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死的法门,所以佛陀遨游在生死一如的法界性海中。大师是一个懂得随机、随缘活用佛法的性情中人,对生不贪死不畏 没有对待性,非常自在 ,若非禅定功夫之深,怎能自由解脱,如如不二 呢!所以他深深体悟「生死由它、生死自如」 ,不为生死挂碍的自在心,以现代社会的修行来看,无庸置疑,他当是一位大禅师,也教示很多参禅的方法,其中一法就是修行「生死一如」 的禅法。
大师对生死的态度一直抱着超然的中道立场 ,「棺材里的人,从有为法的体相上说,有生有死,若从无为法的自性说,就无生无死。人的身体可死,佛性却不会死呀!」 从年轻到中老体证了「无生无死」的生死禅,使他一再为世人解迷开悟。不论客观与主观,我们从大师的思想言论及中道实证中可以确定,识得自性,即脱生死,他和佛陀一样,是大觉悟者,「识得生死便是佛,无所谓生,也无所谓死」 。
也就是说,大师「无生无死」的境界是源自于佛陀教说的「因缘法」 ,所以才提醒我们要观照缘起,体会生死一如的真谛 。而且大师将死亡推向淋漓尽致、宽广无边的层次,以「欢喜含笑而去」、「怀抱希望而死」 的心量,臻达如如不二的境界。
就因为大师证悟到「无生无死」,一点也不畏惧死亡,反而继续柱杖云游、著书立说,照样弘扬佛法。他一再强调「生何足为喜,死何足为悲」,其实就是在印证佛经所言「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缘生缘灭,生灭不二;生死不二、生死一如,不生不死,即是中道的生死禅观。我们也看到他一贯「生死不二」 的启示,如实面对生死本来面目,乃是因缘所生法,假相亦是真相,真相亦是假相。
大师从参禅念佛中,体悟到有无一如,生死不离二边,加上本身数度生死边缘的化险为夷,可说都是在「无人无我」、「无念无心」、「心无二用」之下体证而来,我们也就更确定他了悟生死一如的禅观着重在于「无」的修为,其累积深藏的定力,以及超然的禅心及大智,不为生死所动,更蔚为现代禅门一大泰斗。
(二)「无」的大机大用-五无一体
星云大师常说他是「以无为有」的人。无,是因为他心中有大悲愿,所以无事不成。高希均教授称赞大师是「推动人间佛教第一人,具有无私的生命力。」 笔者认为:因为大师的「无私」、「无我」,才能「无心」--「无住而住」,「无念而念」,「无相而相」,做大我之事。
大师最会运用这「无」 字禅,大机大用,作育人才:「无,并不是叫我们糊涂,无心是大智若愚,无心里面,自有更大的智慧包容一切。」 禅是自然,自然是因为空无 ,虚空能容能大,也是因为「无」。
大师重视「无」的修为,乃源于六祖惠能的三无法门「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所以能随缘不变,随遇而安,于相离相,于念无念 ,无住而住,大慈大悲广摄一切众生。由此可知,生活中以无念对治生死交缠的不舍,化有念而无念,没有生死的对立,自无罣碍。
其次,大师的无相思维,是从《金刚经》的「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来观照的。面对生与死,要达到「无相」,就须先修「无念」,念头上没有生死对立,自然「无住」、「无心」,无心即「无生灭心」,「无心」自然「无我」,五无一体,就是禅门修行的精髓。一个「无」字的功用多么大,使人透澈生死即无相,了知色身 的无有实相,才能破除执着,解脱生死轮回,所以生死即涅槃,生死「无智亦无得」,生死有相但要修无相,回归本体的真性,大师的明意在于此。
至于「无住而住」,大师更是广泛机用于日常生活中,他的「十无思想」,给予青年朋友及全世界的人受用无穷,其中「虚空是无住之家、无私是无住之家、自然是无住之家。」 让我们体解到他以人间佛教为基底,彻底弘扬禅门「无住为本」的骨髓,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不问有无,不管荣辱,皆由于佛法的受用,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师体证了「无住三昧」,大力实践人间佛教平等之道,将生死一如的生死禅融入人间生活禅里,是以,生死禅是活用的,无住而住,无念而念,无相而相。
故,大师以「无」的智慧作基石 ,在人间佛教的弘道上发挥大机大用,五无一体,已故傅伟勋也体会到五无一体能超越生死对立 。诸多印证,大师是一个体悟「无心三昧」至高的大禅师、大菩萨,早就把心安于无所念、无所相、无所住,始终秉持「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之大愿,希望所有一切众生都能以「无畏心」、「无分别心」、「无所得心」面对生死的无常,更要如菩萨般过着平等解脱的生活。
五、弘扬同体共生,平等生死禅观
佛教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佛陀总是「愿将双手常垂下,抚得人心一样平」,大师亦如是也,他心中无我,爱屋及屋、推己及人,更是以众为我 ,有容乃大,慈悲无畏。大师对生命关怀之广大,无与伦比,而且是依照佛陀所说「大地众生皆有佛性」的平等心,来引导大众离苦得乐,走向了生脱死的光明途径。
大师不断为生命教育付出心力,呼吁共存共荣,提倡同体共生 ;从提倡不杀生,放生,继而护生,以慈悲心怙护一切众生。 佛光山寺外的护生墙、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出版的护生画集、2004年春节的素食动物园;以及大师【当代问题座谈纪实】一系列对生命相关的看法 、〈放生祈愿文〉、〈为临终者祈愿文〉、〈为往生者祈愿文〉等等,都呈显出他是何等重视生命共同体的维护。
平等就是共生,共生就要懂得度生,就要净化人心、拯救人心,这一点,大师比别人起步更早,他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一再为众而忙,为法奔波。他以禅者之风,禅心为本,禅观生死 ,更以「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出世的愿心 及慈悲平等,来做入世的生死事业 。
大师相当重视生命、宗教、乃至国家、世界,都要建立「同体共生」的关系,并且要「同中存异、异中求同」 ,超越种族的共生共荣。例如:2001年美国九一一事件,大师亲自为罹难者祈愿祝祷 ;2003年的SARS 疫情举世恐慌,大师应邀参加「两岸佛教界为降伏『非典』国泰民安世界和平祈福大法会」,指出降伏非典的重要武器,就是净化身心。2004年印度洋海啸灾难,大师写了〈为东南亚、印度、印尼地震祈愿文〉,发动全台湾所有佛光人,以及该年受戒的出家僧尼全省行脚托钵,为失怙的孤儿募款教育基金。大师向来自称是「地球人」,弘法的使命就在于此,他常常自许:「把个人的一点生命,融入到国家民族宇宙之间,共生共存,同体共生,「生命共同体」这是很重要的概念。」
所以,大师写的佛光四句偈「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结缘利人天,禅净戒行平等忍,惭愧感恩大愿心」,就是同体共生最可贵的诗偈,也是人间生活最佳注脚。因之,同体共生、生死同体,可说是大师弘扬实践的平等生死禅观。望眼全球,观今台湾,星云大师「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同体共生的胸怀,备受尊崇,不仅是是众人学习的典范,更是是众人效尤的模式。
六、结论
佛陀出世就是要度脱众生出离生死轮回,佛陀证道就是要引导众生走向无余涅槃。佛教的生死禅观以「空」为主要思想,空是要放得下,放下对生死的执着,而要放得下,就须了解生死的内涵,接受不可避免的死亡,并提起生命的热忱。
大师的生死禅观建立在「无」的超越性,和「空」是等同的思想范畴,人间生活禅的佛法也是建立在此基线上,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保任一颗「清净心」 ,随缘提起、随时放下,无须惧畏生死无常!大师启示:「心是生死的根本,心也是成佛作祖的力量。」 故生死禅观旨趣即「自净其心」 ,而要了悟、超越生死,肯定要透过「佛法」的修持才能自净其心。憨山大师说生死大事是「非于生死外别有佛法,非于佛法外别有生死。所谓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是知古人参求。只在生死路头讨端的求究竟。」
人间佛教是以「佛法为体」,佛法等同于生死学、生死教育,大师以为「生死只在一念之间」 ,陈兵教授也认为了却现前一念,即是了生死 、「佛教生死观的基本思想,可以归结为由畏惧生死,正视生死,而超脱生死。」 所以,大师要大家「透过佛法的修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死,处理生死,乃至解脱生死,如此才能真正拥有幸福的人生。」 当然,了知缘起法才能正确面对生死,超越生死,缘起法就是佛法,佛法是平等法,平等法就是以空无为基石,对于有情无情一切众生,都是秉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平等心来看待的 ,生死禅观就是在这基石上才能发挥「人人弘道,以道弘人」,从小我到大我,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因之,每天读诵大师所写的祈愿文,朝观音,夕弥陀,可以使生命得到现法乐住,远甚于临时抱佛脚来得安心与放心。当身心俱安,超越恐惧,那么即使面对死亡,也死得有品质,痛苦也变成是快乐的接受,尤其将禅心无时不刻融入生活中,经营生命的同时,也就在面对死亡的自在。 所以,人们要有坚强的信仰情操,培养健全的生死禅观,以无私无我过着充实的人生,将生命发挥极致之用,修行六度四摄、四无量心,从事利己利他的工作,化世益人。
当今地球暖化现象日愈频升,全球各地灾难频传,处处都充满生存与死亡危机的冲击。我们深知大师的生死禅观已遍及并影响着全世界的人心,不但具有安抚的作用,更教育着人们能以成熟的心智来看待生死的转化,不受颠倒梦想所困。他倡导的生死禅观教人打破我执,证得「无我、无住、无生」的境界,体悟现生的安乐,真正解脱自在。我们肯定,星云大师是一位生死思想指引的大导师,相信将有更多的学者会愈来愈加重视及投入研究。
【参考书目】
一、中文专书
余德慧,《生死学十四讲》(台北:心灵工坊出版,2003年)
星云,〈佛教的前途在哪里〉,《星云大师讲演集(四)》(高雄:佛光文化,1986年)
星云,《星云日记‧不负西来意》(高雄:佛光文化,1994年)
星云,《往事百语1‧心甘情愿》(高雄:佛光文化,1999年a)
星云,《往事百语3‧皆大欢喜》(高雄:佛光文化,1999年b)
星云,《往事百语5‧永不退票》(高雄:佛光文化,1999年c)
星云,《星云法语2‧成功人生》(高雄:佛光文化,1999年d)
星云编着,《佛光教科书○6.实用佛教》(高雄:佛光文化,1999年e)
星云,《六祖坛经讲话》(台北:香海文化,2000年)
星云,《迷悟之间3‧无常的真理》(台北:香海文化,2004年a)
星云,《迷悟之间4‧生命的密码》(台北:香海文化,2004年b)
星云,《禅门语录》(高雄:佛光文化,2004年c)
星云,《人间佛教系列4‧佛教与青年「青年篇」》(台北:香海文化,2006年a)
星云,《人间佛教系列8‧缘起与还灭「生死篇」》(台北:香海文化,2006年b)
星云,《人间佛教系列9‧禅学与净土「禅净篇」》(台北:香海文化,2006年c)
星云,《人间佛教系列10‧宗教与体验「修证篇」》(台北:香海文化,2006年d)
星云,《当代人心思潮》(台北:香海文化,2007年a)
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台北:香海文化,2007年b)
星云,〈生死边缘〉,《讲义》,第41期(台北:讲义堂出版,2007年9月)
符芝瑛,《云水日月》(台北:天下远见出版,2006年)
陈兵,《生与死 佛教轮回观》(高雄:佛光文化,2005年)
傅伟勋,《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从临终精神医学到现代生死学》(台北:正中书局,1993年)
满义,《星云模式的人间佛教》(台北:天下远见出版,2005年)
二、中文论文
星云,〈九一一事件之后--星云大师美加弘法报导〉,《普门学报》,第7期(高雄:
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2年1月)
星云,〈佛教对「修行问题」的看法〉,《普门学报》,第20期(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4年3月)
星云,〈佛教对「生命教育」的看法〉,《普门学报》,第22期(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4年7月)
陈兵,〈正法重辉的曙光-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普门学报》,第1期(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1年1月)麻天祥,〈星云对临济禅的诠释〉,《普门学报》第40期(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7年7月)、《禅与人间佛教》佛学研究论文集,(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7年5月)三、电子佛典(光碟)〈【法语】示妙湛座主〉,《憨山老人梦游集卷3》(侍者福善日录,门人通炯编辑,岭南弟子刘起相重校)(台北: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电子佛典2006年2月版,X73,N0.1456 p. 476, a16)
《星云大师的生死禅观(妙功)》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