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禅定品
具蹼救弟
久远之前,梵施国王手下有一大臣,释迦牟尼佛当时曾转生为大臣之子,因其手足指间有蹼相连,故而被称为具蹼。具蹼有一弟,因指间无蹼相连就被唤作无蹼。具蹼自己觉得若日后也成为国王大臣实不应理,于是就在父亲面前请求能出家求法。
父亲劝阻道:“你当上大臣后更有能力行上供下施,那时做此等善事可谓易如反掌。既如此,为何还要产生出家之念?”具蹼则回答说:“我宁可住于森林中亦不欲为官拜将,有智之人岂能为地位造下杀、砍诸恶业?”听闻儿子如此表白,父亲便不再勉强他出入官场,并最终开许他出家。
具蹼就到仙人前出家求道,并一心一意专注于禅定之中。通过精进修持后,他终获五神通。
而无蹼则为寻求秘密窍诀到处东奔西走。此时在南方一山岩中住有一婆罗门,婆罗门育有一女,他既不欲将女儿许配与种姓高贵者,亦不想让女儿嫁与财富圆满之人,他只愿将女儿托付与精通四吠陀者。无蹼在游历过众多地方后,终于邂逅此婆罗门,并依止他学习吠陀法门,随后就在短时间内完全精通掌握。婆罗门便顺理成章将女儿嫁与他。
无蹼与婆罗门女于夜晚降临后睡于房屋最顶层,结果当女子手中扇子落地、她正伸手欲拾取时,无蹼突然发现她手臂竟如象鼻一般恐怖丑陋,他顿时心生畏惧。当油灯熄灭,女子起身添油时又将手臂伸出,无蹼目睹之后更是紧张异常,他再不欲与此婆罗门女交合。女子委屈问他:“你本该与我共享美妙生活,现在为何不喜爱我?”无蹼胆战心惊回答道:“与死主一般的人如何相恋?如何享受生活妙趣?”女子安慰他说:“你不要害怕,我怎会对自己丈夫心生害意?”无蹼只得将计就计说道:“既如此,我权且相信你一回。”
婆罗门女略显羞涩地渐渐假睡,无蹼也假装安眠。看到丈夫入睡后,此女子悄悄起身前往罗刹女住处,无蹼也一路跟踪而去。婆罗门女将头发拢上来后,示现出令人恐怖万分之身相,无蹼只好惊魂未定地返回,并再次忐忑不安进入睡眠。
第二日,无蹼二话不说,直接到婆罗门那里将全部情况告知岳父。婆罗门听到后推托道:“事情既已发展至此等地步,你最好还是将我女儿带走。”无蹼如实回答说:“我怎能带她离开此处,她分明是罗刹女。”婆罗门明知故问道:“你以何为据说她是罗刹女?”无蹼不欲再争执,就一言不发自行离去。
婆罗门后问女儿:“你为何不随顺丈夫?”婆罗门女惊问道:“他都给你胡言乱语些什么?”婆罗门直接挑明说:“无蹼言你乃罗刹女。”婆罗门女狡辩说:“我根本不是罗刹女,他才是故意诽谤污蔑我。”
婆罗门女愤怒异常,她双脚、双目全部显现出恐怖形象,随即便在无蹼必经之路上等他。见到无蹼后,她厉声痛斥道:“食子母之儿,我早就告诉过你勿向别人提及此事,你为何还要在我父亲前胡说八道?现在我要严厉惩处你。”说完就向无蹼张牙舞爪而来。
无蹼恐慌之际,立即想到应祈祷圣者兄长,于是他便急忙连喊三遍:“顶礼具蹼尊者!”此时有一天尊则将此讯息告诉具蹼道:“你兄弟正遭遇违缘,你理应垂念、拯救他。”具蹼马上显示神变来到出事地点,并阻止婆罗门女说:“这位女子,请勿伤害他!他到底对你犯下何种大错?”
显现成罗刹女之女人恶狠狠回答说:“他向我父亲告发我是罗刹女,他既这样说了,我当然就得如此待他!你马上滚开!”
具蹼仙人温和劝请道:“罗刹女,他已经受够痛苦折磨,你最好还是将他释放。”罗刹女闻言说道:“大圣者,你如此求情我当然可将他释放,但他必须出家才行。”仙人答应道:“只要你放他,我定会令其出家。”
无蹼获释后果真追随兄长足迹出家修道,在精进修持后,他最终获得了五神通。
当时之无蹼弟弟即是后来之静住夜叉,当时之罗刹女即是后来之蓝色女。释迦牟尼成佛后,静住夜叉从夜叉口中、蓝色女束缚中皆获解脱,并终获不退转果位。
不当国王装哑跛
久远之前,于印度鹿野苑有一梵施国王,势力强大,并令百姓安居乐业。梵施王娶有一梵积姆王妃,并拥有一梵具湖泊。但国王、王妃始终未生育太子,于是他们便常常祈祷天尊。最终因前世宿缘会聚,而非祈祷之功,王妃终于有孕在身。此太子前世就曾为得无上菩提而发过愿,且誓愿异常坚定,他此番转生是从地狱超升而来。
具智女人一般均精通五种法:了知男人对自己喜爱程度;何时来月经;孩子何时入胎;入胎后情况;胎儿是男是女。王妃在孩子刚一住胎之时就告诉国王说:“我已有身孕。”国王欣喜万分,立即发愿道:“为胎儿圆满降生,我愿以大财富承侍王妃,使其不需辛劳就能幸福生活。”
王妃则心中暗想:国王真应行广大布施以积累福德。结果国王果然按王妃意愿如是照做,他还将四方牢狱中被囚禁之人统统释放。王妃又想:我应与国王一起在梵具湖上荡舟赏玩,如此享受生活方为惬意。国王立即满其心愿,携王妃于湖上轻舟荡漾。
王妃最终竟于湖上诞下一身相庄严、遍体金色、能回忆自己前世之具相太子,亲友们得到消息后便为他连续举行二十一天贺诞仪式。在众人商量孩子姓名时,因他于水上降生便名之为水生。水生被八位姨母精心抚养,当他以神通观察自己前世出处时,发现自己曾当过六十年国王,此次降生是刚刚从地狱中转生而来。
水生不由想到:如我再继续主持国政,将来必定再堕地狱,我一定要设法躲过此难。于是从落地之时起,他便开始假扮成跛子。在太子降生当日,尚有五百大臣之子也同时诞生。当这群孩童都开始蹒跚学步之时,眼望自己跛足之子,国王暗自思量道:若水生足不跛行,恐怕现在也应又走又跑了,奈何他却无法行走!不过无论如何,我都要让他继承王位。而水生太子则想到:父王对此等继承王位之类毫无意义之事竟如此重视,看来我应装成哑巴。于是水生便不再开口讲话。
当同龄伙伴均学会张嘴说话之时,眼见沉默小儿,国王又想到:若水生非为哑巴,恐怕现在也应牙牙学语了,奈何他却无法开口!这孩子真是可怜,我亦因之苦不堪言。因水生又跛又哑,他之姓名于是日益被人遗忘,众人都称其为哑跛。国王听闻后自然沉默难言,但内心却痛苦万分。每当有人询问时,他便说:“我虽为国王却一直苦于无亲生儿女,即将面临种姓断绝之困时,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生下一儿,谁料他却又跛又哑,这让我怎能不心生痛苦?”
诸大臣连忙召集医生前来为太子诊治,众医生在做过详细观察后发现太子聪颖过人,根本无病,他们便对国王、大臣建议说:“太子无有任何疾病,你们最好吓唬他一下,如此可能会令太子状况好转。”
国王听从建议召来一些刽子手悄悄告诉他们说:“你们在表面上稍微吓唬吓唬太子,但千万勿将其真正伤害。”刽子手听命后即准备实施,他们将孩子置于马车上前往鹿野苑城中。当孩子看见丰饶、美丽之城市景观时开口说道:“鹿野苑是空城还是有人居住?”
刽子手急忙将太子带回交与国王,并汇报说:“大国王,太子已开口讲话。”国王将孩子揽入怀中,试探他道:“谁杀?谁打?谁离开生命?谁给何物?”但太子此次则缄口不语。国王只得假装说道:“我要将太子舍弃。”言毕即将太子又交与刽子手。他们则将太子又带往别处,当众人发现一具尸体时,孩子开口说:“此尸为死人所留抑或活人所留?”刽子手迅疾将太子再次交给国王,并言太子已开口讲话。国王再将太子揽入怀中问他:“谁杀?谁打?谁离开生命?谁给何物?”太子又装聋作哑起来。
国王再将他交与刽子手,这回众人又看到一堆稻垛,太子又开口说道:“此垛为无人吃过之垛,还是已被人食用过?”刽子手再将太子带回王宫,向国王汇报说太子几次三番均能开口讲话,结果当国王把他揽入怀中又问他相同问题“谁杀?谁打?谁离开生命?谁给何物?”时,太子则将唇吻又一次紧闭。
国王这次将太子交与刽子手后,令他们在城外园林中假装挖坑以掩埋哑跛。正当众人挖土铲灰之时,太子向驾车者询问为何挖坑,那人回答说:“国王下令要将太子活埋。”哑跛马上想到这些刽子手真真切切可谓杀人不眨眼,平日即以杀人为业,故而他心里顿生恐慌。他急忙说:“若国王答应我善妙条件,开许我行正事,我可亲自于城中步行、讲话。”刽子手火速禀告国王,国王立即回答说:“太子欲得王位,我都可当下答应。”
国王自是兴奋难言,他开始令人将大街小巷全部装饰起来。哑跛则步行抵达城中,众人咸感稀有难睹,刹那间就聚集起成千上万人围观。太子步行到国王脚下顶礼道:“大国王,我非哑跛装哑跛,而今明确表达之。我原本就诸根具足,在回忆前世时,发现自己曾做过六十年国王。以此业力感召,我堕于地狱中受六万年难忍巨苦。因不欲再堕地狱,故而我对王位心生厌离,希望父王能开许孩儿出家证道。”
国王惊讶问道:“一般人厉行苦行、勤行上供下施,目的都为谋求王位,而今王位于你可谓唾手可得,你为何却要将其舍弃?”太子郑重答言:“木鳖果般妙欲不愿享,愿持甘露味般梵净行。”国王又问他:“得王位后可尽享各种快乐,你为何要将之舍弃?”太子则回答父王:“痛苦源头之乐哪里算是真乐,为得真乐受苦又怎能当成苦。请父王一定要开许孩儿出家,我一心想去森林中苦行。”国王再次劝阻道:“孩子,王宫里有鲜花、妙香、美女、饮食、衣物、乐器等一切享乐资具,若去森林中,你只能坐草垫、与猛兽为伍、穿树皮、食野菜水果、饮山泉,既如此,为何还要舍弃王位前往森林?”太子则回答说:“森林中树皮人皮为衣,食水果并与猛兽同住,智者宁如此亦不愿为,得王位而打杀毁来世。请父王一定要开许孩儿出家,我一心想去森林中苦行。”
国王最后只得说道:“我现有三点疑问,若你能圆满解答,我就开许你出家求道,否则就再勿提出此等…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下册) 八 禅定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