著:“承言者丧,滞句者迷”。〔47〕守亿禅师诗云:

  马祖才升堂,雄峰便卷席。春风一阵来,满地花狼籍。〔48〕

  马祖禅师刚刚升堂准备说法,百丈禅师即卷起坐席表示法会已终。百丈这种作略,犹如一阵春风,将言辞的浮华吹落净尽。在云门宗看来,师家的引导只是开悟的方便,开悟之后,便不再需要师家的开示。云门宗还提出了“参活句,不参死句”原则。正面阐释佛理的句子乃至于公式化的举止称为“死句”,不涉理路、绕路说禅而看不出意义的句子才是“活句”。参活句旨在使人不执著于语言文字、举止本身的意义,明白佛性的不可解释性:

  黑豆未生前,商量已成颠。更寻言语会,特地隔西天!〔49〕

  “黑豆”是文字的形象比喻。当语言文字还没有形成之前,只要生起了意识“商量”,就与大道乖离。如果再咬嚼言句,与见性更是遥隔西天。因为活句根本就不能凭意识情念去参究。参活句,即是要使参禅者“去却担凳,截流相见”,〔50〕回归于不容情尘意垢的前语言境域。由截断众流,生发出云门宗禅诗的一系列美感特质。

  1.把断牢关

  僧问云门“不起一念”还有没有过失,云门对以“须弥山”。 〔51〕起念固然是过,但溺于“不起一念”之念,仍然落入了分别妄想, 仍是意念之流,所以云门予以截断,谓其过之大,犹如须弥山一般,旨在使学人远离有过、无过等对立二见。僧问云门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云门对以“胡饼”。〔52〕雪窦颂云:

  超谈禅客问偏多,缝罅披离见也么?糊饼 来犹不住,至今天下有淆讹。

  很多参禅者都喜欢问什么是超佛越祖之谈,问话之中有大大小小的缝罅,所以云门用胡饼拦缝塞定。问话者犹自不肯停止,继续问“胡饼与超佛越祖之谈有什么交涉”,被胡饼蓦口塞住,仍然不肯回光返照,以至于后来的参禅者,只管向胡饼上寻思猜测,自误误人。云门之答,是绝不容思量分别的截流禅机。又僧问云门“不是目前机,亦非目前事”时如何,云门对以“倒一说”。〔53〕“机”是能观之心,“事”是所观之境,心与境即主观与客观。目前能见之机与事容易分辨,但客观未生、主观未起时的机与事则难以度量,故云门以“倒一说”作答。“倒”即颠倒。僧人舍却目前的事机而问未发生的事机,既然是未发生的事机,则心与境尚未接触,因此这句问话的本身就是颠倒之见解。云门示众:“十五日以前不问汝,十五日以后道将一句来。”又自答说:“日日是好日”。〔54〕“十五日”并不是指特定的日子,而是云门借来扫除学人对于“十五”等数字所代表的千差万别之妄想。凡大小、长短、方圆、迷悟、凡圣等等的相对概念,都是差别,因此传统上根据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作出的对于时间的划分,并进一步依之来判定吉凶祸福的作法,亦是凡夫的妄想分别。在悟者看来,日由东方出,月有盈虚时,万古如一日,本无好歹别,所以云门说“日日是好日”,每日皆为举扬佛法、修行办道的吉辰佳日。云门之答,旨在截断学人的差别妄想,揭示修行须在当前时刻的禅理。云门宗截断众流的手法还通过多种机法表现出来,如僧问“从上宗乘,如何举扬”,子祥对以“今日未吃茶”,〔55〕是以平凡截奇特;“世间所贵者,和氏之璧、隋侯之珠,金山唤作驴屎马粪。出世间所贵者,真如解脱、菩提涅槃,金山唤作屎沸碗鸣”,〔56〕是以贱截贵,以贵截贱;“未必是松一向直,棘一向曲,鹄便白,乌便玄。洞山道这里也有曲底松,也有直底棘,也有玄底鹄,也有白底乌”,〔57〕是以曲截直,以黑截白;僧问云门如何是佛,云门对以“干屎橛”,〔58〕是以秽截净,指示学人应当超越净、不净的对立,用纯一无杂之心参究,方能开悟。这是险绝的云门禅法,旨在破除学人对“什么是佛”的迷执。只要了悟本体心性,就不必外求。凡有外求,即是妄想,即是干屎橛。

  2.意象对峙

  为了截断思路,云门宗设置了触背关:“若道是拄杖,瞎却汝眼;若道不是拄杖,眼在甚么处?”〔59〕通过是与非的意象对峙,将人们的思维逼到绝境。只有突破触背关,才能跃入“识情难测”的“非思量处”。〔60〕非思量处,不落相对有无之境,禅师往往用唐诗意象来加以呈现:“野蒿自发空临水,江燕初归不见人”,〔61〕“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62〕深禅师举出“白鹭下田千点雪,黄莺上树一枝花”两句,僧人正想议论,禅师立即打了他一座具。〔63〕不触不背,感悟到的景色是脱落了情尘意垢的现量之境。“天地之前径,时人莫强移。个中生解会,眉上更安眉”。〔64〕存在于“天地之前”的现量之境,没有二元意识居存的余地,所有在天地既分之后看似对立的意象,在这里都并存不悖,“非夷所思”:

  井底生红尘,高峰起白浪。石女生石儿,龟毛寸寸长。〔65〕黄昏鸡报晓,半夜日头明。惊起雪师子,瞠开红眼睛。〔66〕

  对峙的意象并存不悖,是摒除了情尘意想的现量境。既然摒除了情尘意想,意象的对峙与意象的和谐并无区别,因此,云门也特别强调意象的和谐性:“诸和尚子莫忘想,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67〕云门将“九九八十一”作为感悟禅法的“向上一路”和“最初一句”,〔68〕并指出“见拄杖但唤作拄杖,见屋但唤作屋”。〔69〕学人问禅师什么是“透法身句”,禅师以“上是天,下是地”作答,〔70〕也是截断众流,让他莫妄想。

  三、“随波逐浪”的诗禅感悟

  对“随波逐浪”,云门宗释为:“春生夏长。”〔71〕“辩口利舌问,高低总不亏。还知应病药,诊候在…

《云门宗禅诗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云门宗八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