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十七▪P2

  ..续本文上一页法门。现在修学念佛法门的人往往忽略一个条件,对菩提心的理解存在着误区,菩提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有些人修学佛法不是为了求佛道求解脱道的,对于念佛求生西方的,他念佛不是为了求生西方。我们现在念佛也好,行四摄六度法也好,这些法修学下来一定要有一个方向的导归,就是在于你因地里面发的什么心,你要回向到哪里。像我们念佛,你是不是发愿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如果没有这种发愿,那你所修的这些法门当然就没有方向了,最后只能变成人天福报,人天福报是有为法。《金刚经》中讲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个不是我们念佛所追求的,我们念佛的目的就是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还有些人他的发心带有小乘思想,修行忽略了度众生,只管自己不管别人。特别是现在有很多居士,他觉得寺庙里面人多是非多,不清净,所以不愿意到寺院里面来护持三宝,在家里面闭门念佛。但是他就不知道寺院里面就是成就你的助缘,这些僧人就是给你种福田的助缘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在家居士是以护持佛法、护持三宝为己任的。还有些人发心闭关念佛,当然这是好事情,要赞叹,但是闭关也需要有大福报的,没有大福报谁给你去送饭啊,没有大福报在关房里面也坐不住的。就像我们出家一样的,出家人要有大福报。所以刚刚发心过来的净人一定要能够吃苦,先培养福报,如果没有福报,就是帮你把头剃掉了,到时候还是要还俗的。出家之前一定要先苦,能够吃苦。我们看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刚刚开始到寺院的时候都是在做苦力啊,做苦力就是在培养福报。我们对菩提心要有正确的理解,不但是要上求佛道而且要去下化众生,如果修学一切法门没有发菩提心,《华严经》讲到“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没有发菩提心修学的一切佛法都是魔业了。对于我们出家人来讲,出来造庙、讲经说法,不为名不为利,目的是为了什么?就是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就是菩萨的行为,那菩萨修什么呢?就是修四摄六度,六度万行。下面我们来学习四摄六度。

  四摄:一、布施摄。娑婆世界众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贪心重,喜欢贪小便宜,诸苦皆由贪欲起,苦恼也是由于贪心导致的。怎样去度化娑婆世界的这些众生呢,佛告诉我们要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先行布施道,给这些众生结善缘,你能够给他恩惠,他觉得有利可图就会来听你的教诲。在布施法门中有三种布施:(1)财布施。财就是金钱跟财产,我们学佛的人在有生之年,一定要把自己的金钱跟财产用到合适的地方去,做慈善利益众生,建寺造塔弘扬佛法。布施能够对治我们的悭贪心,大家要知道,金钱存在银行里面自己不用,它不一定是我们的钱,只有你用掉了用到合适的地方,它才是我们的钱。我们看现在有很多企业家,做企业做了一辈子,到最后都变成慈善家了,因为他有大智慧,他知道把这些钱用到该用的地方去才能得到无量的利益。我们现在看到很多企业家裸捐,陈光标裸捐,他留给下一辈的不是金钱,留的是道德。财布施又分两种,内财布施和外财布施。外财布施就是布施金钱,像发心到寺院里面来的这些义工,就属于内财布施。(2)法布施。法布施就是给众生讲佛法,使他能够明理,从以前错误的见解当中转变过来,让他能够破迷开悟,转凡成圣。法布施能够滋养众生的法身慧命啊,让众生成佛,这个功德非常之大。我们在单位里面,把自己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给别人,也属于世间的法布施。(3)无畏布施。给那些身心不安的人以善巧方便开示,让他能够远离恐怖,远离烦恼,就属于无畏布施。在这三种布施当中,法布施最为第一,给众生讲佛法,这个利益是最大的。我们布施财得财富,布施法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二、爱语摄。我们去度众生的时候,要以真诚的心态跟众生沟通,讲真实语,同时讲话要柔软,不要粗声粗气,一句好话到了你嘴巴里都变成坏话了。要用柔和语去跟众生沟通。三、利行摄。娑婆世界的众生贪心最大,把名利都看得很重,利超过名,所以他做什么事情首先要考虑有没有利益。佛菩萨为了度化这些众生,以身口意三业去利益一切众生,众生觉得有利可图就来接受佛菩萨的教诲,这个叫利行摄。四、同事摄。顾名思义,就是跟众生做一样的事情,在做一样的事情当中来度化众生。众生喜欢跳舞,菩萨就陪他一起跳舞;众生喜欢喝酒,菩萨就和他一起喝酒,喝酒的过程当中慢慢地来唤醒他,让他觉悟,知道自己的这些行为不如法。能够行持同事摄的不是一般的人,都是大菩萨。我们看济公活佛,他吃肉喝酒,这样的人都属于八地以上的大菩萨。我们一个业障凡夫,你也去行同事摄,跟着一起喝酒吃肉,那麻烦了,不是你度化他来成佛,而是他度化你去做魔了。所以同事摄不能随随便便去行持,一定要谨慎。

  六度。度,梵语“波罗蜜”,中文译作“到彼岸”。彼岸就是解脱的彼岸,成佛的彼岸。此岸是烦恼的此岸。六度,就是六种从烦恼的此岸到涅槃彼岸的方法。一、布施度悭贪。众生为什么会轮转?就是因为无明烦恼,而无明烦恼的根本就是贪嗔痴三毒,其中贪最为厉害,居三毒之首。对治贪毒就是用布施法,贪烦恼断了就能出离三界,修学布施法门能够到达解脱的彼岸,所以叫布施波罗蜜。二、持戒度毁犯。释迦牟尼佛临涅槃之前,咐嘱阿难尊者及其他大弟子,我在世时,你们以我为师,我灭度后,你们要以戒为师,波罗提木叉是汝等大师。戒法是成就无上菩提的基础,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戒法是三无漏学的基础,不管是出家众还是在家众,保护戒法要如同保护我们的眼睛一般。众生由于贪嗔痴三毒,指引身口意三业造作种种的恶业,恶业形成业力牵引着我们在六道中轮转。要断除贪嗔痴,前面讲布施是从断贪惑下手,持戒是从保护身口意三业下手,身口意三业能够清净,时间久了,贪嗔痴三毒自然能够熄灭,这样就能出离三界,趋向解脱大道,所以称为持戒波罗蜜。三、忍辱度嗔恨。菩萨修忍辱行,能够度脱嗔恨之心。经中告诉我们“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恨心是无明业惑,嗔心一发可能就失去了理智,什么业都敢去造。佛又告诉我们“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心中只为图一时的报复,一时的怨恨,就不考虑一切而去伤害众生,把以前好不容易积累下来的功德全部断送掉了,叫火烧功德林。嗔恨是六种根本烦恼之一,导致犯罪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危害性也是最大的。每个人的嗔恨心最容易爆发,嗔恨心是我们修学佛法最大的障碍,一定要断除。前面讲到布施是对治贪心根本烦恼,能够依此修学到达涅槃的彼岸,忍辱对治的嗔也是根本烦恼,依此修学也能到达涅槃的彼岸。那如何修学忍辱法门,转变嗔恨的心态呢?有五种方法。(1)生忍。每当被辱的境界现前,观想对方是善知识,调整我们的心态,对方是示现给我看的,来教导我的。(2)力忍。当被辱的境界现前,用最大的力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为境界所转。修学净土法门的同修,就用一句佛号来降伏住嗔恨心,这就是力忍。(3)缘忍。当被辱的境界现前,别人来骂我,我们要思考,这个人为什么不去骂别人,不骂张三不骂李四,为什么要来骂我呢?大概前世我也骂过他,所以这一辈子要受这个报应,要还债。做了这种观想之后就能够逆来顺受,不起嗔恨,心情舒畅。(4)观忍。当被辱的境界现前,别人来骂我,我们用一种因缘观,骂我的人他是因缘所生法,我自己也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就是空相,空对空,就没有嗔恨心能生起来了。(5)慈忍。当被别人辱骂的时候,我们不但不生嗔恨心,而且去怜悯他,他是由于自己的无明,犯嗔心来造口业,我们不但不怨恨他,而且等他心平气和的时候去跟他讲道理,讲佛法,让他明白自己的这些行为是错误的。我们在《金刚经》中看到,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做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时候,他没有生起嗔恨心,因为佛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但没有嗔恨心,而且发愿成佛之后第一个度化的就是歌利王,佛去度化的憍陈如就是歌利王。我们学佛就要向佛学习,学习他的忍辱,忍辱能够波罗蜜。四、精进,度懈怠。学佛的人就怕懈怠,懈怠是我们众生最大的毛病,佛门有这样一句话“初发心成佛有余”,我们刚刚发心学佛的时候非常精进,大家应该都深有体会,但是时间长了这个心就发不起来了,开始懈怠了。所以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天边,学佛三年佛化云烟。”这就是现在末法众生修行的写照。修学念佛法门要精进行持下去,精是专一,进是不退。我们执持名号不断,时间久了必然能够降伏烦恼,念佛成佛。俗话也讲“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我们有信心,信愿具足,精进执持这句佛号,就一定能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而且品位不低。释迦牟尼佛因为在因地修行勇猛精进,所以他超过了弥勒佛先成佛。我们讲十六尊者的时候,讲到阿那律尊者喜欢睡觉,每次听经时他都要睡觉,佛后来呵斥他,说他是螺蛳蚌蛤类,他听了佛的呵斥后生大惭愧心,发心修行,七天七夜不睡觉,结果把眼睛搞坏掉了,佛又教他修学乐见照明金刚三昧,他通过修学这个法门得到了眼根圆通三昧,看大千世界一切物犹如看手中庵摩罗果一样清楚,他在佛的众多弟子当中是天眼第一。所以精进心能够度脱懈怠堕落之险。精进法门通其他五度,修学布施要精进,才能度化悭贪心;持戒要精进,才能度毁犯心;忍辱要精进,才能度嗔恨心;禅定要精进,才能度化散乱心;般若要精进,才能度化愚痴心。在六度当中,哪一度不精进都不行。有些念佛人念佛很精进,但是嗔心很大,忍辱不精进,好不容易念佛积累一些功德,被他嗔心一发,火烧功德林。五、禅定度散乱。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悟道的时候,讲到“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执著是烦恼,妄想是心地散乱。众生的心一直以来都是非常散乱的,特别现在末法时期,哪有一个是定下心来,好好地去修学佛法了,心不定啊。对治心散乱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禅定,禅定翻译过来叫静虑,就是寂照的意思,禅定有世间禅定(就是四禅八定)、出世间禅定和出世间上上禅定。我们现在修学的念佛法门,就是无上深妙禅。念佛如果能念到一心不乱,断除见思惑得事一心不乱,断除见思尘沙开始破无明就是理一心不乱,这个是无上深妙禅啊,这个禅定的功夫非常深啊。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之前,魔王派魔女来诱惑他,派魔兵魔将来威胁他,但是释迦牟尼佛没有被诱惑跟威胁吓倒,就是因为他有甚深的禅定。佛法的修学次第就是戒、定、慧三学,由戒生定,因定发慧。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的佛性不能显现?就是妄想执著。对治妄想用禅定,对治执著用智慧,用这两大法宝就能去除妄想执著两大障碍,去除清净之后我们的自性佛性就能显现出来。所以禅定是对治散乱的最好方式,我们念佛人就是要把我们的心安住在一句佛号上,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吃饭睡觉都是阿弥陀,那你往生的时候也是阿弥陀,阿弥陀佛来接引你,自在往生。把我们的乱心安住在一句佛号上面,心不散乱。六、般若度愚痴。众生轮回的根本就是无明,无明的根本就是贪嗔痴,为什么会有贪,有嗔呢?就是因为愚痴啊,对治愚痴最好的方式就是用般若。“般若”是梵语,中文译作妙智慧,大智慧,但妙智慧大智慧无法完全代表般若的意思,所以尊重不翻。般若有三种,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文字般若就是三藏十二部经典,我们看的经书,这是文字般若,是一个工具。它是教我们转迷开悟,转凡成圣的说明书。我们按照这个说明书去做,看自己有什么地方跟文字般若不相应的,就加以改正,这就是修行,就是观照般若。最后我们的一切烦恼习气全部断尽,就到达实相般若了,实相般若就是我们本具的佛性。刚刚讲到禅定,禅定只能伏住我们的烦恼,要想让烦恼彻底断尽,就要用大智慧啊,所以般若法门能让我们到达涅槃的彼岸。在佛法的修学中,般若智慧很重要啊,《大智度论》有“智目行足。到清凉地。”我们通常把智慧比喻成眼睛,行持比喻成双足,若想到达一个目的地,但有脚走路是不行的,要有眼睛指引方向。所以藕益大师在《要解》中告诉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没有信愿就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所念的佛变成人天福报。信愿就是智慧,是慧行,持名是行行。能否往生就是靠的大智慧,即信愿,所以智慧非常重要。

  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阿弥陀佛!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十七》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