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死的法門,所以佛陀遨遊在生死一如的法界性海中。大師是一個懂得隨機、隨緣活用佛法的性情中人,對生不貪死不畏 沒有對待性,非常自在 ,若非禅定功夫之深,怎能自由解脫,如如不二 呢!所以他深深體悟「生死由它、生死自如」 ,不爲生死挂礙的自在心,以現代社會的修行來看,無庸置疑,他當是一位大禅師,也教示很多參禅的方法,其中一法就是修行「生死一如」 的禅法。
大師對生死的態度一直抱著超然的中道立場 ,「棺材裏的人,從有爲法的體相上說,有生有死,若從無爲法的自性說,就無生無死。人的身體可死,佛性卻不會死呀!」 從年輕到中老體證了「無生無死」的生死禅,使他一再爲世人解迷開悟。不論客觀與主觀,我們從大師的思想言論及中道實證中可以確定,識得自性,即脫生死,他和佛陀一樣,是大覺悟者,「識得生死便是佛,無所謂生,也無所謂死」 。
也就是說,大師「無生無死」的境界是源自于佛陀教說的「因緣法」 ,所以才提醒我們要觀照緣起,體會生死一如的真谛 。而且大師將死亡推向淋漓盡致、寬廣無邊的層次,以「歡喜含笑而去」、「懷抱希望而死」 的心量,臻達如如不二的境界。
就因爲大師證悟到「無生無死」,一點也不畏懼死亡,反而繼續柱杖雲遊、著書立說,照樣弘揚佛法。他一再強調「生何足爲喜,死何足爲悲」,其實就是在印證佛經所言「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緣生緣滅,生滅不二;生死不二、生死一如,不生不死,即是中道的生死禅觀。我們也看到他一貫「生死不二」 的啓示,如實面對生死本來面目,乃是因緣所生法,假相亦是真相,真相亦是假相。
大師從參禅念佛中,體悟到有無一如,生死不離二邊,加上本身數度生死邊緣的化險爲夷,可說都是在「無人無我」、「無念無心」、「心無二用」之下體證而來,我們也就更確定他了悟生死一如的禅觀著重在于「無」的修爲,其累積深藏的定力,以及超然的禅心及大智,不爲生死所動,更蔚爲現代禅門一大泰鬥。
(二)「無」的大機大用-五無一體
星雲大師常說他是「以無爲有」的人。無,是因爲他心中有大悲願,所以無事不成。高希均教授稱贊大師是「推動人間佛教第一人,具有無私的生命力。」 筆者認爲:因爲大師的「無私」、「無我」,才能「無心」--「無住而住」,「無念而念」,「無相而相」,做大我之事。
大師最會運用這「無」 字禅,大機大用,作育人才:「無,並不是叫我們糊塗,無心是大智若愚,無心裏面,自有更大的智慧包容一切。」 禅是自然,自然是因爲空無 ,虛空能容能大,也是因爲「無」。
大師重視「無」的修爲,乃源于六祖惠能的叁無法門「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所以能隨緣不變,隨遇而安,于相離相,于念無念 ,無住而住,大慈大悲廣攝一切衆生。由此可知,生活中以無念對治生死交纏的不舍,化有念而無念,沒有生死的對立,自無罣礙。
其次,大師的無相思維,是從《金剛經》的「無人相、無我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來觀照的。面對生與死,要達到「無相」,就須先修「無念」,念頭上沒有生死對立,自然「無住」、「無心」,無心即「無生滅心」,「無心」自然「無我」,五無一體,就是禅門修行的精髓。一個「無」字的功用多麼大,使人透澈生死即無相,了知色身 的無有實相,才能破除執著,解脫生死輪回,所以生死即涅槃,生死「無智亦無得」,生死有相但要修無相,回歸本體的真性,大師的明意在于此。
至于「無住而住」,大師更是廣泛機用于日常生活中,他的「十無思想」,給予青年朋友及全世界的人受用無窮,其中「虛空是無住之家、無私是無住之家、自然是無住之家。」 讓我們體解到他以人間佛教爲基底,徹底弘揚禅門「無住爲本」的骨髓,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不問有無,不管榮辱,皆由于佛法的受用,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師體證了「無住叁昧」,大力實踐人間佛教平等之道,將生死一如的生死禅融入人間生活禅裏,是以,生死禅是活用的,無住而住,無念而念,無相而相。
故,大師以「無」的智慧作基石 ,在人間佛教的弘道上發揮大機大用,五無一體,已故傅偉勳也體會到五無一體能超越生死對立 。諸多印證,大師是一個體悟「無心叁昧」至高的大禅師、大菩薩,早就把心安于無所念、無所相、無所住,始終秉持「橫遍十方,豎窮叁際」之大願,希望所有一切衆生都能以「無畏心」、「無分別心」、「無所得心」面對生死的無常,更要如菩薩般過著平等解脫的生活。
五、弘揚同體共生,平等生死禅觀
佛教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佛陀總是「願將雙手常垂下,撫得人心一樣平」,大師亦如是也,他心中無我,愛屋及屋、推己及人,更是以衆爲我 ,有容乃大,慈悲無畏。大師對生命關懷之廣大,無與倫比,而且是依照佛陀所說「大地衆生皆有佛性」的平等心,來引導大衆離苦得樂,走向了生脫死的光明途徑。
大師不斷爲生命教育付出心力,呼籲共存共榮,提倡同體共生 ;從提倡不殺生,放生,繼而護生,以慈悲心怙護一切衆生。 佛光山寺外的護生牆、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出版的護生畫集、2004年春節的素食動物園;以及大師【當代問題座談紀實】一系列對生命相關的看法 、〈放生祈願文〉、〈爲臨終者祈願文〉、〈爲往生者祈願文〉等等,都呈顯出他是何等重視生命共同體的維護。
平等就是共生,共生就要懂得度生,就要淨化人心、拯救人心,這一點,大師比別人起步更早,他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一再爲衆而忙,爲法奔波。他以禅者之風,禅心爲本,禅觀生死 ,更以「橫遍十方,豎窮叁際」出世的願心 及慈悲平等,來做入世的生死事業 。
大師相當重視生命、宗教、乃至國家、世界,都要建立「同體共生」的關系,並且要「同中存異、異中求同」 ,超越種族的共生共榮。例如:2001年美國九一一事件,大師親自爲罹難者祈願祝禱 ;2003年的SARS 疫情舉世恐慌,大師應邀參加「兩岸佛教界爲降伏『非典』國泰民安世界和平祈福大法會」,指出降伏非典的重要武器,就是淨化身心。2004年印度洋海嘯災難,大師寫了〈爲東南亞、印度、印尼地震祈願文〉,發動全臺灣所有佛光人,以及該年受戒的出家僧尼全省行腳托缽,爲失怙的孤兒募款教育基金。大師向來自稱是「地球人」,弘法的使命就在于此,他常常自許:「把個人的一點生命,融入到國家民族宇宙之間,共生共存,同體共生,「生命共同體」這是很重要的概念。」
所以,大師寫的佛光四句偈「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禅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就是同體共生最可貴的詩偈,也是人間生活最佳注腳。因之,同體共生、生死同體,可說是大師弘揚實踐的平等生死禅觀。望眼全球,觀今臺灣,星雲大師「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同體共生的胸懷,備受尊崇,不僅是是衆人學習的典範,更是是衆人效尤的模式。
六、結論
佛陀出世就是要度脫衆生出離生死輪回,佛陀證道就是要引導衆生走向無余涅槃。佛教的生死禅觀以「空」爲主要思想,空是要放得下,放下對生死的執著,而要放得下,就須了解生死的內涵,接受不可避免的死亡,並提起生命的熱忱。
大師的生死禅觀建立在「無」的超越性,和「空」是等同的思想範疇,人間生活禅的佛法也是建立在此基線上,筆者認爲主要在于保任一顆「清淨心」 ,隨緣提起、隨時放下,無須懼畏生死無常!大師啓示:「心是生死的根本,心也是成佛作祖的力量。」 故生死禅觀旨趣即「自淨其心」 ,而要了悟、超越生死,肯定要透過「佛法」的修持才能自淨其心。憨山大師說生死大事是「非于生死外別有佛法,非于佛法外別有生死。所謂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回息。是知古人參求。只在生死路頭討端的求究竟。」
人間佛教是以「佛法爲體」,佛法等同于生死學、生死教育,大師以爲「生死只在一念之間」 ,陳兵教授也認爲了卻現前一念,即是了生死 、「佛教生死觀的基本思想,可以歸結爲由畏懼生死,正視生死,而超脫生死。」 所以,大師要大家「透過佛法的修持,以正確的態度面對生死,處理生死,乃至解脫生死,如此才能真正擁有幸福的人生。」 當然,了知緣起法才能正確面對生死,超越生死,緣起法就是佛法,佛法是平等法,平等法就是以空無爲基石,對于有情無情一切衆生,都是秉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平等心來看待的 ,生死禅觀就是在這基石上才能發揮「人人弘道,以道弘人」,從小我到大我,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因之,每天讀誦大師所寫的祈願文,朝觀音,夕彌陀,可以使生命得到現法樂住,遠甚于臨時抱佛腳來得安心與放心。當身心俱安,超越恐懼,那麼即使面對死亡,也死得有品質,痛苦也變成是快樂的接受,尤其將禅心無時不刻融入生活中,經營生命的同時,也就在面對死亡的自在。 所以,人們要有堅強的信仰情操,培養健全的生死禅觀,以無私無我過著充實的人生,將生命發揮極致之用,修行六度四攝、四無量心,從事利己利他的工作,化世益人。
當今地球暖化現象日愈頻升,全球各地災難頻傳,處處都充滿生存與死亡危機的沖擊。我們深知大師的生死禅觀已遍及並影響著全世界的人心,不但具有安撫的作用,更教育著人們能以成熟的心智來看待生死的轉化,不受顛倒夢想所困。他倡導的生死禅觀教人打破我執,證得「無我、無住、無生」的境界,體悟現生的安樂,真正解脫自在。我們肯定,星雲大師是一位生死思想指引的大導師,相信將有更多的學者會愈來愈加重視及投入研究。
【參考書目】
一、中文專書
余德慧,《生死學十四講》(臺北:心靈工坊出版,2003年)
星雲,〈佛教的前途在哪裏〉,《星雲大師講演集(四)》(高雄:佛光文化,1986年)
星雲,《星雲日記‧不負西來意》(高雄:佛光文化,1994年)
星雲,《往事百語1‧心甘情願》(高雄:佛光文化,1999年a)
星雲,《往事百語3‧皆大歡喜》(高雄:佛光文化,1999年b)
星雲,《往事百語5‧永不退票》(高雄:佛光文化,1999年c)
星雲,《星雲法語2‧成功人生》(高雄:佛光文化,1999年d)
星雲編著,《佛光教科書○6.實用佛教》(高雄:佛光文化,1999年e)
星雲,《六祖壇經講話》(臺北:香海文化,2000年)
星雲,《迷悟之間3‧無常的真理》(臺北:香海文化,2004年a)
星雲,《迷悟之間4‧生命的密碼》(臺北:香海文化,2004年b)
星雲,《禅門語錄》(高雄:佛光文化,2004年c)
星雲,《人間佛教系列4‧佛教與青年「青年篇」》(臺北:香海文化,2006年a)
星雲,《人間佛教系列8‧緣起與還滅「生死篇」》(臺北:香海文化,2006年b)
星雲,《人間佛教系列9‧禅學與淨土「禅淨篇」》(臺北:香海文化,2006年c)
星雲,《人間佛教系列10‧宗教與體驗「修證篇」》(臺北:香海文化,2006年d)
星雲,《當代人心思潮》(臺北:香海文化,2007年a)
星雲,《人間佛教的戒定慧》(臺北:香海文化,2007年b)
星雲,〈生死邊緣〉,《講義》,第41期(臺北:講義堂出版,2007年9月)
符芝瑛,《雲水日月》(臺北:天下遠見出版,2006年)
陳兵,《生與死 佛教輪回觀》(高雄:佛光文化,2005年)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滿義,《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臺北:天下遠見出版,2005年)
二、中文論文
星雲,〈九一一事件之後--星雲大師美加弘法報導〉,《普門學報》,第7期(高雄: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2年1月)
星雲,〈佛教對「修行問題」的看法〉,《普門學報》,第20期(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4年3月)
星雲,〈佛教對「生命教育」的看法〉,《普門學報》,第22期(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4年7月)
陳兵,〈正法重輝的曙光-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普門學報》,第1期(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1月)麻天祥,〈星雲對臨濟禅的诠釋〉,《普門學報》第40期(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7年7月)、《禅與人間佛教》佛學研究論文集,(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7年5月)叁、電子佛典(光碟)〈【法語】示妙湛座主〉,《憨山老人夢遊集卷3》(侍者福善日錄,門人通炯編輯,嶺南弟子劉起相重校)(臺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電子佛典2006年2月版,X73,N0.1456 p. 476, a16)
《星雲大師的生死禅觀(妙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