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云门宗史话(冯学成)▪P5

  ..续本文上一页音,驯狮虎成猫兔的力量。这种似不经心的对机答话,若非有明悟透顶透底的见地,必然会败下阵来。其晚参示众有云:

   一日晚参,谓众曰:“汝等诸人,还得个入头处也未?若未得个入头处,须觅个入头处。若得个入头处,已后不得孤负老僧。”时有僧出礼拜,曰:“某甲终不敢孤负和尚。”师曰:“早是孤负我了也。”

   旋立旋破,无迹无相,尽皆扫归于实修实证,却又平白无奇,发人深省,都是老睦州善用之机。

  第二部分 3.“心不负人,面无惭色”

   上堂:“裂开也在我,捏聚也在我。”时有僧问:“如何是裂开?”师曰:“三九二十七,菩提涅槃,真如解脱,即心即佛。我且与么道,你又作么生?”曰:“某甲不与么道。”师曰:“盏子扑落地,碟子成七片。”曰:“如何是捏聚?”师乃敛手而坐。

   心意识的开合,原在于我,关键在于自己是否做得主。若做得主,一动一静,无非菩提真如;若做不得主,动静皆落于无明。唯有明心见性之人方知“主人公”,才有“裂开也在我,捏聚也在我”这种击碎虚空、陶铸万法的大人气象。

   僧问:“某甲讲兼行脚,不会教意时如何?”师曰:“灼然实语,当忏悔。”曰:“乞师指示。”师曰:“汝若不问,老僧即缄口无言。汝既问,老僧不可缄口去也。”曰:“请师便道。”师曰:“心不负人,面无惭色。”

   好一个“心不负人,面无惭色”。那僧机迟,睦州再三开示均不能会,而引出这一句妙语。佛法实修实证之处即在这里,二祖见达摩,所得的不就是这个么。这位“讲兼行脚”的僧人是老实的修行者,不然,又怎么引得出老睦州这千古绝唱来。

   云门大师见道得力于睦州陈尊宿,但当时陈尊宿已是年岁近百之人,来日无多,无法助云门大师历练涵养,故指示云门往参雪峰义存禅师,云门大师也终于在雪峰禅师那里得法成就,“温研积稔,道与存契,遂密以宗印付师”。

   雪峰义存禅师(822—908)是唐末最伟大的禅师之一。“北有赵州,南有雪峰”,这响亮的赞誉,是马祖以后未曾有的。雪峰道场的建立,对当时的禅宗,乃至整个佛教都有重要的意义。唐僖宗乾符元年(874)黄巢起义,十年间战乱遍及整个中国,从根本上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黄河、长江流域久经战乱,经济凋敝,文化残破,加之军阀混战,到雪峰义存禅师圆寂的前一年(907),朱温篡唐称帝,揭开了五代十国更大历史浩劫的序幕。在这艰难时期,中原基本上没有佛教立足之地,高僧们纷纷南下,在长江中下游,甚至更为偏远但相对安定的福建、广东寻找立足之地。而雪峰义存禅师在福州雪峰山(又称象岩)建立道场(当时和后人避义存名讳而尊称其为雪峰禅师),传法长达三十八年之久,座下常有众千五百人,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禅宗传布之地。在雪峰山,聚集了当时众多的优秀人物,雪峰门下弟子有五十六人在各地建立法幢,几乎垄断了长江以南的佛教,并开启了云门和法眼两大禅宗宗派。

   雪峰义存禅师是一位传奇人物。他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生于福建泉州,俗姓曾,讳勉。九岁时即欲出家而未得父母允许。十二岁时与父亲游莆田玉涧寺,尊仰庆玄律师并得父允,留寺为童侍。十七岁时落发,改名为义存。二十四岁时谒福州芙蓉山灵训禅师(灵训是归宗智常禅师的弟子,归宗是马祖的弟子),灵训禅师见而器之,留侍左右。后雪峰北游于吴、楚、梁、宋、燕、秦,二十八岁时于幽州宝刹寺具戒。其间,他“巡名山,扣诸禅宗,突兀飘飖,云翔鸟逝”。在结识了岩头全豁禅师(828—887)后,同到杭州参大慈寰中禅师(百丈怀海禅师弟子),并与寰中弟子钦山文邃结为挚友,以后三人同游江南,广参尊宿。而雪峰禅师“三到投子,九上洞山”的经历,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一样,在丛林中传为佳话。

   雪峰参芙蓉灵训、大慈寰中二禅师,灯录中没有具体的记载,幸而“三到投子,九上洞山”的经历,尚有几则故事,可资人们体会雪峰禅师的学道历程。

  第二部分 4.马祖的再传弟子

   芙蓉灵训和大慈寰中(780—862)是马祖的再传弟子,而投子大同(819—914)和洞山良价则是石头希迁的三传和四传弟子。大同禅师住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投子山,禅风高古,为赵州从谂所称道;良价禅师住江西洞山(今宜丰县境内),为曹洞宗的开山祖师,禅风阔大且细密。义存禅师性情谦恭和乐,唯道是从,大同禅师仅大他三岁,但仍再三前往参叩。“三到投子”的故事,在灯录中仅存如下五则:

   师(投子)指庵前一片石,谓雪峰曰:“三世诸佛总在里许。”峰曰:“须知有不在里许者。”师曰:“不快漆桶。”

   “三世诸佛总在里许”,以后禅师常用此语作临机的提持,雪峰当此时知见未泯,尚在意识中做活计,故投子斥之“不快漆桶”。漆桶内无半点光明,大同禅师以此喻无明。后来禅师们常用“漆桶”或“桶底脱落”喻开悟见道。

   师与雪峰游龙眠(山),有两路,峰问:“哪个是龙眠路?”师以杖指之。峰曰:“东去西去?”师曰:“不快漆桶。”

   在真正的禅师那里,事事皆可作禅机提持,如台山婆子的“蓦直去”。“师以杖指之”,路在脚下,道在脚下,无须迟疑。但雪峰此时道眼未开,故有“东去西去”之疑,招来投子禅师“不快漆桶”之斥。

   问:“一槌便就时如何?”师曰:“不是性燥汉。”曰:“不假一槌时如何?”师曰:“不快漆桶。”

   禅宗讲顿悟,顿悟的理论基础是人人皆有本觉之佛性,这个本觉,人人现成,原不假于悟。雪峰于理上明得,但尚欠实证之悟入,故当其问“一槌便就时如何”,投子答“不是性燥汉”,以指示本觉。此时雪峰拖泥带水,画蛇添足地再问,又招致投子“不快漆桶”的呵斥,由此可见投子禅眼的纯熟和老到。

   峰问:“此间还有人参也无?”师将头抛向峰面前。峰问:“恁么则当处掘去也。”师曰:“不快漆桶。”

   “三到投子,九上洞山”当是说雪峰禅师往复参叩,渐有进境,但尚未明悟。投子禅师住庵清修,座下原无多人。“此间还有人参也无?”看似平常的一问——大概是雪峰从洞山归来,见投子仍孤身一人,而设此问,但却暗藏机锋。投子把锄头抛与雪峰,虽不置一语,却意蕴深长——你自己的心地耕耘好了吗?还是耕耘自己去吧,管他人干吗!雪峰心领神会,说:“恁么则当处掘去也。”禅宗常讲功夫在“当下一念”之上,“当处掘去”,云雪峰刚入得门,尚未入室,故投子还是以“不快漆桶”来激励他。

   峰辞,师送出门,召曰:“道者!”峰回首应诺。师曰:“途中善为。”

   可能是因为他二人年纪相仿,加之雪峰机迟,投子一时无法导他开悟,雪峰只好告辞,再上洞山。投子相送出庵,目送雪峰下山,忽然唤了雪峰一声,雪峰回头。这是马祖、石头、百丈、药山、黄檗、德山等大师所用的霹雳之机,不少禅者自此悟入。但雪峰此时仍欠火候,投子只好以“途中善为”之语回护之。虽然如此,雪峰日后说法接人,仍多见投子的影响。

   “三到投子”的公案只有这么五条,而“九上洞山”也没有给后学者留下较多的记载。在《洞山语录》和《雪峰语录》中,共有七则,今选几则,以观雪峰修行的曲折:

   雪峰到参,师(洞山)问:“从甚处来?”云:“天台来。”师曰:“见智者否?”云:“义存吃铁棒有分。”

   这是雪峰第一次上洞山。智者是天台宗的祖师,隋时即已圆寂。三百年前的人物何得能见?此是洞山禅师以生死一如的见地考核初到的雪峰,雪峰不敢妄答,但却以“吃铁棒有分”的低姿态,赢得了洞山禅师的器重。

  第二部分 5.“不生不灭,不来不去”

   师一日问雪峰:“作什么来?”峰云:“斫槽来。”师曰:“几斧斫成?”峰云:“一斧斫成。”师曰:“犹是这边事,那边事作么生?”峰云:“直得无下手处。”师曰:“犹是这边事,那边事作么生?”峰休去。

   这则公案,与前面投子处的“一槌便就”相近,可见雪峰此时仍陷在意识卜度里。“一斧斫成”,“直得无下手处”都是前代祖师之语,故洞山斥为“犹是这边事”,并再三追问“那边事作么生”。雪峰无以为对,只好“休去”。

   雪峰辞师,师曰:“子甚处去?”雪峰云:“归岭中去。”师曰:“当时从甚么路出?”峰云:“从飞猿岭出。”师曰:“今回向甚么路去?”雪峰云:“从飞猿岭去。”师曰:“有一人不从飞猿岭去,子还识么?”峰云:“不识。”师曰:“为甚么不识?”峰云:“他无面目。”师曰:“子既不识,争知无面目?”雪峰无对。

   从中可见洞山禅风之严谨细密。禅宗的修行,要实证“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的泯灭无相境界,洞山禅师以锐利之锋直示雪峰,而雪峰之答仍是相似之比量境。在洞山穷追之下,雪峰只好哑口无言。日后云门大师亦间用此锋,可见其师承的影响。

   雪峰作饭头,淘米次,师问:“淘沙去米?淘米去沙?”雪峰云:“沙米一时去。”师云:“大众吃个甚么?”雪峰遂覆却米盆。师云:“据子因缘,合在德山。”

   这应是雪峰参德山见道后,再上洞山的一则公案,在这里,米喻菩提,沙喻烦恼。“沙米一时去”,既无烦恼,何须菩提,可见此时雪峰已非吴下阿蒙了。但洞山尚不放心,故紧下一拶,“大众吃个什么?”雪峰当然不会再落入陷阱,毅然覆却米盆,这已是德山的禅风了,故洞山赞道:“据子因缘,合在德山。”依芙蓉,参大慈,到投子,上洞山,雪峰二十年间来来去去,好不辛苦,终于契缘于德山。而洞山光明正大,心无点尘,对雪峰…

《云门宗史话(冯学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