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临时”。〔72〕“船子下扬州”。〔73〕“有时入荒草,有时上孤峰”。〔74〕“阔”。〔75〕“随波逐浪”既有春生夏长、船子下扬州的随缘适性,又有应病与药、或深或浅的随机接引。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阔”,随缘天地宽,应机天地阔,由此生发出云门宗禅诗随缘适性、随机接引的美感特质。
1、随缘适性
云门宗“有时孤峰顶上啸月眠云,有时大洋海中翻波走浪,有时十字街头七穿八穴”。〔76〕表示随缘适性的禅诗,以散圣《西来意颂》为代表:
因僧问我西来意,我话居山七八年。草履只栽三个耳,麻衣曾补两番肩。东庵每见西庵雪,下涧长流上涧泉。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轮明月到床前。〔77〕
““草履只栽三只耳,麻衣曾补两番肩”,盖谓平常心是道,饥来吃饭,困即打眠之意。……“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轮明月到窗前”,以白云喻“色界”,明月喻“自性”清净,参透色界,方诸翳尽去,本性清净,圆融顿现,如明月一轮,当窗朗照也”。〔78〕这首诗的精髓,是“但自无事,自然安乐,任运天真,随缘自在”。〔79〕云门宗对随缘生活尤为看重:“枕石漱流,任运天真”。〔80〕云门宗将“长连床上吃粥吃饭”作为“十二时中”应有的“用心”,〔81〕将“光剃头,净洗钵”作为“十二时中”应有的“履践”,〔82〕将“早朝不审,晚后珍重”作为“平常心”,〔83〕都揭示了佛法就在平常日用之中。这是一种简单化纯一化至极的生活。“放却牛绳便出家,剃除簪发著袈裟。有人问我西来意,拄杖横挑啰哩啰”。〔84〕在无意义、无音韵的曲调中,呈露出最深遽的意义和最圆整的韵律。对随缘自适的生活方式,云门宗禅诗通过饥餐困眠的隐士、自在的渔人、快乐无忧的牧童来表现:“旋收黄叶烧青烟,竹榻和衣半夜眠。粥后放参三下鼓,孰能更话祖师禅”。〔85〕饥餐渴饮,纯乎天运。“渔翁睡重春潭阔,白鸟不飞舟自横”,〔86〕以渔人息却机心,酣睡于浩渺春潭,沉醉在天地恬静之景中的图象,生动地表达出参禅者了悟之心。云门宗诗中的牧童形象,更是随缘自适、快乐无忧的范型:
雨后鸠鸣,山前麦熟。何处牧童儿,骑牛笑相逐。莫把短笛横吹,风前一曲两曲。〔87〕
寒气将残春日到,无索泥牛皆 跳。筑著昆仑鼻孔头,触倒须弥成粪扫。牧童儿,鞭弃了,懒吹无孔笛,拍手呵呵笑。归去来兮归去来,烟霞深处和衣倒。〔88〕
不用求真,何须息见。倒骑牛兮入佛殿,羌笛一声天地空,不知谁识瞿昙面。〔89〕
这是一幅幅野趣天机牧牛图。在成熟的秋节或和暖的春天,新雨鸠鸣,秋山麦熟,烟霞深处,天地皆空。牧童们嬉笑相逐,吹笛、弃笛,弃鞭、拍手,和衣眠云,倒骑牛背,不识佛祖,无妄无真,与无索泥牛、天然野趣浑成一体,个体生命与宇宙法性圆融互摄,随缘任运,一片化机!
2、对机接引
圆悟解释“随波逐浪”说:“若许他相见,从苗辨地,因语识人,则随波逐浪也。”云门宗一方面斩断语言葛藤,不立文字;一方面又顺应学人的根机用语言接化,不废文字,所谓“山僧不会巧说,大都应个时节”。〔90〕缘密禅师《委曲商量》云:
得用由来处处通,临机施设认家风。扬眉瞬目同一眼,竖拂敲床为耳聋。〔91〕
适应学人的根机而施行的种种方法手段(“临机施设”),像“竖拂敲床”这类禅机接引,都是为着不明大法者(“耳聋”)权且设立的方便而已。云门宗应机说法,十分注意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随物应机,不主故常”。〔92〕云门示众云:“药病相治,尽大地是药,那个是自己?”〔93〕尽大地无不是法,宇宙全体都是法,物物全真,头头显露。药病相治,乃是方便施设。纵是世尊四十九年说法,也是应机施教,应病与药,是一种寻常施设的手段,尚非根本法的直示。僧问云门什么是超佛越祖之谈,云门说:“蒲州麻黄,益州附子。”蒲州麻黄,益州附子,都是道地的药材,云门意谓要回答什么是超佛越祖之谈,得看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在禅宗语录中,对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什么是佛之类的回答,千奇百怪,不但每一个禅师的答案互不相同,而且同一禅师对不同学人的回答也互不相同,甚至同一禅师对同一学人的回答也先后不同,这正是由于随波逐浪的缘故。
“云门三句”虽然各有其强调的重点,但这仅是方便权宜而已,云门同时又强调“一镞破三关”,示众答问,往往出以一字或一句,而在一字或一句中,又含有“三句”之意:“云门一句中,三句俱备,盖是他家宗旨如此”,〔94〕“云门大师,多以一字禅示人。虽一字中,须具三句”。〔95〕如云门用“花药栏”表示清净法身,既表露了清净法身遍于一切处,大道无所不在,是函盖乾坤的第一句,又是对学人清净意念的铲除,是截断思维之流的第二句;同时又对机接引,是随波逐浪的第三句。又如志璇禅师的诗:“瘦竹长松滴翠香,流风疏月度炎凉。不知谁住原西寺,每日钟声送夕阳”。〔96〕既有松竹风月钟声夕阳皆菩提的第一句,又有全然忘机超越物我的第二句,又有日日好日随缘适性的第三句,同时,它又不是三句中任何一句所能包括得了的,跳出三句外,不在阶级中,从而臻于脱落身心、廓尔忘言、圆机自远的澄明悟境。由此可见,一即三,三即一。云门三句的诗禅感悟,通过诗歌形象表现出来,形成了山水真如、日用是道、水月相忘、把断牢关、意象对峙、随缘适性、对机接引的美感特质,为古典诗学园苑增添了一笔丰厚的遗产。
【参考文献】
〔1〕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5《朗上座》。
〔2〕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5《缘密》。
〔3〕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245页。
〔4〕〔41〕〔71〕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5《西禅钦》。
〔5〕〔42〕〔72〕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5《普安道》。
〔6〕〔43〕〔73〕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6《慧通》。
〔7〕〔44〕〔66〕〔74〕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6《元妙》。
〔8〕〔12〕〔45〕〔75〕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5《文庆》。
〔9〕〔23〕〔29〕〔67〕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5《文偃》。
〔10〕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6《慈济聪》。
〔11〕〔89〕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6《慧光》。
〔13〕〔90〕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6《法秀》。
〔14〕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6《义怀》。
〔15〕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6《倚遇》。
〔16〕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5《竟钦》。
〔17〕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5《普照》。
〔18〕宋"圆悟克勤《碧岩录》第39则。
〔19〕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5《光祚》。
〔20〕〔28〕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5《竟脱》。
〔21〕〔22〕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6《可遵》。
〔24〕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5《节诚》。
〔25〕宋"圆悟克勤《碧岩录》第50则。
〔26〕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5《惟简》。
〔27〕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6《有评》。
〔30〕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6赵搭。
〔31〕宋"圆悟克勤《碧岩录》第83则。
〔32〕〔39〕〔96〕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6《志濒》。
〔33〕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6《宗一》。
〔34〕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6《智才》。
〔35〕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6《了一》。
〔36〕南宋"万松行秀《从容录》第82则。
〔37〕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6《惟湛》。
〔38〕《林间录》卷上。
〔40〕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6《法明》。
〔46〕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5《师宽》。
〔47〕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5《守初》。
〔48〕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5《守亿》。
〔49〕宋"挺守赜《古尊宿语录》卷18《缘密》。
〔50〕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5《含匡》。
〔51〕南宋"万松行秀《从容录》第19则。
〔52〕《碧岩录》第77则。
〔53〕宋"圆悟克勤《碧岩录》第15则。
〔54〕〔94〕〔95〕宋"圆悟克勤《碧岩录》第6则。
〔55〕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5《子祥》。
〔56〕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5《瑞新》。
〔57〕〔65〕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5《晓聪》。
〔58〕宋"无门慧开《无门关》第21则。
〔59〕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6《延泳》。
〔60〕宋"挺守赜《古尊宿语录》卷15。
〔61〕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5《怀琏》。
〔62〕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6《智澄》。
〔63〕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5《深禅师》。
〔64〕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5《沧溪璘》。
〔68〕宋"挺守赜《古尊宿语录》卷15。
〔69〕宋"挺守赜《古尊宿语录》卷16。
〔70〕《五灯会元》卷16《重元》。
〔76〕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6《 山宁》。
〔77〕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5《散圣》。
〔78〕杜松柏《禅学与唐宋诗学》第254页。
〔79〕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5《化城鉴》。
〔80〕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5《慧远》。
〔81〕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5《赵横山》。
〔82〕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5《铁幢觉》。
〔83〕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5《澄远》。
〔84〕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5《令滔》。
〔85〕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5《齐岳》。
〔86〕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6《择要》。
〔87〕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6《守恩》。
〔88〕南宋"普济《五灯会元》卷16《应圆》。
〔91〕宋"挺守赜《古尊宿语录》卷18。
〔92〕叶梦得《石林诗话》上。
〔93〕宋"圆悟克勤《碧岩录》第87则。
《云门宗禅诗研究》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