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十七)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佛!
【此等道品。依生灭四谛而修。即藏教道品。依无生四谛而修。即通教道品。依无量四谛而修。即别教道品。依无作四谛而修。即圆教道品。】
这里涉及到天台宗的思想,引用了天台宗藏、通、别、圆四教,在这四教当中四谛的内容不同。天台宗的祖师智者大师,将释迦牟尼佛的一代时教分为五时八教。五时分别是:一、华严时。佛在菩提树下悟道之后三七日中,跟法身大士所讲的一真法界的境界,就是讲的华严经。二、阿含时。佛讲华严经的时候,二乘,就是小乘的人如聋如哑,听不懂佛所讲的法,释迦佛又广开方便之门,给小乘根机的人讲四阿含。三、方等时。佛在阿含之后又讲方等,像楞伽经、楞严经就是在方等时所讲,是要让小乘根机的人能够修学大乘,耻小慕大。四、般若时。般若部的经典很多,金刚经、心经、大般若经全都属于般若时所讲,这是佛为回小向大的众生宣说般若妙空,破色显空,要让一切众生断除分别偏执。五、法华涅槃时。在法华会上,佛开权显实,三乘教皆回归到一乘教,没有前面所讲的三乘佛法,这三乘皆是虚妄,皆是方便说,佛法只有一乘大法,所以最后都回归到一乘佛法,入佛知见。五时判教又分通五时与别五时,上面所讲的属于别五时,通五时就是在每一时当中佛又不拘次第,根据众生的能力与根机而说其他法,这就显现出佛法的圆融无碍。八教分为两类:一、化仪四教,这是佛度众生说法的四种仪式,有顿、渐、秘密、不定。顿教,就是跟利根的人直讲无上大法,像华严经。渐教,是慢慢地引导小乘根机的人到大乘。秘密教,佛以神通妙力对众生说法,个人的悟证不尽相同,互相不知对方说法内容。不定教,佛以一音说妙法,众生根据自己根机所体悟的法不尽相同。二、化法四教,就是佛所讲法的内容,有藏、通、别、圆四教。藏教,是对小乘根机的人所讲的,修学生灭四谛,修析空观,证偏真涅槃。通教,通前通后,钝根的人通藏教,利根的人通后面別教跟圆教,所以叫通教,修无生四谛,体空观等法。別教,是唯独菩萨所修之法,修无量四谛,修学次第三观,成別教佛。圆教,是为最上根人所说,也能够普及一切行人,修无作四谛,圆修一心三观,证究竟涅槃。从八教里面可以看出,最圆满的教就是圆教,最直接的教就是顿教。我们前面学过,念佛法门是圆顿法门,所以这个法是最究竟的了,念佛成佛,不假方便。
前面我们讲了四谛法,苦集灭道在藏通别圆这四教当中有所不同,下面来跟大家一一介绍。藏教依生灭四谛而修,即藏教道品。藏教的生灭四谛观是从现实人生的角度,从客观的角度来阐述人生的生灭变异。生灭苦谛,人一出生就是生,人死之后就是灭,当中的过程就是变异的过程,人的一生充满了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这些苦都是生灭变化的,这是生灭苦谛。生灭集谛,人生的苦是由众生的贪嗔痴以及等分烦恼产生的,这些烦恼性也是流动迁移的,它指导了我们身口意这三业不断地造业,形成的业力就产生了种种的善恶果报,所以召感了生死的苦果。生灭道谛,以戒定慧的修学方式来对治贪嗔痴,改变我们以前的价值观人生观,这是道法的善巧方便。生灭灭谛,以戒定慧修行的功力灭尽三界的因果有为法,出三界生死,回归到永恒的空性,永远不生烦恼。藏教生灭四谛告诉我们,三界之内众苦皆遍,没有快乐,只有通过修道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如果净土往生者在往生之前是修学生灭四谛的,到了极乐世界他的小乘种成熟之后,一定是依照生灭四谛而修,所修的道品就是藏教道品。
通教依无生四谛观修智慧,不必入于空性,再用理观的方式进一步了达四谛如幻。当体即是无生,即色即空,修体空观,不等烦恼灭尽方证无生,所以称为无生四谛。无生苦谛,了知一切苦皆是幻化之相,身心也是幻化之相,因缘所生法,本体即空,所以他的苦就没有逼迫之相,苦时不再被苦所逼,生死即涅槃。无生集谛,了悟一切迷惑所造之业都是因缘所生法,缘生无性,全体是空,空无和合,更无烦恼可染之心,烦恼即是菩提。无生道谛,所对治的惑业是幻化之相,能对治的道法也是空设,也是幻化之相,没有能所,道法也就空无所执,不再被道法所阻,道与烦恼也就成为不二之相。无生灭谛,苦谛与集谛都已经成为了虚空,空性之中没有生灭,没有生灭的性质就是涅槃,涅槃的境界就是不生不灭,也就没有幻化的苦集二谛能够污染真性,灭谛中就无生相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如果在他往生之前修学的是通教无生四谛,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他的通教机熟,定依通教道品而修。
別教的无量四谛观。无生如幻的观修,也就是通教所修的四谛观,偏于顽空,未能空中出假,这个空没有起作用,所以他的智慧虽然很利但是不广,他的境界虽然很深但是不能普遍。菩萨在无生理观的基础上能够从空出假,进一步展开悲愿广大,知解无边无量四谛,以此适应无量众生的差别机缘。无量苦谛,观照十法界诸苦无量境况,菩萨能够谛观人的苦恼有无量无边,地狱道、畜生道、饿鬼道的苦也是无量无边的,所以苦谛有无量相。无量集谛,观照五住烦恼不同故,五住烦恼就是见思烦恼,菩萨谛观见惑就有十六知见,六十二见,一百八见,一一见中各具八十八使,这只是见惑,还有思惑,还有尘沙惑、无明惑,无边差别的烦恼,所以四弘誓愿里边有“烦恼无尽誓愿断”。菩萨要能够通达一切众生界的无量烦恼,方能转烦恼而为菩提,广度一切众生。无量道谛,要观照出世的无量法门,一佛出世的无量法门就有大小二乘偏圆权实,各有八万四千种之多,十方世界有八万四千种法门来对治八万四千烦恼,一佛的法门就有恒河沙数,十方诸佛的法门就是无量无边了,所以四弘誓愿讲“法门无量誓愿学”。道也有无量相,菩萨能够了达无量道相,方能广施方便,普及一切。无量灭谛,观照涅槃指归的无量差别,烦恼无量,法门也无量,无量的法门灭尽无量的烦恼,所到达的位置也不尽相同,所以灭也有无量相。往生西方的众生,若是往生之前行菩萨道的,往生之后別教机熟,一定是按照无量四谛来修,所修的道品就是別教道品。
菩萨所修的无量四谛虽然广大无边,但还是有差别相存在,没有达到究竟圆融。圆教的四谛是真如实相,是天然本具非造作而有的,所以叫无作四谛,为佛法最究竟圆满的体现。无作苦谛,看五阴、十二入、十八界这些苦境的存在都是我们真如本性所变现出来的,法尔如是,本然任运,一切苦相都不必舍弃,因为全体即真。无作集谛,谛观无明烦恼即是菩提,因为无明无性,即是法性,法性的当体即是一念清净心,此心即是菩提,所以不必离菩提而去修学菩提,无集可断。无作道谛,有些人执著于边见,有些人执著于邪见。边见就是要么执著于空,要么执著于有,邪见就是心外求法。不管是边见也好邪见也好,都是中道实相为真体,没有自性。无作灭谛,谛观生死是因缘所生法,缘生无性,当下即空,即是寂灭性,一切众生即是涅槃相,因此离开生灭就没有涅槃可得,生死即是涅槃,离生死无灭可证。净土众生如果在往生之前,是修学无作四谛圆修圆证的,到了极乐世界以后,他的圆教机熟一定是按照无作四谛而修。
【藏道品名半字法门。净土浊轻。似不必用。为小种先熟者或暂用之。】
前面是从四教的角度来谈道品的,这里是从四土的角度来谈道品。四教当中,藏教属于小乘教,称为半字教,半就是偏,不圆满。大乘的通别圆就是满字教。西方净土是五清世界,没有五浊,所以不必用藏教的道品。一些小乘根机的人,在临终之前能够闻到信愿念佛法门,发愿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些人往生在同居土,所以同居土有很微细的五浊。这些人以前是修学藏教的道品,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为了契机,让他欢喜,所以还是暂用藏教道品。
【通道品名大乘初门。三乘共禀。同居净土多说之。】
通教是大乘的初门,就是别圆二教的初门。通教道品是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共修的,所以通教道品当中不但说四谛法,也说十二因缘以及六度法门,在这里称为“三乘共禀”。极乐世界同居土的众生见思烦恼没有断,而通教道品以空为体,空能断除见思惑,所以在极乐世界同居土的众生,是以修通教无生道品为主。
【别道品名独菩萨法。同居方便净土多说之。】
別教道品不是声闻缘觉所修的,而是菩萨独修之法。从般若的角度来讲,声闻缘觉断除了见思烦恼,一切智现前,这是智慧的初门,称为共般若,因为菩萨也要先断见思,再断除尘沙。菩萨所断的尘沙惑是不共二乘的,尘沙惑断尽道种智就显现,道种智就是不共般若,是菩萨才有的。极乐世界同居土与方便土的众生多是修持別教的无量道品。
【圆道品名无上佛法。有利根者。于四净土皆得闻也。】
圆教道品是无上的佛法,最高的佛法。圆教根性的众生在西方极乐世界四土都可以闻到圆教道品,因为西方极乐世界四土相融相通。上面是讲的极乐世界的四土所闻的四种道品,在极乐世界的同居土能够闻到藏通别圆四种道品,在方便土但能闻到别圆道品,实报庄严土只能闻到圆教道品,常寂光净土唯是一心,无教不教。
【如是等法者。等前念处正勤如意足。等余四摄六度十力无畏无量法门也。】
“如是”指弥陀经所提到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等前念处正勤如意足”,就是三十七道品前面的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等余四摄六度”就是余下的四摄六度,包括十力无畏,无量法门。
修学净土法门的同修知道,修念佛法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具备四种条件:第一要有大智慧,第二要发菩提心,其后就是能够专一、精进地修持这样一个…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十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