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心對身心之利益
釋如石
在《入菩薩行》第一品裏,寂天用了叁十六偈來說明“菩提心利益”;其中有教證,有理論,還有許多巧妙的比喻。就實際引發菩提心來說,這些開示肯定具有相當的說服力。然而在面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菩提心利益”這個課題,似乎可以考慮重新換個角度來說明或探討。怎樣的角度呢?例如說“發心對于吾人再見前的身心會有什麼樣的利益?”這樣一個問題。我想,從這個角度去幫助現代人了解“菩提心利益”,應該會顯得比較具體、容易掌握,而且也比較切合實際的需要。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法則,是每一個佛教徒所共有信受的。世俗菩提心的引發,是一種純善的利他心態,當然可以種下極大的善因,而在未來感生受用不盡的福報,乃至于最後使人成佛作祖。問題是,未來的福德和善報畢竟太遙遠了,它很容易讓人産生一種空洞而不著邊際的感覺。而大多數現代人所關心的,卻是現前身心的實際利益。再者,若依中觀緣起的觀點來說,未來的福德絕對不是某一個特定時空之下突發的獨立事件;它必然是由一個不斷變化的身心系列與外境互相交感緣生而來的。所以,即使要了解未來的福德,仍然必須從吾人現前的身心談起。因此,下面筆者將嘗試 以近代心理學的觀點,闡明“發心對身心的利益”這個問題;希望能籍此引起相關學者的共鳴,繼續在“佛學今诠”這方面做進一步的研究和發揮。
由于發心是一種心理活動,如果它對生理方面有所影響的話,還必須透過心理作用的程序;因此,我們先從“發心的心理功能”開始論述。
一 、發心的心理功能
(一)、 賦予生命究竟意義,消除深層存在空虛
人生在世,不能沒有意義和價值,否則,生命的內容必然十分有限,生命的層次也不可能提升,就像動物一樣。這是顯而易見的。近代心理學的研究也指出:人確有追求意義的基本需要,如果這種需求得不到滿足,會給人帶來內心深處無聊、空虛、不字和焦慮的感覺。創立“意義治療法”的Frankl,在他的Man”s Search for Meaning ; The will to Meaning ,The Unheard Cry for Meaning等名著中,皆一再強調尋求個人存在意義與價值的重要性。他認爲:人有尋求意義的意志;人的奮鬥,主要奠基于對生命意義的追尋與人性價值的肯定。人心深處的不安與恐懼,不是源自對外在事物的反應,而是對自我存在空虛狀態的感受。他最喜歡引用的一句話,就是尼采的“懂得爲何而活的人,幾乎任何痛苦皆能忍受。”
然而,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觀念顯然是見人見智的,並沒有一套可以放諸四海的客觀標准。那麼,人究竟應該何去何從呢?關于這一點,有“人本心理學之父”之稱的Maslow說得好:
毫無疑問,人類有史以來,一直在尋找具有指導作用的價值觀和行爲准則;然而,往 往把目光投向自身與人類之外去尋求一個上帝,或者《聖經》,或者某個統治階級。現在,我正試著以出類拔萃的人的生活來探索一種理論,這種理論有可能找到人類一直在尋找的,也必須遵循的那種價值觀。換句話說,我想念透過觀察最優秀的人類代表來找到適合人類的最終價值。
Maslow這種人生價值取向,看起來的確很合理、很科學,也很適合人微言輕現代社會大多數人的基本價值觀念和道德准則。不過,這個模式“美則美矣”,卻“未盡善也”;因爲其中只談到了“士希賢”的層面,尚未把東方宗教“賢希聖,聖希天”的生命意義和價值取向列入考慮。有鑒于此,後來他和James,Murphy,Allport,Smith,Rogers,Assagioli等著名心理學家,都開始嘗試著要把人本的“自我實現”的價值觀,朝向“回歸大我”或“自我超越”的層面修正。例如“心理綜合”的創始人Assagioli即認爲:人對意義不斷而普遍的追尋,正是一種由上而來的吸引;它促使人轉化瑣碎的日常生活細節,朝向那涵蓋一切的超個人目標努力。這樣才算是完成了個人在宇宙大我風的角色或使命。
在大乘佛教中,佛是最圓滿的覺者。他爲了救度衆生而發心精進修,終于現證了無上菩提,盡未來際利益衆生。因此,大乘發心要行者首先思惟:一切衆生都具有佛性,只要仿效佛陀,發心修行,人人都可以成佛利益衆生;其次再進一步思惟:如果不努力修行成佛,不但是自己,就連過去生中曾經作過自己父母的衆生,都將繼續在輪回中受苦。藉著這種思想模式反複思惟,行者就會逐漸獲得一種肯定的信念:只有“成佛利衆生”才是生命最終極的目標;只有圓滿實現這個目標,才能顯示出生命最崇高的價值;只有朝這個目標努力修行,生命才具有最究竟的意義。即然心中有了一個有價值的目標值得努力,行者自然覺得生命充滿了意義與活力;同時,內心深處的空虛、無聊、傍徨和不安等心理,也將因此一掃而空。
(二)形成積極自我期許,全面激發生命潛能
前面曾經談到,發心可賦予行者一個“成佛利衆生”的光明遠景。在這個遠景中,利益衆生的主角是“佛”。因此,佛相當于行者想在未來扮演的一個“自我意像”的角色。而這個未來自我 意像的確立,可以引生出“自我期許”的心理,暗中推動菩薩積極實現成佛的初衷。這個理念,筆者在《導論》的附錄——“發心之意義及其在宗教實踐上的心理功能”一文中,已有詳細的探討;底下只轉述其中的要點,並稍作補充。
根據心理學家Erikson,Singer,Gorden,Frankl和社會學家Rosenderg的研究,當一個人認同了某一職業地位的人格角色的價值,並以此 意像角色對未來的自己作“自我期許”時,這種自我期許的心理就會在生活中發生催化作用,暗中推動它發展出該角色必備的知識、行爲和心理狀態。同理,當一個佛教徒認同了“成佛利衆生”的生命終極意義、價值和目標,並且經由不斷思惟修習的過程而發起菩提心之後,一種建構在未來的“自我意像”角色——“佛”和隨伴而來的“自我期許”的心理,便在潛意識中堅固地成形了。既然潛意識對自我有“想要成佛”的強烈期許,那麼它自然會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從中推動菩薩積極地學習六度四攝,進而發展出一個偉大覺者必備的淵深智慧、廣大的慈悲和堅強的意志,以實現發心救度衆生的初衷。
其次,在實際的修持方面,無論是大乘初期的觀相、稱名念佛法門,或後期的瑜伽法門,都是以行者對未來的自我所期許的意像角色——“佛”的名號、心咒或形象,作爲習定之所緣,藉此強化發心的心理功能。無上瑜伽密在這方面更是善巧,它直接以“佛”清淨莊嚴的身口意,取代行者自認爲庸俗卑劣的“自我意像”。
“自我意像”,是二十世紀心理學中相當重要的一個發現。所謂“自我意像”就是“我是何種人”的自我信念;它主要是由過去生活的心理經驗所形成的。一旦某種自我的觀念被意識所接受,而繪入潛意識的畫面上,潛意識就會予以認同,並且秉持著這個信念去行事,直到把它實現爲止。這種“自我意像”的新理論和觀念,是從臨床心理學家、實驗心理學家和美容師或整形外科醫師的工作中逐漸發展出來的。這些新的觀念和方法,可以戲劇性地轉變一個人的個性、健康,甚至明顯地改變人們的才能與天賦;往日失敗轉爲成功,羞怯、畏縮、內向的個性突然變得開朗而活潑。而“自我意像”的轉換之所以具有如此神奇的魔力,主要是基于兩項重要的發現:
(1)一個人的一切行動、情感和才能,永遠與自我意像相吻合;換言之,你將遵照你自認是什麼樣的人去發展。如果自我意像是“失敗型的人”,那麼你將下意識地想盡辦法去失敗;反之,你將順利地朝向成功邁進。
(2)自我意像是可以改變的。無數的個案顯示,一個人無論多老多小,都同樣可以改變他的自我意像,並藉此改變而開拓一個嶄新的生活。Peale博士在《心像》一書的序言中也說:
在你清醒的意識中,生動地圖畫出一個你所想像的目標、堅持此一目標,直到它沈潛入你不知不覺的“潛”意識裏。在那裏,它將釋放出你巨大的、從未動用過的生命力。這種方法如果與一強烈的宗教信仰結合,再加上祈禱,將發揮最大的效果。在你固定而有系統地運用這種“心像”的觀念後,它將使你的問題迎刃而解,強化個性,增進健康。
改變自我意像並不意味著改變自己,或改善自己,而是改變心理意像、自我評價和自我觀念。我們目前的“自我”,仍是過去“自我”的延伸,我們不可能立刻改變它;但是卻可以透過一幅新的心理圖像來重新作自的認同,進而將目前的自我潛能發揮到極點。其實我們大多數人,原本要比自己心裏所了解的更美好、更聰明、更強大、更能幹。創造更完美的自我意像,並不等于創造新的才能和天賦,它不過是解除內在的潛能的束縛,使它們能充分地發揮力量而已。
在無上瑜伽法門中,行者必須觀想“自成本尊”;這顯然就是“固定而有系統地運用”了近代心理學所謂的“心像”或“自我意像”的觀念,來達成強化發心心理功能的法門。藉著修習“自我意像”的轉換,在潛意識的畫面上抹除一向自我認同的“凡夫相”,重新繪上一幅清淨莊嚴的“佛相”;一方面化解行者劃地自限的自卑情緒,一方面強化“我就是佛”的自尊心理,以促成行者作最快速、有效的自我提升,乃至于成佛。
(叁)淡化孤寂感受,引發同體大悲情懷
大家都知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受到自然法則的支配;然而在心理上,人卻覺得他和自然是分開的。其次,在人群中,人還了孤獨的。人之所以孤獨,是因爲他始終覺得自己是獨立實存和個體,與任何人都不同。是不幸的是,人無法忍受這種孤立的感覺,無法忍受和他同胞隔絕…
《發心對身心之利益(釋如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